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一颗心:一位心外科医生手术台前的生死故事
¥29.90
“我经手过12000颗心脏。”作者在心外科暨胸外科从业数十年,手术成绩卓著。本书即汇集了作者经历的一些经典案例(多数发生在1970年代至2000年代之间),也剖白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 工薪家庭的穷小子,被幼年时的医学纪录片鼓舞,也被亲人的离世刺痛,终于将自己历练成一名杰出的心外科医生。他为面试的成功而激动地徜徉在伦敦河岸街头,为先天心脏病或气道重度灼伤的小儿胸,为病人和家属的焦灼与渴望而奋战,为对抗次日手术的焦虑而深沙特沙漠欣赏夜空,为尽力修补而果断切削垂危的心脏,为救命而与医务主任对抗、“擅自”为病人安装人工的“电池”心,在命悬一线的攻坚手术面前还能讲出冷笑话……一位艺业精湛、傲气十足又敬畏生命的外科医生形象跃然纸上。那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存在的*外科技术也令读者叹为观止。 ??? 在展现心胸外科手术的神乎其技之余,作者也借病症、病患和自己的业务游历,揭示了人世百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物文化,展现了一名外科医生眼中所见的悲伤与爱,以及对医疗制度、伦理和医学教育的反思,令读者收获很多感触和启发,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医学知识和奇迹的佳作。


中国时代.卷二
¥69.99
西方如何认识中国?他们如何发现中国,发现同样的一件事的背后与我们认知不同的部分。本书试图探究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中国,如何围观中国的方法。 了解他国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进而引发多层面更深入的思考。为此,我们需要一本原始的,没有任何修饰的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不管这是一种偏见还是洞见,不管是一种真知还是误读。 这本美国人撰写的参考消息式的中国现代史,对我们认识正在快速前进的中国有着积极意义! 100万字,25位学者,历时八年,六本美国主流报刊编就的一部美国观的中国现代史,中国人了解美国主流媒体刻录中国的方式与观察。


欺骗世界的医生
¥49.00
本书记录了“反疫苗运动之父”英国医生安德鲁·韦克菲尔德针对麻腮风三联疫苗行科研欺诈,引发全球性疫苗信任危机的全过程。1998年,韦克菲尔德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基于对12位儿童的研究,提出麻腮风三联疫苗中的麻疹病毒与自闭症之间存在关联。这篇论文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和一系列的科研争议,引发了麻腮风三联疫苗全球种率的大幅度下降,麻疹感染潮再次复苏。2003年,《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布莱恩·迪尔经过详尽深的调查,发现了潜藏在这篇论文背后的惊世骗局,曝光了韦克菲尔德及其借此牟利的同伙、律师理查德·巴尔之间的秘密交易。最终,论文被《柳叶刀》撤回,韦克菲尔德的行医执照也被吊销。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兴起,韦克菲尔德改头换面卷土重来,迪尔对他的追踪还在持续。


文学的故宫:祝勇答问录
¥26.99
《文学的故宫——祝勇答问录》由媒体对祝勇的采访和谈话组成。这些访谈,或谈故宫对祝勇写作的影响,或谈祝勇的历史观,虽是一本答问录,但字里行间闪现着作者思想的灵光。从访谈中不难感受到,无论是书写故宫,还是站在更大的视角上书写文明史,祝勇致力于精心建构一座历史宫殿,以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恢复当代人对传统的感受力,重新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深处与文明源头的魅力。在与采访者的一问一答中,还原了祝勇当时的心境和思想,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于喜欢和研究祝勇作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走近祝勇及其作品的绝佳指南。


只有医生知道.2
¥35.00
有些关于女性身体的秘密,只有医生知道。协和资深妇产科医生张羽用幽默而真诚的笔触,为万千女性倾情叙说那些不可不知的健康知识。二十多个生动的医学故事,一次对生命的温柔关怀,教你如何呵护自己、真正掌控自己的身体与生活。 从这套温暖的生命之书中,你可以从中读到对女性生理知识深浅出的全面科普,见证作者一路“怪升级”从实习医师到副主任医师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感知作者对现代医患关系的锐利思考、经历无数生老病死与人情世故后深刻的生命体悟。 作者张羽深知除了药物与手术刀,文字亦可救人。医者仁心,她希望通过极具亲和力与实用性的科普,在书里书外守护每一位女性,让全社会知道那些只有医生知道的医学知识,“让医学殿堂不再神秘高冷,让医患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让医疗真正温暖起来”。 除了讲故事、写知识,我还奢侈地希望能帮女性建立起科学素养,确保在人生关键的几个上做出的决定是慎重、知情和自主的。 ——张羽


