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49元5本 清代内河水运史研究
清代内河水运史研究
[日]松浦章 译者 董科
¥42.50
本书首先概括了从历史学角度研究明清时代内河水运的课题和盛清时代的社会与水运的情况,然后解明了发生于清代社会,以大运河水系、长江水系等为中心的内河水运之特性。另外,关于支撑起清代内河水运的帆船,本书收录了于雍正年问编纂成书的关于大运河浙江省杭州北新关的《北新关志》船谱中所载全部民船图像。这些船舶图,令人浮想联翩,仿佛让读者亲眼看到了清代航行于内河之上的帆船的情况,作为史料意义重大。再者,本书还提炼整理了于20世纪初叶调查了除东北以外的中国全境的东亚同文书院编纂的《中国省别全志》中《民船》部分所见船名。这些船名,数量达到了1000种以上。这些史料十分珍贵,是一步研究水运史的基础。 本书作者松浦章先生,是日本的中国水运史研究*人,至今为止,他以航运、贸易、漂流船、海盗、海商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围绕中国大陆、日本、琉球、中国台湾、朝鲜等地域,积累了厚重的研究成果。
49元5本 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流域
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流域
[日]松浦章 译者 郑洁西 等
¥32.50
在东亚世界里,有着一片广阔的海域,这些名为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的广阔海域,将东亚各国悬隔来。在古代,这些国家之间主要依靠船舶相互往来。船舶是海洋地域和国家间触以及交流不可或缺一个重要因素。从14世纪到20世纪初叶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从事于远洋航行的船舶主要是中国的帆船。在当时的东亚海域世界里,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为先,其海洋政策也相对宽松,这使得中国帆船掌握了东亚世界的制海权,主导了当时的海上交通事业。《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以明清时代的东亚海域世界为研究对象,从中国、日本、朝鲜和琉球等东亚各国众多的史料出发,对这一世界里以中国帆船为媒介的文化交流情况作了考察、论述,指出这种以跨越海洋为条件的文化交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东亚航海史上的一笔重要财富。
49元5本 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
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
[日]松浦章;译者 杨蕾;王亦铮;董科
¥24.50
     松浦章所著的《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广泛搜集珍藏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的资料,从中文、日文和英文等文献文书中贡献给学界大量而又系统的手资料,并对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作了全方位、多层次和新视角的考察,清晰地展示了清代沙船航运业的全貌和上海沙船字号主的实态,大大地推了相关专题的研究,《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从而堪为沙船航运业研究的集大成者。
王弼《老子注》研究
王弼《老子注》研究
[德]瓦格纳 译者 杨立华
¥88.00
本书由三本相对独立的著作合并而成。内容主要包括对王弼在其注释中所用的解释学方法的分析,王弼《老子》本及注释的批判性版本及“推论性”翻译(即通过王弼的注释解读《老子》的文本),以及对作为王弼《老子注》核心的哲学问题的分析。通过审慎地重构王弼的《老子》本及《老子注》,本书探讨了王弼作为一个学养深厚的注释者的注释技艺。在将王弼《老子注》置与其他竞争性注释并存的语境、并抽绎出这些竞争性注释的解读方式的过程中,本书呈示了理解《老子》的众多路径:从根本性的哲学创作、特定的政治理论到长生术的指南。
一周特价2.21-3.9 山海经神怪大全
山海经神怪大全
黄创业
促销价:¥9.99|¥119.00
  《山海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千古奇书,寥寥几万字就聚集了中华神话之精华,其中最吸引人的便是那些奇形异状的兽怪、光怪陆离的国度、各有神通的神祇。传说《山海经》先有图后有文,山海图是具象化的《山海经》 ,是其灵魂所在。但最初的山海图早已失落于岁月长河,本书作者花费5年搜寻散落在历代古籍中的资料,在丰富文献的基础上精选出500种或诡异奇绝或妙趣横生的人、神、异兽,整理出种种奇幻故事,并据此以现代绘画手法演绎上古奇书,用图画复原出山海神怪的惊绝样貌,从而图文结合,编制出一部更全、更丰富的山海经神怪档案,重现、再造了一个神秘厚重的山海世界!
