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系统加权观测融合估计理论及其应用
¥90.30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由作者提出的非线性系统的信息融合估计新方法、新理论及应用。本书主要介绍了几种非线性系统的估计方法,并从优缺、适用范围、算法精度、复杂度等方面行性能分析。为了提高单个传感器的估计精度,提出了非线性系统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加权观测融合方法,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非线性系统的融合问题。
5G无线系统设计与国际标准
¥98.60
本书主要介绍了5G系统设计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及相应的国际标准化内容,其中空口技术部分主要涉及初始设计、控制信道设计、大规模天线设计、信道编码、NR与LTE共存几个主要部分。高层设计及网架构方面将涵盖NSA/SA、CU/DU分离、双连等内容。本书不仅对这些关键技术行了介绍,还对这些技术的标准化过程及标准化方案行了详细分析。
小基站(Small Cell)在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部署与应用
¥60.80
本书首先对小基站的标准演及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行了概要分析,然后介绍了小基站产品形态和应用场景及电波传播特性,着对小基站无线网络规划、仿真、传输设计、干扰及优化等行了阐述,结合具体的典型案例行分析和说明。 本书共分10章,第 1章为概述;第 2章介绍网络结构与关键技术;第3章讲述小基站产品形态及应用场景;第4章阐述电波传播与天线;第5章介绍小基站无线网络设计;第6章是室内外联合精细化仿真;第7章为小基站传输;第8章介绍小基站干扰分析与辐射安全;第9章讲解小基站优化,第 10章是典型案例。 本书内容翔实、深浅出、系统全面,适合从事小基站规划设计、优化维护以及工程管理的技术人员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通信及电子类专业的大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光电探测技术与系统
¥7.00
本书根据“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教学要求 ,本着“重基础、宽口径、诱导科研潜能”的指导思想,全面、系统地介绍 了光电检探测技术与系统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典型应用,主要内容包括: 光辐射和光源技术,光路中的光学规律和光学器件,光电探测器件与探测模 式,光电探测系统的信噪比增强技术,光电成像传感技术(包括CCD、热释电 摄像管等),光谱分析技术,光纤传感器的原理和实现,光纤布拉格光栅传 感器,以及光电探测系统的典型应用。 本书可作为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 学用书,也可供自动控制、光机电一体化、应用物理等专业教学使用或相关 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配有教学课件,任课教师可从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 免费下载。
雷达导引头概论
¥14.50
本书介绍雷达导引头的基本体制和相关技术,全书共12章,内容包括概述、目标、环境、信号与噪声、导引头基本功能、主动导引头、半主动导引头、被动导引头、复合导引头、系统设计、分系统技术和试验技术。本书可作为从事雷达导引头研制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应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探地雷达原理与应用
¥29.50
探达是用高频无线电波来确定介质内部物质分布规律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它利用宽带电磁波以脉冲形式来探测地表之下的或确定不可视的物体或结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探达逐渐趋于成熟,且由于具有高分辨率、高效率等优,因而广泛应用于工程、环境和资源等浅部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书介绍了探达的基本原理、天线、系统、测量方法与技术、数据处理、解释与模拟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地面探达及井中探达的测量方式与方法。本书共分为两部分,部分主要介绍探达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探达的应用。 本书是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的,目的是以教学的用书形式,为在校大学生和从事探达研究与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内容详细的教材或参考书。
天基监视雷达新技术
¥17.00
天基监视雷达是空间武器系统的新兴研究热,它在广域监视和威胁防御方面有卓越的性能,对国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国民经济也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本书重讨论了天基监视雷达的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全书共分10章,包括系统概述,轨道与星座,电离层环境,目标特性,系统仿真,信号检测,杂波抑制,天线技术,指标、参数和系统,双基地和分布式系统。 ?
