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社会与纺织科技
¥55.00
本书聚焦上海社会与纺织科技的互动,是第六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学术文章几十篇,论述内容涉及张謇研究的诸多方面,包括张謇的社会关系、管理思想和社会实践等,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对于研究近代上海纺织科技史及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和变迁,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回归社会建设:40年理论与实践研究
¥70.80
本书既是个人研究文集,又是浓缩的社会建设史。作者个人工作四十年的人生经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建设的起步于发展紧密相连。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是作者早年在龚育之同志的引导下从事理论工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和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作者在宣传系统任职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与研究成果;第三部分呈现作者担任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十年间,对社会建设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全书对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丰富内涵、实践路径行了深、系统的思考和总结。

社会治理创新 : 地方实践与共同体构建
¥6.80
本书系统梳理了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成果及治理模式,汲取北京、杭州、宁波等地的先进治理经验,结合广东省佛山市的治理实践,提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具体路径,落脚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具体要求,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同时,本书对非户籍常住人口参与社会治理、“优才计划”项目中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减负的清晰化治理等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以促进社会治理的系统化、精细化、社会化。


历史的逻辑
¥49.99
小威廉·休厄尔以兼顾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思考著称。《历史的逻辑》认为,只有把历史学家对时间性的复杂理解与社会学家深刻的理论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催生出令人满意的社会理论。在本书中,他透露了这种结合可能是怎样的形态,也展现了如此结合能为哪些议题提供指引,以及此举将如何影响历史学和社会学这两个不同的学科。本书于2008年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理论分会杰出理论图书奖。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2020(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28.80
本书阐述了2019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建议。本书共分为五章,章介绍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第二章介绍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的结构框架、指标解释以及计算方法,分析2018年和2019年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情况;第三章通过纵向对比,就2010-2019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的动态趋势展分析,并对指数的变动原因行深探讨;第四章通过横向对比,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区域特征和强势、弱势地区的决定要素,并对典型省市行分析;第五章根据指数分析结果,总结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现存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走出人类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思
¥24.99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加剧了社会撕裂、政治纷争、经济衰退,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焦虑情绪。不同政治理念、治理框架和社会文化心理以及相应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之间的比较、分析和反思充斥各大媒体和学术、政策期刊。然而,值此全人类共同面临大危机之际,我们是否应该更深层次地审视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形成和助推这种生存状态的理念与制度。鉴于此,中外哲学家都呼吁来一场“形而上学大流行”,以唤起人类对自身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反思,“让思想获得集体免疫”。 针对当下人类面临的困境,本书的作者试图回到哲学原,重新反思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人的本质、人与其他存在形式的关系、高科技之于人类的意义等。 托比·李思深刻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提出我们并非生活在人类世,而是一直生活在微生物世。白书农认为,疫情为人类反思以往的“神本”“人本”文化提供了机缘,人类意识是时候转向对一般生命系统演化规律的探索,并塑造“生本”的思想体系。张祥龙认为,疫情给高歌猛的高科技狂热了一针镇静剂,或许“适生”科技才能给人带来长久的安康幸福。宋冰则从中国古老的“生生”观中寻求灵感,结合近年来引发热议的“共生”思想,探索人类与其他存在形式的联系。赵汀阳认为,我们需要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无情”反思,从更高的维度重新思考深层哲学概念,他提出苦难问题可能是“形而上学大流行”的一个更好的选择。王蓉蓉和沃思则分别认为,疫情是“道”的时刻,是体悟疫情“病毒经”的时刻。 我们必须走出人类意识上的“错位”,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同时,我们亟须行思想转向和“升维”,重新思考幸福、痛苦、自由、生死等我们习以为常的理念和生命实践,寻找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困境与烦恼的方法和路径。


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精)
¥39.60
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治理,主要依托基层社会组织行。本书对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路径、组织机制、运作机制和保障机制行研究,认为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推文化建设,构建民众心底里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由此奠定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文化基础;社会治理的基本路径是化礼成俗,以便生活化地实现治理;传统中国社会基层组织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特质,这为治理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能够融治理于利益之中,化治理于普通生活中,规范与惩戒融为一体;官府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终保障,使之得以有效行。

社会史研究(第五辑)
¥45.00
本刊是社会史学术辑刊,由山西大学近代社会史研究中心编著。该中心长期致力于近现代华北农村研究,收集整理了大批华北农村的乡村档案,在此基础上,每年以书代刊的形式推出一本专题研究成果。现设“专题论文”、“学术评论”、“资料选编”三个栏目。“专题论文”刊登社会史或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实证性研究成果。“学术评论”刊登与本辑主题相关的学术史述评。“资料选编”主要选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所藏资料。本辑为第五辑,收录文章如下:《环境史与社会史》《山谷与平川的对话—历史时期山西介休地区山川结构与县治选择》《旧章再造:以一石三记与三石一记水利碑为基础资料》《明清山西应州的社会经济变迁(1368—176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明代宗藩、卫所与黄河小北干流地域社会之变迁》《冯夷为患:明代以来陕西黄土高原地带的城市水患与防治》《国家·族群·环境:康雍乾时期农牧交错带政区变迁的多元面——宁夏府新渠、宝丰二县置废研究》《民国时期关中传统水利的机遇与转型》《当前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研究述评》《晋南水利碑刻蒐编》等。

