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研究(第46卷)
¥52.80
本书为袁行霈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之辑刊,每年两卷,此为第46卷。本期共收录相关领域论文13篇,涵盖经学、历史、文学、哲学等各领域。作者包括顾永新、郜同麟、张辞修、金溪等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


文房四谱今注今译(艺文志)
¥37.99
《文房四谱(今注今译)》是宋苏易简关于笔墨纸 砚的专著,分门别类介绍了宋以前笔墨纸砚的各种情 况,如历史、产地、制造方法以及相关的文学作品和 传说等。该书对文房四谱进行评注,有助于一般读者 阅读。全书由孙洪伟副教授译注。


《曾国藩家训译注(全二册)》
¥59.40
本书选编曾国藩家训139则,以光绪五年(1879)传忠书局本《曾文正公家训》为底本,并从其他文献补录20余则底本未收重要家训,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全书遵循丛书体例,在每段家训原文后,依次按照今译、简注、实践要的结构,全面解读曾国藩为官、持家、育子、处事的思想内涵和风格特,重揭示家训文本隐含的深层意蕴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实践价值。 因为创建湘军并平定太平天国,又首倡洋务运动,曾国藩被称为中兴*名臣,也被认为是“三不朽”的圣人。曾经编辑曾国藩家书、日记为《曾文正公嘉言钞》的梁启超就说:“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曾国藩在同时代士人之中则被称为“*钝拙”,又“终生在指逆之中”,何以成就其立德、立功、立言而震古烁今?曾国藩一生的成就,在于其有着“立志自拔于流俗”的精神,有着“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的精神,以及“不求近效,铢积寸累”的渐,“植之以刚,贞之以恒”的固守,这种精神体现在湘军的崛起之中,也体现在其家训之中。 曾国藩生前曾经立志作一部“曾氏家训”,“凡家道之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然而因为戎马倥偬以及著书之难,未能完成心愿。后世所传的“曾国藩家训”则是取自其写与两个儿子的家书。其中也包含了曾国藩所总结的曾氏三代训诫:其祖父星冈公的“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八字诀,其父亲竹亭公的“少壮敬亲,暮年爱亲”专重“孝”字,以及他自己总结的“八本”“三致祥”与“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等等。他对于先世与自身家教经验的总结,也可谓成果丰沛了。故《清史稿》也称赞他“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


高适岑参诗选评
¥13.50
高适和岑参是唐代边塞诗歌的代表作家,本书精选高适、岑参的代表作品,结合二人的生平经历,以史说诗,讲析诗意作法,评艺术特色,凸显二人同中有异的创作风格。“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皆选取中国文学史中的一流大家,延请国内知名文史学者,以生平事迹为线索,对其作品行选注选评。一本在手,便可对这些大家的生平事迹、作品风貌有全面的了解。


《绝妙好词译注》
¥33.90
《绝妙好词》是周密编纂的一部南宋词集。专收南宋词人作品132家,录词近四百首。是书编选标准甚严,体现了醇雅风流的审美择向,以清词丽句为主体,亦收了少量抒写亡国之恨、风格苍凉凄楚的作品。所有词作均有详细的注释和译文,注释除征引典源外,生、僻、难字一律注音;译文采用韵文形式,尽量忠实于词作原有的韵味。


《唐诗三百首译注》
¥34.80
《唐诗三百首》为流传*广、影响深远的唐诗选本。此版每首诗均由题解、原诗、题解、注释、译文五部分组成,书末附诗人小传。题解,交代诗篇或诗人的创作背景,简述主旨,介绍内容、章法和风格的特色;注释,阐明词义,介绍必要的古汉语知识;译文,与注释互相映发,用现代语言译写,能启迪读者一步联想,收到阐发主旨、掘诗意、体现美感的效果。


