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疮疡经验全书
疮疡经验全书
(宋)窦汉卿
¥83.50
《疮疡经验全书》,原题宋代窦汉卿辑著,实为明代窦梦麟据家传本增辑而成,初刊于明隆庆三年(1569),共十二卷。卷一至卷七为窦梦麟家传藏本内容,按发病部位及类别论述外科病证的图例、证治,共816条。卷八至卷十二为辑编内容。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浩然楼刻本在十二卷之后又增录明代陈司成之《霉疮秘录》,合为十三卷,流传甚广。
伤寒“类方-方证-主证”传讲录
伤寒“类方-方证-主证”传讲录
何庆勇
¥75.00
作者长年来着迷于仲景伤寒学说,笃尊汉唐古方,临证处方药味严格遵守《内经》“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对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等书的古方治疗疑难病症有较深的体会,多次获得年度患者满意奖。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金匮要略》课程、《伤寒论》课程主讲老师之一,针对《金匮要略》提出了“辨病—方证—主证”辨证新体系,针对《伤寒论》较系统的提出了“类方一方证一主证”辨证新体系,
经方时方“六经辨证”应用案解
经方时方“六经辨证”应用案解
鲍艳举;花宝金
¥75.00
经方时方"六经辨证"应用案解:"〈方剂学〉全部方剂"之六经解析与名医案解》为全国经方论坛“中医临床课题组”推出的临床课题系列。广泛应用的“时方”,能否运用“六经辨证”来行临床?源自《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到底和“八纲辨证”、“六淫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是什么关系?“时方”之六经辨证(或者说“《方剂学》教材全部方剂之六经辨证”)这个课题,是当代中医临床界的重大课题,具有立竿见影的临床价值和影响深远的理论价值。本课题由全国经方论坛“中医临床课题组”规划题,由《经方时方"六经辨证"应用案解:"〈方剂学〉全部方剂"之六经解析与名医案解》作者鲍艳举、花宝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具体实施。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经方论坛”,致力于“把为期3天的学术会议,延展成为365天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成立的“中医临床课题组”,动员和组织全国名老中医和中青年临床专家,每年推出多项临床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成果均以学术专著的方式行正式出版。全国经方论坛“中医临床课题组”得到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广州中医药大学经典临床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等学术机构的协助和支持,并与“中日经方学堂”、“中韩经方学堂”结为学术联盟,展国际学术交流、出版、教育活动。
49元5本 医法青篇
医法青篇
(清)陈璞
¥60.00
  《医法青篇》对于加强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队伍建设、建立古籍研究平台,提高古籍整理水平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中医药继承创新,一步发挥中医药服务民众的养生保健与防病治病作用将产生深远影响。
49元5本 人元脉影归指图说
人元脉影归指图说
(晋)王叔和
¥16.00
 《人元脉影归指图说》旧题晋·王叔和编,明·沈际飞重订;亦有题为明·缪希雍订刊者。实际作者不详,大致成书于明代。本书学术上宗《脉诀》,论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之脉,并补充其他诊病方法;表达方法上则以承许叔微、施发等宋人之脉图法、并逐条附以自撰七言歌诀,二者相结合,既直观而方便理解,又便于记忆。这在普及脉学知识方面是有益的尝试。
49元5本 证治要义
证治要义
(清)陈当务
¥39.50
《证治要义》共十卷,分别为辨证、论治、幼科、痘疹、脉法、妇科、药方、外科、杂证、急救。《证治要义》纵论辨证之精要,阐发论治之微义,涉及辨证、养生及临床各科疾患的治疗,内容全面、详实。书中每证集有古方与新方,间引个人临证经验,实用性较强。
49元5本 本经序疏要
本经序疏要
(清)邹澍
¥40.00
