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21.00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是素有“诗人摄影师”之称的中国著名摄影家严明的影像随笔集,也是中国内地摄影师创作手札。 本书收录了严明自2008年以来的代表作品,包括“我的码头”系列、“大国志”系列等(包括部分从未发表过的部分新作)。全书分四章,以“抉择”“思量”“因果”“恩典”为题,有故事的影像与影像背后的故事互为注脚,延伸出摄影家通过摄影,对业余与职业、肉体与精神、局部与整体、现前与长远等主题的洞见,也是作者“预感到路走过一半”,对“沿途所受的周济和体恤”,以及“对被称为作品之外的那些万水千山”的一次整体思量。 正如作者所说,本书“是个机缘,如果可以,我愿意心怀惴惴地说出来。无意告诉别人我走过了多少路,倒是可以让人知晓我在每一个路口的徘徊,哪怕是让人看看这个不擅闪躲的人身上留下的所有车辙。” 作者以内心深处的真诚,和充满诗情的影像与文字,为我们展现出当下中国社会真实的荒诞与浪漫。 【精彩文字】 ●我的码头是走累时的一碗面、一钵粥,是远处的夕阳和经过近前的一张陌生和亲切的面孔。我要走更多的路途,或许码头是一片永远都看不到尽头的昏暗水域,我可能注定一生泅游。 ●我们是不愿意去想死亡的,但不应该忘记死亡。我们容易把时间花在那些已经明白了,却还在装作不明白的事上。 在我看来,多大的主题也莫大于时间的主题;一切悲怆的故事,莫不是时间的故事;浩大的成本,莫过于时间成本。 ●我们喘着气,为的是那些让我们喘不过气的时刻。 ●无限思量,徒留怅惘。剩下的,是一种掏心窝子的空。其实明知会如此,只是心里总放不下。江水还在拍着山石,江山其实永在。 ●谁先动心谁先死。在动了感情之前,不必先动心机。心机是会被看出来的,那叫心机之作。 ●午夜时分的街边,天让问:“严明,你觉得自己重要、特别之处是什么?”我喝了口啤酒,抬起头,很认真地告诉他:“是我脑子里没有屎。” ●佛教里说的人生三重境界: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再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看就像极了我们学摄影的过程。阶段的“看山是山”,就像初摄影的世界,花花草草,见啥拍啥。后来,涉猎渐广、涉世渐深,世界常被我们用来寄托怀疑与批判、迷茫和叹息。后,经过了提炼、抛弃,会抓住真相和本质,得到了走出经验之后的深刻。终于悟,参透人生,胸中自有山水。 ●薇薇安留下的照片中,有不少是她对着镜子或橱窗的自拍,朴素且体面。可以想见,她在忙碌中也曾量和慨叹过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没错,身体和生命,构成了人生的全部迷局,我们要有足够的耐性用身体穿过生命,并且保持发型不乱。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盏微弱的灯,都是流浪着的、时间的孩子。我自己也是一只不系之舟,怀揣着瞬息换千年的野心,融了这古往今来都没有变过的漂泊流浪。年月把太多拥有变成失去,但还是遗漏下一些旧情怀,陪我们一起,一直去往我们那么不确定的未来。 ●我原本以为摄影可以是悠游于不停变换的码头,可以是攻城略地般地转战江湖,凭着铤而走险的勇气踏遍万水千山即可。可是,一旦抵达那些动人的所在,心随境转,心都会久久停留,离也会挂念。它是动用灵魂的事,它根本不是一件可以定出收工时间的事。精神的游牧一旦诗意地还乡,离别即是流放,虽半步即是天涯。 ●这几年,我经常去郑州,经常在经过火车站时想去找一下当年我和父亲地铺睡过的那个母婴室,想去看看。郑州站二十年前就建得特别大,现在仍没有变,但每次我也总是匆匆或内心里以匆匆为借口而没有去找。我怕想起曾伏在父亲背上看着他的每一步艰难,怕想起他问路时的焦急神色,怕想起他花钱时的每一次为难。 我怕当真再次去到那个地时,会站在跟前,流下泪来。 ●有朋友问我,你不让孩子学摄影吗?我觉得将来他如果喜欢摄影,一定是在他认知了这个世界,迫切需要用摄影与这个世界连时,他自然会抓起相机。不宜再用吃饭、谋生这些概念加在下一代身上。就像我的现在,用手中的相机跟这个世界连、吐纳,以前用音乐我没有做到的分享和对话,现在可以用影像做到。拜自然所赐,我又能与孩子分享音乐,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有声有色的生活呢?不为什么,只为喜欢和曾经喜欢。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啊!至此,这个事情算是终于想通了,陪伴和鼓励,就是我能给他的精神财富了。儿子也问过我:“爸爸你后来怎么不搞音乐了呢?”我说:“爸爸没有坚持,爸爸现在后悔了,我觉得还有时间,爸爸要跟你一起不再离它。” 我也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早十年搞摄影,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我没有搞摄影,继续搞了十年音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当然这些问题现在已经没有答案。但是,在有音乐的日子里继续搞摄影会是什么样子?这个将来一定有答案。 或许,我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鼓手呢…… 呜呼,音乐! ●荒诞是现实的呻吟声,一直提醒我们,痛在哪里。 ●我也很快发现,我拍得多、拍得好的时候,正是曾经仅凭两条腿走得苦、远,走得膝盖都发烫的时候,是在疲乏的时候,也是心跳剧烈的时候。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田园,是我们这个基于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国家的载体。诗、酒、歌、画都从中来,动着我们并慰藉着后来的灵魂,它抹平了一切痛苦与不安,那应是荒诞发生前的样子。“此心安处是吾乡”,家乡不能只在诗酒歌画中,留住并延续残存的中国式的浪漫美好,是我心所愿。 我怜惜着那些活着不易的人们、那些存在不易的物们,陪伴着这个时代的所有不堪与失态。真的不想只当我们是去送葬,真的不想让后来人只能在我们的影像中游园惊梦。都说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而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与它相遇,不是缘分,是我们的命。 我决定认命。 因为,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师恩浩荡 风范长存——胡乃武教授追思录
¥40.80
本书约10万字,收录了著名经济学家胡迺武先生的学生吴晓球、杨瑞龙、张可云、刘睿、韦伟、董藩、桂华等人对胡迺武先生的纪念文章约20篇,以及媒体有关胡迺武先生的部分报道。如吴晓球《在恩师胡迺武教授追思会上的发言》、杨瑞龙《跟着导师胡迺武教授做学问》、桂华《沐浴杏雨感师恩——忆胡迺武先生二三事》等。