《王阳明家训译注》
¥23.40
本书正编选录王阳明重要的家训十四篇。由于阳明一生并未写作专著性质的家训,因此本书所选家训,多来自他写给家中子弟的书信。 本书附录阳明弟子家训十篇,其中王畿家训三篇,邹守益家训两篇,黄绾家训三篇,薛侃家训两篇。所以在阳明弟子中选取这几位人物,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与阳明关系亲近,曾亲身参与到王家子弟的教育活动中;另一方面,他们都是阳明重要弟子,且家教理念与阳明一脉相承。阅读他们的家训,可加深对阳明家教思想的了解。 每篇均分为“原文”“注释”“译文”“实践要”四部分。其中“实践要”或者是对正文内容行材料补充,或者是对正文中某些重要的观、现象行阐释,但*重要的,则是结合近人案例和当前现实,探讨阳明学派家训对我们当今教育实践的启示。 王阳明可谓一代儒宗。他提倡“心外无理”、“知行合一”,创出以“致良知”为宗旨的儒学流派,后世称为“王学”或“阳明学”,又将之与南宋陆九渊之学并称为“陆王心学”,与“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理学”对应,同属于宋明儒学中的两大流派。阳明自身的人格境界、事功上的成就,加上直指人心、简截明快的修学风格,让他的学说在明代中后期迅速风靡全国,后来还传到朝鲜、日本,对东亚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旷世大儒。 阳明深信:“古人所有教其子者,不外于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故此,他能做到的就是言传身教,居家躬行慈孝,外任则通过书信反复督导、训诫子弟以追求圣贤之学为首务,勤勉读书,磨砺人格,在日用伦常中去“致良知”。他颇倚重族叔克彰太叔,多番致信嘱咐他严管家众,晚年离家乡南征广西时,更把家事托付给学生魏廷豹。关于子嗣问题,则在他44岁时将堂弟王守信的第五个儿子王正宪过继到自己名下,由王畿、钱德洪这两位忠心耿耿的高足来担任家庭教师。嘉靖五年(1526),归乡调养五年多的阳明终于喜得贵子,取名正聪(后改名正亿),那一年他已经55岁了。 在给亲族子弟的书信里,王阳明有诚挚的关切、严肃的教诲,也有深重的忧虑,还常常带着自责,都凝聚着他家庭教育的一番思考,基本都是围绕“良知”来指导家人加强道德修养,视家人为同道,热切地盼望他们能继承家学,以家庭为基,加到“良知”的信仰共同体中。可以说,他的家教观是他“致良知”学说在家庭伦理教育上的运用。


孔子集语
¥17.60
《孔子集语》是一本以孔子语录内容为主的摘编文集。全书共计20篇,选择孔子的语录187则,内容分别出自孔子的37种典籍图书中,介绍了孔子历史上有关教育、道德、励志、学习、历史等方面的语录,进行了注释和解读。


王振声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
¥34.00
王振声(1842-1922),同治十三年士,曾任会试同考官、监试官、徽州知府等。所著《心清室日记》起于光绪二十九年正月,止于民国十一年十二月,记载了前后20年间的日常起居、宦场行踪及书画写作、人际交往的种种情形。其中光绪二十九年、三十年他先后出任会试同考官、殿试监试官和恩科会试监试官,不仅具体记载了清末借用河南贡院举行科考的全程细节,也反映了其中的变化与例外,对了解清末科举考试的演变提供了*手的资料。


唐烜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
¥39.00
本书为唐烜(1855—1917)残存的光绪二十二年、二十四年、二十八年、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日记整理本,并附其诗文集《虞渊集》,全书史料价值甚大,涉及清末维新运动、官制改革等内容;日记中还保存了大量联语,友朋往来的细节历历在目;所记载的北京习俗、文化风尚等皆可为研治城市史、区域史的学者取材。


孙毓汶日记信稿奏折:外一种(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第五辑)
¥27.00
孙毓汶(1833-1899),晚清重臣。曾任总理衙门行走、军机大臣,刑部、户部、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是近代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所存手稿具有重大史料价值。本 次整理,以《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辑所收“孙毓汶档”为底本,收录了其于同治六年五月至十二月赴蜀任主考时所撰《蜀游日记》,同治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三月赴福 建任学政时所撰《使闽日记》,以及光绪十三年六月初一至九月二十九日的日用消费记录,同光时期的信件和奏折底稿等五部分内容。 此外,还收满族大臣乌拉布光绪十年与孙毓汶同赴湖北查案所撰行程日记一册。

袁昶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第五辑)
¥88.00
袁昶(1846—1900),原名振蟾,字爽秋,浙江严州府桐庐县人。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汉章京、陕西按察使、江宁布政使等要职。其日记从同治六年(1867)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本次整理,收括了《毗邪台山散人日记》《袁爽秋京卿日记》《乱后日记残稿》三种。

吉城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第五辑)
¥65.00
《吉城日记》自光绪十三年(1887)至宣统三年(1911),历时25年,记述了吉城本人读书、科举、教学、著书立说的经过,反映了清末民初苏、皖等地的政治动态、经济走向、风土人情等实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可与文献相互印证,可补方志遗缺,可供研究国学者作参考资料。


