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九讲
¥12.00
《沈从文九讲》把沈从文放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巨大变动的历史过程中,重新理解他的文学和思想,看他从一个“得其自”的文学家,如何转变为一个痛苦的思想者,又如何在精神的严酷磨砺下成为处于时代边缘却深入历史文化深处的实践者。 本书开篇,以对话突破一般读者和学者的既有印象,为讨论沈从文打开空间。至九讲,沿着沈从文的一生的经历和书写展开,透过字里行间,剖析他在不同阶段的文学、思想、实践,勾连成一条变化的、丰富的生命轨迹;全书后,以余华、贾平凹、王安忆为例,探讨沈从文身后形成的绵延不绝的“沈从文传统”在当代的回响(该篇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40.00
《华夏边缘》是著名学者王明珂讨论中华民族族群认同与历史发展的重磅研究,为回答“什么是中国人”提供了全新路径。王明珂认为,“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起来像个圆形。”他视“华夏”为长程历史中的人类生态,而“华夏边缘”不仅是时间上的边缘、地理上的边缘,也是认同上的边缘。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环境分配中,在集体性的记忆塑造与失忆选择中,华夏边缘的形成、变迁、维持,亦可说明华夏族群及认同的形成与变迁。 《华夏边缘》是具有理论范式意义的经典著作,出版多年畅行不衰。书中*部分主要陈述了全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第二部分利用考古材料,说明了华夏族群边界形成的人类生态背景;第三部分阐述了华夏族群的重要形成基础,即周人的族源传说与历史记载,并通过荆楚吴等例子,说明了边缘族群华夏化与非华夏化的往复游移;第四部分着眼于近代华夏边缘的再造,通过40年代民族调查过程中的微观事例,分析了个人、族群与社会在认同建立过程中的张力。王明珂运用社会人类学理论、考古发掘报告、历史文献史料等各学科理论与资料,结合个人在羌族的田野考察经历,深探讨了资源环境与族群边缘关系,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相互滋长,个体与集体记忆和认同的差异,等等问题,以期为当下的民族与族群认同问题提供更多反思和新知。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下)
¥0.99
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本书为您一一介绍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
万历十五年(四十周年纪念版)精
¥58.80
《先秦政治思想史》是梁启超政治类学术著作之代表,一名“中国圣哲之人生观及其政治哲学”。原为一九二二年梁启超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东南大学等高校讲课之内容。本书不但对先秦政治思想史行了细致的梳理,而且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行比较,也倾注了梁启超忧国忧民的感情,集中体现了梁启超晚年的文化观和政治思想理念。先秦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如梁启超所说:“所以当时的政治思想,真算得百花齐放、万壑争流。后来从秦汉到清末,二千年间,都不能出其范围。我们若研究过去的政治制度、政治状态,自然时代越发近越发重要;若研究过去的政治思想,仅拿先秦做研究范围,也就够了。”梁启超正是借对先秦思想的发掘,向世人展示中国学术之魅力,这就是此书永恒价值之所在。
文明的度量:社会发展如何决定国家命运(第二版)
¥61.60
几百年来,世界都由西方所主宰,人们也一直就西方为什么能够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而争论不休。如果说是文明决定了这一切,文明又该如何定义,如何衡量?更重要的是,文明将如何决定21世纪世界的走向? 这本书正是为回答这些问题而作。 在本书中,全球知名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呈现了支持《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论断的分析过程。他跨越16000年的人类文明史,以一系列可靠的考古证据、历史数据、 现代社会数据,设计了能够量化文明的“社会发展指数”,就能量获取、社会组织能力、战争能力、信息技术这四大方面,为不同时间、空间的东西方文明打分,对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诸多因素进行定量描述,以此追寻世界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本书结尾,莫里斯的数据和故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预测:东方的社会发展状况将在2103年赶超西方。 不论是对关心当代中国发展,还是明日世界轨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分析思路和预测,都将成为真实未来的有力指导。
大一统:元至元十三年纪事
¥28.00
公元1276年,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常常被人忽略但又有着关键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元军挥师南下,将偏安已久的南宋王朝攻灭,在长达五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后,大江南北再次重为一域,忽必烈成为首位在中国大陆建立大一统中央王朝的少数民族领袖;而且这次统一程把云南、西藏和西域也划中华版图,如此范围广大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首次出现。 作为这次统一程中*为关键的年份,作者以纪实手法将1276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连缀成篇,向读者展示出一幅简短而又生动的历史画卷。在残酷而激烈的战争过程之外,重描述了由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冲突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书中先后出现了近300个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各异的历史人物,皇帝、重臣、将军、义士、宫女……在1276年这个有着宏大历史意义的年份,他们演绎了种种令人长叹、或悲或喜的个人命运。
金朝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书写(精)
¥52.80
金朝社会形态演的历史书写》从研究女真族源始,至完颜亮南伐失败结束,是一部颇具创性的学术著述,其研究角度、涉及内容、理论概括、问题提出,做到了阐释与论证相结合,虽广泛参考和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却也多发前人所未发,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修养、独到的学术眼光、务实求真的精神和对问题探索、思考的深度以及对史学批评的认真与求实态度。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
