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精)全四册--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142.80
《通鉴》是司马光在其助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之书。


宋元文法论(精)
¥46.80
宋元文章学发达,文法论成为文章学的核心内容。本书针对宋元文章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南宋阶段的现状,将宋元文法论看作一个整体,把北宋欧阳修、苏轼、 黄庭坚等人的文论纳考察范围,根据宋元文法论体系建构的实际情况,着重探讨了以“文章正统”的确立为主的师法对象认定、“辞涩言苦”与“简而有法”等文法理念之间的差异与冲突等内容,从文章学角度重新解读了以“自然成文”为标高的“作文之大法”,并介绍了宋元文章学家在字句锻炼与篇章安排布置等“定法”方面的探索与理论总结,充分展现了宋元文法论的理论水平及其动态发展程。


西明东夏:唐代长安西明寺与丝绸之路(精)全二册
¥288.00
西明寺是位于唐代首都长安城延康坊的皇家寺院,是唐代强盛之时的众寺之首,也即所谓“国家大寺”,不仅是僧团日常活动的载体,还集译经的场所、著述的所在、外国僧人的留学重地、皇家礼仪活动乃至市民文化活动的场所等功能于一身,是一个不断吸引周边宗教与世俗精英的知识朝圣的中心,其辐射范围笼罩了整个周边地区与国家。玄奘、不空、道宣、慧琳等佛教精英,都曾活跃于此。 《西明东夏:唐代长安西明寺与丝绸之路》以长安西明寺为切入点,从“帕米尔高原—敦煌—长安”、“西明寺—杭州—日本”、“南海—广州—长安”三条线路,对该寺在长安佛教乃至中国佛教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梳理,清晰呈现了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长安文明。其中神圣与世俗、超世离尘与财富金钱、政治与宗教、精神与物质、中土与异域、东方与西方完美地交融,折射出中古时期王权与教权间的微妙关系及神圣同世俗间的互动,可使读者深入了解通过丝绸之路而来的佛教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理解中华文化鼎盛时期海纳百川、容摄万有的博大胸襟。 本书分“研究编”与“史料编”两编,深入的研究与翔实的史料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他乡的星光:欧美游学散记
¥33.60
作者是北大78级毕业生、归国科学家,1989年作为洪堡学者赴联邦德国汉诺威大学学习,其后又在芬兰、加拿大、美国的大学、研究所和跨国公司学习、工作,并在海外安家生活。2008年底回国工作后,陆续撰写了一系列随笔文字讲述二十年海外游学经历。作为一部科学家的随笔集,本书文笔流畅优雅,引人胜,而又别具匠心。其中既有异域风光、旅行见闻和海外生活的描写,也介绍了包括作者导师在内的众多欧美杰出科学家的成长路径和科研历程,以及多所殿堂级科研机构的发展历史。从这些文章中,读者可以沉浸式地感受西方科学文化,深理解科学精神,体会饱满的人文情怀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词中老杜周邦彦研究
¥76.80
周邦彦其人其词,历来是词学研究的“显学”之一,在词史上具有集其大成、承前启后的崇高地位。近代词学大家郑文焯、王国维等更是将周邦彦拟诸“词中老杜”,足见其人在词史上地位之崇。 《词中老杜周邦彦研究》一书分别从周邦彦词作编年、词集的整理传播与文学评价、思想意趣、词学法度与审美规范、艺术风格创新与哲学意义、词史定位与影响等向度切,梳理了两宋词学词风的发展流变,探究词体与其他文体(特别是诗歌)、哲学思潮的关系,而论述清代及近代阐释经典的理论建构、治词方法的现代转型,为周邦彦与其词的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多维、阔、立体的视野。


宋人生卒年月日考
¥118.80
《宋人生卒年月日考》凝聚了李裕民先生二十几年心血,对二千四百余宋代人物的生卒年、月、日作了细致的考证,绝大多数是他人尚未考证或所考有误的,是宋代人物研究中的一项有意义的成果,也是富有参考价值的工具书。《宋人生卒年月日考》按笔画顺序编排,每条前注《宋人传记数据索引》,该索引的册、页,以便对照使用。书后附人名索引、字号索引、主要参考文献。甚便检索。


古书凡例与文学批评:以明清集部著作为考察中心(精)
¥46.80
凡例是置于卷首,揭示图书著述宗旨、主要内容和编纂体例的一种文体。明清时期,著述者发凡起例的意识远较前代自觉,撰写凡例蔚为风气,至于极盛,而凡例内容之丰富、体式之严整,更是靠前,集部著作的编纂也不例外。就文学学术言,集部著作凡例绝非局限于介绍图书编纂体例和技术的说明性文字,而是包含着丰富的文学批评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对许多文学根本问题的看法。因此,本书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发,对于明清集部的凡例内容和体式行了深的探讨和研究。


