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清帝国性质的再商榷——回应“新清史”(试读本)
清帝国性质的再商榷——回应“新清史”(试读本)
汪荣祖主编
免费
美国学界流行“新清史”之说,认为清朝是中亚帝国而非中华帝国,且以谴责所谓大中国沙文主义为借口来否定汉化,以混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来论证清朝并不认同中国,其质疑中国领土主张历史正当性的言外之意呼之欲出。显而易见,所谓“新清史”学派无疑在大做翻案文章,以“新见”引世人关注,但无论在理据上与事据上都难以自圆其说。 本书聚焦于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诸如文化、学理、族群、汉化、认同、教育、制度以及中国观等,回应了“新清史”的论述,肯定了清朝是中华帝国的延伸。中国从秦至清,原是多民族帝国,不仅有汉化,也有胡化,清朝并不是中国历史上非汉族建立的朝代,岂能独外于中国?本书内容丰富,文笔犀利,不仅有高度的学术价值,而且颇具可读性。
清代巴县婚姻档案研究(精)
清代巴县婚姻档案研究(精)
张晓霞著
¥70.80
本书以清代四川巴县的婚姻档案为中心,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婚姻中常例婚、童养婚、退悔婚等多个方面的情况。不仅如此,还针对某些具体的婚姻形式做了仔细的分类、研究与反思,如童养婚,按被夫家虐待、被夫家休退、与夫家不睦几种讨论了女方在夫家的生活状况,并就兴讼的原因与知县的审断作了更深层次的讨论。 婚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婚姻市场的择偶者,根据自身条件和家庭背景,选择配偶资源,完成婚姻匹配。这批巴县婚姻档案,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夫妻之间、婆媳之间、亲家之间、亲生父母与养父母之间、出嫁女儿与娘家之间以及邻里亲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研究清代巴县婚姻家庭关系的*手史料。
49元5本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
(美)艾尔曼,译者 赵刚
¥32.00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过程。这一考据学赖以生存的江南学术共同体后为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摧毁。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还着重讨论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苏州、杭州、扬州、常州,力图透过政区和地方史的视角展示考据学的崛起。 与传统著作中俯拾即是的思想研究理路不同,《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更注重“哲学的框架”。 作者艾尔曼指出,18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17世纪以来政治、学术变革的延续及其发展的极致,其影响甚至播及19世纪乃至20世纪。18世纪的历史是17世纪满族关到19世纪西方侵的漫长历史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不应被孤立出来,搁置一边。
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
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
林之满 萧枫 主编
¥0.99
掌故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掌故。诗文中也经常引用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懂得历史掌故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素养,加厚我们的文化底蕴。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下)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下)
林之满 萧枫 主编
¥0.99
在中国两千多年漫长的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历史中固然不乏一些英才明主,但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暴君、昏君,还出现了不少娃娃皇帝、白痴皇帝、荒诞怪癖的皇帝等等。本书为你讲述中国历代帝王的故事。
49元5本 掌故(第七集)精
掌故(第七集)精
徐俊主编 严晓星执行主编
¥33.60
十一年前,因为对苏青小说《续结婚十年》中人物的原型意见不一,本刊的两位作者黄恽、胡文辉曾在《万象》上过一场小笔仗。如今来为此案作总结的,是《掌故》资深而年轻的作者宋希於。这一篇看似是对“隐秘角落”的钩沉,无足轻重,但对史料的掌握、解读与运用却颇可注意。“隐秘角落”的另一面,是“发潜德之幽光”。王铃“研究《九章算经》的博士论文,实际上已了中国科技史的章节”,“如果公平的话,王铃应该是‘第二作者’”,然而王铃却毫不犹豫地告诉汪荣祖,“《中国科学技术史》完全是李约瑟的书”。王铃晚年叶落归根,所居近处也是我的常游之地,不知寻常巷陌可曾相逢。一代科技史家的潇洒风神,神往之馀,亦增惆怅。 掌故大家瞿蜕园已故去近半世纪,俞汝捷先生为当年从游者,由片纸再次拾零“蜕老”往事,珍贵可读。瞿蜕园之孙瞿泽方则叙述其伯父瞿同祖,整体回顾之下,唯有家人才知道的细节遍布文中,温度触手可及。谢其章作为老电影迷,倘若能回到1949年前后的演艺界,大约要被黄宗江、孙道临们引为同调的,由他来复原早逝的戏剧家丁力的“朋友圈”,再合适不过。刘铮通过几片顾廷龙为*“大字本”题签残纸,抒写出“一个时代的光景”,着眼于老掌故,下笔用新方法。读者们也许还记得《掌故》刚刚问世时刘铮写的*篇书评,立意既高,观察亦深,我们的心事也几乎被他全然说尽了。唐长孺、张振镛、许姬传、孟言嘉,在王延武、刘永翔、赵珩、杨志诸位的笔下,或重其学,或重其事,或重其人,“仿佛若有光”。就是陈晓维笔下那身份尴尬的古董商白坚,也堪为近代艺术品流通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之奔波生计,要与柳向春笔下“读书种子的吃饭问题”同样引来一声叹息的。