弹道导弹雷达目标识别技术
¥12.25
本书在导弹防御系统的作战流程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反导系统中雷达目标识别的相关技术,分析了反导雷达所面临的目标环境与弹道导弹的目标特性,阐述了弹道导弹系统雷达目标特征提取和识别技术,包括运动特征、RCS 时间序列特征、微动特征、一维距离像特征、ISAR 成像、极化特征以及综合目标识别等技术及应用,并介绍了反导系统中雷达目标识别技术发展的历史沿革。 本书可供从事雷达系统研究与设计的科技工作者和雷达使用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参考书。
世界航母雷达与电子战系统手册
¥67.00
《世界航母雷达与电子战系统手册》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从事舰船电子装备研究、设计的技术专家与情报研究人员共同编写,是目前国内系统介绍世界航空母舰雷达与电子战装备的一本参考书。全书共分6章:航母平台、航母雷达装备、航母电子战装备、航母舰载机、舰载机雷达装备和舰载机电子战装备。全部内容涵盖巴西、法国、印度、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泰国、英国、美国9个国家,共计32艘现役和7艘在建航母、50种舰载飞机以及大约108部雷达和85套电子战系统,刊用图片220余幅。
实用探测制导系统数据处理教程
¥82.60
本书主要介绍探测制导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基本理论,阐述了线性系统滤波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全书共9章和8个附录,正文内容具体包括绪论、线性系统滤波的基本理论、卡尔曼滤波模型的推广及其在探测系统中的应用、机动目标跟踪、卡尔曼滤波器在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目标跟踪、相控阵雷达中的数据处理技术、卡尔曼滤波在末制导探测系统中的应用、末制导探测制导总体设计与状态估计;附录内容具体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滤波理论习题及解答、国际标准大气参数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MATLAB基础、分贝转换表、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常用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表、雷达频段表。
雷达成像算法进展
¥22.00
本书主要介绍了雷达成像算法方面的研究展。首先针对多模式SAR(包括斜视模式、聚束模式、滑动聚束及TOPS模式和多通道体制等),介绍近几年新提出的一些成像方法。着介绍SAR装载于机载小型平台时存在的运动误差问题及相应的补偿方法,并举例说明运动补偿在机载SAR成像中的必要性。其次介绍各类非合作机动目标(包括飞机、舰船及自旋目标等)的ISAR成像方法,并介绍了压缩感知理论在ISAR成像中的应用。然后介绍SAR-GMTI的处理方法,包括杂波抑制方法、图像对的去相干因素及补偿方法和多孔径SAR-GMTI及空时自适应处理技术。后介绍InSAR的基本原理并指出传统InSAR的局限性和InSAR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先验DEM辅助InSAR处理新技术和新体制多基线InSAR系统。
激光雷达技术(下册)
¥32.50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与激光雷达有关的光电辐射源,探测器、大气和波导介质的传输特性,目标和背景环境的光学特性。 本书介绍激光雷达的基本原理与结构,阐述相关的辐射源、探测和传输的物理数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简介各种激光雷达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中的应用。 本书从激光雷达的多功能化、小型化、全固态化和网络化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系统技术和关键技术也行了较详尽的介绍,力争能反映该领域的新成就和新动向。 本书可作为从事激光雷达研制、生产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气象学部门、环保部门和武器系统使用部门的专业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大学生、研究生的专业参考书。
红外目标探测
¥17.25
本书从实用性和先性出发,较全面地介绍了红外目标探测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算法。全书共分16章,主要内容包括:红外热成像特性分析、红外图像动态噪声抑制技术、红外非均匀噪声抑制技术、红外小目标特性分析、红外小目标自动检测与跟踪的核心框架、红外小目标自动检测与跟踪中的背景抑制、红外小目标自动检测与跟踪中的数据关联、红外小目标自动检测与跟踪具体算法、红外线目标特性分析、线目标自动检测中的背景抑制技术、红外线目标自动检测与跟踪算法、地面红外面目标特性分析、地面红外面目标搜索、地面红外面目标跟踪、红外目标探测硬件系统等。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光电专业的基础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雷达微波新技术
¥14.00
本书以高性能雷达系统为应用对象,详尽阐述了微波新技术在雷达天线及阵列、高功率固态发射机、新型收发组件、高集成信号传输网络和雷达射频隐身等方面的应用。本书还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介绍了微波部件工艺集成和微波分析与测量技术。此外,本书还介绍了电磁超材料在高性能雷达系统中的应用前景。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雷达微波技术领域近十多年来的*展,介绍了很多国内外雷达领域的设计实例,使得本书的内容兼具前瞻性和实用性。?
