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套装共11本)
¥54.01
本套装包含:《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专栏作家文集:大象如何站在铅笔上·超乎想象的科学解读》精选自全球尖端的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其收录的专栏作家文章视角独特,蕴含着思辨的光芒,有益于启发思想,提灵感,引导读者从科学的层面看待问题。 《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专栏作家文集:大象如何站在铅笔上·超乎想象的科学解读》收录了《科学美国人》杂志《反重力思考》专栏的内容,它可谓《科学美国人》众多栏目中一块熠熠生辉的珍宝。这个专栏视角独特,蕴含着思辨的光芒,历经数年的打磨已经成为王牌栏目,吸引了一批忠实读者。它的作者,是科学功力深厚,可以把科学的运用自如,洒脱生动地解读各种事件的专栏作家史蒂夫·米尔斯基。他笔下的《大象如何站在铅笔上》以风趣的语言和科学的视角,介绍奇特、有趣的科学轶事,倡导科学观念,批判、讽刺伪科学,带领读者在轻松的心态下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 《科学前沿》系列丛书精选自全球的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全系列分为7个分册,包括数理与化学篇、环境与能源篇、健康篇、医药篇、天文篇、生物篇及科技篇等,涵盖了现代科技的方方面面。全书选篇力求贴近生活,带领读者饱览科技发展的*成果,使读者在享受现代科技的同时,了解科技发展背后的探索历程,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科学前沿数理与化学篇 霍金和上帝,谁更牛》是7个分册中的一册,共包括9个话题,分别是:“统计数据可信吗?”“小问题大道理”“深谙理化实验技术的当代大厨”“于细微处见神奇的纳米技术”“远看是魔法,近看是光学”“不可尽知的粒子世界”“鬼魅似的远距作用”“问世间,时空为何物?”“找呀找呀找粒子”。
《科学美国人》专栏作家文集(套装共4册)
¥33.13
本套装包含:《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专栏作家文集:大象如何站在铅笔上·超乎想象的科学解读》精选自全球尖端的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其收录的专栏作家文章视角独特,蕴含着思辨的光芒,有益于启发思想,提灵感,引导读者从科学的层面看待问题。 《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专栏作家文集:大象如何站在铅笔上·超乎想象的科学解读》收录了《科学美国人》杂志《反重力思考》专栏的内容,它可谓《科学美国人》众多栏目中一块熠熠生辉的珍宝。这个专栏视角独特,蕴含着思辨的光芒,历经数年的打磨已经成为王牌栏目,吸引了一批忠实读者。它的作者,是科学功力深厚,可以把科学的运用自如,洒脱生动地解读各种事件的专栏作家史蒂夫·米尔斯基。他笔下的《大象如何站在铅笔上》以风趣的语言和科学的视角,介绍奇特、有趣的科学轶事,倡导科学观念,批判、讽刺伪科学,带领读者在轻松的心态下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
给孩子讲量子力学(文津奖图书)
¥33.99
这是著名物理学家李淼写给孩子的量子力学普及读物。他将抽象难懂的量子力学巧妙化为日常可感的事物,更讲述了许多可爱的物理学家的故事,一下子拉近了物理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饶有兴味地跟随他展开这场科学之旅。书中也配有妙趣丛生的插画,小读者们能更直观地看懂物理过程,也更真切地认识世界。
科学是什么
¥21.80
《科学是什么》主要论述了科学规律的演变、数学与逻辑、无限的逻辑等科学哲学问题,阐述了他对空间、时间和量子论等问题的看法。《科学是什么》融合了庞加莱的“科学与猜想”“科学的价值”“科学与方法”,建立了对科学*基本的流行定义和看法。
美丽的化学(套装共2册)
¥37.29
本套装包含:美丽的化学反应 美丽的化学结构,共两册
知识大融通
¥25.99
【作者简介】(美国)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 译者:梁锦鋆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当代达尔文”、“知识的巨人”。生于1929年,当今国际生物学界翘楚,演化生物学先驱,蚂蚁研究权威,殿堂级科学大师。《自然》杂志评价他为“既是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写作者”。《时代》杂志评选他为“全美影响力的25人之一”、“世纪人物”。目前任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馆的荣誉馆长。他以杰出的科学成就,引发了20世纪生物学的数次革命:提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奠定现代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创建“社会生物学”这一全新学科,引发整个知识阶层与社会大众的广泛讨论;倡导“生物多样性”概念,使其成为影响全球的环保理念。