长物志
¥68.00
《长物志》是关于生活的艺术,集中国式审美朴、雅、幽之大成的书。 全书共分12卷269小节,记载内容包括: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等,广泛涉及衣、食、住、行、用、赏、鉴、藏各个领域,其中所宜所忌,所雅所俗,所是所非,所贵所贱,言简意赅,皆有定语。 "长物"本意指身外多余之物,但对于古代文人雅士来说,于内,寄托其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及品格意志;于外,则借以展其韵、才和情。文震亨所代表的这一脉美学,对于当代人营造宜居生活环境,及内修外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版以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为底本,参考清代砚云书屋刻本、文渊阁本、民国商务印书馆标排印本及近现代陈植校注本等全新精校,邀请明代艺术史研究专家蒋晖全新注释。收录诸百科图录类书如宋龙大渊《古玉图谱》、明项元汴《历代名瓷图谱》等的相关绘画,并以文震亨曾祖文徵明为代表的书画大家近百幅相关珍藏名画,帮助读者《长物志》的美学世界。首次附录作者文震亨相关书画、诗词作品,个人年谱及家族人物谱,展现晚明文人雅士之风貌。


探秘老北京 细说四九城的故事
¥34.90
本书通过清晰明了的讲解、生动诙谐的语言,解读北京城的发展过程、城市格局与建筑特色。本书包括给北京建个档案、细说四九城、大街与小巷、城外也热闹四部分内容,从城内到城外,从皇城到小巷,解读北京城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使读者从中领略北京城的独特魅力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树梢上的中国
¥34.00
《树梢上的中国》是梁衡先生跋山涉水寻访人文古树后写就的一部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中国大地上众多古树的历史兴衰,融了作者“人文森林”的理念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倡导绿色文明的人文思考。 梁衡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先生热爱自然,钟情古树,在全国挖掘三百棵有历史背景的人文古树,授名挂牌,其文化意蕴堪比唐诗三百首。在《树梢上的中国》中,作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多棵古树,挖掘古树及其背后动人的历史与人文故事,写就《华表之木老银杏》《万里长城一红柳》《中华版图柏》等经典力作。作为“人文森林学”的首创者,作者认为每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是活着的历史坐标,是能与人类对话的生命地标。 《树梢上的中国》里不仅有灵动的文字,还有实景古树照片与亲绘古树图。作者用文字、用照片、用绘画、用那颗赤诚之心全方位地表达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

闲人小诗
¥13.50
本诗集集收录笔者2014年到2018年所写诗歌170余篇。其中80余篇曾刊于《世界日报》家园版。 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所想所感,涉及主题围绕家人和朋友展开,通过自己点滴记录,和读者一起分享生活的感悟。


分众阅读:读物给养头脑
¥33.54
物以类聚人群分。《分众阅读:读物给养头脑》通过构建新媒体时代分众阅读服务框架,研判不同阅读群体,甄别不同阅读需求,指出了分众阅读与智慧提升的阅读推广新方略


医画红楼
¥15.00
四大名著作为经典中的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红楼梦》是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创作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世情小说,主要描写了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的故事,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 创作团队依照“取其精华,寓教于乐”的编写思路,为孩子们精心创作出这套四大名著中的中医药知识系列绘本,希望与孩子们一起徜徉在中医药璀璨文化的宝库中。“医画 四大名著”系列绘本共4册,《医画红楼》是继《医画西游》之后的又一力作。 本册绘本中精选的六篇故事,均改编自《红楼梦》中的中医药相关情节,配以原创插画。文学经典与活泼图画交相辉映,为孩子们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每个故事后都配有中医药小贴士,补充介绍故事中提到的中医药知识。希望小读者们能从本书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在阅读的快乐中,体悟中医药文化之美。


云上写诗,泥中开花
¥21.90
这本书是朱成玉的散文新作集,涵盖亲情、青春、爱情、励志、生活等主题,写身边发生的普通人的故事,写旅途所见所感,写跌宕起伏的经历和情感,每一个故事、每一篇文章都发人深省和催人泪下。生活是一趟旅程,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困苦也遇到希望,见证孤独也见证喜乐,愿我们温柔且坚韧,以如常为喜,以如愿为安,活成生命本该拥有的样子。


谁是日本人: 似近若远看日本
¥26.00
日本有俗语“遥远的邻居”,其实日本就是我们遥远的邻居:虽仅隔一衣带水,却似远在天涯海角。日本很长时间都以中华为师,19世纪末近代化成功,中日关系逆转,在“爱恨情仇”之间跌宕至今。近代以来的日本介绍,笔头常带感情,不是喜爱,便是厌恶,此外就是不屑。本编所收随笔,为作者旅居日本期间,以平常心和平实态度观察的记录,主要发表于香港《文汇报》副刊与《澎湃新闻》“外交学人”专栏等。作者认为日本显远(距离),是因为我们不能辨识其近(现状),而把握其近,还得从远(文化、历史)手,尝试通过厘清日本历史、文化和信仰诸大端,将“近”在眉睫的邻国展现于读者。