新型功能化低维材料的电子性质
¥12.25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在对新型低维材料的电子结构、磁特性及相变的研究基础上撰写而成的,系统地介绍了应力、吸附、掺杂等调控方法对几种典型低维材料的电子性质及磁性的影响。全书共8章,第1、2章介绍了相关材料的研究背景及理论方法,第3章介绍了磷烯在应力作用下电子结构的变化,第4、5章介绍了杂质原子吸附对硅烯电学和磁学性质的影响,第6~8章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吸附物质对二硫化钼性质的影响。 本书可供相关低维材料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互联网+APP维修大课堂——空调器
¥48.86
"互联网 ”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标志着"互联网 ”时代已到来。互联网 也将引领维修行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互联网模式正在取代传统的维修模式,互联网 APP的上门维修模式将成为新的维修发展方向。互联网 APP的维修模式采用用户线上下单,企业前台(或维修师傅个人APP)根据地图定位的距离就近线上单,线下上门维修,通过互联网 APP实现报修、勘察、报价、维修、验收、支付到评价的所有环节。
基于集成学习的角反射体目标雷达识别理论与方法
¥68.60
本书总结了基于集成学习的角反射体雷达目标识别方法的研究成果,共由6章构成。第1章:介绍了角反射体目标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分析了角反射体的雷达目标特性及其RCS快速预估方法。第2章:介绍了全极化高分辨率距离像的特征提取与优选,构建起角反射体与舰船目标混合分类识别数据集。第3章:介绍了集成学习的基本理论。第4章:介绍了两种基于静态分类器集成的角反射体目标雷达识别方法。第5章:介绍了两种基于动态分类器集成的角反射体目标雷达识别方法。第6章:对四种分类器集成算法行了对比研究。
电子与控制实验
¥17.99
本书内容包括电工电子学实验、单片机原理实验、机电一体化实验、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机械工 程控制基础实验和机电传动控制实验 6 部分内容。电工电子学实验包括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叠加原理的 验证、单相交流电路的研究、正弦交流电路相量的研究、三相交流电路电压及电流的测量、直流稳压电源、 单管交流放大电路、比例运算放大器电路、门电路实验、触发器实验、二制计数器实验、译码器驱动器 显示电路实验和倒 T 形电阻网络 D/A 转换器,共 13 个实验。单片机原理实验包括 LED 灯显示实验、定时 器/计数器实验、外部中断实验、数字时钟实验、交通灯实验和 4×4 矩阵键盘实验(上机仿真实验),共 6 个实验。机电一体化实验包括直流伺服电动机实验、步电动机实验、工业机器人认知实验和工业机器人 编程实验,共 4 个实验。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实验包括关式霍尔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和光电式传感器测 量转速实验,以及应变片单臂电桥电路、半桥电路、全桥电路性能比较实验,共 2 个实验。机械工程控制 基础实验包括线性系统数学模型的 MATLAB 描述、利用 MATLAB 分析系统时间响应、利用 MATLAB 分 析频率响应和利用 MATLAB 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共 4 个实验。机电传动控制实验包括直流电动机的机械 特性、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控制,共 4 个 实验。
从零开始学数字电路
¥30.40
这是一本专门为数字电路初学者“量身定做”的“傻瓜型”教材,本书采用新颖的讲解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字电路相关知识,主要包括数字电路基础、逻辑门、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多谐振荡电路、单稳态触发器、555时基电路、单片机及外围电路、可编辑逻辑器件PLD、数字电路应用实例等。后,结合仿真软件,对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实验和验证。
协同通信技术
¥38.50
《协同通信技术》详细介绍了协同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关键算法、典型应用以及发展趋势等。全书共9章,内容包括协同通信概述、协同中继选择、协同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协同无线网络中分布式空时频编码、协同MAC及协同ARQ技术、协同无线网络中物理层网络编码、协同通信中的无线资源管理、协作多点传输技术和协同无线网络中的物理层安全。 第1章 协同通信概述/1 1.1 协同通信的基本原理/2 1.1.1 协同通信发展概述/2 1.1.2 协同分集原理/3 1.1.3 协同协议/4 1.1.4 协同通信信道的类型及特点/5 1.2 几种典型的协同方案/8 1.2.1 单中继网络协同方案/8 1.2.2 多中继网络协同方案/11 1.3 协同通信的主要性能及特点/13 1.3.1 性能指标/13 1.3.2 协同通信的典型增益/14 1.3.3 协同通信技术的特点/15 1.4 协同通信的应用场景/17 第2章 协同中继选择/21 2.1 概述/22 2.1.1 中继选择算法的评价标准/23 2.1.2 中继选择算法的分类/23 2.2 传统协同通信网络的中继选择/25 2.2.1 基于链路质量的中继选择/25 2.2.2 基于位置信息的中继选择/29 2.2.3 基于能量/功率约束的中继选择/31 2.2.4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中继选择/34 2.3 认知无线网络的中继选择/37 2.3.1 基于平均信道增益功率控制的中继选择/38 