进入21世纪,他提出“知识大融通”,致力于搭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并对人类的历史演化、当下处境和未来前景等终极问题做出深邃思考……获有100多项大奖,包括美国的国家科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克拉福德奖、泰勒环境成就奖、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等。他同时非常擅长著述,可以说是极具文采的科学家。先后以《论人性》和《蚂蚁》两度荣获普利策奖。此外,代表作还有《社会生物学》《缤纷的生命》《生命的未来》《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等。 梁锦鋆,台湾大学物理系毕业,哈佛大学生物物理博士,旧金山艺术学院硕士许可。曾担任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研究专业人员。开过几次画展。译有《第三种文化》《科学并未终结》《艺术的意义》等书。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重塑世界的6项创新
¥21.99
畅销书作家史蒂文?约翰逊,考察了若干世纪以来的创新史,追溯了现代生活六项主要技术(制冷、钟表、镜片、水净化、录音和人造光)的发展历史,以全新视角审视伟大创意的力量与回响。 玻璃怎样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扩展了我们的宇宙视界? 动人、直觉的声音引发的创新发明有着怎样出乎意料的回响? 作者以其标志性的风格,探究了表面看来毫无关联的领域之间所存在的意想不到的联系。揭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
量子大唠嗑
¥19.99
【作者简介】马兆远何许人也? 17岁保送北大; 25岁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毕业; 美国国家标准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 师从超冷原子物理理论之父Keith Burnett爵士和量子调控实验之父William Phillips(199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30岁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成为研究员、正教授博导; 为中国空间站-天宫四号设计了世界第 一个空间冷原子量子实验平台; 【内容简介】师从超冷原子物理理论之父Keith Burnett,25岁牛津大学博士毕业;美国国家标准局读博士后,师从量子调控实验之父William Phillips(199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伯克利研究助理,芝加哥大学访问教授,30岁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正教授博导,作为首席科学家,为中国空间站天宫四号设计了世界第 一个空间冷原子量子实验平台。名门正派打下扎实的物理学的底子;科学家的身份,为功成名就铺了道路。可是,就是在学术生涯势头正劲的时候,就在量子科学成为流行名词的时候,《量子大唠嗑》的作者——35岁的马兆远做了圈子的出走者。 凭着科学的初心,以物理学以实验为核心的体验主义精神,他卷起袖子做了实业,希望去做一场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联系的实验。《量子大唠嗑》可以算做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心得笔记。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但它是那个比较靠谱的 《量子大唠嗑》的第 一部分说明了一件事,科学不是真理和也不代表权威。科学仅仅是认识这个世界的相对靠谱的方法,但它因为理性的不完备而充满了开放的活力。马兆远长期从事量子力学研究,在《量子大唠嗑》的第二部分,他把所感的关于量子的情况细致道来,让你清楚地认识到量子,认识到量子物理能应用到的场合以及量子究竟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 二十一世纪了,你还在用十八世纪的思维看这个世界吗? 用牛顿经典物理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维方法对后来三百年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维方法被其他研究领域的人认可并借鉴。利用这套思维,亚当·斯密分析总结出了经济规律、达尔文分析总结出了生物演化规律、马克思分析总结出了社会发展规律、佛洛依德分析总结出了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德鲁克分析总结出了企业管理规律…… 可是这个世界的状况越来越复杂,客观实在、因果关系、科学的理性等等以前建立起来的经典观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似乎不那么万无一失,在将量子物理学成果应用于科技实业创业的过程中,马兆远发现除了将量子物理应用于物理科研本身之外,量子物理学还带来了强有力的思维借鉴。这种思维的借鉴是否会在新的时代里产生新的亚当·斯密、达尔文、马克思、佛洛伊德、德鲁克……来应对现今及未来社会遇到的、用以前的牛顿经典物理学思维已经无法解释的新状况?《量子大唠嗑》第三部分探索性地从复杂关联角度,将量子科学引入到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引入到社会、经济、组织管理、工业升级换代、人工智能等等情境中,也许能启迪读者找到新的工具。 天再旦者,卯时日全食之谓也。我们需要这样一场“天再旦”。
