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3)
¥24.99
《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3)》是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编写的部有关民生保障与社会发展的报告。课题组基于老龄社会发展规律和养老保障需求与供给,根据2012年以前的数据研发相关指数,不仅运用该指数对“十一五”规划的老龄社会发展和养老保障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更加重视通过指数评价指导改革、创新与发展,引导国家经济发展方式从唯GDP转向以人均GDP的福利相关性为目标,为国家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奠定基础。
社会病管窥
¥12.99
25 年前,龙应台女士在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写专栏,于国民党威权严峻统治之下,大批台湾社会弊端——居然大义凛然!大揭台湾社会乱象——居然几无顾忌!大喊“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居然声嘶力竭!
动物乐园:国家动物自然保护区
¥5.00
主要指国家动物自然保护区。包括*栖息地、*保护区、澄江化石地、阳城蟒河猕猴保护区、五鹿山保护区、大连斑海豹保护区、珲春东北虎保护区、饶河东北黑蜂保护区、盐城沿海滩涂珍禽保护区、大丰麋鹿保护区、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铜陵淡水豚保护区、江西桃红岭*保护区、黄河故道湿地鸟类保护区、太行山猕猴保护区、石首麋鹿保护区、长江天鹅洲白鱀豚保护区、张家界*保护区、金钟山*保护区、大山包*保护区、芒康滇*保护区、汉中*保护区、巴音布鲁克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区域特色、自然资源等,其中图文并茂,图解图注,形象直观,赏心悦目,彩色制作,丰富多彩,设计精美,格调高雅,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客家风采:客家文化特色与形态
¥2.00
本书分为文明开化——迁徙历史、守护之魂——客家拾英、文化底蕴——艺苑风采三部分,主要包括:中原汉人南下迁入赣闽粤、程旼开拓蛮鲁之地建家园、闽粤赣客家人全球大迁徙、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乡土风情的客家围屋等。
地理:地球家园守望者
¥2.00
科学探索是认识世界的天梯,具有巨大的前进力量。随着科学的萌芽,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的能力越来越强,科学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产、生活和思维等方面,科学技术成为人类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科学的光芒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地理:地球迷宫的真相
¥5.96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学习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推广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水平,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梁鸿的梁庄(全二册)
¥36.32
在梁庄,望故乡;出梁庄,见中国。 当代乡村与中国完整的文本。 《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首次集合出发! 作家梁鸿在其生命困顿匮乏之时,重返故乡,探访梁庄生活内部的驳杂与丰沛,叙述梁庄生命个体的迁徙与流转。 梁鸿前后历时五年,铸就《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关于每个人都在沦陷的故乡,关于每个流落在外的异乡人,关于早已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柔与哀痛。 《中国在梁庄》,经过五个月的调查采访,还原了梁庄近四十年来的变迁史,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他们面对的现实困境。 比如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记录了中国的转型之痛、乡村之伤。 《出梁庄记》是作家梁鸿继《中国在梁庄》之后集中书写离开梁庄去外地打工的父老乡亲生存状态的非虚构作品。 本书由梁鸿探访10余座省市、400余位打工者,以200万字图文资料整理撰写而成,是“梁庄”范本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细节的观察。
后乡土中国
¥34.01
本书的初衷是想传承和发展费孝通先生 “乡土中国” 的思想和理论。尝试构建后乡土中国理论,是作者出于理论自觉意识和对学科发展的责任感。为了把“后乡土中国”从一个概念术语转化为系统的理论概括,作者尝试着运用后乡土性框架去概括和解释当下乡村社会诸多方面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性质,试图为人们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后乡土中国的理论视角不仅仅局限于关注当前乡村问题,而且还注重从历史变迁以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乡村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所面对的挑战。?
