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丁堂读书散记(凤凰枝文丛)
¥40.00
马丁堂,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所在的大楼,是中山大学的代表性建筑。不但见证了中山大学的百年风雨,也见证了作者的学术成长历程。本书收作者多年来创作的书评、序跋、方法论漫谈、教学答疑以及读书札记等,足以反映作者从事学术研究以来的学术轨迹、兴趣所在以及心路历程。


纸上春台(凤凰枝文丛)
¥40.00
本书为“凤凰枝文丛”之一种,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潘建国(酉堂)教授。作者常年访书各地,并富藏书,尤其是说部文献。本书即为其访书所得而记录下的文字,有《耶鲁大学藏 明版《三国志演义》之环球行纪》《日本藏《西游记》明刊本三种》《跋法汉双语聚珍印本《古代小说珍稀史料知见录》《孙楷第与也是园《古今杂剧》》《戴不凡致赵景深书札十一 通释读》《日本汉学家伊藤漱平与《红楼梦》》等文,图文并茂,通过文字,讲述书籍背后的故事。


像他们一样痛快生活:佐野洋子X森见登美彦(共2册)
¥46.99
“无论到了几岁都要积极进取”像是一种强迫症不断对我们洗脑,慵懒、归于平淡的心反而轻松。 《痛快的日子》 在人生*后的日子里,佐野洋子健忘的症状愈来愈严重,接着她又发现自己罹患癌症,甚至癌细胞转移被告知只剩下两年生命。 在这段看似人生末了的黑暗日子,她写下了她的日常生活,有她对食物的记忆,对各种人、事、物的观察,以及对老年、独居、死亡的种种看法。 但在这本书中,你看不到佐野有一丝消极。有的只是她面对生活与生命的直视和淡然。在面对生存的辛苦和不幸的同时,她以直白而诙谐的口吻展现了对生命的豁达,用淡然与豪爽的笔触,为这*后一步写下精彩痛快的一笔,让人在阅读过程里看见她的豁达,并偶尔会心一笑。 《太阳与少女》 日本奇幻天才作家森见登美彦出道十四年以来全部随笔收录,畅聊人生与创作—— ?影响过森见登美彦的书:《内田百闲全集》、樋口一叶的《一叶恋爱日记》、中岛敦的《山月记》、柯南?道尔的《五个橘核》《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影响过森见登美彦的电影:《岸和田少年愚连队》《千与千寻》《砂之器》…… ?森见笔下绝美京都的秘密、充满了回忆时光的四叠半公寓…… 除此之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从未出版过的连载专栏《空转小说家》,并且初次公开了特别写下的、之前绝未公之于众的秘藏版《森见登美彦日记》。 如何从一个普通大学生成长为奇幻名家,森见登美彦用可爱、诙谐、举重若轻的笔调,全部记录在这本书中!


紫嫣的天空
¥15.96
人生是一次跌跌宕宕的旅行,在日月星辰间邂逅美的风景,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杯一盏,浮世凡尘中守护内心的宁静 一颦一笑,铅华洗尽依然是简单的自己


分岔口:一个退学博士的自我进化之路
¥39.99
是什么让一个立志于学术的年轻人在进入美国历史学博士项目之后,迅速对学术产生动摇,甚至一步步走向退学?作者以亲身经历为蓝本,详细记叙和描述了读博过程中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遭遇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为保证事实的真实性和可读性甚至广泛使用了大量英语电邮作为史料。针对留学和读博中遇见的具体问题和困难,作者详尽分析,并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法和策略,进而展示出提升和进步的空间所在。可以说,这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对话,也是一本以个人经历和经验教训为总结的人生指南,更是一本集故事性、知识性和思想性三位为一体的非虚构性文学作品。不止于此,为了走出如黑洞般拖拽消耗心力的惨痛过往,作者更将痛苦和内心不平拆解开来。在探求和认识真实自我的过程中,逐渐领悟挫折困苦和人生存在的意义,并将此洞见及关照自我的技术分享与人,祈愿每个孤独疲惫的心灵都能看见自己同这个世界的联系。