  《本经序疏要》,清医家邹澍撰。全书八卷,病证名92项。以病为纲,下列主治该病证的药物,并注明性味、功效,后有该病证名称、病因、病机、治疗等阐释。书后列“解百药及金石等毒”“服药食忌” “凡药不汤酒”三篇。全书内容切合临床,使读者能够一循证求病,因病得药,从药检宜一。本次整理以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刻本为底本。
49元5本 医宗承启
医宗承启
(清)吴人驹
¥28.00
  《医宗承启》六卷,分为序例、提纲、发表、渗利、涌吐、攻下、和解、救内、清热、温里、针灸、需待、会通、死症、附翼及答书一罕部分,以『治法为纲,法后统方』之法对《伤寒论》条文重加编次阐释。体例上先按上述内容分类法将仲景原文归类,再对仲景原文逐条注疏,采用先书仲景原文,次为吴人驹之注文,再次为『防误』的体例顺序行注疏,为研究《伤寒论》独得其妙者。
49元5本 本草纂要
本草纂要
(明)方谷
¥20.00
  《本草纂要》,又名《本草纂要至宝》,明·方谷撰,成书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全书共十二卷,卷前另有“明经法制论”“用药权宜论”两篇药论。《本草纂要》共分草部、木部、果部、谷部、菜部、人部、金石部、禽部、兽部、虫鱼部十部,药物总计179味。每药于性味归经、有毒无毒之后,论其功能主治、配伍及取效之理,并问附单方。本次整理以明隆庆六年一1572刻本为底本。
辨症良方
辨症良方
(清)蒋杏桥
¥77.00
《辨症良方》为医方著作,由清代医家蒋杏桥编集。全书分四卷,卷一列便易方、急救方,卷二列诸痛方、外科方、诸伤方;卷三列妇人方、《达生篇》举要、保儿举要、血、痰、嗽、喘及小儿方;卷四列小儿痘疹、麻疹诸方、《良方》举要。后人赞其书“简而赅,精而当,无方不备,些症不详。症以辨而甚明,即方以良而受益”。原书选方多为民间验方,简而赅,精而当,辨症准确,方论透晰,内容详备;皆“简便易行,适于时用者”,“庶荒僻壤中,无处延医,获此书以考证之,不啻迷津宝筏”。本次整理以清咸丰十年(1860年)刻本为底本,以清光绪辛卯年(1891年)晓风杨柳馆刻本、清咸丰八年戊午(1858年)誊清稿本《稿本医书五种》为对校本。
49元5本 医学寻源
医学寻源
(清)郑昭
¥20.00
  《医学寻源》系清代医家郑昭所辑*。全书分上下两卷,另附插图十八幅。上卷通过博辑群书,较为系统地整理了临床诊病所需的相关资料,如五脏六腑相关理论、脉法、各种歌诀、周身骨部名皿,经络、穴位图等。下卷前半部分涉及五行、阴阳、易医等,后半部分是郑氏临诊经验。该书创见虽不多,但以扶阳立论,将相关的脉理、察色、诊断、医论医理等内容收集整理,对系统理解明清时期的“温补学说”有一定帮助。本次整理以清道光四年(1824)刻本为底本。
49元5本 医学辨正
医学辨正
(清)张学醇
¥25.50
《医学辨正》由清末医家张学醇编著,成书于清光绪庚辰年(1880),初刊于光绪辛巳年(1881),不分卷。《医学辨正》卷一由作者著,分为望闻问切失传论、诊脉部位错乱论等医论28篇。卷二由作者编注,主要论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主病,并按十二经治法不同列出相应中药。卷三由作者编集,论述全身官窍形体各部位及五脏主病,兼论淋浊、遗精等诸病29篇。卷四由作者编集,续论厥逆、疟病、咳嗽、痈疽以及妇科、儿科等疾病16篇。
49元5本 生草药性备要
生草药性备要
(清)何谏
¥12.00
《生草药性备要》,清代何诔撰本书为岭南中草药专著,*早系统总结了岭南民间中草药使用经验,颇具地方性特色。该书分上、下两卷,共记载生草药311种,多为《本草纲目》未收的粤东特有草药,分别从性、味、功效等角度对每昧中药行概括,并附偏方验方八首。本次整理以清代守经堂刻本为底本。
49元5本 丁授堂先生医案
丁授堂先生医案
(清)丁授堂
¥20.00
  《丁授堂先生医案》分3卷,共载有丁氏医案300,上卷115,中卷89,下卷96首,所撰各案均有病证名。其医案内容多属内伤杂病范畴,其中对咯血、肝风、头痛、虚劳、骨蒸、痰饮、水肿、疟疾等记述尤详,阐述医理援引有据,处方用药多采用古方。此外,《丁授堂先生医案》载有痘症医案10余则,对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症状及洽法,作了较详细的辨析,其中不乏作者独到的学术见解。本次整理以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所藏抄本为底本。
49元5本 新刊药性要略大全
新刊药性要略大全
(明)郑宁
¥46.50
《新刊药性要略大全》十一卷,卷一总论,总述诸品药性阴阳论、用药阴阳法象、手足三阴三阳明训图、药性升降浮沉补泻法、引诸经报使歌诀、泻诸经火邪用药例、散诸经寒邪用药例、洽诸经头痛要药、孕妇忌用诸药、药有十八反、药有十九畏、药性赋等。卷二至卷十各论,共收录药物706味,分为草木花卉部、金石贝壤部、人部、虫豸禽兽部分述各药。卷十一附太医院经验捷效单方156首。本次整理以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明代嘉靖二十四年(1545)明德堂刻本为底本。