道家哲学主干说(精)--陈鼓应著作集
¥36.00
1990年,陈鼓应先生提出“道家哲学主干说”,引起学界很大关注。三十年来,陈先生围绕这一学说陆续发表了一些列文章,《道家哲学主干说》即是这些文章的结集。全书收文13篇,按照导言、方法论、概论、史论的结构编排,既有对道与物的关系、“理”范畴的理论模式、三玄思想的内在联系等宏观议题的整体把握,也有对郭店简本《老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王弼、周敦颐、张载等个体案例的深分析,系统论述了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处于主干地位的学术创见。本书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具有“学术典范”意义的重要著作。


仪顾集--古汉语与古文献研究(精)
¥57.00
本书是有关中古时期汉语史以及文献研究的论文集。汉语史方面,涉及汉语词汇、音韵、语法等。文献方面,涉及中古文献的校勘、避讳研究等。收录文章约三十篇,总字数约二十万。本集所收录的论文,除一两篇外,均已在有关刊物上发表;多数为汉语史与古典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对于汉语研究以及中古典籍整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心鉴秋月:米芾的艺术史微观叙事(精)
¥40.80
中国艺术史的两大叙事体例于唐宋时臻于成熟:一是借用正史体例的艺术通史,二是传衍稗史志怪的私人艺术笔记。由于宋代及以后,以个人见闻、微观叙事见长的艺术笔记,无论是数量,还是学术影响力,都远超体现宏大历史叙事意识的艺术通史。因此,通过著述家及其文本案例,追问艺术史微观叙事勃兴的现象、缘由与价值,就是重审传统艺术史学的一个重要角度。作为著述家,米芾既参与过官方艺术通史的编撰,也因其自由、多变而具创见的五本笔记闻名于史。通过对其生平及著述的考察,米芾在宋前艺术著述的基础上,思考艺术著述的写作体例和艺术史论研究中的叙事对象问题,放弃了以朝代为类目、以艺术家为中心的宏观“叙史”品评体例,逐渐建构起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微观“叙事”模式。


顾颉刚殷履安抗战家书(精)
¥52.80
《顾颉刚殷履安抗战家书》收录顾颉刚、殷履安夫妇1932年淞沪抗战以及1937—1943年全面抗战期间的往还家书。 1932年1月23日,顾颉刚离北平赴杭州看望父亲,“一·二八事变”后滞留杭州数月。1937年“七七事变”后,顾颉刚因宣传抗日被日人追捕,辗转绥远、苏州、甘肃、青海、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动荡的岁月中,顾颉刚与家人聚少离多,夫人殷履安操劳一家生活,辛苦支撑。山河破残,妻孥离散,家国大义,儿女柔情,每通家书背后都有一段往事,每程邮路尽头都是一双望眼,个中滋味,在往还书信里体现得淋漓而尽致,颇具故事性、可读性、生活性。 “顾殷家书”既是顾氏一家及其亲友以及学界同人在国难当头之际,如何支援军队抗战,在战火中如何流离转徙、艰难谋生的真实见证;又是个体生命在悲惨的战争岁月之中,人生际遇、家庭变故、心理感受的如实反映;更在宏大历史叙述背景之下,为弥补疏阔的历史罅隙,提供了生动的细节与丰富的素材,也是极为珍贵的档案史料。 书末附其间顾颉刚长女、次女与父母的往还书信,可与顾殷家书参照对读,使夫妇间的部分情事连贯完整,视角多维,别有况味。整理者对书信中所涉人物及其字号、别名、昵称及当时的背景、人物关系等,做了简明的注释,更便理解。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五辑)
¥40.80
《文学传播与受论丛》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世界文学和文艺学这个学科自然地融合贯穿起来,精选了优秀的论文,为推中国文学传播与受的研究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曲蕴华章——张蕴华带你走进单弦艺术(附光盘)
¥178.80
《曲蕴华章》是一部集音频、视频、唱段文本、教学示范于一身的鼓曲类出版物,内容涵盖单弦牌子曲、岔曲的各种表演形式,涉及74段曲目。绝大多数唱段文本都来自张蕴华1960年作为学员时手抄的珍贵文字,音频、视频则是张蕴华在知命之年录制下来的珍贵资料。 希望这些珍贵的单弦艺术资料能为曲艺从业者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曲艺爱好者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单弦艺术的机会。这也彰显了张蕴华为传承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单弦牌子曲项目付出的辛勤劳动。


粤西唐诗之路探源与诗人寻踪(精)--唐诗之路研究丛书
¥46.80
广西师范大学莫道才教授编纂的《粤西唐诗之路探源与诗人寻踪》是一部粤西唐诗之路研究总结性的论文集,收录了叶嘉莹、户崎哲彦、陶敏、孙昌武等学者的十五篇论文。全书分为三部分:“粤西诗路与诗歌创作”主要讨论了粤西唐诗之路上的诗歌作品及其所反映的诗人情感、历史文化背景;“诗路诗人寻踪”主要考证了唐代诗人在粤西唐诗之路上的史实、行踪和遗迹;“粤西诗路丛考”考证了粤西唐诗之路的大致走向、遗迹以及诗路上的文化。