和过去的自己绝交:70岁后再出发(共3册)
¥99.99
《痛快的日子》 在人生*后的日子里,佐野洋子健忘的症状愈来愈严重,接着她又发现自己罹患癌症,甚至癌细胞转移被告知只剩下两年生命。 在这段看似人生末了的黑暗日子,她写下了她的日常生活,有她对食物的记忆,对各种人、事、物的观察,以及对老年、独居、死亡的种种看法。 但在这本书中,你看不到佐野有一丝消极。有的只是她面对生活与生命的直视和淡然。在面对生存的辛苦和不幸的同时,她以直白而诙谐的口吻展现了对生命的豁达,用淡然与豪爽的笔触,为这*后一步写下精彩痛快的一笔,让人在阅读过程里看见她的豁达,并偶尔会心一笑。 《有琴一张》 资中筠先生的音乐自传,亲切生动,别具一格。熟悉资先生的朋友和读者大多知晓资先生的钢琴演奏造诣,而听资先生将自己的生涯经历从学习和弹奏钢琴的特殊角度娓娓道来,当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惊喜! 这本小传,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资先生的琴艺风范来自何处。但在我看来,它更有兴味的价值在于让读者观察到,资先生作为一名知识人兼钢琴家,如何通过与钢琴这件独特乐器的复杂交往和互动,经历中国现当代几十年来的社会心理变化,并经验个体命运在其中的沉浮变迁。 《今天也要重新出发》 “励志奶奶”阿籽奶奶亲笔创作的人生哲学图文集,记录她的学画历程、对人生发生转变的领悟,以及在近80年岁月中沉淀的人生智慧,给读者深刻的人生启示。本书特别精选阿籽奶奶150余幅绘画佳作,*呈现她的多彩人生。


宁钝斋随笔(凤凰枝文丛)
¥40.00
本书是南京大学文学院莫砺锋教授近年来撰写的学术论著之外的长短文稿合集。书中共收文稿五十八篇,按内容大致分成四辑:辑共二十二篇,内容皆与作者师友有关,或思其 人,或序其书。第二辑共十二篇,内容皆与作者自身有关,或追忆求学之经历,或交代读书之兴趣。后三篇虽是答报刊记者之问,亦皆与作者之生平有关。三、四两辑的内容皆与古 代文化有关。第三辑共十四篇,写法则或叙或议,亦有夹叙夹议,叙皆简述,议皆浅论。第四辑共十篇,主要是特定场合的讲话稿或特定主题的答报刊记者问,加两篇序言及一篇寺庙 记。


平坡遵道集
¥34.00
本书是李华瑞教授的读书与生活随笔,书名来自李华瑞教授的故乡“平坡镇”以及祖籍“遵道镇”。本书共收录了36篇随笔、杂文,包括书序、书评、纪事和追忆,涉及中古经济 史、中古政治文化、宋辽夏金史、宋史研究史、忆师友等方方面面。 通过李教授先生的指点,读者可以饱览宋史研究的方方面面,仿佛回到宋朝,比如: 为何宋代有繁华的夜间经济? 北宋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了吗? 北宋轻视武人的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王安石与孟子有什么关系? 宋代的*文臣是谁? 学者是如何复原死语言——西夏语? 以上问题均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此外,李华瑞教授的处世、问学之道也值得读者朋友们学习,他对邓广铭、漆侠、陈守忠等著名宋史前辈学者的感人至深的回忆,让人无不感叹老一辈学者的人格与学术魅力,也激励 后学者,求学的基础贵在“尊师重道”。


书后的故事
¥45.99
本书是著名出版人俞晓群先生近年来在工作阅读之余辑录的92篇随笔和专栏文章。近四十年身居出版行业一线,读书、品书、识人,通过热情且鲜活的笔触,回望他的成长经历、家学传承和求学阅读之路,同时,带读者走文化出版的幕后:编书、出书的乐趣,出版选题的创意迸发,遇见一个个性情各异的作者,以及一本本美书诞生的过程。 本书由上编“六十杂忆”和下编“书后的故事”组成。上编共38篇文章,俞晓群先生回忆童年趣事、求学经历,讲述姥爷、父亲等人的家族故事。下编共54篇文章,书写俞晓群先生在近年来策划出版的好书,由书及人,透露他与沈昌文先生、陈墨、韦力、王强、陈子善、陆灏、毛尖等人的交往,书写他们不为人知的可爱一面。本书叙述作者主持“新世纪万有文库”、《万象》杂志、“海豚书馆”的往事,首次辑录出版人俞晓群先生十年对西书装帧艺术的研习与探索的文章。


