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全二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88.80
本书在中晚唐宦官政治这一颇具学术价值的课题上行了深而新颖的探讨,以神策军为逻辑切,分别以神策军的创建及其演、宦官集团与内廷皇位之争、宦官集团与外廷官僚政治、宦官集团与地方政局为四个逻辑层面,逐层讨论中晚唐宦官政治的诸多表现。中晚唐“宦官政治”是继东晋“门阀政治”之后,皇权政治的另一种变态形式,也是永贞革新、牛李党争、甘露之变等一系列政治事件演发展的逻辑主线。它由皇权政治中来,*终又回归到皇权政治中去,对五代及宋初政治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近代中国的周边外交
¥58.80
将近代中国周边外交放在远东国际关系变迁的大背景下行考察,分析了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探寻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构架和思路。鸦片战争前,中国以先的技术、文化和超群的综合国力,成为文明传播的中心、桥梁和中转站,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特征是多层次的“朝贡体系” ;1840年以后,列强东侵,中国成为弱肉强食的对象,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特征是“以夷制夷”,在众多列强侵华的隙缝中谋夺自身的生存和利益;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周边国家的反帝反殖独立运动互相援助、互相呼应,国际地位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冷战和中国内战的制约和影响,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特征是外交服从于内政,南京政府的外交施策出现一系列重大失误。


中国史学史
¥29.00
《中国史学史》是中国史学史在创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主要论述史官、史家、史籍的产生及官史、私史之区别;史学之重在撰史、论史两个方面;撰史途径中的两个转折;史料在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等。


德意志贵族:一个群体的生活、历史与命运
¥60.00
德意志贵族怎样应对纳粹?容克贵族阶层与普鲁士军国主义有什么联系?法国大革命如何启德意志诸侯的“陪臣化”命运? 本书综合德语、英语世界的各类研究、专著、访谈等资料,将德意志贵族作为主线,细致刻画这一群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前世今生及跌宕起伏的生活与命运,并由此作为切,深浅出地讲述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的演化。同时,全书对贵族体制的体系机制做了非常系统的呈现和解析,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日常生活各个角度对德意志贵族的方方面面做了深透视,是一本德意志贵族百科全书。


车轮上的历史
¥55.30
*这是一次穿越了5 500年人类历史、令人眼界大的公路之旅。交通如何不可避免地塑造了人类文明?汤姆·斯丹迪奇为我们揭晓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从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车轮始,斯丹迪奇带领我们快速穿越了马车、火车和自行车时代,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相继出现的交通方式是如何融我们生活的,从城市地理到时间体验,再到我们的性别观念。着,斯丹迪奇深探究了汽车发展的历史,探讨了社会对汽车的抵制,以及在汽车被广泛使用过程中社会所发生的剧变。汽车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治理方式,改变了世界的布局和交通管理模式,也改变了世界的外观、声音和气味——而且并不总是以我们喜欢的方式。 如今,在共享出行爆炸式增长,以及多年来有关自动驾驶汽车的各种预测之后,由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重叠引发的社会变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批判性地重新审视我们与汽车的关系。在《车轮上的历史》一书中,斯丹迪奇推翻了盛行的谬见,思考了那些我们未曾选择的道路,并邀请我们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过去。由此,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想要看到的未来。


中国传统祭祀仪式的道德整合机制(精)
¥34.80
书稿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祭祀仪式的道德整合机制研究(15BZX092)结项成果。作者梳理了中国传统祭祀仪式的基本形态,重点研究了中国传统祭祀仪式道德整合的社会基础,主要包括农耕生活、天人关系、宗族社会、礼乐文明和政治权力等五个方面;中国传统祭祀仪式道德整合的外部机制,主要包括祭司体系、仪式规范、情境熏染、榜样示范、重复固化等方面;中国传统祭祀仪式道德整合的内部机制,主要包括文化心理、思维统合、情感共鸣、价值整合、人格导向等方面。此外,对中国传统祭祀仪式道德整合机制做了调查,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重大祭祀仪式,即黄帝陵祭典仪式、中国抗战胜利纪念仪式、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重点研究、分析。


