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理正义
¥33.50
《脉理正义》六卷,明代邹志夔著。卷前列辨脉十篇,辨析十个脉学中颇有争议的问题。卷一为明诊,揭脉之纲领,分别部位,详明诊法,探讨血脉成因、寸口取法、寸关尺定位、持脉方法、二十六种脉形、五脏六腑平脉等理论。卷二为序脉,布脉之条目,宗滑氏脉象阴阳比偶学说,述浮沉、迟数、实虚、洪微、滑涩、紧缓、长短、弦芤、动伏、濡弱、革牢、促结、散代等二十六脉,两两对偶。于各脉之下,详述与之相通的脉象主病。其论脉多与临床治疗紧密结合,既论其常,又论其变。卷三、卷四为类症,分论伤寒脉法与杂病脉法,详其体用,融脉、症于一体。又论杂病四十四种,阐述病机、治法与方药。卷五为萃经,汇集《素问》《灵柩》《难经》《脉经》论脉要语。卷六为外诊,述望、闻、问三诊之精论。全书内容完备,论述精详,颇多新见,是一部较为重要的中医脉学著作。本次整理以清康熙十九年(1680)经济堂刻本为底本。
内经精要
¥55.81
纪军、邴守兰、张馥晴校注的《内经精要》由清代吴达侯编撰。全书六卷,选取《素问》《灵枢》中部分原文,根据其内容行分类编辑,并结合个人的理解融会贯通加以阐释,附录于各段经文之后。全书共分九门:一藏象,二经络,三病机,四脉要,五诊候,六运气,七审治,八生死,九杂说。各门之中,分列细目,条理清晰,可供学习和研究《内经》参考。本次整理以清宣统元年(1909)初刻本为底本。
咽喉秘集
¥12.21
《咽喉秘集》约成书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作者佚名。全书分三部分。第壹部分包括总论、喉症分经、咽喉洽法要论、四绝症、十六绝形、脉式及针穴。第二部分叙述吴氏咽喉二十四大症(今存二十二症)歌诀、张氏七十二症治图说等内容。第三部分包括张氏汤药十三种、吴氏丹药三十种。
济阴宝筏
¥36.19
《济阴宝筏》是妇科学著作,清代医家刘常柴辑,成书于嘉庆十七年(1812)。全书十八卷,方论两卷,病证十六卷。方论汇集医家方药27首,为调理脾、肾、肝等治本之方。病证部分则按病证将妇科病分为七门,汇集各家及作者自己医案,并附录方剂于各案之后。《济阴宝筏》说理透彻,方剂平和,颇为实用。本次整理以清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先德堂刻本为底本。
东皋草堂医案
¥15.26
《东皋草堂医案》,清初医家王式钰*,不分卷,载案46门,另有独立或附于医案的医论10篇。涉及寒、中风、署、霍乱、湿、燥、火等病证。作者王式钰出身儒门而从事于医,尊崇经典,善用古方,其医案叙述简练、特色鲜明,有较高临床参考价值。本次整理以清康熙刻本为底本。
胃气论
¥8.50
《胃气论》录有胃气论及附余49篇,附余包括寒热虚实论及辨表寒、辨表热、辨表虚寒、辨表虚热、辨里寒等,另有仁者不为医说等医话三则。全书以阐发胃气理论为主,强调胃气疾病的发展及诊治中的重要意义。
伤寒论证辨
¥17.44
《伤寒论证辨》系清代医家郑重光*,书分两卷。卷上辨析伤寒传变、各经证治、温病痉病以及舌脉和汗下等诊治诸法,计75篇,文中辑录分析张仲景、朱肱、庞安常、成无己、刘完素、李东垣、张景岳、王肯堂、陶华、吴又可、张璐等二十余家之说,论述条理明晰,间附己意发挥。卷下汇集《伤寒论》方 113首,《金匮要略》方26首。名家诸方93首;并列避温疫法、灸法、水薄法、蒸法等治法数十种;末附《汉制升合与今不同》一篇。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许华生刻本为底本。
山田正珍医书二种
¥12.21
山田正珍(1749—1787),姓菅,氏山田,名正珍,字玄同,又字宗俊,号图南、杏花园主,人称图南菅公。著作有《伤寒论集成》《金匮要略集成》《伤寒考》《新论》《败鼓录》《桑韩笔语》等多种。本书收录山田正珍医书二种《伤寒考》《桑韩笔语》。 《伤寒考》撰于1779年,为《伤寒论》考释之作,记载著者研究《伤寒论》心得四十五则,内容大体可分为文献考订、临证应用两部分。本书虽篇幅不多,若学者藉此以研究《伤寒论》原文,可受启悟。本书以日本永安8年己亥(1779)刻本为底本进行校注整理。《桑韩笔语》撰于1764年,是在朝鲜通信使团出使日本的背景下,记录山田正珍与朝鲜通信使团中众人的唱和笔谈活动,涉及医学、文学、民俗、宗教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医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本草方药、病证诊疗及医事活动等方面。现仅存1764年稿本一部,本书即以此稿本为底本进行校注整理。
求嗣指源
¥9.15
永福氏辑杨朝阳校注的《求嗣指源/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系求嗣专*,清代永福氏辑,初刻于道光五年(1825)。全书辑合《济阴纂要》《种子妙法》二书,分別命名为初集、二集。初集为调经大法、调经诸方、求嗣总论、种子诸方,二集收载种子妙法、保身延跼戒期。书中内容论述周详,以纲统目,条理分明,选用成方大多切于实用,是一部研究求嗣的参考书。本次整理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光绪一一十二年丙申(1896)吉林三利泉记刻本为底本。
伤寒尚论辨似
¥30.52
《伤寒尚论辨似》为清初医家高学山辨析喻昌《尚论篇》而编著成书。全书依据伤寒六经分篇,设太阳经总说及上中下篇,阳明经总说及上中下篇;少阳经总说及合病、并病、坏病、痰病;太阴经总说;少阴经总说及少阴病前篇,少阴病后篇;厥阴经总说及厥阴全篇说;过经不解及瘥后劳复阴阳易病等。除对《尚论篇》有关内容辨析外,还就《伤寒论》的六经分篇、传经、直中、并病、合病、方药、诊法等行论述。本次整理以1956年3月新医书局本为底本。
