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
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
肖辰
¥2.00
袅袅轻烟,几缕残荷,烟雨中洋溢着清香。有个素衣女子曾赤脚踩过青苔上那抹潮湿,静静的,清风细扫,空气中增添几分感伤,虽然酸楚却也淡然,仿如她的来到静如莲荷,她的离开悄如春水,留下的只是一丝沉静的幽香,绕于心间,挥之不去,锁于梦乡,寂静守护。
49元5本 马克·吐温自传:戏谑人生
马克·吐温自传:戏谑人生
(美)马克·吐温
¥11.04
《马克·吐温自传》是马克·吐温本人晚年通过口述,由打字员记录完成的。马克·吐温去世前曾留下遗嘱,明确表示该自传在其身后一百年内不得出版。至于为什么如此,他是这样解释的:“我之所以决定在我死后从坟墓中向大家说话,而不是在世时就向大家说,是有我自己的考虑的,因为那样可以畅所欲言。”因此,除去世前因负债累累、经济窘迫而被迫向一些杂志授权发表的几个篇章,以及后来的学者为研究马克·吐温而在接触自传原稿时披露的一些内容,一百年来,马克·吐温的这部自传一直保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图书馆中,大部分内容从未被披露。
曹雪芹:清朝才子的红楼一梦
曹雪芹:清朝才子的红楼一梦
李丽
¥2.99
对后人来说,《红楼梦》是一幅精工细描的绝世之作,对于曹雪芹而言,它就是他的全部。他笔下的贾宝玉,其实就是他真正的自己,贾宝玉的遭遇,就是曹雪芹坎坷人生的缩写。大观园中各色人等均有其故事人物原型,如果没有亲生的阅历,要写出《红楼梦》,是不可能的事情。
世间已无胡适之
世间已无胡适之
紫墨
¥7.13
有人曾这样评价说:胡适是水,鲁迅是酒。酒虽好,有时却容易醉人;水虽淡,却又必不可少。纵观整部现代史,无论是文学变革还是北大复兴,胡适都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正是有了胡适这汪源远流长的水域的灌溉与滋润,北大方才成为今日的北大。 他一生虽只有一妻,却演绎了七段婚外情;他还差儿当了“*大总统”……胡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本书作者一路寻访胡适曾走过的足迹,在时光的荒野里捡起了他留下的滴滴,重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胡适。
俞平伯的后半生(试读本)
俞平伯的后半生(试读本)
王湜华
免费
作者记录了俞平伯大概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到1990年逝世前这段期间的经历。本书由王伯祥之子王湜华先生所写,王伯祥与俞平伯相识于抗日战争之上海,新中国成立后,王伯祥举家迁居北京后二人又成为同事,又因两家距离甚而交往甚密。王湜华以长达数十年时间的交往所感讲述俞平伯的晚年生活,描绘传主的生活细节,如遭到不公正待遇后对待生活的态度、晚年后妻子过世后的悲痛以及后半生红楼梦研究的态度等。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海子的故事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海子的故事
李斯
¥4.36
  海子,原名査海生,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本书以小说的艺术手法讲述海子这位诗人短暂的一生,让读者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影响力的诗人多一些理解以及对诗歌的关注。   “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将和他一同得到荣耀。”一个在灵魂的深处与自我搏斗的人。他的自尽,仿佛代表我们这代人早夭的青春;而今我们正在老去,他却一直还在那样年轻着。   ——野夫   原来这是在面对自己的青春时代,已经过去、永不复返的天真时代。可以说,这是一代有心者集体的良心记录。   ——李斯   海子,迄今为止纯粹的青春写作者。