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49元5本 临床示范病历及思维解析
临床示范病历及思维解析
程纯;杨柳;徐晓波;陈丽红等
¥34.99
本书主要介绍临床内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完整的临床诊治经过,涵盖了呼吸科、心内科、消化科、血液科、肾脏科、内分泌科、普外科、骨科、妇科及泌尿科10个临床学科的13个病种。 每个病例按照临床实践操作顺序展,真实呈现每个典型病例从院至出院所有主要文书的记录模板,包括院记录、三级查房记录、有创操作/手术记录、术前讨论、术前小结及术后首次病程录等,对临床病例的病情变化、实验室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等行分析讨论,展现临床诊疗思路及解析过程。 读者可以在临床上对照范例行实践运用。 本书适合医学院校学生、医学临床实习生及临床规范化培训医师阅读,也可作为临床带教用书。
49元5本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白话解读本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白话解读本
李东垣;王晋
¥32.00
《药性赋》原书未著作者。据考证应为金元时期作品。因该书以赋体行文,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历来为初学中药者之书。因该书究系数百年前的著作,文词过简,读之难以深悟,因而《药性赋白话解》加以适当语译、批注,便于读者学习。 本书是在国医大师颜正华早年编写的《药性赋白话解》基础上,汲取现代研究成果编写而成。
49元5本 胡希恕《金匮要略》学习笔记
胡希恕《金匮要略》学习笔记
段治钧
¥29.00
《金匮要略》系汉末张仲景所著,为中医家学经典、做临床的之书,历来注家名著甚多。但如胡希恕先生这样成独特理论体系的研究者,颇不多见,本书即为传承先生学术思想之作。因是以学习笔记的形式记录整理成文,故可达见字闻声,而通其神,深浅出,好懂易学。可使读者正确理解仲景书原义,而明了经方治病的要:辨六经、析八纲、终辨方证,准确掌握经方治病的精神实质,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并有所创新和步。
49元5本 脂肪肝中医药调护百问百答
脂肪肝中医药调护百问百答
李莹,张玮,陈逸云
¥34.80
本书结合现代健康管理理念,参考中医体质学说,对脂肪肝患者行言简意赅的中医药健康指导。以100个问答的方式向大众介绍了脂肪肝的诊断、治疗、调护等内容,提高人们对脂肪肝的认知,帮助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脂肪肝患者改善临床症状、减轻体重、纠正糖脂代谢紊乱,促疾病康复。本书适合脂肪肝患者及家属阅读。
临床疾病护理实践
临床疾病护理实践
刘秀娟
¥5.00
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护理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协助诊疗、救治生命、促进康复、减轻痛苦以及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等方面担负了大量的工作。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诊疗技术不断革新,必然带动护理技术的提高,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全面、合格的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有专业的医学与护理学基础知识,更需要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为了培养、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专业技能,我们组织各科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工作者编写了这本《临床疾病护理实践》。
49元5本 重庆市中医专科疾病护理常规
重庆市中医专科疾病护理常规
左国庆
¥10.00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整体护理观念、辨证施护为特色。为更好地发 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突出中医临床护理工作特点,提高中医专科专病护理质量,由重庆 市中医院牵头,集重庆市卫主局、各级中医院之力,结合中医临床护理工作以及大量的中 医医学、护理文献资料,组织编写了本书。
49元5本 王绍洁中医儿科临床经验集要
王绍洁中医儿科临床经验集要
王绍洁、卞菊、代薇
¥39.24
“辽宁省名中医”儿科专家王绍洁主任有三十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疾病。在临证上,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扶阳理论指导治疗小儿常见疾病;又注重探究儿科疾病的中医规范化治疗,善于以一方为基础加减变化治疗多种疾病,可重复性强,便于同行借鉴应用。   本书介绍了王绍洁对多种儿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经验,以中医的病证和西医的病名相结合的方式,把常见儿科病证相关的医论、医话、医案均放在一起,形成以病统论,以论统案,以案统话的形式。使读者对常见儿科病证有清晰全貌的了解,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了解这一病证辨证、治疗的独特临床经验。同时强调了中医“未病先防 ,已病防变”的思想,指出小儿护理在疾病期间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49元5本 刮痧治百病
刮痧治百病
向阳、向云飞 编著
¥14.92
本书在传统刮痧和现代刮痧的基础上,介绍了刮痧的手法和程序、刮痧的痧象以及注意事项,详细讲解了中医美容以及内、妇、儿、皮肤、五官等130余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取穴、方解、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供临床专业人员、专业院校师生和广大刮痧爱好者研习使用。