埃及7000年:人类漫长而灿烂的文明(经纬度系列)
埃及7000年:人类漫长而灿烂的文明(经纬度系列)
[埃及]杰森·汤普森
¥76.80
纵览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历史能与埃及历史的古老、丰富与多样性相媲美。然而,由于学者们往往倾向于把埃及历史划分为不同的时代——史前时代、法老时代、希腊-罗马时代、科普特时代、中世纪伊斯兰时代、奥斯曼帝国时代和现代,所以迄今为止,很少有人把它作为一幅全景图来研究。 本书文笔行云流水、内容严谨可靠,以前所未有的广度,生动地讲述了关于埃及上下数千年的广博历史,带领读者穿越埃及历史的长廊,从神秘的古埃及前王朝来到 21 世纪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作者将目光投向一些核心问题,例如怎样用整体视角来看待埃及历史,西方又是如何通过直触和学术视角来塑造埃及之主流形象的。 杰森·汤普森将当前的历史学术研究和自己的研究相结合,撰写了一部综合而简明的杰出作品,为学生、旅行者和大众读者提供了一部引人胜的、讲述尼罗河流域人类漫长历史程的单卷记叙巨作,更是凸显了法老的古老土地与现代阿拉伯国家之间惊人的紧密联系。
越国考古
越国考古
黄昊德;田正标;游晓蕾
¥106.80
越人源于浙江,越国始立于浙江,这也使得越国考古对于还原越国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更使其成为浙江夏商周考古的重点。本书依托土墩墓与石室土墩墓、越国王陵及贵族墓、原始瓷窑址发掘等*新考古成果,不但使越国起源、发展、争霸、衰落的历史脉络日渐清晰,而且也*地展现出越人的生活面貌,包括生产生活、葬俗,等等。书中还通过比较分析,讨论了越人如何与中原文化产生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是如何影响了越人的生活等内容,全书图文并茂,系统*地展现了浙江越国考古工作的全貌。
49元5本 吴越国考古
吴越国考古
李晖达
¥46.80
吴越国,是五代时期统治两浙的地方政权,钱氏三世五王以善事中国、保境安民为基本策略,在五代乱世中打造了一片稳定的疆土。本书在以往数十年考古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墓葬、碑碣志文、宗教、手工业、海外交流六个方面入手,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出发,*阐述吴越国范围内的考古成果与价值,展示丰富多元的五代时期东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面貌,以及吴越国在中外交流方面的突出贡献。
南宋墓葬研究
南宋墓葬研究
郑嘉励
¥65.80
墓葬作为一种人造空间,既是建筑营造、器物生产等技艺演进的展示空间,也是家族伦理、丧葬礼俗等思想观念竞逐的舞台,更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技术演进、思想和观念变革的结果。 本书以南宋墓葬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南宋为中心,从田野出发,以墓葬为支点,寻求田野和文献、考古学与历史学*整合的可能性,在较长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探索和揭示墓葬制度、社会礼俗、思想观念的传承与变迁,赋予南宋墓葬考古以较成体系的学术价值。
49元5本 *建成小康社会江苏全景录
*建成小康社会江苏全景录
本书编写组
¥20.66
【内容简介】 为全景式纪录和展现中国波澜壮阔的*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总结好新时代*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阐释好其中蕴含的实践经验、理论创新和制度优势,保存*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档案,在中宣部领导下,人民出版社联合各地人民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纪录小康工程》丛书,本书系丛书之一种。书稿梳理了江苏*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经济、文化、民生、生态四方面的成就,特别是扶贫、区域协调等方面的做法和成就,总结了江苏在*建设小康社会上的经验与做法。
浙江汉六朝考古
浙江汉六朝考古
刘建安
¥70.80
从西汉立国到南朝覆灭的近八百年间,是浙江从困顿到再次崛起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里,浙江本土传统文化因素得以传承创新,并经与汉文化的逐渐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江东地区考古学物质文化。中原人口的南迁,带来了知识技能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浙地亦产生了一批世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本书以考古资料为线索,连缀起社会文化史,对汉六朝时期浙江社会历史文化演进过程和物质文化面貌予以生动阐释。
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
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
蒋乐平;陈明辉;王永磊
¥94.80
大约距今10000年,浙江史前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浙江迄今发现的年代*早的新石器文化是以上山遗址命名的上山文化。此后各个年代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及浙江全境。 本书展现了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基本面貌。从文化谱系角度,突破钱塘江南北两元体系,重构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新谱系:钱塘江时期(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杭州湾时期(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早期)—太湖时期(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回归期(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49元5本 浙江史前美术
浙江史前美术
朱雪菲
¥52.80
史前美术的研究目的,除了探讨审美的起源,更是为了通过史前物质文化遗存,研究早期人类的精神世界。史前的浙江,贡献了年代久远的彩陶器物、登峰造极的玉器工艺、独具匠心的刻纹艺术等种类繁多的美术题材,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贯穿浙江史前考古学文化发展的精神脉络。本书以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为主,串联四个不同的专题,形成全书架构,通过提取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美术题材中不断重复的“模式”,构建适当的用以阐释象征意义的规律,以期突破史前美术研究中常见的因主观类比造成的认识瓶颈。
