潮汕文库·文献系列·潮剧老艺人口述传承
¥37.99
本书根据多位潮剧知名老艺人的口述学艺和从艺经历整理而成,包含童伶出身演员、戏校培养演员、舞台一线转幕后人员等各种身份之老艺人的经历与见解,涉及潮剧的表演、编导、作曲、舞美、艺术研究等各方面,图文并茂地展现潮剧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轨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研究价值。潮剧老艺人是潮剧历史的见证者和主要参与者,对潮剧的传统、特色、发展等有较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其口述文字为潮剧研究重要的一手文献资料,对潮剧传承和发展工作意义深远。
潮汕文库·文献系列·潮剧闻见录
¥25.99
本书在1992 年出版的《潮剧闻见录》基础上行修订。全书以笔记的形式,对潮剧的渊源流变、艺术构成、艺事史实和逸闻掌故等方面行较为全面和细致的介绍,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兼具史料性、知识性与可读性,是了解和研究潮剧不可或缺的一部系统的资料性著作。
近代宫廷戏曲档案文献研究
¥26.99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本书主要围绕近代宫廷演剧过程中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倾向宫廷演剧史上所发生的重要事件来行探讨与研究。本书所用史料,大部分是作者近年考证挖掘的文献,部分来自国家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文献资料。时间上,本书上限为道光朝,下限至光绪三十四年,以近代宫廷不同时期所出现的重要活动与重要事件始末为章节行展。内容涉及清代帝后关于戏曲演出的谕旨、演出后赏赐物品钱粮数额、戏台修缮、昇平署内外节令、宴戏、大戏等等。
也是园古今杂剧考--孙楷第文集(试读本)
免费
我国戏曲大家孙楷第先生所著《也是园古今杂剧考》,由收藏、册籍、版本、校勘、编类、品题六部,对“也是园古今杂剧”进行了深入探究考论,由于孙先生的考证系由手阅也是园所藏真迹,即**手资料得来,其研究所得对于我国戏曲学术研究的价值,自不言而喻。《也是园古今杂剧考》考证深入,解说详明,可为戏曲小说研究者常备参考用书。书末并附据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玉简斋丛书本也是园书目卷十“古今杂剧”目所制音序索引,为读者按目索剧提供了*大方便。
梅兰芳菲——梅兰芳在日本
¥80.00
【内容简介】 本系列图书以北京梅兰芳纪念馆海量馆藏资料为基础,精选了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两次赴日公演、一次赴美公演、两次赴苏访问演出的资料,以时间为主线,汇集了海内外媒体对梅兰芳访问演出的详细报道、专家评论,以及梅兰芳及其团队在海外的社会活动。本系列图书共三卷。本图书所涉及的内容和图片,其中不乏首次公开出版的。梅兰芳在海外的戏曲传播,具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建立中国戏曲与世界戏剧交流与对话的格局,二是重拾中国戏曲的艺术自信和文化自信。梅兰芳表演艺术的海外访演、传播,使中国戏曲真正成融入世界戏剧的潮流,并成为世界戏剧体系的重要一支,其影响延续至今。国家“十四五”规划项目。
当代西方剧场艺术
¥18.00
本书是国内*部从展演性(performative)视角,系统论述1945年以来西方先锋剧场艺术创作*潮流的学术著作。长期以来,我国的戏剧研究只专注于戏剧文学,视角的陈旧、眼界的狭窄造成了学术水平的滞后,和世界剧场艺术学界完全无法轨。实际上在“二战”以后,西方剧场艺术创作基础已逐渐从“戏剧性”转向了“展演性”和“身体性”。菲舍-里希特(《展演性美学》)、汉斯-蒂斯•雷曼(《后戏剧剧场》)等世界*的剧场艺术学家对此现象都用不同的关键术语行了理论概括。学术界以新的视角,注意到了当今的剧场艺术和西方传统民间戏剧的联系。
金批西厢研究 (前海戏曲研究丛书第二辑)
¥70.40
本书稿是一本专题类个人学术论文集。文稿收集了这些年来作者撰写的有关《金批西厢》以及《西厢记》的研究文章20余篇,包括《金批西厢的美学思想》《金圣叹的微观文艺理论》《金圣叹论西厢记的写作技法》《金批西厢的底本问题》《金圣叹删改西厢记的得失》等内容。这些论文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有较高的史料文献价值,对研究西厢记和金圣叹以及研究西厢记相关题材的戏曲的人可做重要参考。
艺术家的轨迹(中国戏曲学院晚霞工程丛书)
¥62.40
本书稿是一本多篇小文章集结而成的个人文集。有对著名导演、著名演员包括梅花奖获得者的采访录,有对四大名旦、对谭鑫培家七代后人的成才经历分析,阐释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戏曲盔头:制作技艺与盔箱艺术研究
¥102.40
这部著作中详细介绍了李继宗先生为代表的李氏盔头世家以及李继宗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北方盔头社”,*地展示了盔头制作群体及其行业近百年来的坎坷生存,由此,集中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盔头字号和传承谱系被清晰地构建起来,当代的戏曲传统盔头艺术与文献中模糊的盔头历史被有序地接续起来,那些生存在北方的戏曲匠作行业与戏曲职业群体的密切联系当然也被自然地凸显出来。盔头制作技艺流程在这部著作中有着极其细致的记录,从*普通的一张纸开始,到*终呈现于戏曲舞台上精美的盔头戏具;从盔头制作艺师的一双手开始,到戏曲盔头准确地变现出他们心灵脑海中的艺术记忆,都通过老艺人的示范讲授和杨耐的记录说明,得到了充分的文字呈现。
南戏论丛(增订本)(前海戏曲研究丛书第二辑)
¥94.40
戏曲研究(113)
¥33.60
《戏曲研究》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于1957年创办的一本学术期刊,是国内创办*早的戏曲研究期刊之一。长期以来,期刊秉持严谨、朴实的学风作风,继承与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成为各大图书馆、高等院校,及各艺术研究所订阅的重要刊物。
当代戏曲发展学(修订本)(前海戏曲研究丛书第二辑)
¥94.40