49元5本 内科学
内科学
倪伟
¥59.00
本教材共十篇六十八章,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内分泌及代谢疾病,以及神经及精神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传染病、急性中毒,分别阐述临床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治疗、预后等。
49元5本 临床医嘱速查手册(第二版)
临床医嘱速查手册(第二版)
王滔、施光亚、林帆 主编
¥25.99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行了修改,列出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常见疾病的医嘱及特殊情况下的医嘱,并采用注的形式对医嘱中重要检查、治疗及使用注意事项、其他可选的替代方案等内容行详细讲解,既注重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实施,又强调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还附个别疾病的评分表、临床常见化验参考值、儿科常用化验正常参考值、儿童心电图各波的正常参考值及处方常用外文缩略表。 本书适合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的低年资医师、研究生、实习生及全科医师阅读、参考。
49元5本 小药工:中医传统手工制作活动
小药工:中医传统手工制作活动
孔令谦、徐世杰 编著
¥14.99
本册小书结合现今社会对工匠精神的需求,同时从平凡生活出发,取材方便近民,工序简单易学,又不失中医药传统知识技能。希望在少年儿童心中树立动手的观念和执着于精的态度。制成品的利用率广,从而提高孩子们对各种传统中医药手工的兴趣。兴趣是*好的老师,通过趣味性较强的传统中药手工体验,使得中医药科学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萌芽生根。
49元5本 400种常用中药速认图鉴
400种常用中药速认图鉴
张伟、白小英 主编
¥19.99
本书精选400种常用中药,按照常用功效行分类,每种中药都配有实物拍摄图,并详列了其歌诀、鉴别选、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应用、禁忌等内容,多方面解析,使读者能更好地辨识、了解与使用中药。彩色侧页眉和拼音索引的设置,更是便于读者速查速用。 本书适合广大中医初学者和爱好者使用,也可供中药生产、经营、检验、教学等从业人员参考。
49元5本 中医皮肤性病学基础
中医皮肤性病学基础
林欢儿
¥21.00
目前,中医皮肤病参考书籍较少,而且,大多数参考书籍为个人经验,比较深奥,通俗易懂基础类中医皮肤病书籍缺乏,而皮肤病发病广发,很多其他科医生经常会在临床见到,本书简单易懂,适合阅读人群比较广,有较多的社会需求及较好的出版价值。
49元5本 移植血管的发展和应用
移植血管的发展和应用
施群
¥11.00
移植血管的发展和应用大约已有半个世纪。虽然,Carrel、Guthrie和其他一些研究者,在19世纪初,采用动物实验,证实自体静脉和同种异体血管可用于移植血管,但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晚期,RobertGross才把移植血管应用于临床,这才算是血管外科历史真正的开始。
看病不求人:门诊就医一读通
看病不求人:门诊就医一读通
光禄勋
¥9.99
  光禄勋编写的《看病不求人(门诊就医一读通)》 主要针对患者在门诊的就医流程、人体基本医学知识 等进行解 读,告知人们生病后如何挂号、如何在门诊找医生看 病、如何跟医生交 流,便于读者掌握一些门诊就医的基本常识。   本书简单通俗地介绍了医学发展史以及医学的分 科和分类。
49元5本 秦伯未方药选
秦伯未方药选
秦伯未
¥20.65
  《药性提要》成书于1930年,被收于《家庭医药常识丛刊》第三集。秦氏针对既往本草书“繁而失实”的缺,“力求简净”。故精选270余品临床常用药物,按功用分为12种,每种下再细别为2-4小类。每药用4-8字概括其主治,并附以性味、用量。使初学者得以“一览了然,绝无疑义”。《常用中药手册》系秦氏根据其在1954年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举办的中医师温课班的讲义提纲整理而成,由温课班副主任名医张赞臣校订。全书选取283种*常用的基本药物,按主要效能分为16章,每药下列“性味”、“适应”(即主治)、“用量”三项,“大半照各方临床报告及个人和友好间的直经验作基础,选择切实而近科学的加以精简”。大多数药物下还列有“配伍”“备注”两项。前者是该药在方剂中的应用;后者则涉及该药的化学成分、其他作用、品种、用法等。附带药物90余种,或为主药附品,或作用与之相关,亦归于该“备注”项。书后附“生药成分简释”“一般药物对于生理上的作用”两篇,以“促‘医学现代化’和‘中药科学化’的要求”。   “药物之部”即1959年成书的《中医门》之第四章。该章分采集和炮制、药性、使用三节,讲述中药基本理论。其中“药性”一节阐述了中药的气味、效能和归经,介绍了当时通行的中药分类法,即将中药按效能分为解表药、泻下药等15类,并“将*繁用的药物结合常见证候”,分为扶正(肺、心、肝、脾、肾、肠胃、膀胱)和祛邪(外邪、热、湿、痰、气、血、积)两类,以便于学习和应用。“使用”一节说明了中药的配合和用量,并例举了52个药对。   “方剂之部”系《中医门》之第三章。*节“方制”讲述了君臣佐使、七方和剂型等方剂学基本理论,介绍了当时通行的方剂分类法,即沿袭汪昂的《医方集解》,将方剂按功效分为补养剂、发表剂等22类。第二节介绍了四君子汤、四物汤等40个基本方剂的组成、功治及加减法。并选录近案6则,以说明对汤剂、丸剂、散剂和膏方的处理。   《膏方大全》成书于1929年,上海中医书局曾多次刊印。上编篇阐明“膏方并非单纯之补剂”,其意义在于“救偏却病”。余篇通论膏方的效力、组织、用量、时期、煎熬、服食、禁忌、经验诸项。下编选录了咳嗽、痰饮、调经、白带等16种内、妇科病案及其膏方27首。   “对甘草粉蜜汤中‘粉’的讨论”写于1958年,被收《秦伯未医文集》。秦氏首先指出,《金匮要略》甘草粉蜜汤是杀虫方,甘草作为该方的君药,起着诱饵的作用,并批评了余云岫把《伤寒论》里的甘草误解为无用之物。着分析了“毒药”“瘥即止”“如薄粥”的含义,并指出米粉的作用“在解毒而不在杀虫”。*后引据前人注释,说明甘草粉蜜汤中的“粉”当为铅粉。   “防老方——首乌延寿丹的我见”写于1958年,被收《秦伯未医文集》。首乌延寿丹出自清末医家陆九芝的《世补斋医书》。秦氏详细介绍了该方的组成及制法、陆九芝对该方的评价,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指出该方的滋补作用具有不蛮补、不滋腻、不寒凉、不刺激的四大优,总结了该方的六大适应证,并提出将该方从丸剂改为膏方的剂型改良意见。   “漫谈处方用药”写于1962年。秦氏通过举例,深浅出地说明了处方用药必须根据理法、掌握基本治法有助于处方用药、灵活运用成方、重视药物的配伍、用药的数量和质量、处方的形式等中医处方的关键问题。其中列举了80个药对,分三类概括了药物的配伍作用。
