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全集06文艺·诗词
¥6.99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多个领域,开近代文化艺术之先河;重振佛教律宗,虔诚弘扬佛法,为佛教律宗第十一世祖师。 《李叔同全集(共6册)》这本套书收入弘一法师李叔同所有作品,分为佛学杂记、佛学书信、文艺诗词、佛理解说四大部分,共六册,是迄今为止收录全、编校精、意境美的弘一法师全集。
从打工者到跨国人才:当代中国人赴日留学30年(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
¥8.49
本书作者经过多年的实地调研,与一百多名在日华人深入访谈,通过问卷调查和参考日本政府统计资料的方式,全面记录这一被忽视的移民群体的生存状态。全书介绍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多元化的发展轨迹,记录他们的求职历程与跨国生活的实态,并探索其作为“新一代海外华人”的发展前景,使读者对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移民和跨国教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工会组织与工会法教程
¥7.71
杨冬梅主编的《工会组织与工会法教程》介绍了工会组织和工会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内容,力求总结和吸收工会理论界和劳动法学界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反映近些年来出台和修订的与工会法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等*新成果;强调法学理论与工会法、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以及原理与案例的结合,不仅注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准确阐释、注重案例的运用,同时注重历史和现状的梳理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本书不仅适用于高等院校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关系、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也可供党政机关干部、工会等群团组织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广大职工学习和参考。
公共关系学(第二版)(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12.34
本书自2011年出版以来,因其实战性、职业性、针对性、适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因而被多所高职院校采用。读者的厚爱与支持,对编写者来说是鼓励也是责任,我们本着出精品、出特色的精神,力求为读者提供更为成熟、完善的教材。较之三年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公关实务本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的特点,因此教材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反映时代的特征并适应公关实践的*挑战。为此,作者在多年教学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公关理论及公关实战成果,对教材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修订,以体现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
大地报告:另一种中国行纪
¥9.95
2013年起,王炜在《旅行家》推出专栏“大地报告”。他在篇中写道:“漫游仍未结束,因为事物总在变化。旅行者仍然可以着手始一种‘从眼前事物发展起来的哲学’重写一种中国行纪,投去领略这座变化中的中土大陆。” 这本书便是他数年来游历所书写的“另一种中国行纪”。 《大地报告》为“旅行家·游观系列”丛书之一。旅行家杂志1996年创刊,是国内本专业旅行杂志。多年来,作家专栏都是《旅行家》为看重、且*分量的内容,许多睿智又谦和的旅者在《旅行家》杂志上写下了这些文字。在旅行变得如此容易的今天,这些文章在当代中国的旅行文本中仍是罕见而珍贵的。他们总能够在文字中建造一座座宫殿,引出更磅礴的世界,也令人反观自己的旅行。此次,《旅行家》遴选出其中四位作者的专栏集结成书,并命名为“游观系列”。游之,观之。希望以此呈现旅行文本的一种精神传统:游记服务于思想,和世界的现实状况相关。愿“游观系列”能给予读者以兴奋、思考,以及对于世界与自我这一亘古话题源源不断的求索。
社会调查方法(试读本)
免费
本书以社会调查的程为主线,在对社会调查的基本概念、理论行介绍的基础上,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社会调查的设计、抽样方法、各种测量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辅助的社会调查方法,后还介绍了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书中对每一个关键知识都添加了以训练调查技能为目的的练习,同时穿插了大量*的有趣案例,方便老师和学生使用。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教材,也可以作为社会工作从业者的培训用书。
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6月 夏季卷)(试读本)
免费
