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始终你好:杨绛与钱锺书
¥11.99
昨日有昨日的传奇,今时有今时的故事。时光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时光的那岸,有数不清的人轮番登场;时光的这岸,是我们在守望美好的爱情。时光里的故事在浪花里翻滚,有的缠绵悱恻令人肠断,有的轰轰烈烈让人激昂,结局也各不相同。那是一个新旧思想碰撞的时代,它距我们只有百余年光阴。我们无缘见到更多的民国旧人,但庆幸,还是有人穿越时代的长河,走到了我们近前,将那故事娓娓道来。其中,便有钱锺书和杨绛两位老人。
老舍和他的作品(老北京胡同里走出的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用一碗豆汁儿破解老舍之味。)
¥22.80
老舍和胡金铨都是老北京人,都爱好书画曲艺、民俗文化。作为同乡,胡金铨喜欢读老舍的小说,创作电影时也曾受其影响。1973年到1975年,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发表了研究老舍的系列文章,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本书是胡金铨对老舍生平、作品和文艺活动的梳理,从老舍的出生起笔,详述其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胡金铨认为老舍具有北京小市民的特——“安于现状,不做过激的事情”,他称之为“北京(骨泉)人”。这种个性影响了老舍的为人处世,也在其笔下人物的身上得到展现。书中所引资料包括老舍的自述、友人的回忆和其他发表于世界各地报刊上的文章等等,由胡金铨走访英美大学图书馆调查整理而成。 擅拍武侠电影的胡金铨,银幕内外都处于行走的旅途中,老舍在其笔下也有了漂泊者的形象。以故乡北京为连,“走”成为这两位大师人生轨迹的关键词,其间的艺术影响和气韵传承可以借本书一窥。 注:(骨泉),读“sónɡ”,异体字,同“?”。
鲁迅传套装共3册:鲁迅传+鲁迅锦言录+鲁迅原配朱安传
¥68.00
鲁迅传套装(现当代传记文学经典,细腻的笔触描摹出鲁迅先生并不为人熟知的另一面),套装分别包含: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是一本十多万字、撷取鲁迅著作精华而成的集子,由著名学者、资深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选编完成。全书共包括“论中国人”“论旧中国”“辩证法”“论文化”“论人物”“谈人生”这六个相对独立而内在联系紧密的主题。它比语录周全,比文章浓缩,就如同置身于鲁迅著作的dianfeng绝顶,能将其中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确能收顷刻之间,借一斑而略知全豹之效。尤其适合当下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里,亲近充满睿智、富于哲理的鲁迅经典著作,充实自我。 《鲁迅传》是许寿裳回忆挚友鲁迅先生的作品集,完整收录了《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两部分内容。作为鲁迅精神当之无愧的深刻的理解者,许寿裳以事实为根据,将传主的经历、行状、思想、作品都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中加以考察,从多角度进行观照,力图描述一个真实的鲁迅。文笔淳厚,内容翔实,感情深挚,在鲁迅传记中首屈一指,是鲁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作为鲁迅35年的挚友,许寿裳的回忆文章,对于研究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意义。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是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完整传记,作者乔丽华通过走访朱氏后人,实地勘查采访,钩沉相关史料,搜集各方面人士的回忆,运用报刊资料、回忆录、文物、生活等资料,追溯了朱安69年的人生轨迹,探讨了她对鲁迅的影响,更难得的是,让我们依稀听见了这样一位女性的无声之声。
周作人自编集:知堂回想录(上、下)
¥13.28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晚年回顾自己一生重要经历,写成之内容丰富的传世巨作。初只有“北大感旧录”数节,值曹聚仁在香港办《循环日报》,周作人以稿件寄之,在副刊发表,引发关注。后受曹聚仁之邀始“一生回想”,历时两年多,成文二○七节。手稿总题为“药堂谈往”,出版时改名“知堂回想录”。作为现代文学大家,周作人亲身经历与参与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诸多重要历史事件,如晚清光复会秋瑾、徐锡麟等的活动、辛亥革命、张勋复辟、新文化运动等,其一生形迹记录即是重要史料。又出之以如面谈之知堂文风,可谓文学性与史料性兼具。难怪促成本书出版的曹聚仁先生说:“这么好的回忆录,如若埋没了不与世人相见,我怎么对得住千百年后的中国文化界?”