永恒的诱惑:宇宙之谜
¥9.99
人类对宇宙的想象始于神话而不限于神话。如今,广义相对论和大量的天文观测资料,已经构成现代宇宙学理论及实验的牢固基石。特别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出来并先后发射运行的天文探测卫星:COBE、WMAP、普朗克卫星等,使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手段如虎添翼。人类观测宇宙的眼界大开。如果我们“巡天遥看”,已经远远不是“一千河”的境界,而是已经有了上千亿个“河外星系”供我们观测研究。中国这方面的发展也指日可待,2015年底,中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便是一个例证。那么,如此浩瀚的茫茫宇宙,遵循怎样的运动规律?宇宙如何随时间演化?宇宙之未来与人类有何关系?本书之目的便是以通俗的语言,向大众介绍现代高科技探测手段背后的科学知识,为读者解读若干“宇宙之谜”。 从太阳系开始,在*章中介绍了行星、恒星、星系等天体物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第二章介绍牛顿的宇宙图景。第三章介绍无穷的概念引起的数学和物理中的佯谬,激发读者对物理理论的哲学思考。第四章则用*少的篇幅让读者认识两个相对论的基本思想。第五章的目的是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2016年初探测到的引力波。作者从天文学中的距离测量谈起,使读者了解天文学中测量技术之困难,然后,介绍引力波强度之微弱,进一步将它的各种性质与电磁波相比较,使大家认识到探测引力波的困难和重大意义。第六章则对黑洞的基本物理性质及分类进行探讨。第七章到第九章,将对现代宇宙学标准模型的基本原理、数学基础、大爆炸理论、重要结论和疑难、暗物质暗能量、宇宙未来等有趣的问题略作探讨。第十章简单介绍作为标准模型补充的宇宙早期暴胀理论。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
¥12.99
我们总是被教导分心不好,专心才对,甚至因分心而被处罚,然而,分心走神真的一无是处吗? 近期的研究发现,有创造力的人多半爱做白日梦,人们在恍神之余反倒能增强记忆力。长期来看,偶尔神游一下似乎有益无害,能让我们过得更好。 在《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这本书里,科学家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以幽默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心理学、文学、历史的迷雾,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走神,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走神不仅可以让我们摆脱眼前的苦差事,还能让我们跳出自我束缚。它还有助于增强想象力、创造力、讲故事能力和同情心,让我们显得更有人性。此外,作者还解释我们为什么习惯回忆过去、畅想未来。其实,这对我们形成自我认知非常重要。
物质深处:粒子物理学的摄人之美
¥27.02
本书不是粒子物理学史,不是伟大粒子物理学家的奇闻轶事,不是泛泛而论,而是从自然力—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量子场论—八正法模式—李群表达—内不对称空间—规范理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概念性(几乎没有方程式)叙述,是关于粒子物理学普及性著作。
黎曼猜想漫谈:一场攀登数学高峰的天才盛宴
¥3.99
《黎曼猜想漫谈:一场攀登数学高峰的天才盛宴》用科普的语言、用抽丝剥茧的方式讲述了黎曼猜想提出后一百多年里的方方面面。这使得对数学知识知之不多的读者了解黎曼猜想也成为可能。作者讲述了曾经从事过黎曼猜想的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趣事和在黎曼猜想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介绍了100多年里相关数学理论和工具的发展情况。人们常常将好的数学问题比喻成会下蛋的母鸡,以此形容好的数学问题在数学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从这样的数学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管窥数学发展的概貌。因此,阅读本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与黎曼猜想有关的数学进展。而且,本书的文笔力求通俗有趣,比如:“山寨版”黎曼猜想、“豪华版”黎曼猜想等等。相信对数学文化、数学科普感兴趣的读者一定会有所收获。并且这本书对于数学专业人士也不失为一本有趣而有用的读物。