良渚玉器与中华文明
良渚玉器与中华文明
方向明
¥82.80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在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时代,已经形成以象征神权的玉琮、象征军权和王权的玉钺,以及玉璧、玉头饰等为载体,用以标志身份和等级的用玉体系。成组玉礼器体现的礼制,开启了中华文明“器以藏礼”的传统。 本书通过对玉器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良渚用玉的典型性、玉器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探讨,展现了良渚文明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浙江古代青瓷(套装共2册)
浙江古代青瓷(套装共2册)
郑建华;谢西营;张馨月
¥154.80
瓷器生产肇始于青瓷。自夏商之际诞生,三千余年,官民两系,名窑辈出。可以说,“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 本书从滥觞期、成长期、发展期、鼎盛期、衰落期五个阶段出发,介绍了浙江古代青瓷绵延悠久、跌宕起伏的发展史,同时设专门章节,对贡窑、官窑与哥窑进行了考证分辨,对青瓷输出与制作工艺传播进程作了梳理。 作为*部系统整理浙江古代青瓷考古成果、*反映浙江古代青瓷研究水平的著作,本书理清了浙江古代青瓷的发展脉络、生产与管理体系,总结了浙江古代青瓷的历史成就,揭示出其在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稻作文明探源
稻作文明探源
郑云飞
¥65.80
水稻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一半以上人口食用稻米。稻作是亚洲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的核心特征,稻作文化是中国以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大多数国家的传统主流文化。 作者长期从事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工作,本书叙述的具体内容便以该区域的材料为主,探讨了稻作起源这个宏大问题。全书分六个章节,逐章叙述并分析了稻作在世界范围内的起源、演变、发展过程,并着重解析了稻作文明由于地理位置和区域环境差异,在亚洲各地孕育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风格和多样性特质。
浙江史前陶器
浙江史前陶器
孙瀚龙;赵晔
¥65.80
陶器,作为考古学*基础的研究对象,对于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文化、一个人群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浙江的史前陶器,结构上基本按照时代顺序,分别介绍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好川文化、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的陶器特征及制作工艺,同时包括对各个考古学文化基本情况和主要认识的介绍,旨在提供一个理解陶器的文化背景,展示浙江史前陶器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与价值。
良渚古城与中华文明
良渚古城与中华文明
刘斌;王宁远;陈明辉
¥70.80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它是土筑文明、水利文明、稻作文明,高度发达的玉器系统更是独树一帜,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通过对良渚古城的发现史、格局与功能分区、营建工艺与工程、考古历程与*新进展,以及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等内容的梳理,揭示了良渚文明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
49元5本 大汇合与大分流:大变局下的中国现代化
大汇合与大分流:大变局下的中国现代化
郑永年
¥52.80
当前世界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的本质与核心是什么? 大变局给予中国现代化的是另一次历史机遇还是另一次危机? 如果是机遇,我们如何能够抓住这次机遇? 如果是危机,我们是否存在把“危”转化成“机”的可能性?我们如何动创造这样的机遇?我们如何逆转“逆全球化趋势,引领新一波全球化?我们如何促成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再次大汇合?对这些问题的深思考和回答构成了本书的主题。 本书聚焦于厘清中国现代化程与全球化的关系,探究大变局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中国的继续现代化构成的重大挑战,尤其回答了“中国下一步怎么走”的问题,为读者认清世界变局、把握中国未来提供了精深洞见与前瞻思考。
一颗文心济时代
一颗文心济时代
之江轩
¥87.00
本书是《笔墨当随时代》《与时代肝胆相照》的续作,分为上、中、下三册,收录了“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发布的186篇原创文章,内容不作删减,保持原汁原味,涵盖理论解读、传媒观察、热评论、人文历史、解密档案等多个领域,凸显了“浙江宣传”直面热、解剖难、亮出观的办号态度。
欧洲帝国:从民族国家的崛起到英国脱欧(经纬度系列)
欧洲帝国:从民族国家的崛起到英国脱欧(经纬度系列)
[英]斯图尔特·斯威尼
¥76.80
本书考察了从1648年威斯特发里亚和约签订以来,英国与法国和普鲁士德国之间的关系,呈现了一份及时而又富有远见的研究。作者认为欧洲一体化是从这三国之间的外交、经济和文化关联中演变而来的;随着战争的破坏性逐渐增强,经济期待不断提升,这些国家始拼命地想要自己存活下来。然而,这三个国家很少同时处于和睦关系之中。 虽然整个欧洲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共同体,但其实不同的文化独特性还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欧洲各国的结合,所以欧洲整合始终如梦。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脱欧是可预见也可控的。毕竟,这些根源为圣罗马帝国的联邦间血脉太紧密了,所以欧盟依然是由二十七的国家组成的强大机构。英国脱欧后,将在欧盟外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而作者看到的是这样的“保持距离”,将凸显欧洲中心的实用主义和历史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