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法治思想研究
¥46.80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董必武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而且也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先驱和奠基人,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自己对法的深刻认识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形成、丰富和发展了法制思想,结合社会现实,对立法、司法和民主法制建设等问题作了诸多理论探讨。研究其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对当今中国推社会主义法治化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书拟从六个方面阐述:董必武法治思想萌芽(早期法学教育);董必武法治思想的形成(根据地时期);董必武对民国法统的批判(国民党统治时期);董必武法治思想的成熟(新中国建设时期);董必武法治思想的发展(对党内民主建设的建议);董必武监察思想研究。
当代博物馆的新角色与新视野
¥34.80
本书主要从博物馆学功能论、艺术社会学互动论和文化经济学的产业观三个方法论视角讨论博物馆的社会角色变化及其与各社会机制的互动关系。内容主要包括:处于社会运动中的非单一线性发展的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及角色衍变、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社会作用与发展趋势、博物馆与艺术市场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博物馆运营与品牌建设等。本书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着重从交叉学科视角阐释博物馆在文化社会与经济社会中发生的定义与功能的变化及原因,脱离传统博物馆学研究的藩篱,讨论博物馆作为面向公众放的社会机构之一,与学术界、艺术界、产业界的互相作用,以此为博物馆的社会定位与运营策略提供新的视角洞见。本书的读者对象以博物馆学、艺术管理等专业的研究者与学习者为主。
唤醒:从人类、后人类到超人
¥31.20
《唤醒---从人类、后人类到超人》从生存到生活,再到意义,从智能时代、生化时代再到星际时代,对能源、交通、通讯、生产、商业、生活且不限于此,结合未来学和现代科学理论行了系统论述。全书以即将智能时代的现在为起,分智能时代、生化时代、星际时代三篇,每篇又分为八章。三个篇章是作者预测的人类乃至整个宇宙或者物质世界的三个阶段,每篇的八章立足于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人类文明和物质世界的相互映射变为水乳交融,行构建。
图话《论语》
¥82.50
本系列是为中医人在中医四大经典之外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希望能为读者成为优秀中医提供直的传统文化熏陶和精神滋养。《大学》《中庸》作为儒家经典《礼记》中的著名篇章,对中国哲学及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学》与《中庸》之经文,系采朱熹《章句》之分章,《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中庸》则分为三十三章,章为经,其余各章为传。句读、分段则参考、综合各家。除个别难读字词注音外,无过多注解。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图话《孟子》
¥94.50
本系列是为中医人在中医四大经典之外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希望能为读者成为优秀中医提供直的传统文化熏陶和精神滋养。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宣扬“仁政”,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峰。
图话《易经》
¥90.00
本系列是为中医人在中医四大经典之外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希望能为读者成为优秀中医提供直的传统文化熏陶和精神滋养。《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其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本书正文句读、分段参考、综合各家,除个别难读字词注音外,无过多注解。
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
¥180.00
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全书共22章,150万字,由20多位儒学研究专家、学者参与撰写,从历代思想家的儒学和民间信仰层面的儒教这两个层次着手,将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融汇成一条思想长河,脉络清晰地诠释儒家的“仁、义、礼、智、诚信、孝、友、耻、勇、心、恕、乐、天理、良知、性情、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君子、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思想。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本书的出版阐明了儒家思想的价值就在于:从孔子开始,立足于为天下立法高度,为天下建构了人间秩序,建构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建构了“天下”意义上的人类共同价值观。
空间的生产与重塑:流动中的文化古镇
¥78.40