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
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
杨念群
¥65.40
清末民初至当代以来,清史研究在各个历史阶段分别受到不同学术思潮的支配,不断处在演变和调整的过程中,如民国初年受到反满革命话语和科学主义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到改革放前由唯物史观集中统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科学化程度的加深,社会史与新文化史的方法论因素逐渐渗其中。《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采取“问题史”的叙述策略,系统考察和集中梳理近百年来清代思想文化史各个流派的研究主旨、基本内容和叙述模式,而把握其不同于前代的特质,力求初步形成一种对“研究史”行再研究的写作风格。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下)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下)
林之满 萧枫 主编
¥0.99
史学名著即突出地反映某一史学思潮、彰显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者。史著可以再现昔日人类活动的“体相”,且能显示出历史演进之因果关系,为民众生活提供借鉴。本书对于现今人们了解历史、阅读历史典籍、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
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
林之满 萧枫 主编
¥0.99
中国医药学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医疗技术、疾病认识,还是诊断技术、药物知识,都曾走在人类医药学发展的前列,有些方面曾为人类保健做出过杰出的贡献。请大家耐心读这本书,如此,便一定会随着介绍而入胜、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只有如此,才会对中国传统医药卫生的起源有一个新的比较正确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甘宁青纸币(精)--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
中国甘宁青纸币(精)--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
于廷明著
¥160.80
本书是一部全面呈现清末至民国甘肃、宁夏、青海三地纸币流通面貌的著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局的动荡与混乱,在纸币发行领域*直的体现就是——发行机构的不统一和纸币种类的纷繁复杂,甘肃、宁夏、青海三地也不例外。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行”在甘、宁、青都发行纸币。各个地方银行,如甘肃省银行、宁夏银行、青海实业银行,也可以经批准发行纸币。许多钱庄、银号、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也可以发行各自的钱票、私帖,并且在小范围的地方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本书致力于梳理、分类并详细介绍这些种类繁多的近代甘宁青纸币。将三省区国家银行、地方银行及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币品种尽可能搜罗齐全,按照发行机构或纸币属性行分类,以时间为轴,呈现其全貌。本书著录大量纸币图版,同时,还关注了许多从前往往被忽视的纸币衍生物,如执照、本票、债券、金库券、典契等,共计图版1221张,每张都标明了票面尺寸、珍稀等级。 除了著录图版,本书在介绍各类纸币时,都对其发行背景做了简要介绍,梳理了其发行机构的历史沿革,回溯了纸币的发行缘起,著录与研究并重。这些爬梳和整理,为历史货币研究者和爱好者、金融史工作者、钱币收藏者在研究近代地方纸币时提供了一份尽可能完整的资料,填补了甘宁青区域地方纸币研究的空白。
山海经笺疏(精)--中华国学文库(试读本)
山海经笺疏(精)--中华国学文库(试读本)
[清]郝懿行撰 栾保群点校
免费
《山海经》共计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该书记载了大量关于地理山川、古动植物、风土民俗、神话传说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先民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自东晋郭璞《山海经注》之后,出现了多种注本,其中以清代学者郝懿行(1757—1825)撰写的《山海经笺疏》成就。 《山海经笺疏》十八卷,附《图赞》一卷、《订讹》一卷。该书在郭注基础上,以笺补注,以疏证经,广采前人注释及各种史料文献,对许多疑难问题做了考释,阮元评其“精而不凿,博而不滥”。此次整理,以《郝氏遗书》本为底本,以还读楼本等为校本。