80年代诗歌到他为止。李斯先生历时20年积累思痛力作,揭秘天才诗人成长与陨落的细节,向我们再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1980年代。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青春,踌躇满志、怀抱赤子之心、梦想远方又困于现实,恋爱、失恋,再恋爱、再失恋,这些构成闪亮的日子铭记在生命中。海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直抵人心的抒情短诗。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在德令哈》   今夜我不会遇见你。今夜我遇见了世上的一切,但不会遇见你。——《山楂树》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答复》
49元5本 懒寻旧梦录(增订本)
懒寻旧梦录(增订本)
夏衍
¥27.78
作为一本自传体传记,本书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传主是被称为“世纪同龄人”的夏衍,他是中共早期重要的革命家,他在上海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工作,有的甚至是隐蔽战线的工作,作为20世纪中国诸多重要政治事件的亲身参与者亲历者,他的回忆对于研究早期革命工作和隐蔽战线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在八十四岁高龄后撰写这本自传,经历了许多大波大浪,所以文中反思深刻,很多的见解至今看来依然震耳发聩;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作家,夏衍在电影文学和报告文学方面成就巨大,作者善于叙述且文辞清丽,阅读本书也会有这个美好的阅读体验。
眺望地平线——邓友梅传
眺望地平线——邓友梅传
白晶
¥5.79
  他只有小学文化,却拥有“京味儿派”小说代表人物的美誉。他屡遭磨难、半世坎坷,却不屈于多舛命运,以笔做刀,雕刻出千年古都清明上河图般的历史风情画卷,在中国文坛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而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修炼生命智慧、成就辉煌人生的传奇。   《眺望地平线:邓友梅传》中,含有许多宝贵的邓先生的创作心得,因而《眺望地平线:邓友梅传》不仅是一部励志书籍,也是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人可以汲取营养的文学宝典。
49元5本 曹植传
曹植传
王玫
¥29.28
他的一生,难道没有在后世不断重演么? 他,曾经是未来皇室风头劲的人,他被上下看好,极为得宠,然而,他终究过于得意自负,低估了自己的对手,败局已定。他夺权前夜的几步棋尤其下得仓促、凌乱、荒唐而无力,后他保住了性命,却落得偏安一隅,胆战心惊地过完了他短暂的一生。 《中华名人传:曹植传》,告诉你一个复杂政治背景下的一个单纯的曹植,告诉你权力的夺取不取决于你的才华和能力,告诉你,为什么文人常常会变成政坛上的傻瓜。 《中华名人传:曹植传》文字极为细腻、凄美,读来令人掩卷悲鸣。
柳青传
柳青传
刘可风
¥5.99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五个年头,陕北黄土高原仍然和清朝末年一样荒凉和贫瘠,只是战乱更加频繁,灾难越发深重。  近来,在黄河西岸吴堡县的群山里,常有几股土匪出没,他们突然窜进村庄,疯狂烧杀抢掠。善良的农民无力反抗,只顾四散逃命,眼看着土匪拉走自家的牲口,驮走自家的粮食和财产,消失在大队人马卷起的尘土中。  为了自卫,吴堡县寺沟村的农民们联合起来,在易守难攻的山峁上筑寨,把财产、粮食和牲口放在三四人高的寨墙里,一听风声不对,就扶老携幼,逃进寨子躲避。 就在端午节后几天,报警的炮声又响了,村民们纷纷逃离。土匪进村扑了空,便全力围攻简陋的山寨,声言不交出足够的银元和粮食,定要杀个鸡犬不留。