《当代戏曲发展学》(修订本)是著名戏剧理论家吴乾浩先生的代表性著作,经作者增删、修改、校订而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前海戏曲研究丛书》第二辑(12种)之一种,主编韩子勇。《当代戏曲发展学》(修订本)主要总结1949年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二十年中国戏曲发展的经验教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明了发展趋势,分析发展动向,可为戏曲爱好者、创作者、研究者深认识中国戏曲当代发展规律提供借鉴。
中国当代舞台艺术与国家形象塑造案例研究
¥46.50
戏林锁谈(前海戏曲研究丛书第二辑)
¥70.40
戏曲史志论集(前海戏曲研究丛书)
¥38.40
戏曲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戏剧艺术。它植根于群众之中,融注了我国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综合成为独特的艺术形态,这都是众所公认的。《戏曲史志论集》主要收集了余从先生多年来关于戏曲研究,如戏曲起源形成、南曲戏文的产生、北曲杂剧的兴衰、戏曲声腔、戏曲剧种等,以及他与师友的友谊回忆文章、出版序言等。
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前海戏曲研究丛书)
¥110.40
张庚、郭汉城编写的《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通过古代戏曲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探索一些戏曲发展的规律,为今天的戏曲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提供借鉴、思路。全书共分为四编十三章,从“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北杂剧与南戏”、“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清代地方戏”较为清晰的勾勒了戏曲艺术发展脉络,既有对民间戏曲的重视与张扬,也不忽视文人戏曲和宫廷戏曲的价值与意义;既有对剧本文学的考辨论述,也深入涉及舞台表演各个环节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古代戏曲理论探索(前海戏曲研究丛书)
¥38.40
傅晓航编著的《古代戏曲理论探索/前海戏曲研究丛书》是戏曲研究专家傅晓航先生的论文精选集。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戏曲史论研究;第二,《西厢记》与金批西厢研究。作者从事戏曲理论史研究三十余年,重要论文成果尽在此书。读者可管中窥豹,一睹傅晓航先生的学术思想与研究实绩。
京剧经典剧目舞台规制纵览 白蛇传
¥118.80
本书通过四个核心章节,以图例为主,配合文字说明的方式深浅出地解析、记录了《白蛇传》整出剧目中舞台规制的每个细节,四个章节独立成体并各有侧重:第1章剧目介绍,介绍该剧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剧目信息。第二章人物穿扮,通过分解图详细地解析了每个场次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扮相,并对主要人物的服、化、道、盔行了全面展示。第三章出箱,将幕后戏曲舞台规制人员的演出前准备工作做了详细概括,并对这些工作行编目、列表,舞台规制工作者在演出准备时,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第四章砌末检场,是以剧目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按场次顺序介绍了每场演出中各个舞台规制部门应注意的准备工作信息,并配以舞台剧照及演出剧本,为演员、导演和舞台工作人员在各个场次的协调配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喜爱中国传统京剧的广大读者奉上了丰富精彩的京剧舞台视觉体验。 为了方便读者有针对性的快速查阅,书中设计了反映专业技术内容的特别标注,这些标注包括:服装、化妆、道具、盔箱、灯光、音响、装置、特效、场次、全场、赶场等,便于读者在遇到知识性问题时,明确了解各个部门负责的具体工作,从而快速解决问题。
乾嘉时期苏州剧坛研究
¥20.00
乾嘉时期,苏州剧坛在戏曲创作、戏曲批评、戏曲演出、戏曲刊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这本《乾嘉时期苏州剧坛研究》对乾嘉时期经济、文化、学术环境与苏州剧坛的发展关系进行揭示,并对乾嘉时期苏州戏曲活动家史实和戏曲创作演出活动进行研究,以期对乾嘉时期的苏州剧坛进行全景式观照。
清代戏曲中的明史再现(精)--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55.98
有清一代,文人编撰历史剧蔚然成风,其中关于明史的古典戏曲现存170种左右。本书即以此为研究范围,旨在探析、呈现清代戏曲如何展演明代历史事件和人物,涉及美学、表演、记忆、社会变迁和政治等方面。全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为专题论文,收录作者近年发表之相关论文六篇,下编为涉及明代历史事件人物之今存清代戏曲剧目提要。
道情戏与黄河文化
¥23.00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灿烂辉煌的黄河文化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道情戏即为其典型代表之一。二十种道情戏横跨九省区,与黄河流域范围大致相同。道情戏作为黄河文化与戏曲文化交融碰撞的产物,其滋生、萌芽、发展、转型……无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黄河文化息息相关。 本书紧紧围绕“道情戏与黄河文化”这一中心,从“道情戏的定义和种类”“黄河文化与道情戏的形成”“黄河与道情戏的空间分布”“黄河文化与道情戏剧目”“道情戏的艺术特征”“道情戏的乡土品格”“20世纪以来道情戏研究回顾”等方面,对道情戏与黄河文化行考察和探究,为研究黄河与戏曲两者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