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
¥21.99
本书以文化散文的笔法,讲述了浙南古老廊桥的古今故事,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带读者领悟和感受这一古老建筑给今人的强大精神支持。作者历时两年多寻访泰顺廊桥,充分挖掘和体验廊桥古今故事和现代精神注脚,在造桥人、守桥人、说桥人、访桥人、桥乡人等不同角度的切换中,描绘了文物、交通、民俗、技艺、宗教等不同维度的廊桥,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每个篇章自成一体,又有机联结为整体,总体上以变幻组合的多面体效果,全面、艺术地呈现了廊桥的人文特性。


梦雨轩随笔(凤凰枝文丛)
¥40.00
本书是作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曹旭先生的随笔集,分为四辑,分别为:辑读陶札记,作者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用阅读社会而逐步学会怀疑一切的思想去解读陶渊明;第二辑 文史走笔,多在《古典文学知识》或《文史知识》上发表过,从《诗经》始,以时代排列;第三辑乘兴而行,是作者抒发性情之作;第四辑参差序跋,收录了作者所作的序跋文章, 如《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导言;第五辑学人忆旧,深情回忆了自己与王运熙、俞平伯、施蛰存等学者大家的往事。


简牍楼札记(凤凰枝文丛)
¥40.00
本书取名《简牍楼札记》,凝聚了西北简牍研究的百年沧桑、作者近三十年学术事业的总结与回顾,以及对未来中国简牍研究与保护的美好愿景。“简牍楼”从无到有,从库房到办公 楼,再到博物馆,一代代学人为之倾注了无限心血。本书分三部分,部分回忆了两位简牍学前辈——谢桂华先生与孟凡人先生,讲述了两位先生对学术的杰出贡献以及非凡人格。 第二部分为书序及前言,概括性地介绍了作者近三十年来参与整理的西北简牍的情况,如肩水金关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等,为读者全方位了解西北简牍提供了一个绝妙的平台。第三 部分是整理研究札记,精选作者的研究心得,如《西北汉简一百年》《悬泉汉简中的中西文化交流》等文,既从宏观的视角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西北简牍发掘与研究史,如中瑞西北考查 团等跨时代的国际合作,同时又从微观角度生动展示两千年前丝绸之路的繁荣盛况,为读者深了解“一带一路”的文化和历史底蕴提供了厚重的历史注脚。


考古杂采(凤凰枝文丛)
¥40.00
本书是“凤凰枝文丛”之一种,是著名考古学家张庆捷先生对自己近四十年考古生涯的回忆与总结,记录了一位考古学者孜孜不倦的探索。其中既有惊心动魄的考古手记,也有认真严肃的研究论文,带领读者进入神秘的考古现场。翻开书卷,可以看到在黄河边十几米高的悬崖上,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踩着东汉的栈道步履如飞;也可以看到在崇山峻岭之中,无言伫立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北魏皇帝树立的纪念碑;还可以看到为了挖渠排水,太原的村民竟然与千里之外的千年古国产生了跨越时空的羁绊。考古队员因何分心而一脚踏空、掉入黄河?在异国他乡探寻唐朝的往昔荣耀是怎样的体验?古寺地下残存的佛像千年以来经历了怎样的沧桑?且听张庆捷先生为读者一一道来。


江安漫笔(凤凰枝文丛)
¥40.00
本书是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霍巍先生的随笔集,书名《江安漫笔》取自四川大学江安花园以及历史悠久的江安河。书中谈论考古学、新史学、藏学的独特魅力,记叙前辈学者冯汉骥、王 尧、任乃强、杨振宁的真实风采,对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三星堆文明、巴蜀文化、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还评介了文博考古界诸多优秀的学术新作,生动展现了一个学人成长 的经历和他眼中的百千世界。


优游随笔(凤凰枝文丛)
¥40.00
本书是历史学家孙家洲的随笔集,分为四部分:部分是回忆、书评以及序跋。其中有对郑昌淦、李衡眉、冯其庸、谢桂华四位知名学者的追忆,以及作者对各种学术观、历史事件所做的品评。第二部分是足履山川的所见所得,如在司马迁墓前的所思所感、探访今俄罗斯境内两千年以前的汉式宫殿遗迹等。第三部分是伏案读书的感悟,如对“犬马”一般的君臣关系以及“布衣”“俗儒”“诽谤”等历史现象所做的解读,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的真性情与历史观。第四部分是叙写家乡历史与游子之情,从中既能看到家乡小人物的沉沦命运、荒诞而艰难的历史时代,也能看到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与难以割舍的情缘。本书展现了一代学人的高尚人格与坚强意志,读之可以正心志,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有裨益。


