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望族与中古社会——以太原王氏为中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58.80
中古大族研究是中古社会史、政治史和文化史的重要命题,它始终是历史学、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古太原王氏是当时著名的名门望族之一,它与整个中古时期相始终。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它以太原王氏为中心,将其纳整个中古社会的大背景下而加以考察,注重对太原王氏与中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综合研究,特别注重其文化特色和优势的探讨。考镜源流,订补谱系,通过对这一家族的仕宦、婚姻、信仰、家风、教育状况、家族经济诸方面的具体分析与个案考察,对其近千年发展历程及其与中古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给予了详细论述,而思考世家大族在中古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东京梦华录(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38.40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撰。本书采用笔记形式,记录了北宋,主要是徽宗政和、宣和年间东京汴梁的方方面面,从都城城门建制、主要河道桥梁到皇宫建筑,从皇城内外官署方位到城内主要街巷、店铺,从朝会郊祭等朝廷大典到婚嫁产育等民间习俗,从饮食起居到岁时节令,从歌舞百戏到市井百态,几乎无所不包,描绘了东京汴梁这座十一世纪上半叶*繁华的城市,从中可以感受到宋代繁荣的都市经济与丰富的市井生活,是研究北宋都市经济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 《东京梦华录》作者孟元老为北宋遗民,此书撰成于南宋绍兴十七年,正是北宋灭亡二十年之际,所以书中也借记叙当年盛世繁华而一抒怅恨之情,因此在南宋偏安江南一隅、继而亡于蒙古铁骑的特殊时代背景之下,引发亡国之人的情感共鸣,南宋中后期出现的《西湖老人繁胜录》《都城纪胜》,以及宋亡之后追忆都城临安的《武林旧事》《梦粱录》等,均与其体例相承、手法相近、内容相仿,学界常将这些著作命名为“梦华体”,甚至直到晚明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仍可视为《东京梦华录》之余绪。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东京梦华录》不失为一部宗立派的著述。 在《东京梦华录》的“梦华体”表层叙事之下,还隐藏着孟元老二十余年目睹的徽宗朝桩桩件件历史事件。比如描写东京高大雄伟的城墙,隐含着徽宗采用蔡京的意见改筑外城,改太祖的曲折城墙为四面笔直,大大降低了其防御功能,靖康年间金兵攻城时,正因其笔直,一砲之下,整面城墙都摇摇欲坠。其他如在记述正旦朝会、南郊祭天等朝廷大典中,隐含着徽宗改制礼乐,新制《大晟乐》、改建新的三层祭天圜丘(青城斋宫)、颁行《政和五礼新仪》,颇有以圣君自命的意味。正是这表层与底层的叙事相结合,《东京梦华录》探讨了北宋百年繁华一旦兵火皆成梦幻的原因所在。
掌故(第七集)精
¥33.60
十一年前,因为对苏青小说《续结婚十年》中人物的原型意见不一,本刊的两位作者黄恽、胡文辉曾在《万象》上过一场小笔仗。如今来为此案作总结的,是《掌故》资深而年轻的作者宋希於。这一篇看似是对“隐秘角落”的钩沉,无足轻重,但对史料的掌握、解读与运用却颇可注意。“隐秘角落”的另一面,是“发潜德之幽光”。王铃“研究《九章算经》的博士论文,实际上已了中国科技史的章节”,“如果公平的话,王铃应该是‘第二作者’”,然而王铃却毫不犹豫地告诉汪荣祖,“《中国科学技术史》完全是李约瑟的书”。王铃晚年叶落归根,所居近处也是我的常游之地,不知寻常巷陌可曾相逢。一代科技史家的潇洒风神,神往之馀,亦增惆怅。 掌故大家瞿蜕园已故去近半世纪,俞汝捷先生为当年从游者,由片纸再次拾零“蜕老”往事,珍贵可读。瞿蜕园之孙瞿泽方则叙述其伯父瞿同祖,整体回顾之下,唯有家人才知道的细节遍布文中,温度触手可及。谢其章作为老电影迷,倘若能回到1949年前后的演艺界,大约要被黄宗江、孙道临们引为同调的,由他来复原早逝的戏剧家丁力的“朋友圈”,再合适不过。刘铮通过几片顾廷龙为*“大字本”题签残纸,抒写出“一个时代的光景”,着眼于老掌故,下笔用新方法。读者们也许还记得《掌故》刚刚问世时刘铮写的*篇书评,立意既高,观察亦深,我们的心事也几乎被他全然说尽了。唐长孺、张振镛、许姬传、孟言嘉,在王延武、刘永翔、赵珩、杨志诸位的笔下,或重其学,或重其事,或重其人,“仿佛若有光”。就是陈晓维笔下那身份尴尬的古董商白坚,也堪为近代艺术品流通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之奔波生计,要与柳向春笔下“读书种子的吃饭问题”同样引来一声叹息的。