为了保卫生命财产,农民们拿起原始的刀、矛、火铳和农具,在寨墙上拼死抵抗。他们哪里是手持快枪、野蛮疯狂的土匪的对手呢?不到半天工夫,寨墙被攻破。红了眼的土匪,向人群疯狂射击。三十几户村民死伤四十多人,粮食、财产、牲畜被洗劫一空。土匪走后,寨子里外一片哭声。 寺沟村的刘仲喜是遭遇惨的人家之一。他刚满三岁的小儿子,被土匪一枪打死在妻子怀里。十二岁的大儿子跳墙逃命时,被子弹打穿了手掌。二儿来不及跳墙,慌乱拿起羊毛毯遮挡身体,被打断了手指。家里的“顶梁柱”刘仲喜从寨墙往下跳,摔伤了腰和腿,躺在地上起不来。这个破败家庭的重担落到了临产的妻子和年迈的母亲肩上,乡亲们帮着埋了死的,抬着伤的,都替刘仲喜发愁:这家人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呀?  没过多久,也就是1916年农历六月初三午夜,刘仲喜的妻子又生下一个儿子。当他来到这兵荒马乱的世界,发出声啼哭时,母亲用力把这个肉囊囊的小东西推到灭火后冰凉的土炕拐角,顺手揭开炕角盖火,让倒灌进窑里的冷风正对着她的婴儿。被未成年的四儿两女拖累成一把干柴的母亲,早就拿定主意:“这世道,他怎能养活?不如早死,省得遭罪。”  要不是祖母清晨来看儿媳,这个小生命也许被抱到村外,埋在哪块黄土下,永远不为人知。  祖母拧着两只小脚,进得窑门,一眼看见撂在炕角旮旯光着身子的孙子。这个善良婆婆,三十多岁守寡,历尽艰辛把独子刘仲喜养大,吃够了人单力薄的苦头,盼着子多福多。她抱起婴儿,诅咒狠心的晚辈:“倒你们龟子孙的运,这孩儿还在出气,就连裹也不裹?唉!这还是个命大的。”她对着儿媳、儿子叫嚷,“快给裹上嘛!”站着的、坐着的像没听见。她只好自己爬上炕,找来一块烂布把孩子裹好,又下地,寻来铁勺,抓一把小米面,点着几根高粱秆。当祖母正把烫嘴的面糊糊在自己嘴里嚼凉,用手指往婴儿口里抿时,报警的炮声又一阵阵响起,受轻伤的大儿二儿,立刻抬起受重伤的父亲,年老的婆婆扶着刚生产的儿媳,领着年幼的孙儿们急急忙忙往山寨逃命。只剩下这个生不逢时的婴儿独自陪伴着空寂的山村。  直到日头落西,天黑严以后,人们才陆陆续续回村。祖母先到窑里摸摸可怜的孙子,惊喜地说:“嘿!热着呢,还在出气,有气就喂上一口吧!”她一边抹掉落下的泪珠,一边去换孩子沾满屎尿的破布。  就这样,早出夜归,一连过了十六天,这个小生命竟然活着。听说土匪已离此往南。别人家都松一口气,仍然过起男耕女织的日子。刘仲喜一家却一片惨象:死的、伤的、老的、残的,全靠未出月子的产妇支撑。她做在前头,吃在后头,粗食淡饭也难吃饱,哪里还有奶水?婴儿顿顿靠祖母铁勺里那点小米糊糊充饥,怎能养活呢?  夫妻俩商量,妻子说:  “这孩儿没死,就给他寻上个好活的人家,听说邻村呼姓地主没有子嗣。”  倔强的刘仲喜躺在炕上,无可奈何地点点头。  托人说合,很快说妥。中人把这个“多余”孩子抱出窑门,刚刚跨上院门台阶,正蹲在院里抽烟的四爷爷,猛地起身,拦住了还差一步迈出大门的中人,大声嚷道:“你们喂养了这么一大群孩儿,哪个也没送人,就多余他一个?孩儿长大了不怪怨你们?你们知道他将来成龙呀变虎呀?仲喜!把他捎带着喂上不行吗?”一阵沉默,躺在炕上的刘仲喜挣扎着,却坐不起来,只好对哭泣的妻子说:“快……快把孩儿抱回来。”
古老的都城
古老的都城
柳敏夏
¥5.96
本书内容包括了华北平原上的东方古都、明朝时期大力扩建北京城、清朝对北京城大规模修建、古都民俗文化和民俗工艺、古都著名景观和宗教名胜、六朝都城——古都南京、荟萃山水人文的江南古都、朱元璋兴建世界城垣、清朝时古都的杰出名人、古都著名寺庙的历史沿革等。
49元5本 生存,并不是苟活:鲁迅传
生存,并不是苟活:鲁迅传
许寿裳
¥16.99
  许寿裳于日本留学期间与鲁迅相识,并结为终身挚友。鲁迅去世后,他多次撰写回忆文章,内容翔实,感情深挚,文笔淳厚。许寿裳笔下的鲁迅,不是神,而是人,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另一方面,他和我们大多数人所习惯的人是不一样的,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特别所以稀少,因为稀少所以我们需要鲁迅。许寿裳是*能理解鲁迅的同时代人,鲁迅的伴侣许广平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回忆之文,非师莫属!”
