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史稿(简体横排本精装)全十二册(试读本)
免费
本书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其内容依历代“正史”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536卷。 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1914年工作开始,1927年大致完稿,历时14年。本书汇集整理了《清实录》、清《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清朝档案等资料,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系统地了解清代史事。同时书中的一部分志和清末人物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史料,另有所本,亦具有文献价值。 本书点校由启功、王锺翰、孙毓棠、罗尔纲、刘大年、吴树平等著名学者完成,点校质量较高。

茶经校注(试读本)
免费
唐代陆羽所撰《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早、完整、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茶经》成书于8世纪中期,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篇。上卷《一之源》介绍茶之本源、植物性状、名字称谓、种茶方式等;《二之具》叙述采茶制茶的用具尺寸、质地与用法;《三之造》论说采制茶叶的适宜季节、时间、天气情况,以及对原料茶叶的选择、制茶的工序、成品茶叶的品鉴。卷中《四之器》记录煮茶、饮茶的二十四组、三十种器具。卷下《五之煮》介绍煮茶程式和注意事项;《六之饮》强调茶饮的历史意义和奥妙;《七之事》详列历史人物茶事,以及茶相关文献记载;《八之出》列举当时全国各地茶叶产地和品质高下;《九之略》列举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的制茶、饮茶用具;《十之图》主张要把《茶经》用绢素书写张挂,以便烂熟于心。《茶经校注》是著名茶文化研究专家沈冬梅教授对《茶经》进行系统校勘、考证和注释的古籍整理作品,是茶文化研究的基础文献。


搜神记
¥12.88
《搜神记》是我国*部志怪小说集,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全书现存20卷,以辑录鬼怪神仙故事为主,也包括一些锁闻杂记和不少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故事虽篇幅短小,但其言辞清峻、想象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世人喜爱。

抱朴子内篇校释(精)---中华国学文库(试读本)
免费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是对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站在宇宙观、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神仙长生的思想,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道教哲学,大体从外修与内养两个方面介绍了各种长生之道,内养主要是行气保精,外修主要是服用丹药。本书是道教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典籍,为魏晋神仙道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我国古代化学、医药学、养生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次整理,以清孙星衍平津馆校刊本为底本,采校包括宋绍兴二十二年临安刊本和孙诒让、俞樾、罗振玉诸人校本以及道书《神仙金汋经》《云笈七签》在内的十二种文献,并择要注释而成。

宾退录--唐宋史料笔记丛刊(试读本)
免费
《宾退录》十卷,宋代赵与旹所撰考史轶事笔记,以考证经史、辨析典故、评论诗词为主,此书成于嘉定十七年(1224),汇集作者平日见闻及与宾客所谈论的内容,宾退后笔录成编,故有是名。本书底本为乾隆十七年存恕堂仿宋本,参校南宋临安睦亲坊南陈宅经籍铺本,并参考其他各版本。书后附何焯批语、各家序跋等资料,方便读者使用。

文选资料汇编·骚类卷(试读本)
免费
《文选资料汇编.骚类卷》收录有关《文选》中骚类作品的文献资料,如作品评论、疏解,拟作之诗序,作者评论,相关考证如作时、本事、时代背景、作品真伪等。骚类卷下,设置“总论”和“分论”,容纳多种材料。“总论”收录总体论述或较宽泛地涉及《文选》骚类篇章、作者及其相关内容的资料,另外,一些论及数篇作品而无法系于单篇作品之下的资料,一般也收入总论部分;“分论”为涉及具体作品的资料。所有资料按作者时代先后顺序排列,时代不明者,取其大体年代,或附于各代资料之后。重复资料只辑录较早或更重要者,关联性较强的资料,将后出者附录于初始条目之后,注明附录,以便寻检。