只有医生知道.1
¥35.00
有些关于女性身体的秘密,只有医生知道。协和资深妇产科医生张羽用幽默而真诚的笔触,为万千女性倾情叙说那些不可不知的健康知识。二十多个生动的医学故事,一次对生命的温柔关怀,教你如何呵护自己、真正掌控自己的身体与生活。 从这套温暖的生命之书中,你可以从中读到对女性生理知识深浅出的全面科普,见证作者一路“怪升级”从实习医师到副主任医师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感知作者对现代医患关系的锐利思考、经历无数生老病死与人情世故后深刻的生命体悟。 作者张羽深知除了药物与手术刀,文字亦可救人。医者仁心,她希望通过极具亲和力与实用性的科普,在书里书外守护每一位女性,让全社会知道那些只有医生知道的医学知识,“让医学殿堂不再神秘高冷,让医患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让医疗真正温暖起来”。 除了讲故事、写知识,我还奢侈地希望能帮女性建立起科学素养,确保在人生关键的几个上做出的决定是慎重、知情和自主的。 ——张羽


死亡尾迹
¥35.40
1915年5月,正值一战战况胶着之际。豪华邮轮卢西塔尼亚号从纽约出发,即将抵达利物浦港口时,被德国潜艇中,18分钟内,船上1000多名乘客和英国情报机构的秘密都沉海洋的深处。作者调查大量档案,生动还原了当时乘客、潜艇指挥官、英国情报机构、美国总统在这个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揭露出这次灾难背后连时间都无法穿透的幽暗。 鱼雷在水面上的轨迹就像一条长长的、惨白的伤疤,当时的水手称之为“死亡尾迹”。


雷马克作品系列:里斯本之夜
¥25.00
送出船票的是德国人约瑟夫·施瓦茨,他因反对纳粹政权,被他做盖世太保的妻弟告密,关进集中营,后逃出德国,却冒险回国探望妻子海伦。海伦决定和约瑟夫一同离开德国。他们辗转瑞士、法国、西班牙,经过数次分离与重聚,逃过种种追捕与监禁,终于到达了里斯本,却在*后关头不能登船去往“应许之地”了……约瑟夫和海伦的逃亡之路是一首“由恐怖、喜剧、逃跑、官僚政治、绝望和爱情组成的史诗”。


重访加勒比
¥18.99
《重访加勒比》内容简介:《重访加勒比》是诺奖得主奈保尔的游记作品,堪称纪实文学典范之作!在《重访加勒比》中,我们看到的是典型的奈保尔:他用准确、敏锐的洞察力,写下了他对这部分世界真实的印象。 奈保尔重访家乡特立尼达和另外四个加勒比国家和地区。一路上,他目睹了特立尼达的繁华与落后、英属圭亚那的热情与冷漠、苏里南的多样与空洞、马提尼克的偏见、牙加的茫然…… 这些急速转型中的国家和地区充满变化,却又停滞不前。奈保尔用惊人的报道技巧和敏锐的历史思维冷静地再现了这里“毫无创造”的文化。他关注的是这里形形色色的人和他们的处境。在他看来,这里的人是模仿者,生活在借来的文化中,是一群永远无法抵达目的地的旅行者。 《重访加勒比》为“美洲三部曲”部。


美国底层(美国底层何以青睐特朗普?)
¥29.99
《经济学人》年度好书! 《美国周刊》《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多家机构力荐! 一位华尔街交易员出于愧疚,历经三年时间,24万公里 深社会底层,用镜头和文字,力图展现一个真实又割裂的美国社会图景 一部写尽底层“绝望与坚韧”感受之书!不仅是美国,也是全世界底层的绝望与坚韧! 提起美国,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曼哈顿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与硅谷引领潮流的前沿科技。这诚然是美国的写照,却并非全部。一位华尔街交易员出于对金融行业的愧疚,始探索中心商务区以外的美国。在《美国底层》一书中,他用镜头和文字呈现出一个割裂而真实的美国社会图景,并对弥合阶层鸿沟做了有益的思考。 他意识到,他对比他的社交圈子里穷得多的众多美国人知之甚少。因此,在布朗克斯,他始和人们攀谈,给他们拍照。他说自己遇到的情况并不像别人告诉他的那样,那里其实友好、温暖又美丽,并不空洞、危险而丑陋。就这样,他始了长达24万公里、历时三年的穿越美国落后地域之旅。从缅因州的刘易斯顿到加利福尼亚州的贝克斯菲尔德,他走过城市和农村,黑人区和白人区,一路在许多地方停留。他将这段旅程写了《美国底层》一书——一部深具同理心的作品。


