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
¥18.00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起飞,物质生活巨变,为何整个社会却充满了怨气和戾气? 全球化大势之下,中国文化的未来“危”与“机”何在? 《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是清华国学院刘东教授在全球化视野下思考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忧思之作。文化全球化虽为大势所趋,却尚在过程中,我们不应将自家传统视作奄奄一息的死物,中国文化的未来正取决于我们如何再造传统。刘东呼吁,只有参验当今时代的学识、眼界与体悟,重新为传统贯注精神内容和思想活力,政治合法性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危机才能获得和解。
转型期中国社会福利研究
¥24.00
本书从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中国市民社会的发育、第三条道路理论、社会质量理论等宏观层面,探讨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福利改革面临的制度困境、路径选择与制度建设的方向。同时,对事关国计民生的住房、教育以及当前中国主要社会群体面临的社会福利制度层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理论剖析。
中古英国庄园制度与乡村社会研究
¥14.94
《中古英国庄园制度与乡村社会研究》以中世纪盛期,特别是12、13世纪之交到14世纪中期英格兰的庄园和村社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理论观点及其主要分歧,尝试通过深入考察这一时期英格兰庄园的发展演变、经营管理、商品化的程度、劳动力构成、庄园法庭的运作、庄园与村社的关系、十户联保制等问题,利用一些庄园史料进行若干微观的个案研究,检验、辨析或修正学界已有的宏观理论,并努力形成自己的看法。
情商养成分类与疏缺补救:社会教育工作指南
¥11.40
《情商养成分类与疏缺补救(社会教育工作指南)/社会教育丛书》主要分三篇:亲情情商——与生俱来但养育应当逐步退让、现代情商养成分类与转型期疏失缺失、情商养成的轨迹把握与发展预测。本书阐述的道理是: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精神四肢”的功能价值与多样化养成,却越来越漠视“精神脊椎”的功能价值。殊不知,一个人一旦“精神脊椎”出了问题,其“四肢”的功能价值也将随之受损,甚至丧失殆尽。
五四知识分子的淑世意识
¥17.60
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经历了“五四”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知识分子,几乎都会在“知识探求”与“公共关怀”两者之间权衡较量、徘徊踌躇。 他们的呐喊和抗争在此,他们的彷徨和颓败亦在此;他们的伟大和优长在此,他们的渺小和缺陷亦在此。我们神往,我们也遗憾;我们赞叹,我们也惋惜。
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华人与马来人关系研究
¥23.88
本书并不打算面面俱到地研究马来西亚马华两大族群之间的所有关系,根据已有研究的成就与不足,本书将着重探讨马来西亚的华人与马来人两大族群关系的发展变化及矛盾与症结。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研究
¥33.50
在20世纪,华侨华人问题曾经四次引起学术界关注。
中国人的性格
¥2.19
一百多年前,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丝在其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格》里,列举中国人性格特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性格。《中国人的性格》是西方人介绍与研究中同民族性格的有影响的著作。这位博学、不无善意的传教士力图以公允的态度叙述中国。他有在中国生活22年的经验为他的叙述与评价担保,他看到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侧面及其本相的暧昧性。他为中国人的性格归纳了20多种特征,有褒有贬,并常能在同一问题上看到正反两方面的意义。
社会病管窥
¥12.99
25 年前,龙应台女士在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写专栏,于国民党威权严峻统治之下,大批台湾社会弊端——居然大义凛然!大揭台湾社会乱象——居然几无顾忌!大喊“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居然声嘶力竭!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
¥9.72
本书主要围绕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论述,从国家政策、价值观、贫富差距、教育问题、文化现象、热门话题等方面揭示当下中国之现状。本书语言犀利而不激进,思想深刻而不哗众取宠,有高度的现实意义,是一本能真正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真实现状的良心之作。
中国人的脸谱
¥9.90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亚瑟?亨?史密斯先生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是本探讨这个问题的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作,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外国人的中国观,因此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共总结了二十七条中国人的特性,引证丰富、或褒或贬,无不言之有据。
以房养老释疑
¥34.72
以房养老是“年轻时代以钱换房居住,年纪大时 用房换钱养老”,是将家庭拥有的住房资源与货币资 源融会打通后的好配置与安排,是强化养老保障制 度的一大创举,使得大家拥有的有限资源的效用发挥 到一种淋漓尽致的结果。这一思路一经提出,犹如巨 石击水引来一场轩然大波。各类人员给予以房养老极 大的关注,且有着不同的甚至可能是大相径庭的理解 和感受,说好的将它捧得伟大之极,说坏的将它贬得 几乎一无是处。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对此的答 疑解惑、细致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以房养老释疑》 的出版,正在于为大家认识和把握以房养老的基本思 路和操作方法,发挥应有的效用和价值。 本书对以房养老中的种种事项给予较为深入的描 绘和介绍,对大家心目中尚存的对以房养老和倒按揭 的各项疑问以答疑解惑。笔者柴效武遵循这一目的将 《以房养老释疑》一书摆放在大家面前,希望本书的 出版能得到大众的满意。
