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生物处理及稳定化
¥44.99
本书共5章,主要介绍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来源、产量及组成,我国污泥泥质特性及影响因素,污泥的环境风险评估,污泥稳定化指标及技术评估,污泥生物稳定化指标体系研究。 本书内容系统全面,有针对性地对污泥厌氧消化和好氧堆肥两种生物稳定化过程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行了探索,可供污水处理领域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市政工程、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技术与管理
¥55.99
本书共分11章,系统地介绍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体系构建、应急监测评价方法、应急处理处置技术,并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深分析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处置技术与管理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本书理论介绍深浅出、系统全面,案例分析覆盖面广、参考性强,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市政工程和水利工程等领域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时间序列分形方法在大气环境中的应用
¥55.99
中国城市大气污染近年来明显加重,已受到学术界以及媒体、公众的广泛关注。大气污染的时空演变也表现出复杂的非线性特征。本书主要介绍了分形理论概述、时间序列的分形方法、城市大气环境的非线性特征与非平稳性、城市大气污染演化的长期持续特征、DCCA 方法在大气环境中的应用、城市大气污染演化的多重分形特征等内容。 本书充分体现了非线性科学与大气污染研究的交叉融合,具有突出的学术特色和科学价值。全书结构严谨,数据翔实,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为研究城市严重空气污染形成及演化动态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书不仅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空气污染防治等环保领域内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还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和能源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基于EEG的脑源定位与脑功能网络
¥62.30
暂无


自然的大都市:芝加哥与大西部
¥42.66
本书是城市环境史的创之作,通过对19世纪的芝加哥与大西部的环境史、关系史、商业史行研究,破了城市的行政边界,拓展了城市环境史的疆域。作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写作方法,探究19世纪芝加哥与整个西部地区之间的关系,并追溯了城市市场同供给城市市场的自然系统之间的通道,系统地记录了历史的变化。


生物数学中的若干反应扩散模型
¥48.30
本书探讨了凯勒?西格尔模型几种变体的一些有趣性质。全书共7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预备知识、具有奇异灵敏度和logistic源的双物种趋化系统的整体解、具有非线性扩散的双物种趋化系统的整体存在性和有界性、logistic源对高维趋化系统的整体可解性的影响、带logistic源的高维趋化系统的爆破、带小初值解的具有间信号产生机制的趋化流体系统的整体解。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数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者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领域数学工作者的学习参考书。


多源信息目标定位与跟踪
¥81.20
本书系统地讲述了多源信息目标定位与跟踪的数理统计基础、基本原理、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研究展及典型应用等内容。 全书共有11章。第1章介绍了多源信息目标定位与跟踪的基本概念。第2章讲述了常用的目标运动模型和传感器量测模型。第3章阐述了目标定位与跟踪涉及的估计与滤波技术。第4章介绍了常用的目标定位方法。第5章深分析了信息转换滤波及其在目标跟踪中的应用。第6章至第10章讲述了多目标跟踪、机动目标跟踪、扩展目标跟踪、被动目标跟踪等各类目标跟踪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第11章介绍了相关性能评估方法和展。

关注人类家园:陆地系统与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4.00
本书总结了黄秉维先生几十年来自然地理综合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农业自然生产潜力,黄土高原的土壤保持、华北农业与水利、坡地与利用,确切估计森林的作用,温室气体与全球变化,陆地系统科学研究以及吸收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了扼要的阐述,介绍有关陆地表层系统的科学知识,既为普及自然地理综合工作知识,又为进一步综合研究陆地表层格局奠定基础。


创新生态体系论
¥20.93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已经有百年历史。人类发展了若干创新理论,如线性模型、耦合模型、三螺旋模型、国家创新系统等,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创新生态体系是从生态学的视角对企业、社区和国家创新氛围的重新审视,它把生态学的互联、依赖、稳定、更新的理念嫁接到人文社会的创新系统。本书对创新生态体系的特点、案例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创新生态体系、创新理论、科技体制改革、企业创新战略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崭新的思路。