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2019(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22.80
本书为中国网络社会发展情况的年度研究报告,全书主要通过列举若干热网络事件,以社会学的视角透析事件背后的社会意识、社会行为、群体特、社会安全等,力图从学术层面对网络社会问题给予解剖和导引。与上一年度报告的结构编排方式一样,本报告仍然设置了年度“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主题报告”围绕“互联网时代信息沟通的社会基础”行讨论,“专题报告”则关注2018年度比较重要的网络事件或网络议题。


铁门内外:对上海两租界一项公共防卫措施的研究(1925-1946)
¥19.90
自1924年齐卢战争和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当局对租界的安全形势日益担忧。为了防止败兵、宵小窜,尤其是阻止日益壮大的中国民族主义力量有可能收租界,从1925年末起,法租界当局始陆续在从南市十六铺到斜桥的华法交界处各路口修筑大型铁门。这种铁门有军警驻守,昼夜闭(遇特殊情况时,白天亦会关闭),与原有的铁丝网、沙袋等障碍物相配套,对市民的自由交通构成了颇大阻碍。随着1927年初北伐军抵上海,修筑工程日益加紧。稍后,公共租界当局亦如法炮制,铁门从沪西直至闸北、虹口构成一线。如果这几十道铁门一起关闭,两租界可以立刻成为名符其实的“围城”,外面不去,里面也出不来,如铁桶一般。面对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径,中国地方当局曾屡屡交涉抗议,各方民间人士亦就铁门给市民生活造成的“莫大之痛苦”频繁陈说厉害,但两租界当局始终我行我素,不为所动。 从十六铺至斜桥的华法交界一线,法租界当局在各交通要口前后共建造了近40道铁门。1937年8月以后,鉴于斜桥至日晖港之间原先构成华法天然屏障的肇嘉浜东段已被填没,法租界当局为隔绝双方,除了下大力气建筑了一条长长的砖墙外,还在这一区间及更西至徐家汇地区的重要路口又增筑了若干道铁门。 租界铁门,从始建造到1946年初(zui)后拆除,前后持续了整整20年。其间,它们的与关闭、全和半合、需检查证照到完全自由通过,等等,都对上海城市——无论是租界还是华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承平时代如此,尤其是在“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期间,更是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两租界当局鉴于租界地面有限,为了抵挡来自南市和闸北的百万难民潮,几乎关闭了所有铁门,以致从日军狂轰滥炸中侥幸逃生的难民们,扶老携幼,提箱带箧,黑压压地麋集铁门之前,弄得退失据,只能露天而宿,饥渴难耐之下,蒙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有时候,租界当局为减缓压力,也会将铁门稍稍启,瞬间之下便会有几十人、数百人乃至数千人争相蜂拥而过,好比挤上了“诺亚方舟”……一时间,铁门几乎成了“生与死”“天堂与地狱”之间的一道阴阳界。


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排名分析、模拟及政策评估(英文版)
¥39.00
中国的城市化程正在上升,带来了经济活力,但也带来了负面的外部影响。随着决策者对负面影响(例如交通拥堵、污染和房价上涨)的关注,宜居性已成为比以往更加重要的话题。尽管许多中国城市的宜居性受到了挑战,但只要实行良好的治理并采取及时的政策,中国城市仍然可以蓬勃发展。 在亚洲竞争力研究所(ACI)和上海社会科学院(SASS)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得到了一步完善。 ACI和SASS的这种改旨在调整宜居性框架,以更好地反映中国经济背景下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特征。更重要的是,今年的研究包括一个案例研究,该案例研究了公共交通及其对宜居性的重要性。


现代学徒制中利益相关者收益分配机制研究
¥24.50
《现代学徒制中利益相关者收益分配机制研究》通过吸收国内外有关现代学徒制的新研究成果,对我国现代学徒制利益相关者参与合作教育现状行分析;对现代学徒制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行深度挖掘;在构建现代学徒制利益相关者收益分配模型的基础上,行现代学徒制中利益相关者收益分配机制框架及实现路径研究,以解决我国现代学徒制中利益相关者参与合作教育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走进长三角: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模式与创新
¥70.40
本书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地调研,探讨当代中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既有模式及其创新路径。研究者以江苏、浙江、上海三地为主要调研对象,根据它们各自呈现出的信息传播实践,勾画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此过程中,农业企业、新农人、政府机构等多个主体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得以被揭示。通过对河南、安徽等地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状况的调研与对比,本书认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要真正解决信息通达的“后一公里”问题,应当推动整个传播活动中“决策力位移”的实现。这意味着,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既要凸显农民群体在传播中的主体性地位,也要充分调动其他各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以孝治家 安徽在行动
¥19.00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明光路街道自2015年起开展“以孝治家”行动,于2015年11月成为全国3家试点单位之一,2018年1月正式成为全国“以孝治家”行动示范基地。本书以“专访”“评论”和“短评”3种形式为载体,收录了该街道从孝道文化培育、日常生活照料、健康人文关怀等多层面、多角度出发开展的“以孝治家”行动的成功经验,以及该行动对家庭、对社会、对个人的积极影响,以期促进中华民族传统孝道文化的进一步弘扬,让“孝”的种子广为传播。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实践探索与思考
¥16.00
近年来,全国各地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对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特许经营、PPP等模式进一步完善,优秀案例层出不穷。本书共分三章,主要从理论、实践和政策三方面出发,全景呈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运营,对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提供借鉴。本书适合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相关领域研究者及高校师生阅读参考。


