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49元5本 城市流动儿童的情感与身份认同
城市流动儿童的情感与身份认同
杨方
¥18.00
  《城市流动儿童的情感与身份认同》聚焦于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状况,着重关注流动儿童身份认知的逻辑及其背后的情感线索。家庭、学校和社区构成了流动儿童的主要生活空间,共同形塑着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此外,情感也在建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影响身份认同的方向与强度对身份认同的建构起着中介调节作用。
49元5本 移民与文化
移民与文化
[美]托马斯·索威尔
¥33.99
阿根廷的西班牙语中为什么会夹杂那么多的意大利词语? 为什么华人和犹太人成了世界上规模*的少数中间人群体? 生活在俄罗斯、巴拉圭、澳大利亚和其他不同社会里的德国人为什么会在职业选择、生活方式上存在类似的代际规律? 世界范围内有超过1亿的移民,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大多数关于移民问题的观察和评论都偏向与当下政治格局、社会环境的联系,但这样视角可能只关注了这个大议题的一个侧面,失去了更宏观深刻的视角——一种世界的视角。 托马斯·索威尔的这本《移民与文化》为我们从历史中找到了移民问题的新注脚,展示了世界移民在较长的历史程中的演变过程,拥有一种全球化的新面向。我们将在这本书里看到德国裔、日本裔、意大利裔、华裔、犹太裔和印度裔身上具备的不同文化特性,这种特性即使在颠沛流离中也未曾消泯。对于特定的种族而言,他们在新居住地扮演的角色,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知识技能,以及他们本身具有的某种结构性特征,又让他们在迁徙、被同化和主动融的过程中经历着各自的伤痛与收获。
49元5本 为什么?社会生活中的理由(“21世纪社会学之父”查尔斯?蒂利写就的优秀通俗读物,顶尖社会学者对日常生活的有力透视!)
为什么?社会生活中的理由(“21世纪社会学之父”查尔斯?蒂利写就的优秀通俗读物,顶尖社会学者对日常生活的有力透视!)
查尔斯•蒂利
¥30.00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 蒂利将人们所给出的理由分为四类:惯例、故事、准则和技术性说明。人们会根据谈话对象和场合的不同给出不同类型的理由,有时还会在不同类型的理由之间进行转换。例如,一个医生可能使用生物化学的专业语言来理解病症,但在不懂生物化学的病人面前,他会诉诸惯例和故事。 全书随处可见关于(包括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精彩轶事。本书告诉我们,故事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
春风吹来的时候--第1辑
春风吹来的时候--第1辑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编著
¥9.90
为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回顾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光辉历程,为事业的发展保存一份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和资料,中国残联党组、理事会决定进行文献资料征集并编辑出版《春风吹来的时候》系列丛书。中国残联党组、理事会对征集出版工作高度重视,要求系列丛书的编辑要体现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轨迹,体现改革开放中残疾人及其组织顺应潮流、融入大局、不断创新嬗变的时代烙印。
49元5本 中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中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赵秋成,施猛,王旭阳
¥22.22
本书从探讨养老服务和养老服务体系等基本概念入手,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问卷调查资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方法,对中国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接下来,对农村养老服务社会供给状况进行了定性分析,并运用基于主成分赋权的综合评价方法,对2000-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村养老服务的社会供给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指出了中国农村养老服务社会供给地区间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之后,通过对各养老服务主体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中应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进行讨论,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和以机构为补充的普惠型、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框架,分析了其框架结构和内在作用机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中国孤独症家庭需求蓝皮书
中国孤独症家庭需求蓝皮书
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
¥6.10