在当下全球化的世界结构中,不仅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之认识对象的“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这种认识本身所赖以为凭的话语系统亦需要根据当下中国的立场行重构——否则我们将没有基本的哲学根据去谈论所谓“中国”社会秩序的正当性问题。因此,“中国”既是中国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又是其思想根据;换言之,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判准只能是“根据中国”。这意味着西方思想家,甚或中国先哲的思考*不能代替当代中国人自己的思考,西方学者,甚或中国先哲的答案也绝不是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答案。因此,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加强对中国问题本身的深度研究和理论关注。为此,我们必须从那种因“西方化倾向”所导致的“中国之缺位”中解放出来,重新“找回”或“发现”中国。这里的“中国”绝不是1978年以前或更为久远的中国,而是与其有着历史性关联的世界结构中的当下中国;这里的“中国”也不只是地理或人口意义上的中国,不只是经济意义上的中国,而是体现并承载着中国人之文化身份和政治认同的中国。显而易见,这里所讲的“中国”绝不是意识形态视野中的中国,亦不是中国传统知识视野下的中国,更不是西方知识视野下的中国,而毋宁是有待我们运用各种理论资源予以认知并建构的一个伦理性的文明体。 为了引导中国学者加强对中国本身的理论研究,我们特设立了一个常规性的栏目:“主题研讨:重新发现中国”。本卷集中刊发的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视角对不同中国问题展了深度研究:周晓虹《改革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的变迁——有关中国经验的另一种解读》一文从“中国体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改革放30年社会心态变迁的轨迹,并解读了当下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呈现出鲜明的“边际”特征:即传统与现代的抗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城市与乡村的对峙、东方与西方的冲突。杨光斌《制度变迁的路径及其社会科学价值》一文则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提出了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国家的三条制度变迁路径,即英国一美国的商人阶层主导模式、法国一德国一日本的官僚体系主导模式、俄国一中国的政党组织主导模式,并根据这些制度变迁的基本经验提出了社会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政党中心主义。常向群《“个人一社会一国家三分法模型”及其案例浅析——“江镇”的消失与“庙港社区”的崛起》一文则以一个中国社区城市化程(从“江镇”到“庙港社区”)为个案、以“个人一社会一国家三分法模型”为分析工具解读了当下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中国社会是由个体、家庭和各种不同的单位为基础网络所构成,中国的社会关系是以“人情”为基础的,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中国政治制度看似非民主,但内在体系的灵活性使上下左右各种关系得以沟通,当国家、社会和个人在关系上出现冲突时,其特定的人文环境能提供某种机制,使各方在虚虚实实的磨合中创造出新的机遇。毋庸置疑,这三篇文章都是值得肯定的行中国深度研究的理论尝试。
坚守与转型: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大学校报
¥17.50
英国著名学者马丁·沃克在其《报纸的力量》一书中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一家报纸的历史是出版这家报纸的国家的历史”,“一家报纸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文化日记”。其实,一家校报又何曾不是这个学校的文化日记和学校的历史呢? 孙伟是我熟悉的一位校报朋友,现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他长期从事校报工作,尽心尽力,执着追求,成绩多多。 该著以高校校报的自身定位、办报流程、新闻作品生产、大学生记者管理等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徐徐展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把这些新闻实践置于新闻传播学理论、编辑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美学原理等相关学科和相关理论的关照下,彰显了高校校报的文化天然性和它的实践品格与理念,突出了高校校报办报育人等诸多功能,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难能可贵。 我总以为,一本有特色的学术著作,其目录是顶顶要紧的,目录就是一条红线,通过它串起散落的珍珠,成就一本书。该书的篇章目录富有特色,从校报编辑人员的尴尬与烦恼到校报人的编辑功夫,从入门锦囊到一定“境界”,从新闻选题、新闻策划、新闻背景,到正式操刀成文的标题制作、文字校雠、版面安排的“工匠精神”,都得到充分展现。在校报文脉一篇里,关于大学校报的文化四季与文化呓语,文化基因与文化定位,文化之魂与文化转型,大宣传理念下校报文化的大格局等,亦是有感而发,娓娓道来,启发多多。 一个人来到世上,是要有一种生命之托的,一定要为社会做点事。我从1977年就在学校从事宣传工作,后来办校报,再后来创建新闻传播学院,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深感有一个积累和水到渠成的过程。我想,只要你努力了,总是有回馈的。孙伟的份工作是从校报开始的,这是他的幸运。在高校工作,混一碗饭吃,文字功夫是一辈子的看家本领。
贝尔实验室与美国革新大时代
¥33.99
20世纪20年代初创始,到20世纪80年代拆分结束,作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研发部门,贝尔实验室一直是世界上创新领域规模*,而且可以说是好的实验室。从晶体管到激光,从数字通信到蜂窝电话,现代生活与贝尔实验室可谓息息相关。 在本书中,乔恩?格特纳对20世纪一些重要的发明行了追根溯源。文中描绘了数位对当代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做出过决定性贡献的科学家。他们是:默文?凯利、比尔?肖克利、克劳德?申农、约翰?皮尔斯,以及比尔?贝克。这些天才宅男才华横溢、行为不合常规,在贝尔实验室度过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本书也赞誉了贝尔实验室那些宽敞且与世隔绝的工作场所,因为天才们可以在那里行各种尝试,无须担心复杂的人际关系、股民利益或公司收益。 在推动发明成为一句口头禅的今天,贝尔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途径,帮助我们丰富对面临的技术革新挑战和解决方案的理解。毕竟贝尔实验室正是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的源头。