周作人自编集:鲁迅的青年时代
¥9.99
周作人,鲁迅二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了解鲁迅的人之一。 《鲁迅的青年时代》为鲁迅去世二十周年时,知堂应报刊之邀所写纪念文字的结集,是继《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之后又一种关于鲁迅的著作。其在前者的基础上,补充了新的事实,且更为系统地介绍了鲁迅早年生活情状、学问兴趣所在、思想形成根基等。有别于当时诸多片面化、概念化的神化鲁迅之作,知堂尤为强调的是鲁迅作为“人”的一面,如《鲁迅的笑》《鲁迅与弟兄》各篇,让我们看到了“横眉怒目”而外“和蔼可亲”的鲁迅。
王小波传
¥11.68
他是一位自由思想者,他是苦难与荒谬 结晶出来的天才,他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 卡夫卡,他的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他就 是王小波。 王小波一生经历丰富:1952年出生在 北京一个书香家庭,十年动乱年代曾在云南、 山东插队,回北京后当过工人,上了大学, 着又赴美留学,1988年回国后,他先后曾 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他 辞去工作,专职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 逝于北京。王小波被誉为中国富创造性的 作家,其代表作“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 《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被誉为“中国 当代文坛美的收获”。 《王小波传》是国内外完整再现王小波惊 艳一生的传记,以王小波的生平经历为 纵轴,以王小波对时代、社会深刻思考的文 学创造和思想横向铺展来,以带面,以 人带史,描述了王小波精神世界的心路历程, 呈现了王小波幽默机敏、理性清澈、特立独 行的人性特,反映了王小波及其文学思想 的价值与当代意义。 《王小波传》由乐文城编著。
生存,并不是苟活:鲁迅传
¥16.99
许寿裳于日本留学期间与鲁迅相识,并结为终身挚友。鲁迅去世后,他多次撰写回忆文章,内容翔实,感情深挚,文笔淳厚。许寿裳笔下的鲁迅,不是神,而是人,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另一方面,他和我们大多数人所习惯的人是不一样的,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特别所以稀少,因为稀少所以我们需要鲁迅。许寿裳是*能理解鲁迅的同时代人,鲁迅的伴侣许广平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回忆之文,非师莫属!”
苏轼传
¥15.70
本书采用实录笔法,忠于史实,选材严格,力求言之有据,不采用无史料依据的材料,不凭借想象力推理演绎、随意发挥。对于史料,作了精心挑选,选择有意义、有情趣、有教益的内容。有一些逸事、琐事,虽有情趣,但不高雅,也不录用。本书共二十六章,主要以苏轼的人生经历为线索,每一章都有一个主题,或是人生经历的某一个阶段,或是某一个重要事件,或是与某人的交往始末。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对苏轼的坎坷经历、思想品格、横溢才华有进一步的了解。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朝花夕拾——鲁迅作品精选
¥7.49
该书为经济管理类电子书。
多面小说家狄更斯
¥5.96
本书内容包括了父亲企望得子、从小善于观察和思考、勤奋阅读经典书籍、全家随父住进负债监狱、打工挣钱减轻家庭负担、学业成绩优异、初次工作感受社会现象、难以忘记的初恋、面对失恋挫折、迷恋文学创作、《随笔》鞭挞社会、追求美好爱情、走上专业写作之路、失去妻妹的悲痛、《雾都孤儿》赢得了读者、倾注身心去创作、倾力打造经典悲剧、失望的美国之行、抨击美国民主等。