汉画故事:刻在石头上的记忆(精)
¥52.80
汉画像石被视为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翦伯赞先生曾说,假若将汉代石刻画像等艺术中所凝固的汉代人民现实生活的形象,加以有机组织,则两汉的历史“将会在我们面前浮凸起来,表现为一种立体的形象”。《汉画故事:刻在石头上的记忆》秉承张道一教授化深奥为平易的一贯风格,精选600余幅汉代画像石图片,将那些形色各异的画面分为人物与世俗、神话与传说、祥瑞与游艺三类,通过对出处、形象、情节、文字等的解读,带领我们抵达1800多年前的历史现场,近距离感受汉代社会风情,了解那些刻在石头上的传统。阅读本书,既可以欣赏艺术之美,也可以了解古代历史文化。
掌故(第六集)精
¥33.60
《掌故》的读者和作者,大多是爱书人。本集以茅子良先生《1973-1979:上海书画社的木版书》一篇开场,相信足以“令人目明”。传统的雕版印刷在特殊历史环境下重放异彩,如今岂可再得。茅子良以参与者的身份,翻检档案,摩挲实物,寻访故旧,完整重构这一过程,堪为当代出版史的重要文献。雪克先生回忆一个甲子前为学校买书的经历,有故事,有人情,有时代氛围,韵味十足。艾俊川先生从自己珍藏的画册《养寿园图》说开去,揭出养寿园在袁世凯政治生涯中的意义,挖掘极深。胡文辉谈陈寅恪笔下的“新名词”,许礼平谈高伯雨的一篇集外文,也无不是从书中来,眼光见识,各擅胜场。 记述人物,向为“掌故”以及《掌故》的重点。本集七位新作者,专注人物的倒有六位:虞云国、高林、沈慧瑛、苟世建、谭苦盦、陈铃。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谭苦盦与另三位老作者刘永翔、刘聪、宋希於,这次的题材皆“事关风月”。饮食男女,人皆有份,圣贤难免,其中自有掌故,但讲什么、怎么讲,仍然关乎情怀,关乎趣味。马一浮的隐痛,梅贻琦的心事,吴湖帆、周鍊霞的纠结,总是加深了后人对那个时代与人物的理解;陈白尘的那一段情感风波,作者也未尝津津于事件本身,而是有悲悯,有哀矜。 三十多年前,章品镇先生以一篇《花木丛中人常在》,回忆《花木丛中》的作者周瘦鹃先生,后来他将追记前辈的文章结集,即以之冠名。如今严锋拿出同题之作,写的是父亲辛丰年与章品镇长达七十年的君子之交。在疫情尚未平息之际,“花木丛中人常在”这七个字让人感触良深。春夏如约来去,世间不复旧时,人与花木同盛,果真是美好的心愿。
清代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管理——以四川南部县为个案的考察
¥58.80
《清代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管理——以四川南部县为个案的考察》是以《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为文献支撑,辅以典制文献、官箴书、方志等,以南部县的保甲、里甲、里排、乡约、团练等基层组织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各种基层组织如何对乡村社会行管理。
我所思之在海南--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文库 (精)
¥76.80
《我所思之在海南》是钟业昌同志35年来有关海南改革放与发展问题研究的论文集。 钟业昌同志从1984年大学毕业始至今,就持续不断地研究中国的对外放和海南改革放发展、海南历史文化问题,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上百篇文章。本书从中挑选了49篇汇集成《我所思之在海南》出版。本书围绕海南放和发建设的历史程,根据世界及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经验和我国对外放的形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研究海南的经济发展及相关问题。