2.3.2 基于瞬时信道增益功率控制的中继选择/41 2.3.3 基于NACK/ACK的中继选择/43 第3章 协同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46 3.1 协同OFDM系统概述/47 3.1.1 系统模型/47 3.1.2 常用信道估计方法/48 3.2 基于叠加导频的频域信道估计/50 3.2.1 系统模型/51 3.2.2 基于叠加导频的信道估计/54 3.2.3 迭代信道估计和数据检测/55 3.2.4 平均误符号率分析/57 3.2.5 仿真结果/59 3.3 基于频域导频的时域信道估计/62 3.3.1 系统模型/63 3.3.2 时域信道估计/64 3.3.3 Cramér-Rao界/69 3.3.4 仿真结果/71 3.4 研究展望/74 第4章 协同无线网络中分布式空时频编码/79 4.1 Alamouti空时分组码概述/80 4.2 分布式空时分组编码/82 4.3 DF单中继协同OFDM系统中分布式空时频编码/83 4.3.1 DF单中继协同OFDM系统模型/84 4.3.2 分布式空时频编码方案[8]/85 4.3.3 中断概率分析/86 4.3.4 分组空时频块编码方案/94 4.3.5 仿真与讨论/96 4.4 AF多中继协同OFDM中空时频编码/98 4.4.1 AF多中继协同OFDM系统模型/98 4.4.2 分布式空时频编译码方案[11]/99 4.4.3 仿真与讨论/101 第5章 协同MAC及协同ARQ技术/104 5.1 概述/105 5.1.1 MAC协议分类/106 5.1.2 ARQ协议分类/109 5.2 基于分布式节点选择的协同ALOHA协议/112 5.2.1 系统模型及协议/112 5.2.2 理论分析/114 5.2.3 数值仿真/116 5.3 具有任意重传次数的协同ARQ协议/118 5.3.1 系统模型及信道模型/119 5.3.2 协同ARQ协议及其吞吐量分析/120 5.3.3 仿真分析/124 5.4 研究展望/125 第6章 协同无线网络中物理层网络编码/129 6.1 概述/130 6.1.1 网络编码的基本原理/130 6.1.2 协同无线网络中物理层网络编码/132 6.2 双向中继信道中物理层网络编码/134 6.2.1 传统双向中继传输/134 6.2.2 数字网络编码/134 6.2.3 放大转发物理层网络编码/136 6.2.4 去噪转发物理层网络编码/142 第7章 协同通信中的无线资源管理/147 7.1 三节点两跳中继网络中的功率分配/148 7.1.1 AF中继模型中的功率分配/149 7.1.2 DF中继模型中的功率分配/151 7.2 多中继网络中的协同资源优化分配/152 7.2.1 一种联合中继节点选择的拟凹博弈功率控制机制/153 7.2.2 一种联合中继节点选择的随机博弈功率控制机制/156 7.2.3 基于相关均衡的联合中继节点选择和功率控制机制/161 7.3 OFDM中继系统中的协同资源管理/168 7.3.1 OFDM中继系统模型/168 7.3.2 OFDM中继系统中能效优先的协同资源管理方案/169 7.4 双向中继协同通信中的功率分配/174 7.4.1 TDBC-DF双向中继系统模型/175 7.4.2 TDBC-DF中继系统中的功率分配/175 第8章 协作多点传输技术/178 8.1 CoMP技术概述/179 8.1.1 CoMP技术的基本原理/179 8.1.2 CoMP的传输模式/180 8.1.3 CoMP反馈机制/182 8.1.4 CoMP技术的实现方式/183 8.1.5 CoMP的组网场景/185 8.2 协作调度/波束赋形技术/187 8.2.1 协作资源调度方式/187 8.2.2 协作波束赋形算法/189 8.2.3 CoMP中协作调度协作波束赋形的主要实现方式/192 8.3 联合处理技术/195 8.3.1 联合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195 8.3.2 JT传输技术/197 8.3.3 DCS技术/199 第9章 协同无线网络中的物理层安全/200 9.1 物理层安全简介/201 9.1.1 物理层安全提出/201 9.1.2 物理层安全性能评价指标/202 9.2 完全已知CSI条件下的物理层安全协同传输/205 9.2.1 引言/205 9.2.2 波束赋形/206 9.2.3 协同人工干扰/207 9.2.4 DF协同波束赋形与人工干扰的联合设计/208 9.2.5 AF协同波束赋形与人工干扰的联合设计/211 9.2.6 双向中继AF波束赋形与人工干扰的联合设计/214 9.2.7 仿真结果与讨论/217 9.2.8 小结/221 9.3 主信道CSI反馈时延条件下的物理层安全协同传输/221 9.3.1 引言/222 9.3.2 信道时延相关建模/223 9.3.3 基于自适应编码速率的物理层安全机会协作/224 9.3.4 仿真结果与讨论/230 9.3.5 小结/233 9.4 统计CSI条件下物理层安全协同ARQ/233 9.4.1 引言/234 9.4.2 协同ARQ系统模型/234 9.4.3 物理层安全性能分析/238 9.4.4 仿真结果与讨论/249
Altium Designer 18电路设计从入门到精通 第2版
¥49.99
《Altium Designer 18电路设计从门到精通 第2版》以Altium Designer 18版本为平台,介绍了电路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Altium Designer 18门、原理图绘制、原理图编辑、原理图高级编辑、高级原理图绘制、原理图库设计、印制电路板绘制、印制电路板编辑、电路仿真、电路信号分析、封装库设计和大功率关电源电路设计综合实例。为了体现Altium的高端分析功能,本书通过介绍各个方面的实例应用,让读者在掌握电路绘图技术的基础上学会电路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全书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思路清晰。 《Altium Designer 18电路设计从门到精通 第2版》可以作为初学者的门教材,也可以作为电路设计及相关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及各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