49元5本 卫生家宝方
卫生家宝方
(宋)朱端章
¥44.00
《卫生家宝方》系南宋医家朱端章所辑的一部临床方书,刊于淳熙十一年(1184)。是书凡六卷,卷首为方剂总目,后附药件修制总例,卷一、卷二、卷三为内科诸方,卷四为内科方及伤科方,卷五为外科痈疮及五官科诸方,卷六为妇科、儿科及杂治诸方。末附汤方三卷,现仅存卷上。所辑诸方多为宋代及宋以前临床所常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49元5本 本草明览
本草明览
(清)佚名
¥23.50
《本草明览》,11卷,撰者佚名。全书分草、木 、谷、菜、果、玉石、兽、禽、虫鱼、人10部,共收 载条目375种,涉及药物370余味。对每种药物的气味 、升降、归经、毒性、主治等均予介绍,尤其对药性 与功用的论述简洁精炼,层次分明,颇具特色。本次 整理以上海图书馆所藏清咸丰四年(1854)钮文鳖抄 本为底本。
49元5本 集古良方
集古良方
(清)江进
¥36.00
  《集古良方》由清·江纂辑。全书共12卷,48 门。成方歌括1000余首。内容包括内、外、妇、儿、耳鼻喉等临床各科,并附有衣服、花木等杂事。刊刻之后,广为流传,诸多验方反映了作者生活年代的文化背景,以及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对学习、研究传统中医学有着重要意义。本次整理以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瑞堂初刻本为底本。
49元5本 医便
医便
(明)王三才;饶景矅
¥36.00
 《医便》五卷,明代方书,为明·王三才、饶景矅于公元1614年重辑。该书初成于16世纪中叶,为二卷本,*初作者待考。现存*早版本为明万历十五年(1587)。 是书分五卷,卷首为提纲,主要列述诸方主治大要。卷一至卷五以病证为纲,分述各方之组成、功用、制法,及服用方法或加减变化,兼以医论。书中先载“饮食论”、“男女论”二篇大论,阐述了饮食、房室方面的养生之要旨,言简意赅,旨在防患于未然。全书共载历代名方、验方226首,并按四时及妇、幼、外、伤诸病证科目分类选方,以为对证之治。书中所载诸方多为历代方书常用之良方,博取兼蓄,每被医家所喜用,如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河间之防风通圣散等,实可谓一部良方集。 本书可供中医专业本科以上医学生,及广大中医古籍爱好者阅读。   作  者  简  介   王三才,明代官吏,生卒年不详。浙江萧山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士。尝官江西提刑按察司按察使。辑有《医便》五卷。
49元5本 小儿病源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宋)陈文中
¥12.00
 《小儿病源方论》全书一卷,后经明人熊宗立类证析为四卷。卷一为养子真诀及小儿变蒸候,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和保养要。卷二为形证门和面部形图,提出了儿科简易有效的诊断方法。卷三为惊风门和方药,强调“急惊属阳属腑,当治以凉;慢惊属阴属脏,当治以温”的观。卷四为惊风引证和痘疮引证,以病案说明了小儿的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方药。全书有论、有方、有案,颇具特色,对后世儿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次校注以宛委别藏本(收熊宗立明成化三年丁亥(1467)类证本)为底本,以明正德戊辰(1508)存德堂新刊本为主校本,以日本元禄癸酉本(1693)为参校本。   作  者  简  介   林慧光,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编过《陈修园医学全书》、《中医传统芳香疗法》等著作。
49元5本 妇科良方
妇科良方
(清)何梦瑶
¥15.50
  《妇科良方》系清·何梦瑶所辑。全书分论证和诸方两部分。论证部分包括经期、经行各证、经闭、崩漏、带下、瘕瘾痃癖疝痞血瘀血蛊、胎前、临产、难产、产后、乳证、前阴诸证、种子论等类,各类又因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的不同而分为若干证型。载方一百多首。本次整理以广州拾芥园《三科辑要》刻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