主要包括:海南的对外放模式与经济体制改革;海南特色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海南与台湾的经济合作;邓小平对海南放和发的关心;国际旅游岛建设;习近平关于海南全面深化改革放的重要论述等。 本书内容表达了作者多年来对海南改革放和放建设问题的认识和思路,也记录和反映出海南今后发展的走向和趋势。本书的出版对于人们了解海南放和发建设的历程,增加对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区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重要意义的认识,将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历史作品系列
¥25.20
《吕著中国通史》视野宏阔,是一部有见、有识的讲述中国大历史的典范之作。本书在体例上颇有创制:上册主讲文化史,以18个门类系统介绍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主讲政治史,按时代顺序讲述历代政治大事,理乱兴亡。既使社会经济文化成为通史,也使政治军事成为通史,帮助读者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鸟瞰中国历史,是学习中国历史不可多得的通史专著。
《史记》人物故事的戏剧重构——以楚汉战争主要人物为例--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
¥34.80
本书选择了元明清戏剧中重构次数较多,且具有典型性的项羽、刘邦、萧何、张良、韩信这五个人物展研究,分别从三个方面行分析:楚汉战争人物的重构缘由、楚汉战争人物的重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元明清戏剧重构对《史记》及中国文学的意义。
从草原到中原:后唐明宗李嗣源传
¥22.80
后唐明宗李嗣源统治的八年时间被誉为“小康”,在五代乱世中尤为难得。本书作为一部李嗣源的传记作品,致力于从基本史实出发解读李嗣源的政治成果。结构上以年代与话题相搭配:*、二章描绘明宗的成长背景与王者之路,第三、四章以年代为基础,强调明宗统治的八年时间里政治演变的过程;第五、六章则采用的话题式结构。与以往同类作品主要强调汉族政治文化对沙陀的影响有所不同的是,本书更关注沙陀给后世中国留下的政治遗产。
烟台毓璜顶医院的早期历史
¥34.80
烟台毓璜顶医院是一所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医院,它的建立与发展,既是中西医交流碰撞的过程,也是中西思想求同存异交流发展的过程。本书作为烟台开埠历史和近代化进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范例,去伪存真、充实完善、细致梳理烟台毓璜顶医院的早期历史,展示烟台近代历史的一个侧面,不但对烟台近代历史,甚至对中国近代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医与西医:一位美国医生在华三十年
¥16.20
“北协和,南湘雅”,湘雅医院到今天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本书是由湘雅医学院和湘雅医院的创始人之一的美国医生胡美于1949年撰写的回忆录,书中记载了他于20世纪早期在湖南从事医学工作的种种见闻。 胡美医生以一个西方医学工作者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叙述了上个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医学文化和风俗、社会对疾病的看法、中国人对中西医的态度以及医生—病人关系等方方面面的真实情况,不失为一本视角独特、叙述翔实、生动有趣的回忆录。
希古与幽怀——傅抱石的人物故实画(精)
¥40.80
本书以1937年抗战军兴后的傅抱石客蜀时期为时空截面,以其丰赡的艺术成就中至为重要但学界关注尚不充分的人物故实画为研究对象,主要以文献考证与“知人论世”方法对其行了分析研究。一是将傅抱石作为一个蕴藉着丰富人格、情感和思想的生命个体,清检并阐释他在这一特定时期创作的大量寄托其生存所感与生命所思的人物故实画。二是将傅抱石作为一个超越单纯画家身份的学者和文人,置于20世纪中国思想史、学术史脉络和文人精神谱系上予以讨论,拓展传统视角对其丰富性的拘囿与羁绊,抉发并呈现其沉潜于人物故实画中的学者思致和文人襟怀。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笺证--中国人民大学古代特色文献文学研究丛书