中国四库学(第六辑)
¥58.80
《中国四库学》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古籍研究所主导的辑刊,每年两辑,旨在为四库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阵地。每辑文章按照四库经史子集分栏,常设栏目有经部研究、史部研究、子部研究、集部研究、文献整理等。本书为《中国四库学》第五辑,除常设分栏外,另有四库学综合研究、四库提要研究等分栏。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三)
¥90.08
由《汉通西南夷》《淮南谋反》《汉通西域》《武帝伐匈奴》《武帝平两越》《武帝击朝鲜》《武帝惑神怪》《巫蛊之祸》《燕盖谋逆》九篇组成,通过汉通西南夷、淮南谋反、汉通西域、武帝伐匈奴、武帝平两越、武帝击朝鲜、武帝惑神怪、巫蛊之祸、燕盖谋逆等历史事件,展现汉武帝靖边拓土、平定内乱的雄才大略,也记录汉武帝晚年惑神怪兴巫蛊之祸终遭丧妻失子之痛的历史过程。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九)
¥90.08
由《曹操篡汉》《孙氏据江东》《刘备据蜀》三篇组成,通过曹操篡汉建立魏政权、孙氏据江东建立吴政权、刘备据蜀建立蜀政权等历史事件,真实再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二十二)
¥90.08
由《肇忠用事》《邢峦寇巴西》《梁魏争淮堰》《元乂幽后》《元颢入洛》《元魏之乱》六篇组成。通过肇忠用事 、元乂幽后、 元颢入洛、 元魏之乱等历史事件,再现了北魏中后期政治腐败、日趋没落的历史面貌——北魏宣武帝、孝明帝元诩两朝,以高肇、于忠为代表的外戚、勋贵专权用事;宣武帝、孝明帝交替之际的宫廷政变;孝庄帝时,以北魏宗室元颢为首的政治动乱;孝明帝至孝武帝时,中枢政局的动荡及变乱过程。通过邢峦寇巴西 、梁魏争淮堰等事件,叙述了北魏名将邢峦率军南征、攻打南梁之梁、秦、益等州的故事,以及南梁与北魏为了争夺寿阳,围绕淮河堰的争斗过程。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三十一)
¥90.08
由《李林甫专政》《奸臣聚敛》《杨氏之宠》《安史之乱》四篇组成,叙述了唐玄宗朝由盛至衰的过程,生动展现了安史之乱的前因、经过、后果。《李林甫专政》讲述权相李林甫在唐玄宗朝如何玩弄权术的故事,其中有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重大的政治事件,贯穿着唐玄宗时代皇权与宦官、相权、储权之间的微妙关系,文学(即擅长诗词、学术)之臣与吏干(即精于行政事务)之臣的矛盾纠葛,中央政府与藩镇将领的复杂关系,等等。《奸臣聚敛》叙述了唐玄宗任用宇文融、杨慎矜、韦坚、王鉷和杨钊(即杨国忠)管理国家经济事务、聚敛财富的过程。《杨氏之宠》叙述了唐玄宗如何迷恋上寿王妃杨玉环,杨玉环又自愿度为女道士,并被册封为贵妃、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杨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安史之乱》叙述了唐朝东北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的始末,对安、史二人的族群背景和发迹史,对安禄山造反的来龙去脉、叛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斗争过程,都作了翔实描述。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三十二)
¥90.08