¥0.99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百年前现代学者以西方哲学为参照重树中国思想传统的一种学术建树,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24.00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书是印裔美籍学者杜赞奇通过对资料:南满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所编《中国惯行调查报告》、南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社会调查材料,以及中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等的研究,以个案的方式对华北六个村庄行详尽的分析,展现了在国家政权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1900—1942年华北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图景。作者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权力的文化网络”、“国家经纪”等概念,详细地论证了国家权力是如何通过种种渠道(诸如商业团体、婚姻圈、经纪人、庙会组织、宗教、神话及象征性资源等)深乡村社会的,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社会又是如何作出回应的。
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 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
¥76.80
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以“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为三个支,重新审视了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程,从地缘政治的变动、财政金融体制和政治变革的角度,重新回答了“李约瑟之谜”——即“近代中国何以落伍”的问题,并一步指出:理论与现实结合、政治与民众结合、财政金融制度与生产发展和民生结合,乃是中国复兴和中国道路的三个关键。 本书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诸如“官无封建、吏有封建”,“国家组织能力”,战争国债与资本主义体制,琉球及恰克图贸易对于中国发展的长远意义等,在党政干部、海内外学术界及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列2010年度全国优秀图书排行榜总榜*名(《新闻出版报》),并选《中国高层领导荐书集萃》(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和2010年度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人类死亡史:从瘟疫到癌症
¥40.60
1347年,意大利城邦锡耶纳仍以它的富庶和美景著称于世。然而,在随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这座城市的人口锐减四分之三,整座城市一度尸横遍野,一副鬼城模样,政权也在不足十年后走向终结。引发这场灾难的直原因是横扫欧亚大陆的黑死病,但战争、饥荒、社会运作方式以及当时有限的医学认知水平也在为这场死亡浩劫推波助澜。 《人类死亡史》以锡耶纳的这段历史篇,从多个角度和层级回顾、审视了人类死亡主因的变迁,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医学和科学话题。 融合丰富的史料以及深浅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原理,作者安德鲁·多伊格向读者呈现了一幅时间跨度上千年,宏大至社会群体,微观至分子、基因的死亡画卷:曾经以高致死率闻名的鼠疫、天花、霍乱等疾病是如何在人类历史上掀起一场场死亡风暴的,饮食习惯以及遗传学因素对全球的肥胖趋势和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影响,亨廷顿病、唐氏综合征等诸多遗传病的致病原因如何从一个个家庭悲剧中浮出水面……与之相伴的是细菌学说、疫苗种、消毒和公卫理念、抗生素的发现、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的诞生等一个个人类认识疾病和死亡的科学里程碑。 除了自然因素引发的死亡外,作者也没有忽视更易受社会性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是人类“自主选择”的死亡,无论是族群间的暴力冲突、酗酒、吸烟还是药物成瘾,《人类死亡史》中都有深透彻的分析。 死亡,是人类与生俱来、无法回避的永恒问题。在人类社会演的历程中,人类的死亡主因——甚至对死亡的定义——从未停止演变,延缓和抵御死亡的手段也日益丰富。正如《人类死亡史》展示的那样,一部人类社会的演史,也是一部人类死亡主因的变迁史,一部抗拒死神的步史。
安息王朝兴衰记
¥38.40
两汉史籍中的“安息”,是帕提亚国王“阿尔萨息”一名的转音。张骞西使,安息之名渐传汉代中国。书名选取“安息”,主要考虑是安息乃汉代中国对帕提亚帝国既有的称呼,也是汉语读者较为熟悉的名字。不过,由于西方国际学术界多用“帕提亚”这一名称,因此,本书在以西方史料为依托叙述帕提亚人的建国、 扩张以及与罗马之间的战争时,多用“帕提亚”,在讲述帕提亚人与汉代中国的交往关系时,多用“安息”,并未作强行的统一,即尽可能地以简洁的方式介绍这个活跃在伊朗高原上的帕提亚帝国近500年的历史。
九品中正制研究
¥56.72
张旭华著的《九品中正制研究》以九品中正制的 历史变迁为基本线索,对这一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 社会背景、制度萌芽、形成确立、发展完善以至由盛 而衰的历史过程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历史考察,重 点探讨九品中正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与时代 特点,进而揭示九品中正制的运行规律、本质特征及 其在选官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本书对前人的研究成 果进行了重新审视,对一些记载暧昧的史实作了重新 解读,对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作了深入考察和理论 阐释。
廉吏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34.80