古老的都城
¥5.96
本书内容包括了华北平原上的东方古都、明朝时期大力扩建北京城、清朝对北京城大规模修建、古都民俗文化和民俗工艺、古都著名景观和宗教名胜、六朝都城——古都南京、荟萃山水人文的江南古都、朱元璋兴建世界城垣、清朝时古都的杰出名人、古都著名寺庙的历史沿革等。
毕竟是兄弟:周作人记忆中的鲁迅(套装共3册)
¥45.99
本套装包含《鲁迅的故家》、《鲁迅的青年时代》、《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共3册
天才的编辑
¥33.50
普利策传记奖得主,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追迹20世纪美国文学传奇“伯乐”珀金斯的非凡生涯。 美国出版史上,鲜有比麦克斯?珀金斯更具传奇色彩、更像谜一般的人物。他发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伟大的文学天才,以激发作者写出其*作品的能力而闻名。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致力于寻找时代新声、培养年轻作者,单枪匹马挑战几代人固定下来的文学品位,掀起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场革命,并渐渐改变了“编辑”这一职业的作用。他是作者们“矢志不渝的朋友”,与他们共渡写作的难关,给他们毫无保留的支持和创造性的建议。菲茨杰拉德称珀金斯为“我们共同的父亲”,海明威把《老人与海》题献给他以表对他的敬意。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珀金斯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 著名传记作家、普利策奖得主A. 司各特?伯格凭借大量一手资料,引人胜地再现了珀金斯非凡的一生。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出版*炽热的中心和现场,编辑人与重要作家交往合作的细节内幕,《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天使,望故乡》等等文学杰作诞生的始末,在伯格生动精彩、充满悬念的讲述中一页页得以还原。本书是一位编辑大师扣人心弦的文学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肖像,“一部叹为观止的文化史力作”(《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2016年,改编影片《天才》上映,由科林·费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等主演,选柏林电影节。中文版封面使用精美剧照,获电影片方正式授权。
知堂回想录(周作人垂暮之年对其一生的深刻反思)(下)
¥14.99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晚年回顾自己一生重要经历,写成之内容丰富的传世巨作。初只有“北大感旧录”数节,值曹聚仁在香港办《循环日报》,周作人以稿件寄之,在副刊发表,引发关注。后受曹聚仁之邀开始“一生回想”,历时两年多,成文二○七节。手稿总题为“药堂谈往”,出版时改名“知堂回想录”。作为现代文学大家,周作人亲身经历与参与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诸多重要历史事件,如晚清光复会秋瑾、徐锡麟等的活动、辛亥革命、张勋复辟、新文化运动等,其一生形迹记录即是重要史料。又出之以如面谈之知堂文风,可谓文学性与史料性兼具。难怪促成本书出版的曹聚仁先生说:“这么好的回忆录,如若埋没了不与世人相见,我怎么对得住千百年后的中国文化界?”