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3)
¥24.99
《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3)》是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编写的部有关民生保障与社会发展的报告。课题组基于老龄社会发展规律和养老保障需求与供给,根据2012年以前的数据研发相关指数,不仅运用该指数对“十一五”规划的老龄社会发展和养老保障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更加重视通过指数评价指导改革、创新与发展,引导国家经济发展方式从唯GDP转向以人均GDP的福利相关性为目标,为国家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奠定基础。
当代中国社会及人际关系和谐的调查分析
¥9.99
李春林、蒋冉、屈驳韵、万平著的《当代中国社会及人际关系和谐的调查分析》是一本以调查数据分析为主的学术著作,是通过对“当代中国人际关系和谐的影响力研究”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的系统研究成果,既可以为各级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又可作为社会工作者的参考资料。
无后为大
¥3.99
关军用这本书详述了自己不要孩子的理由,通过对生命、成长、教育、社会、伦理、环境等问题的讨论,试图以这本书满怀诚意地探讨现代人的母题之一——生育。全书分为“上篇:人生神圣”、“中篇:内心惶惑”和“下篇:外在恐慌”三大部分。上篇主要叙述作者对于生命创造的敬畏,“被生者”的权利和个人生活的转变。从中篇起,作者开始向繁育子女的传统观念发起挑战,批评生养关系中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孝道的荒诞、经验主义对自由的限制和家庭角色的错乱。用自己和朋友的经历来谈父母的职责、如何尊重他人、如何爱人。在下篇里,挑战延伸到社会环境,对政治、社会、教育体制、环保现状进行批判。
纪录片下的中国
¥11.88
在传播主体多元化而话语权严重失衡的国际格局中,如何有效地向他国公众展现中国的国家形象?如何走出“被偏见”的困局?纪录片理应成为一个有力的工具。本书作者在多年的纪录片研究与实践中,通过详实的案例剖析,辅以形象学、说服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分析,面对各国间复杂的博弈与变化的矛盾,探讨纪录片如何才能跨越文化的鸿沟,面向世界说话,并终成功行使文化外交载体的职能。
知识资本全球化与科技创新
¥16.99
《知识资本全球化与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结题成果,旨在从知识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视角来审视知识问题。探讨了当代知识经济与知识资本的关系,知识资本的全球化及其引发的科技创新、价值链和生产网络,以及生产方式全球化等的变化;进而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中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创新与创业型大学,以及“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来的“新政”等理论和现实议题;后,着力于我国国情,大尺度地讨论了纵向(中央与地方)与横向(东、中、西部)协调,城市与整个作为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为了实现协同创新而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所必须努力的方向等重要构想。
我看与他观:在镜像自我与他性间探问
¥7.65
台湾中兴大学校园里有只奇怪的黑天鹅,人们总能见它离开栖息的池塘,蹒跚走过繁忙的小路,来到车流如织的停车场,然后对着任何一辆光可鉴人的深颜色汽车瞅上几个小时,还不时与汽车亲昵地碰碰头。中兴大学生命科学系的陈木全主任解释说,这只可怜的母黑天鹅太孤独了,以至于把深色车漆倒影里的那个它当成了同类——几个月来,这只母鹅先后失去了幼子和丈夫,成为整个校园里的黑天鹅。1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9月16日报道,一只公绵羊近日闯入兰开夏郡的一户民宅大肆破坏,造成了7千英镑的财产损失。原来,处在发情期的公羊逃跑,路过这家大门时看见了自己的倒影——它觉得那一定是来争抢母羊的竞争者,一怒之下撒开蹄子冲
复合城市行为
¥110.00
书中的12个项目都是作者在十年内建造并设计的。这些项目均是次以城市作品合集的形式被归纳到一本集子里。几乎每个项目都是—座都市连续规划中的不同部分。本书对景观设计师及建筑师都有非常大的参考意义。
社会性别概论
¥8.75
从世界范围来看,妇女以及性别研究的兴起是第二次妇女运动的特征之一。妇女与性别研究的各类课程进入大学课堂,也被认为是各国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成果。关于美国妇女学课程的一项调查显示,自1975年后的10年间,高等教育机构中妇女研究项目和课程的规模以及注册学生的数量都有巨大增长,这明显体现出妇女学的学科发展开始制度化了。
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6月夏季卷)
¥11.00
在当下全球化的世界结构中,不仅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之认识对象的“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这种认识本身所赖以为凭的话语系统亦需要根据当下中国的立场进行重构——否则我们将没有基本的哲学根据去谈论所谓“中国”社会秩序的正当性问题。因此,“中国”既是中国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又是其思想根据;换言之,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判准只能是“根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