¥25.20
《汉书·艺文志》之“六艺略”是刘向整理的未央宫所藏六艺书籍的目录,属于《汉志》目录体系的中心部分,对于我们了解《汉书·艺文志》的性质和特尤为重要。本书是作者日常阅读和研究时关于《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的考辩文字的汇集,有个人的研究,也兼采前人成说。
华裘之蚤——晚清高官的日常烦恼
¥21.60
《华裘之蚤——晚清高官的日常烦恼》,张剑著。本书是作者在大量研究晚清史料的基础上,写作的一部通俗有趣的史学小册子。主要叙述了晚清高官们的日常烦恼,包括自然气候、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柴米油盐、生理疾病乃至心灵归宿等,展现了何汝霖、季芝昌、曾国藩、鹿传霖、绍英等晚清名臣的另一面,让大人物走下神坛,让普通人了解大人物的普通之处。深浅出,生动有趣。
战争之间: 1919—1939
¥19.20
从1919到1939,“二十年停战”期间,衰败的欧洲正走向毁灭之路;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政治、军事、文化、科学、经济、社会运动的变化发展仿佛无数曲折的支流,彼此交叉、汇合、分离,*终汇入同一片海洋。本书选取的历史片段,既有“希特勒上台”的主题,又有“查科战争”这样“并不起眼”的素材,前者已经过于熟悉,后者似乎只是不断重复的历史又一次翻版。而作者正是在变动与永恒之间定位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尽管笼罩在两次大战的阴影中,也很难说这段日子是平静幸福的,但众多普通民众的生活不能说是难以忍受的。不管个人的感观如何,时代的巨轮仍不可逆转地向前转动。1919—1939年发生的事情塑造了现在的世界,了解这一段历史,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目前的问题和困境。 尽管十分困难,但作者并不满足于单纯地重述历史事件,而是希望用优雅的评述表明自己的立场,特别是他*关心的问题:欧洲的坠落与世界的改变。本书同时还列出了相关领域的重要著作,为希望进一步阅读的读者提供方便。
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科尔沁旗草原
¥32.00
《科尔沁旗草原》是著名作家端木蕻良的长篇代表作,收入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作品卷中。全书共十九章,以科尔沁旗草原为背景,讲述了鴜鹭湖村丁氏家族几代人的命运变迁。小说中的主人公丁宁在风云剧变的时代走出乡里,接受前所未*的科学文化教育洗礼后,怀着一腔热血回到家乡,立志进行改造,在与旧时代传统思想的冲突中,丁宁很快便陷入不能自拔的矛盾中。与此同时,他还看到草原上的家乡蕴藏深厚的生命力,但是解开这个结的阻力恰恰来自于自己的家族。历经种种考验,丁宁获得了深刻而真实的感悟,也有了从内而外更新的成长。作品揭开了社会底层人民几千年来精神奴役的创伤,将各色人物的幽微心理揭示得淋漓尽致。
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流亡者之歌
¥16.00
《流亡者之歌》是现代著名诗人穆木天的诗集。全书共收录42首诗歌,包括《我们要唱新的诗歌》《扫射》《两个巨人的死》《流亡者的悲哀》《七月的风吹着》《她们的泪坠落在秋风里》等。这些诗歌的写作时间主要集中于1932年至1944年,抗战时期民族危亡的现实促使穆木天诗风由早期的象征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为家国生存和民族战争而书写成为穆木天诗歌创作的主要宗旨。
历史的绝响:名人书信背后的如烟往事
¥58.99