宇宙简史
¥26.16
当夜幕降临,仰望星空时,您是否对宇宙充满了疑问。宇宙来源于哪里,真的源自亿万年前的大爆炸吗?宇宙有多大,它的边界在哪里?除了地球之外,宇宙中是否还有其他存活着生命的星球?宇宙会不会毁灭?人类会不会由此消失?本书作者在阅读、整理了数百万字的宇宙史的基础上,融汇自己独到的见解,写作而成此书。全书通俗有趣,娓娓道来,全面而系统地讲述了宇宙的起源、现状与未来。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您将拥有轻松穿梭于宇宙的超能力,进入一个绚丽奇妙的世界:八大行星近在眼前,万千星云触手可及,黑洞、白洞、虫洞跃然纸上……全书由NASA、NOAO等专业机构提供了100多幅精美又震撼的图片,一书在手,洞悉宇宙的历史,领略宇宙的壮美。
爱因斯坦与万物之理:统一路上人和事
¥9.99
爱因斯坦逝世后,物理学家们在这条统一路上,又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历程。六十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理论物理学家们作了些什么?统一之路如今走到了哪里?前途如何?本书作者从介绍牛顿力学、量子力学开始,到数学中的群论、对称守恒原理,再介绍标准模型、规范理论、量子场论、费曼路径积分、费曼图等等,让读者对理论物理中的“统一”大框架,特别是主流物理界公认的“标准模型”,有一个基本认识。后,也探讨一下统一理论与大爆炸宇宙学、暗物质、暗能量的关系,以及标准模型的困难和局限,简要地介绍包括弦论、M理论、弦网等概念,让读者不仅领略到理论的美妙,科学家的追求,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激励年轻人对探索自然规律的愿望和好奇心,踏进科学的大门。
美丽的化学结构
¥23.34
本书历史部分从原子结构、晶体结构、生物大分子结构等10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化学家在认识物质微观结构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欣赏部分用细腻的图像风格展示了58种化学结构,另外还包括了化学结构CG动画的截图。后的注释部分对58种化学结构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美丽的化学反应
¥23.20
本书历史部分选取了1660―1860年间波义耳、普利斯特里、拉瓦锡等12位著名的化学家,用精美的手绘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对他们使用过的重要化学装置进行了介绍。欣赏部分用CG图像复原了历史上15套重要的化学反应装置,另外还包括了拍摄的化学反应4K视频的精美截图。
霍金的派对:从科学天地到数码时代
¥18.74
除极个别例外,本书收录的是我替《科学画报》撰写的文章,其中多数是替“格物致知”专栏撰写的篇幅不超过1500字的短文——当然,收录到本书的版本往往比发表在杂志上的字数略多,内容也更完整。 约稿编辑对此类文章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必须联系近期的科技新闻——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必须“赶时髦”。因此那段时间我将几个英文科技网站的“简易信息聚合”(RSS)放在浏览器首页上,以便随时留意科技新闻。编辑偶尔也布置一两篇“命题作文”。本书的多数文章便是由此而来。我的“速朽之作”(代序)霍金的派对——从科学天地到数码时代虽然作者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尽可能长久的生命力,但“赶时髦”的一个可以预期的后果就是“速朽”。因为定义乃至创造“时髦”的是媒体而非历史,而历史地看,媒体的品位往往是“速朽”的。 因此,我曾建议将本书命名为《我的“速朽之作”》,但出版社出于可以理解的理由否决了这一提议,于是我退而求其次,从收录于本书的文章中选了一个标题作为书名。不过对读者我愿实话实说: 本书介绍的很多新设想将会是昙花一现的,本书介绍的很多新研究将很快被证明为错误,从统计上讲,这是“赶时髦”的宿命。 明知“速朽”,为何还要集结成书呢?——读者也许会问。 这首先不可否认是出于作者固有的“敝帚自珍”心理。收录于本书的这些文章虽大都很短,话题虽大都来自媒体或编辑,撰写时却也依然费了心思,基本上每篇都参阅了原始论文,以避免“读科普写科普”那样的“近亲繁殖”,或“读新闻写科普”那样的敷衍了事,因而自信要比媒体的花哨之言更有料,也更准确。 其次——并且更重要的——则在于写作手法。具体地说,我对话题的背景介绍通常具有普遍性,从而不会因话题本身的“速朽”而失去意义;此外,我还尽量用思考性的角度来切入话题,启发读者带着开放和怀疑的眼光阅读新闻,不把结论写死,也不把问题掩去。 这种写作手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速朽之作”的寿命。