宋代费枢从历代史籍中辑录出上自春秋、下迄唐末共112位为官清正、有功于社稷、施仁政于百姓者的事迹,合编为《廉吏传》一书。明朝黄汝亨在费枢的基础上,增补了五代以前人物133人,续编宋、元两个朝代计64人。主要记述他们是如何砥砺操守,如何执政为民的。 黄汝亨将这些历史人物评定出上、中、下三等。他还在每位廉吏事迹的末尾加上自己的简短评语。以几个字、至多数十字,出人物为何值得效仿或何处显得偏狭不足为法。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
¥0.99
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本书为您一一介绍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
治术:周秦汉唐的经世之道(精)
¥39.60
中国的历史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兴衰治乱的管理经验和经世治国的历史智慧。历史是*好的教科书,通过阅读历史,我们可以学习古代“敬天保民”“民贵君轻”等治理之“道”,可以借鉴前贤治世用人、宽猛相济等管理之“术”。 本书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历史眼光,分十六章论析自战国至五代1360余年中国历史上重要关节的人和事,梳理千年兴衰根源,呈现历代治世得失。为让读者对历史有贯通性了解,每章之前有通论,简叙一代兴衰与治理功过;再取《资治通鉴》中具体人与事加以讨论,有人物、有故事,以细节证说经世治国之道、理乱兴废之术。
北魏社会经济制度研究(精)全二册
¥100.80
北魏孝文帝时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是北魏从草原政权转型为中原传统王朝的的关键。本书以孝文帝时代实行的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新税制等几项重要社会经济制度为中心,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其设立和演变的原因,探究相关制度的内涵、因革及其相互关系,呈现出北魏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全貌。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全新版)
¥44.00
一部融合军事、历史、政治、外交、传记的巨著 半个多世纪前,朝鲜战争险些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如今真相终于始浮出水面。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和美国在朝鲜战场短兵相,也在战略部署和政治外交上展全面较量。 然而,原本计划三个星期结束的战争,*后竟然持续了三年之久。 朝鲜战争为什么爆发?强大的美国怎样一步步陷泥潭的? 今天的远东国际局势,在多大程度上依旧受这场战争影响? 朝鲜人民军攻势猛烈,让美军措手不及,节节败退,几乎被赶日本海。 麦克阿瑟险中求胜,实施仁川登陆计划,一举扭转败局,展反攻。 战火延烧到中国,形势危急,*力排众议,坚持派兵朝,战争局势风云突变。 外交策略的失误,政治上的钩心斗角,军事上的盲目自信,对关键情报的漠视…… 美国政府一系列错误判断,导致精锐部队险些全军覆没,在战场上狼狈不堪。 六十多年过去了,老兵凋零殆尽,这场“有苦难言”的战争也处在被遗忘的边缘。 然而,当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每个人头上时,历史的教训不能忽视,真相更不容掩盖。
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著作等身的日本知名经济学家,深挖增长与停滞之谜的集大成之作。)
¥12.99
日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中迅速实现了经济复兴?是什么力量推动日本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曾经喧嚣一时的“泡沫经济”到底是如何产生,又终究归于破灭?将近30年的沉寂之后,日本的未来,路在何方?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辉煌盛世的狂热气氛中时,野口悠纪雄率先对“房地产泡沫”提出了公警告。如今,当日本逐渐被世界经济的大潮抛在身后,而“安倍经济学”却收效甚微之际,野口悠纪雄又通过本书,将多年思索和追问的答案公之于众。 野口悠纪雄在书中追忆,其人生的*初影像始于1945年东京大空袭中的恐怖经历,他这一代人亲历和参与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们曾为高速发展的无限风光而豪情满怀,也曾因经济失速后的衰落萧条而五味杂陈。他们中有很多人因时代的变幻而饱受命运的捉弄,或者被无情地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 本书论述经济发展历程及其深层机制的同时,还穿插介绍了野口悠纪雄本人及其好友、同事的大量真实经历,为读者还原出一幅幅生动、立体的战后日本社会经济图景。相信无论是野口悠纪雄对经济问题冷峻犀利的剖析,还是他对往昔经历满含深情的回望,都会为读者带来不同凡响的阅读体验。
敦煌与丝绸之路文明
¥13.00
两千多年前,东起古代中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达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既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重要经济动脉,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友好通途,在沿线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资源。敦煌,地处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由于它丰富的敦煌遗书和石窟艺术,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古代敦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商业贸易繁荣,宗教文化兴盛,不同种族的人在此聚集繁衍,各个政权在此交替登场。本书再现了丝绸之路繁荣场景,引导读者丝绸之路历史画面,从历史角度展现丝绸之路各民族在此相互交流、融合、借鉴的互利合作关系。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20.61
本书以文献资料结合丰富的考古发掘成果,并经过许多次的实地考察,系统地研究论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及其制度的发展演变 , 其中多所创见。作者认为先秦到唐代是实行封闭式都城制度的历史阶段,在西汉、东汉之际,都城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整个都城的格局由“坐西朝东”变为“坐北朝南”,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了又一次更大的变化,即由封闭式变成了放式。这是由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引起的变化。本书对中国古代都城都作了详细的考察研究,并配以大量的图片资料以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