史学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精)--《南开史学家论丛》第四辑
¥52.80
本书汇集了作者关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部分论述,共31篇,分为四章。各篇文章在把握史学史总体脉络的基础上,能够提出创见,成一家之言,考证扎实周密,富于理论思维。 章“史学理论探析”,深考查了中国史学的起源问题,指出中国史学正式诞生于公元前841年,同一于中国上古连续纪年的产生,并将中国传统史学的学术体系分为官方和私家两大系统。第二章“史家史书考析”,考订《世本》《越绝书》的成书年代,对章学诚、清高宗以及现代刘坦的史学成就行了个案考析。第三章“史学专题考论”,分析了古代中国史学异常繁荣的主要原因,梳理了史学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先秦、十六国北朝时期、明代、后金政权的史学观念和史学发展,官方史学与机制运转,疑古思潮、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社会史论战等。第四章“中外史学比较”将视角放大至东亚和世界,通过中西、中日史学的比较,认为历史学的内在矛盾是记史求真与治史致用的矛盾,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史学各具特色;中国传统史学传至日本后,被其受和改造,参与了日本近代社会和思想变革。

历代经典文丛——观人学
¥1.99
《观人学》中介绍了“古代六戚观人法、观诚法、观色法”等等方法,而“古代六戚观人法”是指用六戚之法察人,人的忠孝爱敬便可一目了然。父、母、兄、弟、妻、子,称谓六戚。而“观诚法”是指观诚之法是从人与他人的关系中考察人。从人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中考察人,从人的内、外两方面考察人,一种动态考察法。更多的《观人学》知识你想了解吗?翻阅此书吧!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40.80
公元前4000—前2500年,彩陶和玉器时代,孕育出文化中国。8000年前的全新世大暖期启,为整个亚欧大陆带来了一个长达三四千年的温暖时代。8000—6000年前,是中国《山海经》的神话传说时代,当与考古和艺术资料结合考察时,河姆渡的伊甸园、史前闽越人的生活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而6000—4000年前北方的彩陶文化和南方的玉文化,经由良渚人从东南到西北的扩散,构建了一个良渚化世界,这就是一个以玉作为核心的礼制文明和审美国度——文化中国。这是文化中国的源头。 ------------- 《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辑12册,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品: *辑:文化中国的起源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文化的江山04:中国轴心期 第二辑:走出王朝的中国史 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历史的国度 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艺复兴的岁月 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时代 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与中国大航海 第三辑:告别晚清的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国影响 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与东洋夹的天下 文化的江山11:告别晚清的中国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国里的新文化运动


白话文学史
¥23.00
《白话文学史》为胡适论述的白话文学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创性的、里程碑的地位。作者以全新的思路与结构框架,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质,其突破性的成就具体表现在:破了前人文学史研究的狭隘框限,把视野伸展到了经典作家作品以外的广阔领域,大拓阔了中国文学史的内涵;研究方法上,注重纵向的考查与横向的比较;跳出传统的思维偏见,以全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评判中国古代文学。


但问旗民:清代的法律与社会(精)
¥23.80
《但问旗民:清代的法律与社会》是赖惠敏研究员继《乾隆皇帝的荷包》之后关于清史的又一部力作。 “但问旗民”,意为“不分满汉,但问旗民”,是清代统治者通过法律手段,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区分旗人与民人(汉人)的表述。本书即聚焦清代法律在对待族群与性别上的差异,由清代旗民二元社会特手,以法律与社会关系为中轴,从行政组织、族群与法律、性别与司法审判三个方面系统对比旗民妇女在家庭地位、家庭纠纷、财产权、法律诉讼、家庭形态和社会组织等领域的不同,真实再现了清代妇女的社会生活图景。

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下)
¥0.99
佣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组成一支农民起义军,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中国历史上次农民大起义爆发。在往后的数千年历史中,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数不胜数,且看本书为你一一道来。


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
¥17.50
《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是一部zui早关于传统国家在防备和救济饥荒方面的作用的后传统分析的著作。作者魏丕信以1743-1744年直隶救灾为实例,瞻前顾后,研究了国家的救荒制度、措施及其成效,所论延及官僚制度与管理、国家财政、地方社会、粮食安全、商业与市场、乡村经济和生活等等,观敏锐,视野广阔,书中所引用的史料新奇有趣,对于理解前现代中国国家的运作提供了重要帮助。 关于明清时期的国家及其对社会经济的作用,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否定观占据学界主流。《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作者魏丕信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以救荒为中心,对上述问题行了重新审视。作者所提出的18世纪国家所具有的积极精神,在管理经济方面的高度组织能力、quanwei性和效率性,已为学界所肯定,由此也证明了本书的创性学术地位。