常识课
¥26.00
《常识课》用理性、学术的视角解读当代学生成长、求学、求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既涉及家庭、情感、学业、职场等领域,又涵盖新闻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等学科,具有思考的深度和学养的厚度。书中的一篇篇文章,不仅具有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视野,更包含了人文精神、时代情怀以及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每一篇都发人深省,予人启迪,对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指导意义。


武威历史文化访谈录
¥58.80
武威既是古代河西走廊的政治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历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本书是武威市第一次对当地文化展的系统口述整理,被访人都是在武威文化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专家与传承人。全书共16篇,被访者17人,通过口述访谈的形式,分别从文物发掘、保护,地方文化的整理、宣传,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等方面介绍了武威文化的历史、现状,以及在保护、传承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经验教训等,如铜奔马的发现经过、西夏泥活字的复活、甘肃长城的普查、国家级非遗凉州贤孝的传承等故事。本书讲述的内容很多是首次完整披露,弥足珍贵,展现了武威基层文化工作者在艰苦复杂环境中的情怀和坚守,也呈现了河西地区多姿多彩的文化面貌。

隧道的尽头……:陈原另一种回忆录
¥29.00
《隧道的尽头…:陈原另一种回忆录》收录陈原20世纪90年代撰写的兼具政论性质和往事漫忆的散文随笔,分为《不是回忆录的回忆录》《隧道的尽头是…》和《黄昏人语》三部分,内中将真实的经历、体验和思考融人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程,为当今读者展现了一代革命知识分子的精神理路和时代作为。 本书主要成文于20世纪90年代,文汇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先后以《不是回忆录的回忆录》(1997年)和《隧道的尽头是光明抑或光明的尽头是隧道》(2002年)为书名出版。虽然距离本书初版已过去了20年,无论当时作者的视角如何,文中描述的众多“故事”或“轶事”,仍给读者提供了新的立足,尽可以从当下的视角去品尝这些曾经的“故事”。


梧桐四季又一年
¥39.99
这是一本记录2019、2020年的,不平凡的私人笔记。本书源于作者发表于朋友圈的文字,每篇几百至千余字不等。内容均为作者对当日或近期所遇的人、事、物,尤其是阅读的思考或感悟,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触角之广泛,观察之敏锐。尤其因为作者所记的时间段正好覆盖了自新冠肺炎疫情渐起、爆发直至今日的过程,通过作者的笔端,我们窥见了这一一对全人类来说百年未遇的重大事件对我们前所未有的影响。因为这一记录是非官方的,所以并非简单而冰冷的数字的叠加,作者更多的通过细腻的笔触,让我们体会到关于人生的诸多感悟,这也是为我们留存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


一个剑桥大学教授的生活2(“博客女王”、“国宝”,《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作者神秘有趣的剑桥生活,观点犀利奇特。后浪出品)
¥21.60
《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1》 本书是英国著名古典学者玛丽. 比尔德博客“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2006 年—2008 年文章的选辑。在这些文章中,比尔德教授畅谈古今,阐幽发微,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剑桥教授对教学教育、希腊罗马以及时事政治等的思考与建议。雕塑上的唇印来自何处?罗马人在托加长袍里穿着什么?物理学家需要法语吗?怎样做好牛津、剑桥面试?在比尔德教授那犀利且风趣的笔触中,一个色彩斑斓的画卷正在展。 《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2》 延续上一部的风格,玛丽·比尔德教授继续在博客中发表着对教育、古典历史以及时事热的诸多看法,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索马里海盗肆虐,为何不试试庞培的做法?罗马人会讲哪些笑话?英国大选政党宣言有多糟糕?按照时间的顺序,本书为读者提供了诸多可思考、可探究的闪光之处,展现了古典学者那深刻又略带古怪的内心世界!


我眼中的世界--梅朵文集
¥5.00
这是我二零零零年以来发表过的散文,诗歌和自创格言的一个优选集。我以格物致知的笔法,力求作品展现独到视角,洋溢诗情画意与哲学思考,让读者和我一起走上从圣之路,用慧眼发现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秘密,进而拥有阳光向上的人生,活成一个有趣的人。 该集中所有作品,皆靠悟性所得,因此,从下笔开始,我就在忘我地享受着自己所创造的另一个美丽的世界,并深深坚信自己是一个探索生活与大自然秘密的幸福的人。但愿,有缘读到它的人,也和我一样有一颗欢喜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