49元5本 跨国移民与近代广东侨乡
跨国移民与近代广东侨乡
袁丁著
¥17.15
本书是袁丁教授历年来有关华侨华人研究的论文集,大多数文章与粤籍华侨及广东侨乡有关,其中包括近代侨汇的流通问题,近代东南亚华侨商会建立背景,东南亚华侨社会与华侨华人信仰,以及对广东潮汕和四邑侨乡的田野考察。本书收录的文章成文时间跨度大,从八十年代初绵延至今,袁丁教授的学术脉络和研究旨趣可从中一窥,如早年的关注、研究方向的扩展、运用的新材料与新方法、近几年的研究重心等等,对于渴望在华侨史领域深耕的学者或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启发及借鉴意义。
49元5本 历法、宗教与皇权:明清之际中西历法之争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历法、宗教与皇权:明清之际中西历法之争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马伟华著
¥27.72
《历法、宗教与皇权:明清之际中西历法之争再研究》就是作者尝试以多元角度对这段历史行解读的结果。   《历法、宗教与皇权:明清之际中西历法之争再研究》的主题,是对明清之际的历法改革行探讨,作者没有把视野局限于历法的结构、数据的推算、历理的辨析等历法要素本身,而是将全书分成五章,分别从崇祯改历中修历诸家的纷争、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改历中的活动、康熙历狱的发生与审判、康熙历狱的翻案和康熙三十一年(1692)容教令的颁发诸角度着眼,探析明清之际历法改革的背景、宗教和皇权对历法改革走向的影响。作者把历法改革这一科学问题置于当时中西碰撞、朝代鼎革、皇权干预、宗教理念冲突等社会背景之下,全方位揭示这些社会因素是如何引发、影响历法改革这一科学活动的,并说明了科学因素本身在对抗和调适这些社会因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者的讨论有理有据,得出的结论多有启发性,证实了通过多元角度研究科技历史的可行性。   马伟华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在笔者的指导下完成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历法、宗教与皇权:明清之际中西历法之争再研究》就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一步修订改写形成的。正因为如此,笔者的评说,也许不无偏颇。倘若读者有不同意见,倘若读者发现《历法、宗教与皇权:明清之际中西历法之争再研究》在史料依据、论证方式乃至叙述细节等任何方面有所不妥,敬请告诉笔者或马伟华博士,以便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行更改,为学界奉献真正的学术精品。
49元5本 走向自觉——中国近古历史研究论集(精)
走向自觉——中国近古历史研究论集(精)
包伟民著
¥40.80
本书是长江学者包伟民教授第二本自选集,所选文章反映了他近年来对史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所收文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略有差异的组合: *篇《历史学是什么》,作者用尽可能浅近的语言来表达他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问的理解。第二至五篇为*组,是关于近三四十年唐宋史有关侧面的学术综述;第六、七两篇为二组,就相关议题的推提出具体建议;第八至十一篇为第三组,分别讨论了史学研究中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怎样更恰当地应对海外汉学的学术影响;第十二至十七为第四组,都是在具体的专题研究中,利用一些作者感兴趣研究方法的试刀之作;*后两篇为第五组,是纪念作者先师邓广铭先生的专文。
49元5本 新史学(第十一卷):近代中国的旅行写作
新史学(第十一卷):近代中国的旅行写作
章清主编
¥30.10
《新史学》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集刊,本卷为第十一卷,主编章清。主题围绕“近代中国的旅行写作”,分为“旅行与近代空间生产”、“日本僧的上海、北京体验”、“忽视的国度与忽视的人”、“出使日记新解”四个板块,收录相关论文9篇。
49元5本 辽金史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辽金史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刘浦江著
¥51.60
  《辽金史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是刘浦江教授的*部论文集,其中所收二十篇论文代表了作者在辽金史研究领域取得的*阶段成果。这些研究的共同旨趣在于,抓住辽金历史、文献方面的基本问题,钩沉索隐,启疑发覆,从中亦可窥见作者早年由文献史学的学术取径与探索历程。
49元5本 向苍穹——中国天文发展三部曲
向苍穹——中国天文发展三部曲
章剑华
¥32.66