本书从流动性和旅游化背景下,社会空间日益凸显的对正义的诉求出发,运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数理分析等方法,围绕空间生产理论对周庄、西塘、乌镇、南浔、甪直、朱家角六个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长时段的空间流变行全面剖析,提出旅游空间是旅游实践的产物之观。并从空间平衡生产的角度,呼吁古镇发展应寻求消除空间异化的方法,在重塑空间价值结构中寻求富有成效的空间发展路径。本研究可为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的旅游管理提供有益建议,亦可填补目前学术界所缺乏的对日常生活空间生产的案例研究。
国际汉语教育史研究 第6辑
¥62.40
《国际汉语教育史研究》由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创办,于2020年正式创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此之前,已由商务印书馆分别出版了两辑试刊(《国际汉语教育史研究》,2017,2019)。研究学刊的创办将一步推动世界范围内对各国汉语教育史的文献发掘整理和研究展,辟一个展示本领域研究动态与新成果的学术阵地。目前设立历史研究、文献整理、教材研究、语法研究、词汇研究、语音研究、词典研究、国别汉语教育史等栏目。计划每年出版两辑。
《黄帝内经》之和:中医文化精神探原
¥94.40
《<黄帝内经>之和:中医文化精神探原》是“中华传统中文化研究丛书”所列书目。全书起始于《黄帝内经》医理,把中医与西医放置在科学的坐标系上,试图通过对“现代科学”要义的拓深,重建对中医的科学考评;落脚于中医文化精神,以“中和观”作为切,把《黄帝内经》置于易儒道的思想体系之下行概念及理论的互释。对《黄帝内经》生命观、人体观、养生观、医学原则与方法所蕴含的“中和观”及其文化精神行系统梳理、解构分析,为新时代中西医文化交流沟通提供些许理论参照和思想启迪。
拜占庭文学史
¥144.00
拜占庭帝国,是世界上存在时间非常长的国家实体,地跨欧亚非三洲,从公元330年定都君士坦丁堡起,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奥斯曼帝国之手,长达1123年。这1300多年(包括亡国后200余年)的拜占庭文学,就是完整的中世纪文学典型。 拜占庭文学, 创造了除影视文学以外的一切文学体裁。 上承古希腊和罗马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段典型;下启文艺复兴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 《拜占庭文学史》以时间为序,纵横交织,面结合,介绍了拜占庭文学的全貌,探讨了其本质特、发展规律,梳理了它的几个发展阶段,介绍了数十位代表作家和作品。 《拜占庭文学史》,是文学史,亦是经典作品选。
定心
¥38.40
《定心》收录作者历年来创作的哲思随笔和诗词,记录了作者对于安住自心、降伏自心的思索与探求。人于有限的一生中被动受世事的无常变迁,所谓定心,即沉浮于时光之流之际,任持自心而不动,以永恒意义之追寻,对抗时间对存在的消磨。
法陌履痕
¥118.40
《法陌履痕/法律人生》是杨立新教授年届70岁时的自选随笔集,收其人生不同阶段的文章96篇,分学步、初耕、精耘、细耘、贤达、情怀和品味七辑。 《法陌履痕/法律人生》以“民法牛七十而立”为篇,记录作者人生旅程的主要阶段,以身边的人、事、物为记述的,以历史阶段为面,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东北小城市通化为起,记叙了到姥姥家、上小学;60年代上中学;70年代上山下乡、参军,后转业法院工作;80年代自修法律专业知识,任法官和检察官;落在90年代以后于两所大学任教。空间上作者法律专业工作的变化,由通化到北京,到山东烟台,又回到北京;身份由学生、法官、检察官到教授。作者对自己70年人生旅程中时空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深度思考,其中不乏反思,而讲述其人生努力精,持之以恒,追求职业高度,表现积极乐观的人生。记述非常真切、可读,不乏妙趣横生。
国际汉语教育史研究 第5辑
¥62.40
《 汉语教育史研究》由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创办,于2020年正式创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此之前,已由商务印书馆分别出版了两辑试刊(《 汉语教育史研究》,2017,2019)。研究学刊的创办将一步推动世界范围内对各国汉语教育史的文献发掘整理和研究展,辟一个展示本领域研究动态与 成果的学术阵地。目前设立历史研究、文献整理、教材研究、语法研究、词汇研究、语音研究、词典研究、国别汉语教育史等栏目。计划每年出版两辑。
19世纪西方象征主义文学论文集
¥58.80
蒋承勇,四川大学文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本书精选欧美学者关于西方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的重要文献,从英文、法文、俄文等语种翻译成中文,较为全面地提供欧美学界对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的最新且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借鉴,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研究有参考价值。本书适合于外国文学研究者、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者、作家、研究生以及文学爱好者阅读。
用户洞察——认知、行为与体验的心理奥秘
¥39.80