城市流动儿童的情感与身份认同
¥18.00
《城市流动儿童的情感与身份认同》聚焦于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状况,着重关注流动儿童身份认知的逻辑及其背后的情感线索。家庭、学校和社区构成了流动儿童的主要生活空间,共同形塑着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此外,情感也在建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影响身份认同的方向与强度对身份认同的建构起着中介调节作用。
残疾人发展理论研究:卷一
¥24.00
《残疾人发展理论研究(卷一)》以研究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学者为写作主体,就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包括现代残疾人观、残疾人社会福利、残疾人发展国际比较、残疾人社会工作、残疾人与全面建成小康等当前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研究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专论。
城市公共事业企业绩效研究
¥27.82
本书科学、全面地评价了我国城市公共事业企业绩效对深化城市公共事业的市场化改革,推动我国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全书的主要内容有: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行梳理和评述;阐述城市公共事业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涵义、构成要素、基本程序与功能,论述城市公共事业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形成城市公共事业企业经营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框架;构建城市公共事业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城市公共事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动态变化特征,并且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外部环境因素对城市公共事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行实证研究。
整体主义与城乡统筹发展
¥21.00
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受限于规划基础理论的缺失。“整体主义”是起源于西方的古老哲学概念,《整体主义与城乡统筹发展》将其引入到城乡统筹规划研究中,对我国现有的城乡统筹规划实践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偏向的规划理念和技术进行系统重构,提出整体主义视角下的城乡统筹规划新角色、新框架、新方法,希望能够对我国当前的城乡统筹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校企合作新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8.00
《校企合作新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共分六章,紧紧结合地方高校实际,将优集学院办学实践加以提炼总结,结合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新途径,为地方高校如何更好地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有益的建议。构建起三年在校一年在企业培养的“预就业”实践模式,培养了一批得到以西门子为首的、行业认可的本科工程技术人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办学愿景。
社会情感优化算法
¥7.20
社会情感优化算法是一种新型的模拟人类社会群体行为的群智能优化算法,与常见的几种群智能算法相比,社会情感优化算法收敛效率更高。 崔志华所著的《社会情感优化算法》分为7章,第1、2章介绍了社会情感优化算法的基本概念、化方程等;第3~5章从情感更新方式、决策机制及混合方式等方面探讨了社会情感优化算法的改模式;第6、7章将社会情感优化算法分别应用于团簇优化问题及电力系统无功优化问题,从而为解决相关应用问题提供了参考。 《社会情感优化算法》适合从事智能计算研究与应用的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城市形象的媒体识别:中国城市形象发展40年
¥49.99
本书立足城市形象理论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城市形象的演化特,结合改革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选择了12个中国城市为研究对象。将这12个城市分为三大类:*类是超级城市,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第二类是区域中心城市,以成都、杭州、武汉、沈阳为代表;第三类是特色城市,以义乌、三亚、鄂尔多斯、井冈山为代表。本书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量化分析《人民日报》自1978—2017年以来对中国城市形象的新闻报道,客观反映中国各类城市形象的变迁过程和发展趋势,探究其背后的历史语境和认知脉络。
公共政策与公民生活
¥34.99