天文学是最古老的科学,也是最前沿的科学。 3000多年前,中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观天测景台,成为最早的天文现象观测者和最完整的天文记录保持者。 如今,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面向苍穹,直抵137亿光年外的星空与浪漫,探索宇宙更深处的奥秘。 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即将伴飞“天宫”,成为新一代旗舰级空间天文望远镜,大大扩展人类观测宇宙的视场,推动当代科学前沿领域的突破。 作者章剑华历时三年,行程万里,查阅上千万字资料,采访数十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首席科学家,全过程、全景式展现中国天文发展壮阔历程,详细记述2.16米光学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中国天眼”、“悟空号”卫星、“慧眼”卫星、中国探月工程、“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羲和号”卫星、“夸父一号”卫星和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等重大天文项目研制和观测成果,生动书写新时代天文事业辉煌成就。
友朋之谊:唐浩明评点曾国藩书信
友朋之谊:唐浩明评点曾国藩书信
唐浩明
¥68.00
读懂圣人曾国藩,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 曾氏遗墨数千万言,卷帙浩繁,内容驳杂。要从何处手,才能效其为师为将为相,学其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耗多年心血,写作出版了“唐浩明评曾国藩”系列六册,精选曾国藩家书、书信、奏折、语录、诗文、日记并加以评,带领读者认识一个可感、可叹、可学的曾国藩。 《友朋之谊:唐浩明评曾国藩书信》收录并评了曾国藩与友人、同僚、下属、亲故之间的去信与复信共135则。在这些信件中,作为一位审读长思的思想者,一位时事世道的观察者,一位身居高位的历史参与者,曾氏既谈及道德与道理,也谈及参政治军的实务,有谆谆教诲,也有坦诚的自剖,显现了一位复杂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中不少箴言真理,也值得后世感悟和效仿。同时,这也是一份关于湘军及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史料。
治平之策: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
治平之策: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
唐浩明
¥68.00
读懂圣人曾国藩,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曾氏遗墨数千万言,卷帙浩繁,内容驳杂。要从何处手,才能效其为师为将为相,学其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耗多年心血,写作出版了“唐浩明评曾国藩”系列六册,精选曾国藩家书、书信、奏折、语录、诗文、日记并加以评,带领读者认识一个可感、可叹、可学的曾国藩。 《治平之策:唐浩明评曾国藩奏折》从存世多达两千多道的奏折中,精选了其中的44道行翻译和评。奏折就是写给中央的报告,曾国藩作为统领军政要务的晚清重臣和一代文章宗师,其奏折有不同凡响之处,一时被誉为天下第一奏折。曾氏身为汉人,却在危难之间被清廷委以重任;曾氏在衰朽王朝的绝境中立下不世之功,最终还能做到功成身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权力系统的复杂性,更可看出曾氏在复杂环境中为人处世的巧妙智慧。
浙东唐诗之路学术文化编年史(精)
浙东唐诗之路学术文化编年史(精)
李招红编著
¥82.80
浙东,自晋代起渐成为人文荟萃之地,源远流长的山水诗在此滋生,与之有连带关系的书法、绘画以及宗教等,也在这一地域盛极一时。唐代,许多诗人在浙东一带流连忘返,吟咏不绝,使浙东一带成为唐诗发展中的一个特异地区。新昌竺岳兵提出的“唐诗之路”是对这一人文现象形象、具体而科学的概括和归纳,并得到了学界及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响应。 浙东唐诗之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孕育期、成熟期、拓展期。新昌唐诗之路研究中心李招红所著《浙东唐诗之路学术文化编年史》一书以编年史的形式,全面系统地载录了1967—2020年间浙东唐诗之路学术文化产生、发展、勃兴的整个历程,展现学术研究与文化建设在浙东唐诗之路这个大题目下有机结合的详尽面貌,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它既是对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现阶段发展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全国范围内各条唐诗之路研究的推动和展望。
缟纻风雅:第二届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
缟纻风雅:第二届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
卞东波编
¥228.00
本书是2017年在南京大学召的“第二届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修订稿的结集,共收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学者约50篇论文。本书分为“东亚古代汉文学研究”“朝鲜半岛汉籍研究”“日本汉籍研究”“越南汉籍研究”“东亚汉籍交流研究”“东亚文人交流研究”等专题,呈现了近年来域外汉籍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