鲁迅的故家(鲁迅全面、完整的人生履历)
¥14.99
周作人,鲁迅二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了解鲁迅的人之一。 《鲁迅的故家》是周作人晚年回忆鲁迅的重要著作之一,从“百草园”、“园的内外”、“鲁迅在东京”、“补树书屋旧事”四部分,记述鲁迅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交游情状。不仅重笔勾勒活动于园内外的鲁迅,而且兼及背景中隐现的人事物,在其“生活着的空气”中,徐徐延展出一卷卷清末民初风俗画。文章沿承知堂怀人忆往之作平白真切、不落空言的风格,文字简洁朴讷,寥寥数笔,便曲尽人事物景情,为旁人所不及。
鲁迅的青年时代(关于鲁迅文学修养的回顾和总结,展现“特别和善”的鲁迅)
¥8.99
《鲁迅的青年时代》是一本关于鲁迅文学修养的回顾和总结,它集中描述了鲁迅前三十年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思考,尤其是其青年时期的学习情况,这些被周作人统称为:文学创作的“始基”。在这一阶段中,鲁迅求学态度的转变过程也就是其文学创作从稚嫩渐趋于成熟的过程。 《鲁迅的青年时代》中,周作人的立场十分明确,即:“把鲁迅当成‘人’而不是‘神’去看待,再去看他的文学,才能真正理解。”而这也是理解鲁迅文学作品意向的先决条件。在表现手法上,《鲁迅的青年时代》通篇平淡朴实,不仅回顾了鲁迅青年时期许多罕见的求学趣事,许多生活场景的描写,也让世人看到鲁迅在《朝花夕拾》之外的生活里,除了“严厉可畏”,还是有“特别和善”的那一面的。
知堂回想录(周作人垂暮之年对其一生的深刻反思)(上)
¥14.99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所著一部较为全面的回忆录,也可说是其晚年的一部自述传,它详细记录了周作人先生的一生。《知堂回想录》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读者从中可对周作人先生的一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解。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毕生篇幅较大的作品,全书共分四卷,以时间为线,讲述了周作人一生所经历的重要事件。文笔平和冲淡,亲切而不失幽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知堂回想录》初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于商报连载,后在1970年于香港出版单行本。书中保留了许多现代文学、社会的重要史料,又在追述往事的过程中节引了大量作者以前的作品,堪称反映周作人一生著述旨趣的集大成之作。
知堂回想录(周作人垂暮之年对其一生的深刻反思)(中)
¥14.99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所著一部较为全面的回忆录,也可说是其晚年的一部自述传,它详细记录了周作人先生的一生。《知堂回想录》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读者从中可对周作人先生的一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解。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毕生篇幅较大的作品,全书共分四卷,以时间为线,讲述了周作人一生所经历的重要事件。文笔平和冲淡,亲切而不失幽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知堂回想录》初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于商报连载,后在1970年于香港出版单行本。书中保留了许多现代文学、社会的重要史料,又在追述往事的过程中节引了大量作者以前的作品,堪称反映周作人一生著述旨趣的集大成之作。
同步:秩序如何从混沌中涌现
¥56.60
● 成千上万只同步闪烁的萤火虫,整齐划一收缩的心脏起搏细胞,上万亿个在超导体中一致前进的电子……这些我们身边的同步现象,都指向了某种自组织现象,有关这种秩序的自发产生,是许多科学家终其一生研究的主题。而研究表明,持续、自发的同步现象与“耦合振子”的运动密切相关。 ● 耦合振子究竟如何自发同步?在什么条件下同步?什么时候同步不可能出现,什么时候又不可避免?当失去同步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我们正在努力学习的一切,其实际意义是什么?通过阅读本书,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将遇见一个隐藏的美丽世界,一个只有通过数学才能看到的世界。 ●除了理解同步现象本身,读者还将与作者一起体验在科学战壕中工作的诸多感受——曲折的探索、碰壁的苦楚、新发现的兴奋、从学生到同事再到导师的蜕变。阅读本书将是一种难得的乐趣!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试读本)
免费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内容推荐: 光明,对健康人而言再平常不过;对不到两岁就失明、失聪的海伦凯勒而言,却是永远无法再企及的美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自传,也是她在黑暗生活中的挣扎和奋起,她对光明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曾经也将继续鼓舞一代又一代读者在平淡甚至苦难的生活中起希望的灯。 海伦凯勒的一生为人们树立了与命运拼搏的榜样,而今她的名字已经成为坚忍不拔意志的象征,鼓舞着无数人克服困难,战胜厄运,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俞平伯的后半生(试读本)
免费
作者记录了俞平伯大概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到1990年逝世前这段期间的经历。本书由王伯祥之子王湜华先生所写,王伯祥与俞平伯相识于抗日战争之上海,新中国成立后,王伯祥举家迁居北京后二人又成为同事,又因两家距离甚而交往甚密。王湜华以长达数十年时间的交往所感讲述俞平伯的晚年生活,描绘传主的生活细节,如遭到不公正待遇后对待生活的态度、晚年后妻子过世后的悲痛以及后半生红楼梦研究的态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