光通信波段激光频率环的实现及测速应用
¥61.60
本书主要介绍了光通信波段1560nm激光的非线性光学频率转换过程及应用,具体包括1560nm激光的非线性光学倍频过程(1560nm?780nm)、1560nm激光与倍频所得激光的非线性光学和频过程(1560nm+780nm?520nm)、所得和频激光经非线性光学参量振荡再次获得1560nm激光的过程(520nm?1560nm+780nm)及光通信波段激光在固体目标测速和面型方面的测量应用。本书介绍的非线性光学过程起始于1560nm半导体经典激光光源,经过一系列非线性光学频率演变,终得到光学参量振荡状态下稳定的非简并1560nm激光输出,整个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频率变换环路。该频率连续演变过程的完成为从“经典光场”到“非经典量子光场”的实现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可选实验方案,可以有力地服务于未来高保真量子光源的应用。本书详细介绍了上述非线性光学过程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细节,适合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及相近研究方向的师生阅读。


高维数据非负矩阵分解方法
¥84.00
本书从算法框架入手,建立系列非负矩阵分解模型的抽象数学模型,即非负块配准模型,从统一的角度分析现有的非负矩阵分解模型,并用以开发新的非负矩阵分解模型。根据非负块配准模型的分析,本书提出非负判别局部块配准模型,克服了经典非负矩阵分解模型的缺点,提高了非负矩阵分解模型的分类性能。为了克服经典非负矩阵分解的优化算法收敛速度慢的缺点,本书提出在线搜索中利用牛顿法快速搜索步长,提出非负块配准的快速梯度下降算法。为了克服经典非负*小二乘问题的求解算法的缺点,本书利用*优梯度法在无需线搜索的情况下以二阶收敛速度求解非负*小二乘问题,提出非负矩阵分解的*求解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非负矩阵分解的*求解算法,并开发非负块配准的*优梯度法。为了克服经典优化算法应用于流数据处理时计算开销过大的缺点,本书提出非负矩阵分解在线优化算法,利用鲁棒随机近似算法更新基矩阵,提出在线算法,提高在线优化算法的鲁棒性。本书结合非负矩阵分解的低秩表示特性和残差矩阵的稀疏特性,指出曼哈顿非负矩阵分解模型可以有效地抑制数据中的噪音和野值,并指出其与低秩和稀疏矩阵分解模型的等价关系。本书提出*优化算法求解模型,即秩一残差迭代算法和加速梯度下降算法,前者将模型求解问题分解成若干加权中值问题并用快速算法求解,后者将模型求解问题分解成若干非负*小一乘问题并用平滑技术将其目标函数近似为可微函数,然后利用*优梯度法进行求解。


不同类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基于产业链金融链数据链协同视角
¥68.60
本书借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界定生态产品价值,依据西方经济学竞争性、排他性产品分类原理细分公共产品、公共资源、俱乐部产品、私人产品等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 围绕产业、金融、数据(“三”)协同,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路径和举措。本书由总论和专论组成。总论从与“三”和生态产品价值相关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基于“三”协同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设计、基于“三”协同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模式、基于“三”协同的主体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措施等方面展说明。专论分别从公共产品类、公共资源类、俱乐部产品类、私人产品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设计、路径与模式、政策措施,以及基于主体功能区三大空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设计思路研究等方面展分析。本书可为政府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提供方法学和理论依据,也适合作为研究人员和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多源图像融合与应用
¥90.60
全书共有9 章。第1 章介绍了图像融合的定义、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分类,让读者对图像融合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第2 章从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评价体系三个角度讲述了遥感图像融合的基础知识。第3~8 章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图像融合方法。第9 章结合图像融合的具体应用实例,介绍了图像融合的应用,并且对未来的发展行了展望。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图像融合技术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图像融合研究和应用的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数字产业新赛道
¥55.30
本书以充分挖掘数字化政策红利、产业转型升级机遇、数字化服务模式、新型产品创新等为切,深剖析了数字时代各国在数字战略和政策方面的着力,结合政策布局和市场分析,多角度多层次挖掘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职业等潜力赛道,最终通过描绘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和洞察数字化未来趋势,为广大数字化从业者、创业者、研究人员及政策制定者等提供数字时代的阶路径和解决方案。本书也以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力求回答在数字大变革背景下企业如何定位、如何转型、如何创新等提升新型数字化能力的关键问题,是面向传统企业、数字企业、解决方案服务商、高校及从事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等方面读者,描写中国数字化创新创业新图景的科普性读本。