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26.00
《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劳动经济学专项资金出版资助的研究成果,以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为题,论述美国、日本、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波动过程、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人口因素以及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从人口经济学角度考察了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工业发展与劳动力以及农业发展与剩余劳动力等人口经济问题,探讨其历史的推移、存在的问题点及其对策.就方法论而言,《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在分析发达国家的人口经济问题上采用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短期到长期,从静态到动态,从统计的实证分析到计量的经济分析。《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力求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世界人口经济学领域的某些空白,促进了人口经济方面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
纪录片下的中国
¥11.88
在传播主体多元化而话语权严重失衡的国际格局中,如何有效地向他国公众展现中国的国家形象?如何走出“被偏见”的困局?纪录片理应成为一个有力的工具。本书作者在多年的纪录片研究与实践中,通过详实的案例剖析,辅以形象学、说服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分析,面对各国间复杂的博弈与变化的矛盾,探讨纪录片如何才能跨越文化的鸿沟,面向世界说话,并终成功行使文化外交载体的职能。
国际社会保障全景图
¥11.34
本书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了全面考察与总结,并结合我国情况,从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失业保障制度、*收保障制度等几个方面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式供给革命
¥41.01
我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上是一场“中国式供给革命”。之所以说是“中国式”的,是因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因、内容、实施路径和理论依据等都与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的供给改革不同。之所以说是一场“革命”,是因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结构周期性失衡、提升中国经济质量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 本书主要阐释四大问题:“为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头在哪里?”“为什么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走双重路径?” 本书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采取三步走战略:步是对症治疗,主要措施是“三去一降一补”;第二步是巩固治疗,主要方案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第三步是去根治疗,主要途径是制度改革和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走市场化改革和政府改革的双重路径,其目标是建立有效市场和有效政府相结合的“双效”模式。 本书使用的分析框架主要是总需求—总供给分析,辅之以制度分析和结构分析。 作者介绍:方福前,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支持计划特聘教授(A岗)、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兼法人代表,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马工程首席专家。首届(2003年)*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SSCI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2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8部,译著4部。主持*和省部级研究课题8项。获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奖14项。1998年和2006年分别在丹麦奥尔堡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和高级研究学者。2015年秋季学期应邀在韩国成均馆大学执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中等收入陷阱:基于经济转型与社会治理的理解
¥44.9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近40年的高速增长,但近年来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我国是否遭遇了中等收入陷阱?我国遭遇的发展问题能否用当下的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及相关理论框架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合理方案?本书一方面从经济表象和经济学角度分析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及转变的特征,另一方面以社会学视角分析中等收入阶段社会结构和体制的变化与转型特征,后综合分析得出了本书的论断: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是一国在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增长面临“双重挤压”,同时原有的社会结构与体制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从而引发的经济滞涨或衰退、社会矛盾加剧的现象,即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的双重困境。这一判断对于认识当前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非常有价值。
中国四十年社会变迁
¥15.99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从乡土中国向城镇中国、从 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的转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这是中国城市 化进程的动力之源。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出现, 带来了商品的极大丰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加入了世界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成为 开放社会和信息社会。 本书的叙述有两个角度:一是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四十年来中国几个重要方面的社会变 迁;二是从热门事件入手,反映四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迁。全书试图展示一幅中国四十 年来的社会变迁全景图并分析发生变迁的原因,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整体主义与城乡统筹发展
¥21.00
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受限于规划基础理论的缺失。“整体主义”是起源于西方的古老哲学概念,《整体主义与城乡统筹发展》将其引入到城乡统筹规划研究中,对我国现有的城乡统筹规划实践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偏向的规划理念和技术进行系统重构,提出整体主义视角下的城乡统筹规划新角色、新框架、新方法,希望能够对我国当前的城乡统筹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创造自然(著名博物学家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看启蒙时代的古典通才如何用尽一生的心智与激情丈量世界,定义自然!)
