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49元5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到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到传播
杨红
¥46.80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理论研究与典型案例选编》将以“加强非遗传播的意义、实践与思考”为主题,突出典型性和研究性。案例范围包括:以非遗的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保护工作等为内容展的各类媒体宣传、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普及教育、展示推广等实践情况,对近年来非遗传播的典型优秀案例行客观、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49元5本 茶生活
茶生活
王金玲
¥16.38
《茶生活》以“趣茶·茶趣”“说茶·茶说”“思茶·茶思”“悟茶·茶悟”四章,记录茶带给作者的乐趣和感受,所引发的思考和领悟;记录了茶与作者的相遇、相识、相知、相宜、相乐。其中,“趣茶·茶趣”记录了作者在茶中所获得的乐趣,以及作者遇到的那些有趣的茶;“说茶·茶说”记录了作者对茶的体验、感受和认知;“思茶·茶思”记录了作者因茶引发的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以及作者对茶的思念和思考;“悟茶·茶悟”记录了作者在茶的启发下,对人生和社会的领悟,以及对茶的感悟和领悟。
最美中国故事(富强篇)
最美中国故事(富强篇)
苏凝编绘
¥9.60
本系列图书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主题词,以连环画的形式,生动讲述相关历史故事,展现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弘扬中华美德。通过阅读本系列图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相关历史事件,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更能感受到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操,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最美中国故事(敬业篇)
最美中国故事(敬业篇)
苏凝编绘
¥9.60
本系列图书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主题词,以连环画的形式,生动讲述相关历史故事,展现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弘扬中华美德。通过阅读本系列图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相关历史事件,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更能感受到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操,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49元5本 菊与刀
菊与刀
粟冬
¥16.80
1944年,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要完成一份针对日本人的文化分析报告。但如果只是纸上谈兵的民族研究,她无法受,这也有违于她的事业发展。基于此,我们才得以在《菊与刀》中找到“战中的日本为什么要扮演令人发指的侵略者?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在被原子弹轰炸后,它又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所有问题的解答。也正是本尼迪克特详尽的剖析和调查,《菊与刀 》自1946年出版后,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51年,《菊与刀》被列日本《现代教养文库》,更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重要工具。
49元5本 高品质校园生活在交华--交华中学高品质校园内涵建设的实践研究
高品质校园生活在交华--交华中学高品质校园内涵建设的实践研究
赵凤飞
¥49.00
“提升校园生活品质”系上海市交华中学的一种教育理念。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教育理念的产生、研究与实践过程,详细阐释了“提升校园生活品质”的内涵与外延,并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可操作的方法。书稿主要从“高品质课程”“高品质育人环境”“ 高品质学力培育”“ 高品质服务理念”四个方面总结了学校高品质校园内涵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充分反映了该校领导和教师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在规划上、实践探索上、总结提高上所作出的艰辛努力。这些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
最美中国故事(友善篇)
最美中国故事(友善篇)
苏凝编绘
¥9.60
本系列图书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主题词,以连环画的形式,生动讲述相关历史故事,展现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弘扬中华美德。通过阅读本系列图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相关历史事件,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更能感受到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操,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最美中国故事(法治篇)
最美中国故事(法治篇)
苏凝编绘
¥9.60
本系列图书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主题词,以连环画的形式,生动讲述相关历史故事,展现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弘扬中华美德。通过阅读本系列图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相关历史事件,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更能感受到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操,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大美中文课之古文观止新编(全三册典藏版)
大美中文课之古文观止新编(全三册典藏版)
奥森书友会
¥68.80