49元5本 虫类药证治拾遗
虫类药证治拾遗
石志超,原所贤
¥16.00
  虫类药是中药大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早在4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先人就记载了蛇、麝、犀牛等60余种药用动物。《周礼》中有“五药”之称,东汉儒家学者郑玄注释说:“五药,草、木、虫、石、谷也。”虫药,成为当时对动物类药物的统称。东汉精通医学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言毒篇》中,论述我国古代虫类药分布的地域特和毒性时说:“江北地燥,故多蜂虿;江南地湿,故多蝮蛇。……天地之间,万物之性,含血之虫,有蝮、蛇、蜂、虿,感怀毒螫,犯中人身,获疾痛”。文中所说的蝮、蛇、蜂、虿,指的都是我们今天常用的虫类药。   《虫类药证治拾遗》是关于介绍虫类药的专著。
49元5本 庄曾渊实用中医眼科学
庄曾渊实用中医眼科学
庄曾渊,张红主
¥58.50
  《庄曾渊实用中医眼科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突出了中医眼科基础理论、诊疗技术和治疗方法的专科特色。分论从临床实际出发,针对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27种眼病,从基础到临床,行了系统论述,其中亦包含了作者多年从事中医眼科工作的感悟和心得,希望某些经验和观对解决临床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可能有所帮助。
中医四大名著(第二卷)
中医四大名著(第二卷)
李楠
¥0.99
《中医四大名著》既是中国人宝命全神的经典,也是养育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母地。《中医四大名著》则具体向你介绍了中医四大名著:《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的有关知识。
曹颖甫医著大成
曹颖甫医著大成
曹瑛
¥110.50
曹颖甫(1866—1938),名家达,字颖甫,晚号拙巢老人,江阴人。临证数十年,疗效卓著。主张以研究经方作为学习中医的基础,被尊为近代经方大家。本书汇聚了曹氏主要著作《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和《曹颖甫医案》,以彰显曹氏的学术风范。
49元5本 和衡之法:全国名中医凌湘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集萃
和衡之法:全国名中医凌湘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集萃
肖政华;王和强;杨辉
¥43.00
凌湘力(1950—),女,教授、主任医师、硕导、博导、博士后导师,首届贵州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凌湘力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全国第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批中医师承博士后导师。凌老先后担任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贵州省中医药学会秘书长、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等社团职务。 凌湘力教授痴爱中医事业,刻苦钻研经典,学习各家学术思想,传承湖湘名医欧阳锜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思维方法,据经典之旨,博各家之长,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严谨治学,经过40多年的临床积淀,形成了注重“和衡之法”的鲜明学术思想,临证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谨守病机主线,注重整体调节、重视培补后天,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擅长运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内科、妇科疑难杂病,尤其对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恶性肿瘤及其放化疗后副反应、月经不调、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征、脑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老年病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凌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传承发展意义。 为更好的传承凌老“和衡之法”学术思想,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本书主要从医事传略、和衡之法学术思想解析、用药经验、方剂心得、临证心悟、医案举偶等六个方面阐述。第一篇章主要介绍凌老成长经历,求学和思想形成过程。第二篇章主要解析和阐述“和衡之法”学术思想的理论渊源、师承流派、和衡之法学术思想内涵,临证运用;第三、第四篇章主要阐述凌老临床药用及常用方剂特。第五篇章主要阐述部分凌老及部分门人弟子运用“和衡之法的临床体会;第六篇章通过收集整理凌老的部分临证医案,领悟凌老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守方与变方等思想的娴熟运用,感悟凌老临床“和衡之法”辨证思维及用方之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