  孤独症人士需要长期的支持和帮助,家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必须加强对孤独症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而这一前提是要了解孤独症群体的数量和需求。为此,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孤独症工作委员会组织多方面专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在国内七十余家机构,四千余名家长中展了为期一年的全国孤独症人士家庭需求调查,并通过蓝皮书的方式呈现给家庭、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以更好地推动中国孤独症事业向前发展。
工厂女孩
工厂女孩
丁燕
¥3.99
  在东莞,这个中国*的制造业基地,数百万女孩从乡村奔赴这里,固定在流水线旁,日夜重复着机械的劳动。   在工厂,女孩们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一个小时。   在流水线上,人是固定的螺丝钉,每个身体应该采取的姿势,都被清晰而准确地规定好。一个简单的动作,一百次地重复,一万次地重复,一万次乘以一万次地重复。一切围绕着机器旋转,人成为无意识的附庸。   2011年,为深入理解东莞工厂女孩的生活,诗人丁燕先后在两家电子厂、一家注塑厂打工,经历了200天真实、深刻的工厂生活,记录下这些工厂女孩青春、爱情与梦想的萌生与破灭,也是对裹挟了无数人命运的现代工业洪流的追问。   只有亲历过工厂生活的人,才能写下这样细致、敏感、真实的记录。
49元5本 日本及其历史枷锁
日本及其历史枷锁
[美]R·塔格特·墨菲
¥39.99
站在过去与未来十字路口上的日本 一手是从过去四百年政治史中继承的沉重锁 一手握住传统审美与潮流文化带来的世界认同 ----------------------------- 日本从1853年改革以来迅速跻身世界强国行列,其经济增长与技术步,给世界历史留下了许多鲜明的故事。今天的日本仍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外部世界提起它时,人们感兴趣的是其传统艺术、饮食、时尚设计与动画产业;关于日本的政治与经济机构,更多的则是政府的无能、经济的低迷以及“日本第—”神话的倒塌。 为了寻找日本陷困境的原因,塔格特·墨菲将目光投向从平安时代始的政治经济史。日本的枷锁,早在1603年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时铸成,幕府统治对秩序与稳定的痴迷,将等级观念直注明治维新建立起来的军事化的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中,它不仅将全世界拖战争的泥淖,也使现代日本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债务。 战后致力于高速经济发展的日本,也未曾摆脱这道历史枷锁的束缚。 尽管日本曾凭借其劳动体制、技术和资产赢得了海外市场,但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新型产品与服务模式,固守传统的日本企业始停滞不前。有关国家神话的构建和战争叙事的谎言,以及安倍政府鼓动的排外情绪,亦为日本套上了新的枷锁。 破日本枷锁的关键在哪里? 日本是否能够期望一位新领导者,以修复脆弱的日本经济,重建正当的对华、对美关系,并充分利用其文化优势和社会资源?作者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知日派”有关日本政治建构的历史,加上自身对于日本文化、日本社会各边缘阶层的体察,试图寻找一个在枷锁中缓慢前行,却又富有生机活力的日本。
49元5本 秘密投降
秘密投降
[美]艾伦·杜勒斯
¥31.50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原局长、“传奇间谍”艾伦·杜勒斯,在二战近尾声时,在瑞士出色地导演了情报界奉为圭臬的绝密却富有争议的“日出行动”,促使百万纳粹在意大利北部投降。 作者作为该计划的策划者和直执行者,与德国党卫军参谋长卡尔·沃尔夫秘密触,行谈判,企图蒙蔽包括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内的盟国和平主义者,与纳粹媾和而共同对抗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民主党派。此行为被苏联侦查员发现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立即展行动,阻止谈判,但背信弃义的盟国垄断阶级仍然完成了该计划。 该书围绕“日出行动”展,以引人胜和悬念迭起的叙事揭秘美苏抢占意大利和德国、攫取胜利果实而无所不用其极的细节,揭露了投降程中各方的利益角逐,窥探以美苏为代表的盟国内部矛盾升级、东西方两大阵营走向对立的重要环节,为洞察冷战的始,提供有价值的一手史学资料。
49元5本 人口老龄化与老龄社会100问
人口老龄化与老龄社会100问
李佳
¥45.50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人民收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一步明确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具体任务。 ? ? 正是由于老龄化与老龄社会的意义深远和前所未有,就更容易让我们产生疑问、误区和盲区,而影响决策与行动。为此,老龄社会30人论坛、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组织老龄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编写了《老龄化与老龄社会100问》一书。 ? ? 