 《大美中文课之古文观止新编》(全三册)在清代《古文观止》的基础上,保留传统优秀篇目,去掉落后于时代的篇目如应试策论,添加未收录的优秀篇目如诸子经典、明清小品文等。以时代为纲,以作者为目,天文地理、春夏秋冬、山川湖泊、花鸟虫鱼、琴棋书画无所不包,愿“极声貌而穷文”,在浩如烟海的佳作里,选取适合现代读者阅读的优秀篇目,以期达到“观止”的目的。
后汉书  1--12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试读本)
后汉书 1--12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试读本)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
免费
《后汉书》今本120篇,分为130卷,是一部纪传体东汉断代史。原书只有纪传,北宋时把晋代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与之相配,成为今本。此点校本以绍兴本为底本,通校了明汲古阁本和清武英殿本。
五灯会元(上中下册)——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试读本)
五灯会元(上中下册)——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试读本)
(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
免费
《五灯会元》取《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及《嘉泰普灯录》等五种佛教灯录,汇辑了从“七佛”(包括释迦牟尼)起到唐宋时期禅宗各派名僧关于教义的记述和故事,是研究佛教禅宗的重要资料。
饮冰室合集(典藏纪念版)(全四十册)(试读本)
饮冰室合集(典藏纪念版)(全四十册)(试读本)
梁启超著
免费
《饮冰室合集》编于1929年梁氏逝世后,是梁启超授权的著述集成,堪称梁氏思想文化探索与贡献的集大成之本。虽然在此前后出现过众多梁著版本,但它们都不能取代《合集》的典范意义。该本于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充分体现了梁启超与中华书局的密切联系和长久友谊。
宋元学案  1--4册 (精)(试读本)
宋元学案 1--4册 (精)(试读本)
(清)黄宗羲著 全祖望补修
免费
本书是了解和研究我国宋元时代学术思想史的参考书,书中全面而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学派源流,介绍了各派的学说思想并略加论断,收录范围广,著作选录多,史料考证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宗派门户之见,注意到各家宗旨。
文化传播与文化建构(《世界历史评论》第2辑)
文化传播与文化建构(《世界历史评论》第2辑)
陈恒、洪庆明 主编
¥25.00
  《文化传播与文化建构》为《世界历史评论》丛书第2辑,分为“专论”“评论”“专题论坛”和“文献与史料”四个栏目,收重要学术研究论文13篇。本辑收美国史学者李剑鸣、法国史学者郭华榕和洪庆明、罗马史学者刘津瑜等多位知名学者的精彩文章,力图从文化的传播、受,以及建构的角度,呈现当下世界史研究的新发展、新趋势和新史料,视角丰富多元,不仅能反映国内外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趋势,也能呈现其*的研究成果,极具启发意义。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清华大学“会讲故事的教授”讲述几千年家国演变)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清华大学“会讲故事的教授”讲述几千年家国演变)
雷海宗
¥5.99
本书由著名历史学家雷海宗先生编写。本次出版去掉了原书里雷海宗先生在不同时期编写而成的比较琐碎的文章,使之成为一部更为纯粹的关于中国古代兵制的专著。全书共包括“中国的兵”“中国的家族”“中国的元首”“无兵的文化”“中国文化的两周”五大部分,从独特的角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另外,本书保留了原书中的大量注释作为脚注,有利于读者快速答疑解惑,深理解文章内容。为了拓展知识,本书还精选了5篇雷海宗先生的文章作为附录,旨在使读者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
49元5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年级上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年级上册
莫砺锋
¥10.00
本书为长期从事传统文学、历史等文化教学、科研的专业编写团队编写,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层面,选取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等,每册9课,每课三篇选文,配以编写团队的解析、拓展文章以及精美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9元5本 运营管理
运营管理
邹艳芬,胡宇辰
¥24.50
运营管理
49元5本 智慧课堂转型
智慧课堂转型
金丰年
¥44.00
智慧课堂转型
世界美术常识:美术评论家傅雷先生传世名作
世界美术常识:美术评论家傅雷先生传世名作
傅雷
¥4.99
《世界美术常识》是中国著名翻译家、美术评论家傅雷先生的名作,也是了解美术鉴赏、学习西方艺术史的书。全书围绕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艺术大师及其名作展开讨论,着重介绍了乔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伦勃朗、鲁本斯等20位画坛巨匠及其名作。 傅雷先生不仅讲解这些大师作品的艺术特点、绘画技巧,更在其中穿插大师的生平、时代思潮等内容,从绘画谈到哲学与音乐,从艺术风格延伸到人格操守,深入浅出。文字生动洗练,辅以高清精美插图,更直观反映这些美术名作,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49元5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年级上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年级上册
莫砺锋
¥10.00
本书为长期从事传统文学、历史等文化教学、科研的专业编写团队编写,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层面,选取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等,每册四个单元,每单元收录四篇选文,配以编写团队的解析、拓展文章以及精美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9元5本 留青竹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创意
留青竹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创意
邵晨霞
¥26.00
本书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以中国传统工艺留青竹刻为研究对象。作者历史性地梳理并综述了留青竹刻工艺的起源、传承与发展,并走访竹刻艺人,以大量图片反映留青竹刻工艺,并结合历史与现状,提出了留青竹刻等传统工艺的创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