由《刘展之叛》《李辅国用事》《仆固怀恩之叛》《元载专权》《吐蕃入寇》《两税之弊》《裴延龄奸蠹》《吐蕃叛盟》八篇组成,记叙唐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内政和边患。通过刘展之叛、仆固怀恩之叛等历史事件,叙述了唐肃宗时军将刘展发动叛乱、唐代宗时西北军将仆固怀恩被朝廷逼反,两次叛乱终被朝廷平定的历史过程;通过李辅国用事、元载专权、裴延龄奸蠹等历史事件,讲述了唐肃宗朝的大宦官李辅国与张皇后联手干预朝政、唐代宗朝的权相元载弄权、唐德宗宠信的奸臣裴延龄陷害政敌的故事;通过记述两税法改革和两税法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弊端,反映了唐朝前后期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通过叙述吐蕃入寇和吐蕃叛盟等历史事件,记录 “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唐与吐蕃之间时战时和,终双方订立盟约,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三十四)
¥90.08
由《伾文用事》《宪宗平蜀》《宪宗平吴》《魏博归朝》《宪宗讨成德》《宪宗平淮蔡》《宪宗讨淄青》《河朔再叛》八篇组成,主要叙述顺宗、宪宗两朝事。顺宗朝,重用王叔文、王伾革新朝政,但遭遇代表既得利益集团的政治势力反对、反抗、反扑,后失败。宪宗朝抑制藩镇跋扈,平定西川节度副使刘闢、镇海节度使李锜叛乱,征讨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平定淮西吴少诚、平定淄青李师道,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归朝,朝纲复兴,史称“元和中兴”。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三十六)
¥90.08
由《庞勋之乱》《回鹘叛服》《吐蕃衰乱》《蛮导南诏入寇》《李克用归》五篇组成,主要记叙唐朝末年的内忧外患。《庞勋之乱》叙述了唐末以庞勋为首的桂林哗变戍卒,打回老家徐州,建立政权,后被镇压的历史过程。《回鹘叛服》叙述了回鹘与唐朝时服时叛、时密时疏,后归附唐朝的关系。《吐蕃衰乱》叙述了9世纪以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的经过,赞普荒淫残暴,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终致吐蕃帝国崩溃。《蛮导南诏入寇》记述安南经略使引南诏兵入侵西南,唐朝与南诏经年战争,终以和亲结束了长达十五年的征战。《李克用归》记录唐朝末年沙陀李克用军叛乱,唐朝与李克用妥协,李克用率兵讨伐黄巢的历史过程。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三十七)
¥90.08
由《黄巢之乱》《藩镇之乱》《杨行密据淮南》《王建据蜀》四篇组成,记叙唐末朝廷统治式微、地方混乱动荡的历史过程。《黄巢之乱》叙述了发生在唐僖宗年间的黄巢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历史。《藩镇之乱》记载了唐僖宗到唐昭宗年间皇室衰微、藩镇之间互相争战的历史。《杨行密据淮南》《王建据蜀》详细记载了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占据淮南地区、王建率军攻占成都占据剑南三川的历史。朱温代唐称帝建立梁朝后,王建也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四十)
¥90.08
由《马氏据湖南》《晋王灭燕》《后唐灭梁》《庄宗灭蜀》四篇组成,主要记述了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的楚国和五代之后唐灭后梁灭蜀的历史。《马氏据湖南》详细记述唐末五代时期马殷割据湖南建立楚国,马殷之后诸子争位,导致马楚政权灭亡的历史过程。《晋王灭燕》叙述了五代初期刘守光在幽州称帝建立燕国,以及晋王李存勖攻灭燕国的历史过程。李存勖攻灭燕国,免除了晋国的后顾之忧,从此得以全力与后梁争战。《后唐灭梁》叙述了五代时期晋(后唐)与后梁两大集团之间的战争,以及晋王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和攻灭后梁的历史过程。《庄宗灭蜀》叙述了五代时期前蜀太子王元膺之乱,后主王衍时政治败坏,以及后唐乘势攻灭前蜀等史事。