许倬云文明三书【70年博学精思熔铸一炉,凝聚毕生思想精华,系统性讲解文明史。一套书读懂人类文明3000年来龙去脉!】
¥179.40
许倬云文明三书,是当代史学大家许倬云重磅力作。他在此三本书中,首次系统性讲解文明史,70年博学深思熔铸一炉,以独树一帜的“大历史观”勾勒世界文明发展线路图——回溯过去的文明(《三千年文明大变局》),评述现在的文明(《世界何以至此》),探寻人类文明未来的走向(《我们去向何方》)。他以反思、审视的态度,直面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力图以中国文化为基,拓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革新之路。 “许倬云文明三书”是许倬云先生学术生涯上的又一浓墨重彩的一笔,光辉灿烂,蔚为大观。


人生如寄:汪曾祺经典作品集(全6册)
¥109.00
本套为汪曾祺小说集新编,共6册,囊括汪曾祺自1940年起发表过的经典小说,按照全新主题分类编排,展现了“汪氏小说”的独特魅力。“贴着人物写”,汪曾祺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干净脱俗的文笔,再现了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记录、同情、理解他们,从不随意评判。 《大淖记事》以“女性故事”为题,故事的女主人公或淳朴、或叛逆、或知性。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故事交织于一处,还原女性的原生魅力与智慧。 《鉴赏家》以“世俗与市井”为题,“有故事,没人物”,以群像故事或民间传说展现故乡高邮、昆明等一方水土的习俗与风情。 《匹夫》精选“散文体小说”,多以人称视角叙述,自省、自我辩论、讽刺等。另附“拟故事集”,收录《〈聊斋〉新义》等再创故事。 《受戒》以“多面人性”为题,不用“是非对错”去评判人或事:小孩子也许不只有天真的一面,老实了一辈子的人也可能突然叛逆,人与人的关系可能在一瞬间崩塌…… 《八千岁》以“人物生平”为题,以众多人物的悲喜故事,展现人之复杂,体会人间百态。 《异秉》以“市井人物”为题,用老百姓的故事,勾绘人物风情、时代变迁。


匹夫:汪曾祺经典散文
¥19.90
《匹夫》精选“散文体小说”,多以*人称视角叙述,自省、自我辩论、讽刺等。另附“拟故事集”,收录《〈聊斋〉新义》等再创故事。


八千岁:汪曾祺经典散文
¥19.90
《八千岁》以“人物生平”为题,以众多人物的悲喜故事,展现人之复杂,体会人间百态。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促销价:¥7.99|¥39.99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是我国著名学者、思想家、经济学家顾准的作品,是顾准与其弟陈敏之在1973年至1974年间的通信学术讨论笔记。顾准在哲学、历史、经济、政治等广泛领域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问题和观点,探讨了“娜拉出走以后怎样”的命题,即革命胜利取得政权后的道路选择。他以审慎的态度重新审视历史经验,寻找合乎逻辑的未来之路,体现了从理想主义向经验主义的转变。全书笔锋犀利,激荡人心,是了解顾准思想的重要著作。


读懂鬼谷子你就赢了
¥19.99
凌晨三点的深圳科技园,28岁的程序员李昊盯着满屏代码苦笑——连续三年绩效A却突然被裁,只因公司引入AI编程工具。这并非孤例:2023年职场调研显示,年薪30万以上群体中43%存在严重职业倦怠,76%的90后陷入“努力无效”困境。当内卷与AI焦虑成为时代底色,战国谋圣鬼谷子的“弱者生存法则”正在悄然复兴。 “弱者不是输在能力,而是输在思维维度。” 新东方老师董宇辉转型直播时,用鬼谷子“转圆术”将诗词教学融入带货话术,单场销售额破千万;字节跳动某产品经理借“揣情术”预判张一鸣的决策逻辑,两年内从P6直升P9。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相:在规则巨变的年代,掌握战略思维比埋头苦干更重要。也揭示了一个道理,读懂鬼谷子的智慧启示,就自然站在了强者的思维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