比如拙作《来自襁褓宇宙的线索》发表后不久,其所介绍的观测结果就被基本否定了(被基本确定为是星际尘埃造成的干扰),成为本书中“朽”得最快的文章。但我回过头来读那篇文章,却发现不仅占篇幅一大半的背景介绍丝毫不受影响,就连结论部分也无需修改,因为我不仅引述了“在未得到不止一组确认之前,没有任何实验能被太认真地看待”那样的谨慎之语,强调了“复核”这一“容易因兴奋而忽视的环节”,并且具体提到了作为主要复核途径之一的“普朗克卫星预计将在几个月内发布新数据”(后来正是那些新数据为推翻原先的观测结果提供了依据)。跟同时期的其他介绍相比,拙作可算是为数不多将“速朽”列为重要可能性,而且并非是用“凡事都有可能出错”之类宽泛而圆滑的理由来搪塞的,这一点我是略觉自豪的。在具体题材“速朽”的背后,具有普遍性的背景介绍及带着开放和怀疑的眼光阅读新闻的方法是不会“速朽”的。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理由也可为“速朽之作”的集结成书略作辩解,那就是这些文字毕竟记述了我们这个时代曾经有过——甚至曾经热捧过——的无数想法中的一部分,哪怕错了,甚至错得可笑,作为历史侧记也是不无趣味的。 1938年10月,在将于来年举办的纽约世博会(New York Worlds Fair)的工地上,一些留给5000年后的人类子孙的物件被埋入了地下,其中包含了一封爱因斯坦的信。爱因斯坦在简述了他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之后,在信的末尾写道: “愿后代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和理所当然的优越感阅读此信。”在结束这篇自序时,容我拾爱因斯坦牙慧说上一句: 愿本书的读者也能怀着“自豪的心情和理所当然的优越感”来读这本“速朽之作。”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串探索的足迹,这串足迹里的“速朽”反衬出的正是他们的进步。
上下百亿年:太阳的故事
¥9.60
本书将从一次虚拟的古希腊之旅开始,逐步深入地向读者介绍太阳这颗带给我们光和热,并且能让我们观察细节的既普通又独一无二的恒星。本书既介绍了我们对太阳的当前了解,也回溯了科学家们探索太阳奥秘的过程,并且还穿插了一些让读者可以自己参与的模拟探索。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与太阳有关的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再到物理机制的各个方面。本书融语言的生动风趣与内容的严谨翔实于一体,可以让读者在享受阅读愉悦的同时体会科学的严谨与激动人心,并学到丰富的知识。
时与光:一场从古典力学到量子力学的思维盛宴
¥25.73
《时与光:一场从古典力学到量子力学的思维盛宴》是一本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零基础入门书,同时也是一套描绘人类思维发展历程的精彩画卷。跟随书中的一个个智者,你将从古典力学走向经典体系,终跨入理论物理的前沿阵地——量子迷域。 一路上:拉普拉斯妖、麦克斯韦妖、芝诺的小乌龟、薛定谔的猫、布里丹的驴子、坐在超级钢琴旁狂敲键盘的小猴子……一轮又一轮的思想实验将把你卷入无穷尽的谜题当中:时间拥有方向性的根源何在?“对称”这一审美基调为何会对物理学造成如此深刻的影响?137这个数字又为什么会对物理学家有着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待到你通过阅读和思考,亲自将答案挖掘出来,相信你收获的一定不仅仅是答案本身,更有学习过程中本真的乐趣。
生命是什么(里程碑式的科普经典)
¥8.99
194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做了一个系列演讲,旨在探讨生命的物质基础,并集结成书。一个叫沃森的年轻人看到这本书,深受启发,决定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1962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本书,就是《生命是什么》。1991年,与霍金齐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彭罗斯读到此书后说: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再读”。 1956年,薛定谔在剑桥三一学院做了另一个系列演讲,讨论意识的物质基础、心智是否有进化的趋势、科学与宗教、感官之谜等问题,后集结成《意识和物质》一书。迄今为止,书中讨论的观点,仍启发着国内外一流的思想家、生物学家…… 生命是什么?意识是什么?人是什么?人类的未来会怎样……跟随薛定谔的步伐,你将走进一个崭新而迷人的世界。
一本书读完发现自然的历史
¥7.84
纵观人类的文明进步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自然探索史,对自然地理的探索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本书讲述了对动物世界、植物世界、微生物世界以及宇宙的探索发现故事,着重介绍了自然世界的一个个科学谜题,充满了趣味性和知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