公共政策与公民生活》共分为四个专题、十三章。第1个专题从什么是公共政策、什么是公民参与,到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实基础三个角度,对当代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现状行介绍。第二个专题从公共政策议题与议程设置、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环节,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行系统分析。第三个专题从公共政策参与主体多元化的视角,分别阐述专家及智库、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等主体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及实践。第四个专题将视角转向近年来公众参与的新途径:网络参与,在分析网络新媒体时代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基础上,一步提出网络时代政府治理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的策略。 《公共政策与公民生活》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的通识课教材、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政府、社会组织等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书目,以及其他对此主题感兴趣人员的参考读物。
西方中产阶级:理论与实践(国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研究丛书;“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47.22
中产阶级是20世纪全球学术界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西方社会学中有着长久和持续影响力的研究领域之一。在世界学术史上,亚里士多德、马克思、伯恩斯坦、米尔斯、贝尔和古尔德纳等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都在这一领域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巨著。本书以和谐社会的建构为背景,聚焦于西方中产阶级的理论与实践两个基本维度,在导言中对西方中产阶级的历史脉络与理论演进做了梳理;分上、中、下三篇分别讨论了西方古典资本主义时期、现代资本主义时期和当代全球资本主义时期与中产阶级相关的主要理论及培育中产阶级的实践策略;后在结语中将中产阶级的成长纳入中国视野,讨论了社会转型与中国中产阶级的再造、路径及中产阶级的培育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作者指出,扩大中产阶级即中等收入者群体在中国社会中的比重既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梦”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社会改革评论(第3辑)
¥30.00
社会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组织编写,全面分析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特征、基本框架、目标、任务等,科学、客观地解读近年来中国社会改革的成效、成就、不足之处,包括在收分配、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医疗改革等方面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创造自然(著名博物学家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看启蒙时代的古典通才如何用尽一生的心智与激情丈量世界,定义自然!)
¥35.20
18世纪的人类以“步”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如何理解自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生命之网”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冯·洪堡。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盛赞为“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他深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的火山——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对彼时政治局势的悉心体察,既为托马斯·杰斐逊带去详尽的考察资料,还影响了西蒙·玻利瓦尔的拉丁美洲革命。洪堡对世界的广博认识不但招致了拿破仑的嫉妒,更深度影响了歌德、柯勒律治、达尔文、梭罗、海克尔等诗人与科学家。洪堡究竟如何从一位怀有远游心气的少年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其观察自然的全新视角受到哪些影响的形塑?由此生成的整体自然观又如何在思想史的流变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创造自然》中找到答案。 安德烈娅·武尔夫为写作本书重新追寻洪堡的足迹。她以生动的笔触和翔实的资料将洪堡的个人传记、旅行历险和自然观念的演变交织在一起,既揭示了他在科学史上的枢纽地位,也搭建起这位150多年前的博物学家与现代的联系。洪堡宛如一位21世纪的通才,带着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性视角,将敏感的心灵注对奴隶制、环境问题与科研发展等的探讨。这位跨越科学与艺术的观察者,可以超越任何时代。
中国西部大开发发展报告(2015)(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
¥54.17
本书研究中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发展问题,系统地分析了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系列中的一本。由浙江大学周谷平教授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