作者叶永烈以自己交往、采访中的*手名人书信为媒介,讲述这些书信的来龙去脉,以及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个故事也都是一篇人物特写,揭示了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悲欢命运,重现了隐藏在书信里的时代风云,不仅令读者丰富了见闻,领略了名人风采,同时也体现了这些书信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历史的绝响:名人书信背后的如烟往事》是《历史的绝笔:名人书信背后的历史侧影》姊妹篇,也是叶老的遗作。共5篇,分别讲述作者与众多作家、艺术家、历史人物、科学家和境外人士的书信往来以及书信背后的人与故事,用大事亲历者的回忆来还原历史的真相。作者抓住转瞬即逝的历史瞬间,用温情的笔触、不长的篇幅,记下一段段或波折、或坎坷、或激荡的人生故事。通篇感情丰富、流畅,史料真实可信,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时代情怀。 该书配有200多幅黑白插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那些历史时代的特色人、物与事件,使远隔千百年的历史更显得贴近与真实。
落纸如云烟:中国书法的传奇之旅
¥69.99
字见筋骨血,曲直蕴玄机,墨趣五色生,落纸如云烟。本书为“分拣中国史”书系的重磅之作,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于洗砚池边,品大家风骨,读字里春秋,启一场中国书法的传奇之旅。 本书分书从何来、云蒸泉涌、江汉朝宗、烟波万顷、帝王书法五章,结合历代书家的生平轶事,沿着岁月的长河一路追溯,在历史的脉络中,讲述书法的故事。文生甲骨,字衍墨香,书写历史,笔走游龙,钟繇的古朴典雅,王羲之的翩如惊鸿,颜真卿的内刚外润,怀素的奔放狂肆……让我们跟随性格迥异的大师,体会画的变化、结字的巧妙、章法的和谐,领略各个时期的书法之美。
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现代中东的形成
¥59.99
中东,当今世界的战略要地,也是纷争之地。战争、宗教冲突、恐怖主义、大国干预、族裔对抗……100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轮番上演。而所有这些,都可以追溯到“一战”期间和战后,英国、法国和俄国等大国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决定。 “一战”爆发前,奥斯曼帝国,这个曾经兵锋直指维也纳的大帝国已经没落。它在欧洲的领土大多已经丧失,而名义上属于帝国的埃及也沦为了英国的附庸。野心勃勃的英国驻埃及总领事基钦纳伯爵已经着手在中东谋取更多利益。战争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与英、法、俄等协约国作战。协约国并不把这个老气横秋的帝国放在眼里,以为能够很快战胜它。1915年,英法两国发动加利波利战役,企图直取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然而,整场战争竟然演变成了持续250多天的壕堑战,*终以英法两国撤军告终。 战争期间,看到胜利无望的英国政府调整了自己的中东政策。主导英国中东政策的陆军大臣基钦纳伯爵派手下马克?赛克斯与法国和俄国谈判。三方秘密达成了《赛克斯—皮科协定》,大致划分了三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同时,英国政府积极支持麦加的统治者发动阿拉伯大起义,试图从内部瓦解奥斯曼帝国。1916年底,劳合?乔治成为英国新任首相,他在中东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攻政策,不到两年,英军相继攻下巴格达、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1918年10月,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 “一战”结束后,温斯顿?丘吉尔成为中东问题解决方案的“总设计师”。然而,中东问题的解决却困难重重。许多地方爆发了反对英法统治的动乱,英法俄三国之间的矛盾又显现出来,美国、意大利和希腊等国也要插上一脚,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一战”的血腥后,西方各国人民更渴望休养生息,对帝国主义扩张已经兴味索然。1922年,一系列中东问题解决方案才艰难出台,英法两国强行将西方政治体系移植到了中东,并自行为中东各国划定了边界,丝毫没有考虑当地的政治现实和人民的要求。纷争的种子已然埋下。列强声称可以给中东带来和平的解决方案,成了“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