中国哲学的现代视野(精)--清华国学研究系列
¥58.80
本书收录陈来教授最新论文共16篇,一方面依据现代哲学意识,分析了从王阳明到熊十力、梁漱溟、徐梵澄等思想家的哲学观的精深涵义,探讨了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的精神性问题,深化了对心学体系的研究,另一方面,从中国哲学的立场,对西方哲学思想作了阐发,显示了当代中国哲学家对现代中国哲学中本原性问题的关注,和对现代西方思想的理解与问题意识。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二十五辑)
¥82.80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二十五辑)》以学术研究为主,凡域外汉籍中有关语言、文学、历史、宗教、思想研究之学术论文及书评,均所欢迎。有关域外汉籍研究之信息与动态,亦酌量刊登。


文景·回音谷(套装共3册)
¥120.00
时光回响,通往无比鲜活的过去。文景·回音谷系列关注世界历史,聚焦身体性别、物质交流、社会心理、科学环境等话题,以历久弥新的经典大师之作和具有启发性的前沿学术佳品,回应当代人的社会体验与观察。本套书包括《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拉面:国民料理与战后“日本”再造》《珍珠在蒙古帝国:草原、海洋与欧亚交流网络》三本。


此处葬曹操
¥79.99
关于曹操墓,民间一直都有“七十二疑冢”的传言。2006年意外发现的一方两晋时期的墓志透露了曹操墓的方位。因墓葬被盗掘,考古队启抢救发掘。本书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了曹操墓惊心动魄的发掘故事,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对证认定墓主人身份,根据一系列关键证据对公众的质疑逐一行科学回应,再结合科技与人文的方法,以全新的研究成果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和他的时代。


文明大趋势
¥69.99
当今,人类文明已经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人类社会一方面面临着堆积如山的全球治理问题,巨大风险和挑战时刻威胁着人类文明的存亡绝续;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体系是由先发工业国家主导建立的民族国家体系,先发国家一旦感觉其为全球治理付出的成本高于其收益时,便会选择逆全球化,回到自己的舒适区,而听任后发国家在风雨中飘摇。这一巨大困局,就是“21世纪人类文明的困局”。 美国汉学家白鲁恂曾指出: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体。中华文明历经5000年,为何依然年轻且有澎湃的活力? 作为历劫不衰的中华文明在应对人类社会历次重大危机与挑战时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集纳了丰厚中华文明底蕴的中国式现代化对21世纪人类世界的共同问题将提供哪些独到的解决方案?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以文明兴衰的内在逻辑为经,以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为主线,对5000年来中华文明的演绎逻辑行了剖析,同时以世界大历史为纬,从全球的视角,对5000年来世界主要文明体的历史表现行大纵深透视,客观分析世界各原生文明的内核,揭示文明盛衰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下编分析了全球化时代的内在困局,在殖民霸权文明日益走向式微和内耗的前提下,中华文明作为从未断绝的天下型文明,其独特的文明观与对人类前途命运的自觉担当,必将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程的领跑者。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困局破局。


血、汗、泪:世界钻石争夺史
¥59.50
本书是对钻石行业的重磅历史曝光,揭露了钻石闪耀外表之下古老而充满血、汗、竞争的另一面。它重关注钻石采对矿工和环境的剥削,帝国、政府、私人公司通过何种手段对未切割钻石贸易的垄断,精英如何把利益建立在穷人的劳动和注定失败的梦想上。 从印度苏丹、巴西的葡萄牙人到南非的工业家,如何使用强迫劳动和政治压迫,囤积钻石以维持高价;英帝国主义通过钻石贸易垄断实现种族压迫和帝国主义怪诞幻想,扩大殖民统治;世界最大的钻石采者戴比尔斯如何为钻石行业定下基调,又透过钻石参与到20世纪历史上一些最黑暗的时刻。以及为人所道德谴责的“血钻”是如何诞生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到今天,这种情况依旧毫无改变。该书表明,合成钻石生产的步尚未能够消除世界对钻石那无法抑制的渴望所造成的采。


南京大屠杀
¥50.00
2017年12月13日,是日本侵略军制造的人类历史 上一场罕见的大悲剧——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日80年 ,那是一般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啊! 80年前的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陷落、城的 日军,以其占领者的优越感,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 残暴地屠杀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守城官兵和普通市 民达30余万人,在中国人心头和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 一段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 2014年春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作出一项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日 军侵略者始在南京大屠杀之日,确立为“国家公祭 日”。这是一种痛苦的选择,烙在心坎上的记忆,它 让我们有了一种新的国家意识! 老实说,《南京大屠杀(精)》作者何建明并不是 战争罪行的研究者,但过去的漫漫日子里,作者天天 沉浸在浩如烟海的日本侵略中国时所留下的种种罪行 的史料和实物之中,作者常常有种窒息的感觉——因 为它太沉重,太悲惨,它必须让所有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