¥35.20
18世纪的人类以“步”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如何理解自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生命之网”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冯·洪堡。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盛赞为“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他深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的火山——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对彼时政治局势的悉心体察,既为托马斯·杰斐逊带去详尽的考察资料,还影响了西蒙·玻利瓦尔的拉丁美洲革命。洪堡对世界的广博认识不但招致了拿破仑的嫉妒,更深度影响了歌德、柯勒律治、达尔文、梭罗、海克尔等诗人与科学家。洪堡究竟如何从一位怀有远游心气的少年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其观察自然的全新视角受到哪些影响的形塑?由此生成的整体自然观又如何在思想史的流变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创造自然》中找到答案。 安德烈娅·武尔夫为写作本书重新追寻洪堡的足迹。她以生动的笔触和翔实的资料将洪堡的个人传记、旅行历险和自然观念的演变交织在一起,既揭示了他在科学史上的枢纽地位,也搭建起这位150多年前的博物学家与现代的联系。洪堡宛如一位21世纪的通才,带着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性视角,将敏感的心灵注对奴隶制、环境问题与科研发展等的探讨。这位跨越科学与艺术的观察者,可以超越任何时代。
中国社会改革评论(第3辑)
¥30.00
社会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组织编写,全面分析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特征、基本框架、目标、任务等,科学、客观地解读近年来中国社会改革的成效、成就、不足之处,包括在收分配、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医疗改革等方面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转型中国的纠纷与秩序——法社会学的经验研究(社会学文库;“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36.12
本书以纠纷解决与秩序构建为逻辑主线,围绕着社会转型期中国基层社会的矛盾纠纷的现实?状态、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以及影响选择的因素三个方面,对转型与纠纷、意识与纠纷、纠?纷与行动、结构与建构、法律与社会等关系问题行了实证经验分析和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论、矛盾纠纷成因非转型性论、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与权威化?并存论,以及法律意识工具化和功利化论。?本书内容为法社会学研究拓展了新领域,为矛盾纠纷研究辟了新视角,同时也为纠纷管理?的实际工作提供了重要信息和理论参考。?
多元利益诉求时代的包容共享与社会公正——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的“中山经验”(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实地调查研究系统丛书)
¥46.80
20世纪90年代,中山已在勾画一幅未来的蓝图:努力构建一个以中等收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这个社会不仅应该拥有“前所未有的富裕”,而且应该成为和谐、有序、安宁的生活共同体。这一图景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品质内涵和更高层次的价值理想,它试图让每一个中山人都拥有包容共享、公平正义、祥和安宁的共同生活。随着中国改革放程的发展,中山市一步认识到,新形势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更加注重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真正做到效率与公平兼顾,单纯追求效率的做法是不可能持久的,必须使社会资源得到公平合理的优化配置。中山继续发扬了敢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恪守科学发展理念,扎实推各项改革,全力破除社会各群体之间的身份壁垒和地域壁垒,推动改革发展成果的共建共享、文化心理需求的共融共通,在当代中国面对多元利益诉求的现实下,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包容共享与公平正义。中山的努力表达了一种对高品质社会生活的全方位诉求,这也是“全域中山”的理念。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创新过程中,这是值得珍视的“中山经验”。
日本历代都城小史
¥23.70
本书原名《帝都》,记述了日本历代都城的沿革,作者亲自前往遗址勘察,以期为读者讲述实际面貌。不仅介绍有记载的史实经过和地理考察,同时力图探寻其内在的因果关系,将古代的研究内容公之于世。
人口原理
¥9.20
这是一部曾引致联合国人口统计学大会60个国家代表,以99.8%的赞成票赞成再版的鸿篇巨著。作者马尔萨斯是人口学发展史上“教父级”人物,他被凯恩斯尊称为“位剑桥经济学家”。 《人口原理》的价值绝不仅限于人口学领域,它对世界经济乃至世界历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当生活资料的增加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且成为自然和永恒规律时,到底用什么手段才能改善二者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呢?作者次试图将这一问题总结成一套成系统的“原理”,对其行演绎和分析。 从1798年《人口原理》的问世至今,本书一直在赞美与诋毁之间影响着历史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