49元5本 周作人自编集:知堂回想录(上、下)
周作人自编集:知堂回想录(上、下)
周作人
¥13.28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晚年回顾自己一生重要经历,写成之内容丰富的传世巨作。初只有“北大感旧录”数节,值曹聚仁在香港办《循环日报》,周作人以稿件寄之,在副刊发表,引发关注。后受曹聚仁之邀始“一生回想”,历时两年多,成文二○七节。手稿总题为“药堂谈往”,出版时改名“知堂回想录”。作为现代文学大家,周作人亲身经历与参与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诸多重要历史事件,如晚清光复会秋瑾、徐锡麟等的活动、辛亥革命、张勋复辟、新文化运动等,其一生形迹记录即是重要史料。又出之以如面谈之知堂文风,可谓文学性与史料性兼具。难怪促成本书出版的曹聚仁先生说:“这么好的回忆录,如若埋没了不与世人相见,我怎么对得住千百年后的中国文化界?”
49元5本 世间始终你好:杨绛与钱锺书
世间始终你好:杨绛与钱锺书
林舟唱晚
¥11.99
昨日有昨日的传奇,今时有今时的故事。时光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时光的那岸,有数不清的人轮番登场;时光的这岸,是我们在守望美好的爱情。时光里的故事在浪花里翻滚,有的缠绵悱恻令人肠断,有的轰轰烈烈让人激昂,结局也各不相同。那是一个新旧思想碰撞的时代,它距我们只有百余年光阴。我们无缘见到更多的民国旧人,但庆幸,还是有人穿越时代的长河,走到了我们近前,将那故事娓娓道来。其中,便有钱锺书和杨绛两位老人。
49元5本 鲁迅的故家(鲁迅全面、完整的人生履历)
鲁迅的故家(鲁迅全面、完整的人生履历)
周作人
¥14.99
周作人,鲁迅二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了解鲁迅的人之一。   《鲁迅的故家》是周作人晚年回忆鲁迅的重要著作之一,从“百草园”、“园的内外”、“鲁迅在东京”、“补树书屋旧事”四部分,记述鲁迅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交游情状。不仅重笔勾勒活动于园内外的鲁迅,而且兼及背景中隐现的人事物,在其“生活着的空气”中,徐徐延展出一卷卷清末民初风俗画。文章沿承知堂怀人忆往之作平白真切、不落空言的风格,文字简洁朴讷,寥寥数笔,便曲尽人事物景情,为旁人所不及。
鲁迅的青年时代(关于鲁迅文学修养的回顾和总结,展现“特别和善”的鲁迅)
鲁迅的青年时代(关于鲁迅文学修养的回顾和总结,展现“特别和善”的鲁迅)
周作人
¥8.99
《鲁迅的青年时代》是一本关于鲁迅文学修养的回顾和总结,它集中描述了鲁迅前三十年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思考,尤其是其青年时期的学习情况,这些被周作人统称为:文学创作的“始基”。在这一阶段中,鲁迅求学态度的转变过程也就是其文学创作从稚嫩渐趋于成熟的过程。 《鲁迅的青年时代》中,周作人的立场十分明确,即:“把鲁迅当成‘人’而不是‘神’去看待,再去看他的文学,才能真正理解。”而这也是理解鲁迅文学作品意向的先决条件。在表现手法上,《鲁迅的青年时代》通篇平淡朴实,不仅回顾了鲁迅青年时期许多罕见的求学趣事,许多生活场景的描写,也让世人看到鲁迅在《朝花夕拾》之外的生活里,除了“严厉可畏”,还是有“特别和善”的那一面的。
沈从文和他身边的人们
沈从文和他身边的人们
杨雪舞
¥5.99
《沈从文和他身边的人们》以沈从文的一生为经,以与之交往的人为纬,由此编织了一幅五彩缤纷、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的历史画卷。 在这幅画卷中,由于主人翁沈从文盘桓于知识分子上流社会和贫穷的读书人、乡下人各阶层的社会之中,由此不但鲜活了上世纪中国二十多位知识分子精英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使这本《沈从文和他身边的人们》成了从文人的角度展示上世纪社会生活全景的百科全书。本书由杨雪舞著。