本书共分十四个部分,从趋势、特征、文化变迁和公共政策等维度,系统梳理并回答了关于老龄化、老龄社会*为基础、*受关注的100个问题,涵盖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老龄产业、社会创新、养老保障、科技发展、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医养结合、第三人生、适老化、国际实践、中国探索等各个方面。为一步加深认识与方便使用,本书在附录中还收集整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年修正)《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等国家近年出台的重要法规与政策文件,以及《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等世界老龄大会重大成果文件。 ? ? 本书面向全社会,重对象是党政干部和社区社会工作者,主要是推动大家走出以往年轻型社会的传统思维定势,重新认识和界定养老、老龄化、老龄社会的内涵差异,而建立面向老龄社会的跨代际、全龄化思考和参与通道,为全社会积极迎向老龄社会提供新理解、新想象和新动力
49元5本 社会事业与社会建设
社会事业与社会建设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56.99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需要的社会事业、社会建设与心理改造、社会事业实施的方针与步骤、社会行政与社会建设、县政建设关系论、我国的公共卫生、儿童保护与民族复兴、合作保险与社会建设、社会调查与社会计划、社会建设与统计、苏联的社会事业、各国社会事业概况、三峡地区煤矿童工生活调查等。
49元5本 走出人类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思
走出人类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思
宋冰 编著
¥24.99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加剧了社会撕裂、政治纷争、经济衰退,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焦虑情绪。不同政治理念、治理框架和社会文化心理以及相应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之间的比较、分析和反思充斥各大媒体和学术、政策期刊。然而,值此全人类共同面临大危机之际,我们是否应该更深层次地审视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形成和助推这种生存状态的理念与制度。鉴于此,中外哲学家都呼吁来一场“形而上学大流行”,以唤起人类对自身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反思,“让思想获得集体免疫”。 针对当下人类面临的困境,本书的作者试图回到哲学原,重新反思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人的本质、人与其他存在形式的关系、高科技之于人类的意义等。 托比·李思深刻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提出我们并非生活在人类世,而是一直生活在微生物世。白书农认为,疫情为人类反思以往的“神本”“人本”文化提供了机缘,人类意识是时候转向对一般生命系统演化规律的探索,并塑造“生本”的思想体系。张祥龙认为,疫情给高歌猛的高科技狂热了一针镇静剂,或许“适生”科技才能给人带来长久的安康幸福。宋冰则从中国古老的“生生”观中寻求灵感,结合近年来引发热议的“共生”思想,探索人类与其他存在形式的联系。赵汀阳认为,我们需要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无情”反思,从更高的维度重新思考深层哲学概念,他提出苦难问题可能是“形而上学大流行”的一个更好的选择。王蓉蓉和沃思则分别认为,疫情是“道”的时刻,是体悟疫情“病毒经”的时刻。 我们必须走出人类意识上的“错位”,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同时,我们亟须行思想转向和“升维”,重新思考幸福、痛苦、自由、生死等我们习以为常的理念和生命实践,寻找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困境与烦恼的方法和路径。
49元5本 耐药菌小史
耐药菌小史
[巴基斯坦]穆罕默德·H· 扎曼
¥19.99
有一天,生命垂危的病人被紧急送到医院,医生们却发现手头无药可用——所有常用的抗生素都不起作用。这不是幻想,是已经真实发生过的惨痛案例。 一直以来,细菌与人类共同演化。在人类与致病菌之间,有一场由来已久的、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人类用抗生素来对抗致病菌,战胜疾病;细菌则逐渐针对越来越多的抗生素发展出耐药性。随着细菌越来越快地对各种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我们正面临一场难以想象的公共卫生危机。 这是一部关于抗生素和耐药菌之间漫长斗争的简明医学史,对耐药菌的崛起行了追根溯源的深观察。它揭示了微生物为何以及如何成为超级细菌,解释了人类与病原体之间的斗争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以及我们必须做些什么来应对这场日益严重的全球健康危机。
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
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
彭秀良