活幼心书
¥23.54
采用珍本古籍原版影印,以求保持古籍原貌,真实反映珍本古籍的版本特征。本书由中医药专家参与撰写导读并进行校勘、注释、点评,大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接骨全书
¥9.50
《骨全书》不分卷。首叙人身之要害穴道、验症吉凶、跌损伤穴道要诀,然后按损伤部位分别叙述伤全体、伤背肩、伤胸、伤肝等损伤证治、预后及凶险危急重症救洽方法、骨骱奇妙手法。载有分明补泻药名及治疗损伤列方四十余首。另有金疮辨治,阐述金疮损伤八忌、九不可治、预后及治疗方剂二十余首,附其他验方数首。《骨全书》不尚理论,专重实践。
伤寒论特解
¥54.06
《伤寒论特解》为日本人斋宫静斋著、浅野徽补注而成,于日本宽政二年(1790)成书。斋宫静斋注释至103章(即至宋本《伤寒论》第229条)即逝世,后由弟子浅野徽补注而成。全书共十卷,载录六经病证的主要条文,包括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证治。全书以六部代替六经概念,以阴阳变化解释、分析和总结各部、各章(条)、类证、类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本次整理以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日本宽政二年(1790)拙庵藏本为底本。
素问灵枢类繤约注
¥24.41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三卷,系明末清初徽州* 名医家汪昂所*。书中摘录《素问》《灵枢》除针灸之外的精要内容分类纂注。分为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候、运气、审治、生死、杂论九类,博采王冰、马莳、吴崑、张志聪四家注释,再兼以自注。因其所选经文多为精要,又以类相从,且以临诊之验参注,辞简义明,故对阐发经旨颇有裨益。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二十九年(1600)还读斋初刻本为底本。
金匮要略正义
¥24.42
《金匮要略正义》为清代医家朱光被所著,全书分上下两卷,是注解《金匮要略》的重要著作。《金匮要略》因其文辞简略,义理深玄,历来注者不多。《金匮要略正义》对《金匮要略》条文详加注解,前后对照呼应,力图使其病证辨治条理化、系统化,对病因、病机、脉象、证候、治法、方药配伍均有阐发,颇有启发性。
喉科杓指
¥17.44
采用珍本古籍原版影印,以求保持古籍原貌,真实反映珍本古籍的版本特征。本书由中医药专家参与撰写导读并进行校勘、注释、点评,大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秘传女科
¥17.44
《秘传女科》清代医家周震著。全书共2卷,内容涉及经、带、胎、产诸病的治疗。是书阐述甚为透彻,尤其着重论述产后众多病证的理、法、方、药。对每种病证先论述生理及病机,次则细述其中变化及证治,后详列验方。本次整理以清光绪四年(1878)周之干校刻本为底本。
外科明隐集
¥23.98
《外科明隐集》为清末医家何景才著。书名“明隐集”,意在发明古贤隐而未发者,反映了作者不同于已有认识的探索创新精神。全书共六卷,含外科诸证病因方治等四卷,后附医案2卷。记载了何氏外科临床三十余载的宝贵经验及心得体会,提出了不少新颖独特的学术见解与治疗方法。本次整理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北京琉璃厂文光楼福善堂刻本为底本。
温热病指南集
¥9.15
《温热病指南集》包括《温热病大意》、《风温证条例》、《湿温证条例》3篇。 《温热病大意》以《内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要旨为依据,阐明温热病发病与六淫四气的关系,辨析伤寒与温热病之异,提出治疗温热病当以“辛凉”、“泄热”为基本治疗原则,此篇相当于温病总论。《风温证条例》计12条,以条文形式辨析风温证治。《湿温证条例》计31条,全面论述了湿温证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辨证论治,内容以湿温、暑湿等夏秋季节的常见病为主,兼及痢疾、寒湿、下利等病证。 本次校注,以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之初刻本为底本,以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云间复园刻本为校本。
伤寒寻源
¥24.42
《伤寒寻源/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吕震名撰,全书分上中下三集。上集为伤寒正名,首辨风、寒、湿、温、热之源流,详论六经辨证诸法;中集辨识发热、恶寒、恶风、潮热、寒热、烦躁等诸证,并将其疑似之处予以鉴别;下集汇集桂枝汤、桂枝加桂汤、葛根黄连黄芩汤、麻黄汤、小青龙汤等113方,阐述仲景治疗大法,循其矩矱,论述辨析。该书是一部研究《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探历圣之渊源,综诸家之得失的*作,为后世医家所重。本次校注以清咸丰四年甲寅(1854)吴门潘遵祁刻本为底本。
宋氏女科撮要
¥17.44
《宋氏女科撮要》明代妇科医家宋林皋著。全书共有医论4篇,临床证治13门,载方226首,对妇科的经、带、胎、产诸病做了详细阐述。本次整理以明代万历抄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