罪恶与梦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促销价:¥49.99|¥118.00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战争纪实文学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渐沦为野蛮与文明之间的斗争,1942年11月见证了这场斗争的关键。这或许是整个20世纪重要的一个月,当时一切仍悬而未决,胜利的天平左右摇摆。在该月月初,轴心国似乎仍有可能取得胜利;到了月末,每个人都隐约意识到,它们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如同既往的写作,在本书中,皮特·恩格伦无意为我们提供另一部自上而下的军事历史,而是记述一段人类战争体验的真实历史。 从美英在北非登陆的战役到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对德军的包围战,从战场的前线到后方的沦陷区,39个普通人,他们身份、阶级、阵营各异,但无一例外都被卷这场战争中。其中有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美国飞行员、北非沙漠中的意大利卡车司机、白俄罗斯森林中的游队员,也有逃难于上海的12岁犹太女孩、海难后独自漂流133天的中国海员,反抗纳粹政权的德国女大学生、亲法西斯的英国变节者……皮特·恩格伦从海量的文献记录中,整理出他们的日记、信件、手稿和回忆录,记录下他们的战争经历和精神变化——有震惊和愤怒,有渴望和疯狂,还有在残酷环境下人性的扭曲和撕裂。 这是一部关于平凡人挣扎于战争中的非凡纪事。在恩格伦的笔下,这些惊人罕见的材料以一种极富冲力的形式拼合并呈现,构成了二战转折之月的宏大交响。


日本案件纪实:金字塔之作(共3册)
¥154.99
日本纪实文学作品集,震撼全社会的惨案完整披露!每一本书都是未被美化的现实切片,看见比虚构更荒诞的现实,读懂比小说更复杂的人性。套装共3册,分别为《被寄生的家庭》《恶魔之家》《无处可逃的家》。揭露家庭潜在危机,以期帮助更多人走出亲密关系的泥潭。


重庆打黑实录
¥2.00
谁是横行一时的“猪霸”?谁打造了“黄赌毒”产业链?谁把黑手伸向运输和地产业?谁从打黑英雄蜕变成黑社会的保护伞?谁是真正的打黑英雄?……2009年初开始,在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带领下,在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主持下,重庆市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黑唱红”运动,将许多盘踞在重庆多年的黑社会头目批捕入狱。本书对重庆黑社会组织进行了揭秘。


中东死生门+走出中东(套装共2册)
¥39.99
《中东死生门: 巴以行走观察 》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冲突,可以追溯到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或许是这个星球上绵延至今,古老的战争,让全人类束手无策,至今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两年在加沙的生活,让当时作为新华社唯独常驻记者的周轶君直面生死,容不下矫情造作。在冲突仍频的加沙、圣地耶路撒冷生活的人们,和平或许只是战争与战争之间的幻影。战事令人厌倦,领袖也随风而逝,留下来打败时间的是芸芸众生的日常。 《走出中东: 全球民主浪潮的见证与省思 》 与中东的情缘召唤周轶君回到出发的原点:土耳其、埃及、巴林、利比亚、伊朗、尼泊尔……一站接一站,地覆天翻。尼泊尔改制、伊拉克重建、阿拉伯之春、乌克兰战争、委内瑞拉的阴影、列支敦士登公投、英国女王存废等全球重大变革事件在书中一一展现。身历16个国家,访问135位人物后,周轶君由中东落笔,荡至全球各大新闻热点地区,她冒着性骚扰、歧视、甚至汽车炸弹的危险,为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做了普遍描绘。她以客观、真实、思辨的笔触,记录下每个人在历史转折中的处境、变迁中的笑声与泪影。拉开时间的距离,每一瓢变革的滋味,冷暖自知。


世界微尘里
¥38.40
《世界微尘里》讲述了一个农村孩子反抗命运,不屈奋斗的故事。他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小学毕业即在家务农。不甘命运捉弄的他南下工,疾病与低学历成为绊脚石,他只能在各种小厂辗转谋生。现实的并没有让他绝望,而是让他懂得了自强不息,生活磨砺使他获得成长。通过拼搏,他成为准上市公司的高管。他并不满足于生活上的改变,想要追寻梦想。他毅然辞掉高管职务,卖掉公司原始股,默默耕耘五年之后,他成为了一名作家。这是一部关于“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作家莫华杰以亲身经历为内容,书写十多年的工生涯,向世人阐释:努力奋斗可以解决人生很多迷茫、苦难和绝望,就算是一粒微尘,也可以在世界里拥抱美好与希望。


错把妻子当帽子
¥47.99
我们必须在桎梏中寻找自由,在残缺中寻找圆满。 在疾病与死亡的框定下,生之意义与顽强得以彰显。 最会说故事的神经科医师奥利弗·萨克斯,以其专业的知识背景,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脑神经病人的临床案例,写成24个深刻感人的故事。 24个故事中的病人都因脑神经疾病,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但与这种残缺相伴相生,他们身上也都有着某种天赋。他们以自身尚存的能力与天赋,顽强地突破疾病带来的限制,拥有了精彩甚至可称辉煌的人生。他们的人格熠熠闪光。这对我们普通人的意义是——生命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但也总能自行寻找出路。