¥5.99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自助”为特征的专门职业,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发送体系。科学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来自国外的“舶来品”,是随着基督教传教士的脚步中国的,后来发展成为一种专业化的制度安排。彭秀良编著的《守望与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所写的就是1913-1948年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是对民国社会史研究的一个突破,读后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9元5本 增强、人性与“后人类”未来——关于人类增强的哲学探索
增强、人性与“后人类”未来——关于人类增强的哲学探索
计海庆 著
¥35.00
以脑机口、植芯片、人工器官、神经增强药物、基因编辑、基因治疗等为代表的人类增强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话题。本书尝试从伦理学和哲学层面对人类增强技术引发的种种问题行哲学理论的反思。包括如何在医疗实践中区分治疗和增强,如何认识技术增强个体的自主能动性,如何平衡个人自主权利与保护人类基因原真,如何看待超能力个体的社会地位,如何评估人类增强技术对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如何评判身体功能与技术产品的融合趋势,以及如何理解身心二元关系在人类增强中的价值蕴含等。 作者提出,对人类增强技术的评判应超越超人类主义和生物保守主义的二元对立,重新在人和技术产品相互定义和相互建构的“后人类”观中敞面对但审慎地应对人类增强的挑战,并充分认识到人类物种存在形态正在发生转变的未来图景。
49元5本 城市数字空间发展研究报告(2022)
城市数字空间发展研究报告(2022)
朱岩 ;徐鹏
¥29.00
城市数字空间是数字技术、城市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聚集的新空间形态。城市数字空间的内涵是人类在网络虚拟空间聚集、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是基于下一代数字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引导土地、资本、科技、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向线上集聚,构建和生产出来全新的城市生产、生活和公共空间。在这种新空间中,以数据要素驱动,并形成新的数字生产力的有效配置,从而创造出大量的数字化新业态与新场景,并持续优化数字化生产关系,形成空间的再生产。这种空间的再生产带来了新的价值体系,一方面推动城市构建新型的社会网络,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数字化治理的新模式,极大地激发了群体智能,引领人类城市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
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
孙久文,席强敏,易淑昶
¥39.00
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
49元5本 低流动社会:后疫情时代日本的新格差
低流动社会:后疫情时代日本的新格差
[日]山田昌弘
¥41.30
格即等级,差乃差距,“格差社会”就是指日本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社会。疫情前,日本社会就陷了“中流崩坏”的困境,疫情导致的工作机会减少和行业差距扩大更是加剧了这种局面。年轻人无法延续他们父母的中产阶级身份,甚至坠贫困。在这种情况下,的希望在于恢复地域社区内的相互帮扶,找回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49元5本 情节与历史叙事:时间与叙事(卷一)
情节与历史叙事:时间与叙事(卷一)
保罗·利科(PaulRicoeur)著
¥44.00
本书是利科先前著作《活的隐喻》的继续发展。利科比较了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心理时间概念和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物理时间或宇宙时间概念,并分析两种对立时间观的内在疑难。为了解决这种疑难,利科尝试利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情节”概念把时间与叙事结合起来。由此,利科结合现象学、历史编纂学和虚构的叙事理论建立起自己的叙事理论。通过把时间性与叙事性联系起来的创造性工作,利科为我们理解时间的本质和主体的自我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
人性的镜子:动物伦理14讲
人性的镜子:动物伦理14讲
钱永祥
¥29.90
本书集中讨论了动物伦理学有关的问题意识,并希望由此使不同背景的读者在个人生活与公共环境中,找到人类和动物的相处、共存之道。本书从追溯“人类中心主义”的起源与演变并剖析这一症结始,说明“动物也应是值得讨论的道德问题”。着回溯动物伦理学兴起的社会和思想背景,并哲学领域,逐一介绍效益主义、康德主义、亚里士多德的“致善论”、女性主义,以及德性伦理语境中的动物伦理学。作者力求用简练、平实的语言,严密、明晰的论证,理性而温暖地邀请读者看待动物的问题,因为动物伦理不仅仅希望减少动物的苦难,也着眼于改善人性的道德品质、推动社会的道德步。本书源自“看理想”热门音频节目,整合修订后出版。
49元5本 社会研究方法评论:第3卷
社会研究方法评论:第3卷
赵联飞、赵锋
¥29.40
《社会研究方法评论》 是以集刊方式创办的专业学术交流出版物,目前,刊物设“论文”“方法评论”“调查报告”“田野与课堂”“铸器坊”“新知与书评”等栏目,热诚欢迎国内外学者投稿。《社会研究方法评论》(srmr@cass.org.cn) 为本刊唯一投稿渠道。每卷详细目录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