你应知道的2000个万事由来
¥11.65
《你应该知道的2000个万事由来(全本?珍藏)》内容简介:世界文化源远流长,一事一物皆有由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你是否会问一下其中的由来呢?就像小时候一直在问十万个为什么一样,现在就让《你应该知道的2000个万事由来(全本?珍藏)》告诉你。《你应该知道的2000个万事由来(全本?珍藏)》详细地探寻了各方面事物的由来,是一本丰富知识、增长见识的读物。


家庭与社会
¥27.78
本书收录的十篇译文出自英语世界不同地区的作者之手,分为三个主题单元。前两个单元的六篇文章是西方学者关于近代早期欧洲社会和家庭的研究,都表现出对20世纪中叶以来历史学被过度社会科学化局面的反拨,回归历史叙述的视角;同时非常注重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定位一个局部或具体事件的意义,而社会变迁本身也一致被理解为一个政治、经济、宗教、知识、群体活动、个体意识等各种因素相互纠结的网状结构。简而言之,这些作品都体现出1990年代以来历史学界“新文化史”视野对社会史研究的新影响。第三单元收录四篇西方学者或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采用西方社会史研究中已被认可的思路或观点的同时,试图对其在中国历史语境下的有效性进行修正或补充。因此,这些文章在传达海外汉学研究基本面貌和为中国学者提供视野性和理论性启发的同时,也很好地诠释了新文化史的基本精神——没有可供教条主义式套用的普适性理论和结论。


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6月夏季卷)
¥15.00
在当下全球化的世界结构中,不仅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之认识对象的“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这种认识本身所赖以为凭的话语系统亦需要根据当下中国的立场进行重构——否则我们将没有基本的哲学根据去谈论所谓“中国”社会秩序的正当性问题。因此,“中国”既是中国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又是其思想根据;换言之,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判准只能是“根据中国”。

我看与他观:在镜像自我与他性间探问
¥7.65
台湾中兴大学校园里有只奇怪的黑天鹅,人们总能见它离开栖息的池塘,蹒跚走过繁忙的小路,来到车流如织的停车场,然后对着任何一辆光可鉴人的深颜色汽车瞅上几个小时,还不时与汽车亲昵地碰碰头。中兴大学生命科学系的陈木全主任解释说,这只可怜的母黑天鹅太孤独了,以至于把深色车漆倒影里的那个它当成了同类——几个月来,这只母鹅先后失去了幼子和丈夫,成为整个校园里的黑天鹅。1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9月16日报道,一只公绵羊近日闯入兰开夏郡的一户民宅大肆破坏,造成了7千英镑的财产损失。原来,处在发情期的公羊逃跑,路过这家大门时看见了自己的倒影——它觉得那一定是来争抢母羊的竞争者,一怒之下撒开蹄子冲


知识资本全球化与科技创新
¥16.99
《知识资本全球化与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结题成果,旨在从知识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视角来审视知识问题。探讨了当代知识经济与知识资本的关系,知识资本的全球化及其引发的科技创新、价值链和生产网络,以及生产方式全球化等的变化;进而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中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创新与创业型大学,以及“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来的“新政”等理论和现实议题;后,着力于我国国情,大尺度地讨论了纵向(中央与地方)与横向(东、中、西部)协调,城市与整个作为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为了实现协同创新而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所必须努力的方向等重要构想。

生态现代化与文明转型
¥24.31
《生态现代化与文明转型》研究了西方生态现代 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核心观点、产生背景、发展历程 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比较了其与一些主要的环 境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包括中国在内的相 关国家实践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入反思。作者指出,生 态现代化理论的核心关切是西方式的“现代化”是否 可以在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持续推进下去,以及基于西 欧实践所概括出的“生态现代化”模式是否具有全球 的普适性。作者认为,作为西方学者对现代工业文明 转型的一种探索,生态现代化理论所强调的一些具体 观点不乏借鉴利用的价值,可以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实践作出贡献,但是其与中国基于自身发展实践而提 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些本质性的区别。全球各国 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多样化的实践以及自 主性的理论创新,有可能预示着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发 展正在进入“全球共构”阶段,终有可能促成更加 具有全球包容性和指导性的新一代的理论形态。 《生态现代化与文明转型》由洪大用、马国栋编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