将无同——中古史研究论文集
¥23.10
本书收录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共30篇。前19篇为专题论文,主要关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阶层、学术学风、地域文化、选官制度等,史料丰富,考辨细腻,且擅长从细节中提炼出宏观见解,在诸多重大论题上,深化了对魏晋南北朝政治、文化与社会的认识。其余11篇则为学术书评与回忆文章等,眼光独到,文笔洗练,坦率真诚又充满诙谐,展示出作者本人鲜明的个性。


技击余闻 技击余闻补--民国掌故
¥15.40
技是指利用身体、器械行搏斗的技巧。 《技余闻》是林纾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每篇文字短小精悍,着力描摹一个擅长技的人物,故事性与文学性兼具。这些人物来自三教九流,个性分明。《技余闻》创了近代“技”系列小说的风潮。1910年以后有多位撰者为其作续或补。钱基博《技余闻补》发表较早,1914年始在《小说月报》连载。


九品中正制研究
¥56.72
张旭华著的《九品中正制研究》以九品中正制的 历史变迁为基本线索,对这一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 社会背景、制度萌芽、形成确立、发展完善以至由盛 而衰的历史过程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历史考察,重 点探讨九品中正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与时代 特点,进而揭示九品中正制的运行规律、本质特征及 其在选官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本书对前人的研究成 果进行了重新审视,对一些记载暧昧的史实作了重新 解读,对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作了深入考察和理论 阐释。


沈从文九讲
¥12.00
《沈从文九讲》把沈从文放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巨大变动的历史过程中,重新理解他的文学和思想,看他从一个“得其自”的文学家,如何转变为一个痛苦的思想者,又如何在精神的严酷磨砺下成为处于时代边缘却深入历史文化深处的实践者。 本书开篇,以对话突破一般读者和学者的既有印象,为讨论沈从文打开空间。至九讲,沿着沈从文的一生的经历和书写展开,透过字里行间,剖析他在不同阶段的文学、思想、实践,勾连成一条变化的、丰富的生命轨迹;全书后,以余华、贾平凹、王安忆为例,探讨沈从文身后形成的绵延不绝的“沈从文传统”在当代的回响(该篇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
¥34.80
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 张玮书写的历史,亦正亦暖。正,是因为,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张玮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而暖,是有趣、有温度,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时间、地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风趣的文字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活色生香。


无敌舰队(普利策奖获奖历史著作、一流史学及文学作品,非虚构历史写作典范。汗青堂系列)。
¥26.60
史料运用手法纯熟,与叙事主线完美融合。 人物刻画深刻立体,篇章安排张弛有度。 本书是一流的历史作品,同时也是高超的文学作品。──普利策奖颁奖辞 这是一本罕见而绝妙的书,精彩易读,像小说一样。在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上,马丁利的研究方法无比新颖、令人兴奋,所涉及的宽广范围和学识的权威性令人印象深刻。──J. E. 尼尔,英国历史学家 本书由精研16世纪历史的专家写就,剪裁得当、构思精巧,处处栩栩如生,既真实又充满生气。──《星期日泰晤士报》 清晰易懂、引人入胜、文笔出众。──《观察家报》 研究这个时段的历史学家,无论是海军史专家还是政治史专家,都无法忽视这本书,它一定会跻身这个主题的著作的经典之列。──《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别出机枢,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间达到了可敬的平衡,是关于伊丽莎白时期*著名的历史插曲的全新记述。──《历史》


不容青史尽成灰:分裂到统一
¥12.90
《不容青史尽成灰:分裂到统一》一书用独特的视角,从微观的角度讲述了春秋到战国这一时期的历史。作者提炼古今史料,用通俗风趣的写法,详细地描绘了春秋战国时期小国崛起、诸侯争霸等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生动地描述宋襄公、吴起、赵奢等各具人格魅力的人物跌宕起伏的奋斗经过。让读者从这一系列各具魅力的人和事中感受到春秋战国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程。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
¥19.80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从处世哲学、持家养生、修养之道、做人哲学几个方面分类,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翻译、评析。在介绍曾氏家训内容的同时,重点引导今人借鉴吸取有益成分。这一部曾氏语录,既有掀天揭地的军国大事,也有木头竹屑的零碎小事;既可以看到曾国藩如何修身,也可以看到他如何办事;既可以看他如何从湘乡农家子弟成为异材,又可以见证相对鲁钝笨拙的他,如何超过当时的各个天才,成为晚清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