多粒度信息融合与应用
¥68.60
本书讲述了多粒度信息融合的基本概念以及多粒度融合理论赖以发展的基础理论,如Dempster-Shafe证据r理论、Dezert-Smarandache 理论、粗糙集、模糊集等;介绍了同/异鉴别框架下的多粒度融合、犹豫模糊信度下的多粒度融合和多粒度折扣信息融合。本书给出了典型算例详尽的融合流程,以及多粒度融合的典型应用,如多粒度人体行为动作识别等内容,全书理论体系完整,应用案例取舍适当。


污水处理机械设备设计与应用(第三版)
¥47.92
本书污水处理设备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总共为13章。其中专用设备10章,分别为污水处理厂设备概述、拦污设备、排砂与排泥设备、曝气设备与搅拌设备、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投药设备与消毒设备、膜处理设备、SBR工艺的滗水器设备、污泥处置设备及节能环保的新型水处理设备;通用设备3章,分别为水泵、闸门及风机。? ? ? 本书可供给排水技术人员、污水处理建设与管理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水工业设备工作者和企业制造商学习参考。


村镇场地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修复
¥33.99
本书以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导向,从“源头防、过程控、重治、分类管”的角度出发,从村镇场地污染监控与快速识别、场地污染风险防控管理、污染场地阻控与修复技术、污染场地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对我国村镇场地污染现状行了分析,并梳理了村镇场地污染的问题成因及危害,阐明了我国村镇场地污染防治的需求,介绍了当前国内外村镇场地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展,提出了一系列方法、技术及装备,为我国村镇场地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供从事污染场地污染监控与识别、污染防治与修复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超弦与M-理论
¥138.60
暂无


环境与社会
¥13.50
《环境与社会》主要由四个关联部分组成。第1-2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农业文明时代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工业化以来环境问题“危机化”的动力和过程;第3-4章梳理了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以及衡量生态-环境-资源状况的标尺性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发现;第5-6章考察了当代中国环境治理方式的演变及其绩效;随后的四章则分别解剖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特定的社会-政治结构与环境问题的互动关系、“环境权”确立的作用和意义,等等。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碳足迹及其碳管理研究
¥11.11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碳足迹及其碳管理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环境生态学、旅游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采用理论演绎、模型构建、实证研究、GIS和统计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人类活动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影响,探索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碳管理机制,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碳足迹及其碳管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参考国际上通用的多种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结合对自然保护区内游客活动的过程分析,提出基于混合生命周期的自然保护区碳排放清单,依据清单对九寨沟各排放源的碳排放与碳储存进行统计分析。其次,设计碳足迹评价模型,对九寨沟的碳足迹和碳平衡的动态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后,基于流程管理提出自然保护区的碳管理机制,对九寨沟现有的碳管理进行改进。《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碳足迹及其碳管理研究》图文并茂,资料丰富,便于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阅读、参考。


吴良镛论人居环境科学
¥22.50
Since C. A. Doxiadis advanced the theory of EKISTICS with the ending of World War Ⅱ,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has been developed over the world. The UN Habitat Ⅰ Conference in Vancouver in 1976, the RIO Conference in 1992, the UN Habitat Ⅱ Conference in Istanbul in 1996, as well as other worldwide actions up to the UN Special Conference of Istanbul+5 last June,have marked an unceasing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e new concepts of Human Settlements, Habitat, cities in the globalizing world, emerging in consequence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have become the global guidelines for building a sustainable world. Toda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has become a common theme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hus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have been ushered into a broad realm of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