京城捕王
¥39.80
《萨苏说故事系列:京城捕王》主角以北京市公安局老刑警队长赵长印为原型,书中案件,大多是老爷子亲身侦破或参与侦破的,但在叙述时对其中一些案件的作案细节、侦破技巧、涉案人员等行了改动、异化或淡化,对一些案件行了结合,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引起模仿犯罪或暴露侦破手段,并有助于更好地以文学形式展示公安战线的传奇,因此,请勿将《萨苏说故事系列:京城捕王》的细节与真实案件的情节和人物完全划等号。


谭嗣同和他的时代
¥18.60
慷慨赴死的英雄形象虽然足够光辉足够深人心,但用以概述谭嗣同短暂的人生仍不免失之全面。本书作者先是耗费较多笔墨于其成长历程,依托史料考据和遗址寻访,带着感情讲述他的家庭生活,尝试着从中分析他的性格底色。然后着重写了谭嗣同的治学,选取文本并加以分析,梳理出他求索学问的脉络,从科场失意到醉心佛学,从学习西学到创建仁学,透过作者的论述可以充分了解谭嗣同的思想演变,同时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养分。而本书之书名所以加上“和他的时代”,是因为在写到谭嗣同的维新活动时,作者采用群像式的描写,把当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众多人物悉数加以塑造,通过引征文献把历史的前因后果加以呈现,使得清末维新变法这一历史大事更加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的语言是散文化的,在叙述情绪变化、内心活动,以及描写场景、营造氛围的时候,遣词造句细腻优美,颇有值得品读之处。同时作者还不时以自己的口吻来抒发感情、表达观,往往情感饱满而观明确,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

松木的清香
¥62.30
《松木的清香》是万玛才旦遗作小说集,收录和整理了作为小说家的万玛才旦在文学创作的不同阶段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篇目,如生前尚未出版的的小说遗作《松木的清香》、小说创作处女作《人与狗》、汉语小说成名作《流浪歌手的梦》、电影《寻找智美更登》的同名小说等……其中篇目经由万玛才旦之子、青年导演久美成列编选确定,以久美成列和陈丹青撰写的怀念文章为序言和跋,力图还原一个真实赤忱、才华横溢、天真悲悯的**作家及其文学遗产。 坐飞机而来被寄予众望的外来种羊,一生寻找梦中姑娘的流浪歌手,全身透明的雪山精灵,指日为月的少年情事,辗转追寻的公路电影……从雪山生灵到藏地风霜,从文字声音到画面影像,我们溯流而上,重新捡拾起只讲了一半的故事,借由文字再次抵达万玛才旦的内心艺术世界,再次见到净土上那株“生命力顽强的莲花”。


娜斯佳的眼泪
¥39.99
1993年的一天,娜塔莎在家里放了一张俄语唱片,身旁的清洁女工娜斯佳突然泪流满面,她这才意识到,娜斯佳是母亲去世后首个和自己产生交集的乌克兰人,她不仅在基辅受过高等教育,还是土木工程师…… 她是怎么从乌克兰的高级工程师摇身一变成了柏林清洁女工的?为什么没有护照也要去德国?又如何和大学恋人分别,再嫁给了德国的楼房管理员?《娜斯佳的眼泪》延续了“马里乌波尔三部曲”前两部的脉络,聚焦于一位来德的乌克兰女性,串联起无数东欧人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遭遇,讲述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缝隙与时代转折下,一个人的破碎与一代人的四散流离。


朝霞
¥49.00
1881年问世的《朝霞》含五卷,不同于多数德国哲人对庞大、严密体系的偏好,尼采又一次采用了格言体,"我探讨深刻的问题,就像洗冷水澡--快快出……寒气逼人让人快速行动!" 尼采敏锐地洞察到:当人的直觉、感受与"道德""理性"发生冲突,后者碾压性的约束力,常常成为现代人心灵症结的根源。所谓规则,包括"习俗道德",原本服务于人,但它却恣意生长,反过来成了人的目的,迫使本人为它削足适履。 在《朝霞》这部格言风格的瑰丽著作中,尼采用他生命的"偏见"裁决道德的成见,激励我们从规则手中夺回权力。这是一本助人寻回人性的肯定之书、痊愈之书,标志着尼采哲学的重要转向,他自此启了他宏大的旅程:"重估一切价值"。 关于《朝霞》,尼采建议,不要坐在书斋里正襟危坐地阅读本书,而要"在散步中,在旅途中,自由地翻阅它,一次次地埋下头去和一次次地抬起头来,直到发现自己一片完全陌生的天地" 。 在尼采个人著作史中,本书介于《人性的,太任性的》第二部分和《快乐的科学》之间,属于"骆驼""狮子""孩子"中的第二阶段:"狮子"。它具备充沛的毁灭性,摇撼着古老的价值,其使命在于为新价值的创造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