孟心史日记·吴慈培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第五辑)
¥18.00
孟森日记根据纪年先后存五种:《粤行随笔》《留都交涉记》《观察蒙古郭尔罗斯后旗报告》《旅行松花江日记》《养疴日记》,此次整理各据手稿或者期刊校。吴慈培日记根据纪年先后存两种:《吴慈培日记》《贩书日记》。


聊斋志异选
¥31.20
《聊斋志异》是清初蒲松龄创作的一部著名文言短篇小说集,收录狐ghost故事、奇文异事近五百篇,主要包括四类内容,一是批评科举弊病,二是描写男女爱情,三是批判吏治腐败社会黑暗,四是褒扬民间智慧和美德。以精炼又生动曲折的文笔,寄托了对世事民情的认识和期待。 《聊斋志异选》从中撷取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突出,并兼顾可读性的作品46篇,辅以精当的注释,以提供给读者阅读《聊斋》的基础性选本。其文字以手稿本为底本,手稿本阙者以康熙抄本为底本,手稿本、康熙抄本皆无者以青柯亭本为底本,三者皆无者以《异史》本为底本,并以二十四卷抄本、铸雪斋抄本等参校,文字准确。 其注释特长有三。一是长于精准深地说解,尤其长于所涉名物制度、科举制背景、有关清人生平仕宦经历的介绍。二是对疑难字注音。三是每篇首注的解题,说明本篇主旨,对蒲松龄的创作意图多所发明,对读者意义尤大。 全书平装16,每页上文下注,版式疏朗,内容丰富,且精心选配彩插27张,手工插特定故事中,以便展现故事情节。


国学概论选粹·国学概论1
¥49.50
《国学概论选粹》共收录六种文献,包括洪北平《国学研究法》、陶庸生《国学概要》、曹聚仁《国故学大纲》、甘鹏云《经学源流考》、马瀛《国学概论》、王易《国学概论》。 本书选择精良的版本,重新高清扫描影印,每本文献之后附录相关材料,作为补充,前撰对作者生平、内容、优劣等行简要说明。这次整理不止是对民国文献的保护,也是立足于存真传古的基础上,在众多的“国学概论”传本中选择菁华,以饗读者。这些珍贵的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学习国学的重要门径之一。


国学概论选粹·经学源流考
¥49.50
《国学概论选粹》共收录六种文献,包括洪北平《国学研究法》、陶庸生《国学概要》、曹聚仁《国故学大纲》、甘鹏云《经学源流考》、马瀛《国学概论》、王易《国学概论》。 本书选择精良的版本,重新高清扫描影印,每本文献之后附录相关材料,作为补充,前撰对作者生平、内容、优劣等行简要说明。这次整理不止是对民国文献的保护,也是立足于存真传古的基础上,在众多的“国学概论”传本中选择菁华,以饗读者。这些珍贵的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学习国学的重要门径之一。


邓华熙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1辑)
¥21.00
邓华熙(1826-1916),字小赤,又作小石,卒谥“和简”。曾任云南按察使。后历任湖北布政使、安徽巡抚、山西巡抚、贵州巡抚等。《邓华熙日记》详细记载了其从正式仕到临终前浮沉宦海半个多世纪亲身经历之种种,对清末民国事态时局变迁所做的观察与实录。日记时限跨越清末咸、同、光三朝直迄民国,除对史实时政的研究价值之外,也是一份难能可贵的晚近人物生活写照。邓华熙是典型的传统士大夫,有着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和清廉直节的操守。他的日记中保留了大量诗文,往往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在文学研究价值之外更可与其生平事迹相互检照,发明心迹。此次整理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影印文献丛刊《清代稿抄本》所收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日记手稿为底本行辨认及校。


翁曾翰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1辑)
¥35.00
翁曾翰(1837-1878),又名海珊,为晚清名臣翁同龢之侄,后来过继给翁同龢为子。曾任内阁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等职。其所写日记手稿,名“海珊日记”,现存九册,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室。《翁曾翰日记》为日记手稿整理本,对研究晚清历史以及常熟翁氏家族有重要参考价值。

抱冰庐选集(全二册)
¥75.60
抱冰庐是何九盈先生的斋号。该文集是何九盈先生学术论文的精选集,从他所发表的众多论文中选择了五十四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论文集大致可分为语言学史、音韵学、说文学、词汇学、训诂学、汉字文化、札记、散论等几部分,涵盖了作者学术生涯的方方面面。


老子译注
¥12.99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