让灯守着我 : 戴望舒传
让灯守着我 : 戴望舒传
北塔 著
¥6.99
《让灯守着我:戴望舒传》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传记作品。戴望舒曾以一首《雨巷》风靡一时。其一生诗歌作品百首不到,却佳作迭出;其创作之严谨,为后人敬仰;其求新求变,以至反叛到否定自己的成名作,也不同于一般人。本书共分“花都少年” “洋场情种” “留学欧洲” “黄金时期” “流亡香港” “北京贵宾”六章内容,刻画了“雨巷诗人”坎壈而富于创造的45个春秋。 全书材料翔实,剪裁得当,叙述丝丝扣,可读性甚强。同时,本书对传主成就*突出的诗歌创作,领会深,剖析独到,分析其诗思诗艺,精见叠出;对戴望舒的法文、西班牙文翻译之详情也如数家珍,行文中充满考证而又绝不枯燥。本书初版于2003年,是有关戴望舒的*部传记作品。
49元5本 文彭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文彭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郦英南,陈菲著
¥41.00
郦英南,南京艺术学院艺术考古专业硕士,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征集与研究部助理馆员。合作著有《陆探微传》。陈菲,南京农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南京市文化遗 产保护研究所征集与研究部馆员。
49元5本 茅盾传
茅盾传
钟桂松著
¥48.00
他是新文学的巨匠,创作的《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小说泽被后世;他是著名的编辑家,他主持的《小说月报》为新文学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文字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长期担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奉献与努力;他临终前,捐献自己的25万元稿费设立的“茅盾文学奖”,迄今仍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 作者钟桂松潜心研究茅盾四十余年,钩沉史料,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别样的《茅盾传》。书中写尽了茅盾的艰难经历和巨大贡献,在茅盾家族的史料挖掘、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的史实记录、茅盾的革命活动与艰辛付出等诸多方面全面超越了以往的茅盾传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茅盾形象。 他(茅盾)是我们那一代作家的代表和榜样,他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不少宝贵财富,他不应该有遗憾。但是我呢?我多么想拉住他,让他活下去,写完他所想写的一切啊!                         ——巴金
49元5本 海子六讲
海子六讲
张清华著
¥48.00
《海子六讲》是张清华为纪念海子逝世三十周年所作的一个系列文章。作者分别从海子创作的背景、海子诗歌的精神现象学特征、海子诗歌的母体与美学根基、海子诗歌中的感性与身体、海子的文化写作与元写作等六个方面对海子的诗歌创作行了梳理,尤其对海子诗歌中的意象与西方哲学的深层关系作了深探究,这有助于读者把海子的创作与西方世界的精神版图有一个清晰的勾连和理解。《海子六讲》另外还附录了三篇文章,一篇是关于海子与骆一禾的比较文章,一篇是关于海子抒情诗的辨析,还有一篇非常实用地给出了海子诗歌的具体读法。这三篇附录与六篇讲稿一起,为读者靠近和理解海子的创作世界,了更宽敞的一个通道。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