校雠广义 版本编(修订本)精
¥52.80
《校雠广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强调研究成果的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全书共四编,分别为版本编、校勘编、目录编、典藏编。 ?? 校勘编主要介绍校勘学的界义与功用、书面材料错误的类型、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的原因、校勘的资料、从事校勘所应具备的知识、校勘的方法、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内容。 版本编主要介绍版本学的名称与功能,文献载体,纸书的装式,雕印本的品类,雕印本的鉴定,非雕印本的区分与鉴定,版本的变异与传承等内容。 目录编主要介绍目录与目录学、目录的结构及其功用、目录的著录事项、目录的分类沿革、综合目录、学科目录、特种目录、目录的编制等。 典藏编主要介绍典藏学的建立与典藏的功用、典藏单位、图书收集、书籍亡佚、图书保管、图书流通。 《校雠广义》是代表同一时期同一领域内研究的高水平著作。从出版至今,一直享有较高的荣誉和地位。该书被誉为“校雠学重建的奠基之作”,曾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此次修订本,作者在原版基础上纠正文字讹误,吸收新观与新材料,调整部分章节,内容更加完善。

天地人丛书:周子通书;张子正蒙;二程遗书;朱子近思录;象山语录;阳明传习录;船山思问录;习斋四存编
¥137.60
“天地人丛书”选取了宋明及清初诸位大儒简明而有代表性的著作凡8部,一一择取精善底本排印,并冠以名家导读,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简明扼要而又徵实可靠的理学门经典读本。 清颜元号习斋,少时好陆王书,转而笃信程朱之学,*终又回归周孔,提倡恢复“周孔之学”。在学术上,和学生李塨一起,倡导一种注重实学、强调“习行”“习动”、反对读死书的学风,世称颜李学派。被后人推崇为“继绝学于三古,太平以千秋”的《四存编》,反映了颜习斋一生的思想历程。此书分“存性”“存学”“存治”“存人”四编,作者的主要思想表现在“存性”“存学”两编里,“存人编”则专为反对佛教、道教和伪道门而作。复旦大学哲学系陈居渊教授为本书撰写了导读。


校雠广义 校勘编(修订本)精
¥41.40
《校雠广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强调研究成果的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全书共四编,分别为版本编、校勘编、目录编、典藏编。 ?? 校勘编主要介绍校勘学的界义与功用、书面材料错误的类型、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的原因、校勘的资料、从事校勘所应具备的知识、校勘的方法、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内容。 版本编主要介绍版本学的名称与功能,文献载体,纸书的装式,雕印本的品类,雕印本的鉴定,非雕印本的区分与鉴定,版本的变异与传承等内容。 目录编主要介绍目录与目录学、目录的结构及其功用、目录的著录事项、目录的分类沿革、综合目录、学科目录、特种目录、目录的编制等。 典藏编主要介绍典藏学的建立与典藏的功用、典藏单位、图书收集、书籍亡佚、图书保管、图书流通。 《校雠广义》是代表同一时期同一领域内研究的高水平著作。从出版至今,一直享有较高的荣誉和地位。该书被誉为“校雠学重建的奠基之作”,曾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此次修订本,作者在原版基础上纠正文字讹误,吸收新观与新材料,调整部分章节,内容更加完善。

苏轼诗集 1-8册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试读本)
免费
共选录苏诗一百一十一首,词五十首,文三十篇。选目去取兼顾到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使读者可略窥全豹,同时以能突出苏轼的创作个性为旨归。所选作品依据底本,诗文以孔凡礼校的《苏轼诗集》和《苏轼文集》为主,词以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为主,问采他本。诗、词、文三部分,各按时序排列,每篇均注明苏轼创作时间、时任职务及所在地,俾使读者有一清晰的背景印象。注释力求简洁,但都注出苏轼的出处行藏和所用典故出处,也尽量吸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凡重要见解均有注明。对于难句略加串讲,难字亦标出注音,以方便读者阅读。

唐五代传奇集(全六册)精——中国古典文学总集(试读本)
免费
《唐五代传奇集》是唐五代传奇作品之总集。所收作品上限为唐初,下限为五代十国。得传奇作品六百九十一篇,编为五编,分一百卷,其中作者可考者九十八人,另有阙名作者近三十人。编次以作者或作品时代为序,同一作者作品排列一起而次其先后。时代不可确考者大致确定其上下限,编在相应位置。每篇作品,以作者介绍、正文、校勘记、按语排列。正文之末注明所据版本或出处,其余重要版本或出处,亦酌情注明。校勘用详校之法,各种校勘资料力求齐备。异文较重要者皆出校,诗歌异文则全部出校。校记于歧异文字多有辨证。按语考证说明该篇或原集之著录、版本、题署、篇目等及其他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