本书围绕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多样化的热场景,展现了丰富而详实的用户洞察前沿研究案例,采用决策实验室法(DEMATEL)和统计分析法等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清晰地揭示出人们在特定场景下认知、行为、体验背后的问题结构,分析其影响机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建议。 本书以“人的因素”研究为重心,为读者提供极具价值的分析方法和生动案例参考,有助于读者在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以系统化视角清晰而准确地把握和找到所面临问题的关键抓手与有效路径。本书可供设计学、管理学、心理学和工程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阅读参考。
当代美国非裔小说的文学伦理学研究
¥39.80
本书主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结合精神分析学批评、性别话语研究、文化研究等,以当代美国非裔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对当代美国非裔居民的生存伦理、身份认同和伦理选择、面临的伦理困境以及美国非裔家庭和社区伦理规范与个体身份建构的关系行挖掘和阐释,发掘美国当代非裔小说在伦理叙事上的一脉相承和演变发展。在政治价值和美学价值之外,本书试图从伦理和道德的视角重新发现美国非裔小说的价值。除了当代美国非裔小说中的一些经典文本,本书试图覆盖一些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学界忽视的小说,重新评估了它们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空白。美国当代非裔小说中的人物在特定伦理现场中的伦理选择为美国非裔群体的道德自我完善提供了经验教训,而作家对美国非裔群体伦理危机及其出路的探讨对于读者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本书适合美国非裔文学的学习者和爱好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使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略
¥33.00
内容提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略》共13章,内容涉及哲学(孔子、老子、百家争鸣)、宗教(道教、佛教)、文学、艺 术、科技、节日、菜肴、手工艺品、体育和园林,突出中华思想文化内容的讲述和术语翻译。本书全英文编写,配有插图,语言力求新颖地道,格式力求醒目别致,部分章节里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引例,以增强读者对有关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内涵的理解;每个单元后面都设计有配套的知识性练习和思辨性练习,既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单元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本书不但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学生的教材,而且可以作为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还可供来华留学生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友人阅读使用。
国学集刊(第8辑)
¥44.00
《国学集刊(第8辑)》汇集了国学研究的重要思想与成果,旨在普及弘扬传统文化与学术。本书主要作者有杜维明、牟钟鉴、景海峰等。全书由三个板块构成,部分为综合板块,主题涉及不同文明对话、老子哲学思想研究、中国哲学分期、儒墨之辩及韩国阳明学大师郑齐斗(霞谷)思想研究。第二个板块为“汤一介学术研究”专题,从不同方面对汤一介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做了专题研究。第三个板块为“现代新儒学研究”,对大陆、港台、海外新儒家的研究课题、发展现状、主要观及分歧等做了专业系统的研究。全书内容丰富,论述严谨深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城市文明论
¥94.40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城市文明作为现代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其实现路径必然需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安全六个方面协调发展。基于此,作者提出了城市文明的六大组成要素,分别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全面发展的现代市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家园、富有韧性的城市安全。本书正文即依此布局,首先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和类型,阐述了城市与文明的关系;之后围绕这六个要素具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展论述;后展望未来,提出建设富有创造力的“未来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力求让生活在城市里的民众过上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国学集刊(第7辑)
¥48.00
国学集刊缘起汤一介先生倡导,由深圳大学国学研究院主持编选,旨在汇集国学研究的重要思想与成果,普及弘扬传统文化与学术。本书为第7辑,在延续前几辑的主旨基础上,精选了成中英、高宣扬、洪汉鼎、景海峰等学术名家的文章,分析了中国经典诠释学的问题,如《聚焦中国诠释学问题》《儒家经典诠释学的建构》等;对理学相关典籍行了考证,如《王阳明〈传习录〉的编刻过程略述》《明末〈李氏说书〉的真伪问题》;探讨了“酒”的哲学意义,如《论酒的精神——从中国思想出发》《良知的迷醉——以〈孟子〉中“酒”为中心的讨论》;还收录了对过程哲学领域有名教授柯布的访谈。全书内容丰富,论述严谨深刻,对传承和发展中国经典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