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歇的时钟:机器、生命动能与现代科学的形成
¥33.99
中世纪以来盛行的自动机械人偶,曾让欧洲的皇室和宫廷贵族着迷发狂,传教士甚至将其作为贡礼献给中国皇帝。从雅凯-德罗兹的写字小男孩儿到坎普林的下棋机器人,人和动物的形象,被频繁地制成荒诞而逼真的机器,仿佛有了“能动的生命”。所有这些都源于“万物机械说”的大行其道,它牵涉出的是困扰人类始终的问题:生命是什么?机器会拥有生命吗?事物运转的动力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人和机器、物质和灵魂之间的关系,几百年来争论不休。17世纪是翻天覆地的思想大变革时代,机械论作为现代科学的核心范式得以确立,整个宇宙被看作一台机器,包括动物和人类,但仍将其动力和精神归于上帝之手。然而,更为反叛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则认为生命机器具有内在动能。现代生命科学就在这两种矛盾的机械论中兵分两岔。笛卡儿、玻意耳继承了前人衣钵,坚持经典机械论,莱布尼茨、拉马克创造性发展了主动机械论,达尔文的化论在被动和主动模型之间摇摆不定。由此还催生了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说,薛定谔则用颠覆性的量子力学解释生命体能从“秩序生秩序”。机械论连引发了控制论、目的论、化论以及认知科学、化心理学、人工智能等理论和学科的形成,在社会文化环境的联动下,铺展成一幅气势磅礴、方兴未艾的现代科学图景。 杰西卡·里斯金拥有哲学、历史学和科学研究背景,她用生动而思辨的文笔,原创性地将一手资料、学界往来通信和文献档案熔融一炉,顺着生命本源问题的脉络,展这场“长达四个世纪的争论”。理解现代科学的历史,对于思考当下、想象未来具有重要意义。这本科学史著作不仅将颠覆我们对现代科学的认知,还将成为我们理解当下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问题的思考利器。
工作的意义
¥22.99
在人类历史上95%的时间里,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将工作置于近乎主宰的位置。 古箴言说,“人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如今大部分人却将生活过成了“泪流满面”的样子。人类从何时始工作的?人与工作的关系发生过哪些改变?人被当作生产力工具投经济增长,又是怎样形成的?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家詹姆斯·苏兹曼绘制了一幅宏大的工作简史。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到智能化的人类未来,挑战了关于工作变革与人类化的一些深刻的假设。他融合了人类学、化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表明虽然我们费尽心力通过工作寻找快乐的意义和目的,但是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过上了工作时长远少于现在但是足够充裕且闲暇的生活。当代社会将人物化为工具,鼓励持续工作以满足经济不断增长,究其原因,就在于稀缺经济学的引导。人们担忧资源稀缺,因而勤奋工作变得重要,人也变得越来越忙碌。 苏兹曼认为,自动化技术的到来使我们再次处于历史上一个相似的变革时期。如果机器人代替人去做重复性的工作,那么人该做些什么才能更有价值。他认为自动化将改变人与工作的关系,他并不主张回到原始社会这种激的观,而是希望我们能够以“富足的原始社会祖先为借鉴,思考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工具的意义。这种从工具人思维向“Human Being”的转化,才是他写作本书更真切的建议。
保险严选指南
¥19.99
保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融工具,是家庭理财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石。 本书将与普通读者关系*密切的保险知识,行了科学系统的规划,包括商业保险与社保的关系,为什么要人寿保险、重疾险、医疗险和意外险,如何给自己和家人科学地配置保险,不同家庭成员如何配置适合的保险,消费型保险和理财型保险哪个更适合你,保险防忽悠指南以及投保理赔的那些事儿,以及热门保险产品对比测评等。 本书有助于读者全面掌握基本保险知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对好保险,用低成本构建完善的家庭保障。
老年活动策划与组织(第二版)
¥17.50
《老年活动策划与组织(第2版)》立足于服务老年人和老年群体,满足社会对老年人精神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结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特点,系统介绍了老年活动的目的意义、策划流程、方法技巧等,并结合具体的团体游戏、节庆和主题等,展示了各类老年活动的类型和案例。
我的晚年谁做主:智慧时代的科学养老
¥38.00
通过一个退休工程师老张(60岁)在退休后*周的经历和思考,及其与父亲(88岁)和女儿(30岁)的交流讨论,将在当前智慧时代养老的种种疑惑和困难摆在了读者面前;随后由不同的专家为老张和读者做了专业化的解答,指明了未来的养老的方向,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在未来养老中的作用,及如何做好准备迎在万物互联时代的养老。
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利他经营、集体行动与自主共治
¥33.00
概括地说,社会工作行政是关于社会服务机构管理的一本著作,具体包括社会服务机构的界定、社会服务机构中的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企业管理价值观的融通点、社会工作行政者、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系统构成、社会服务机构的一般管理原则;社会服务机构的决策、计划、领导、组织;社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社会服务机构的运营管理、社会服务机构营销管理。
青年志愿者组织的资源动员
¥28.00
本书以实地研究和质性访谈为基本方法,从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合法性资源基础、公信力资源获得、资源动员技术、价值实践资源四个层面,建构青年志愿者组织资源动员模型,分析青年志愿者组织资源动员基本逻辑与创新路径,为青年志愿者组织充分发挥促进社会善治功能提供启示。
数据科学对社会科学的影响研究
¥39.50
本书按照理论基础——文献梳理——科学计量分析——理论分析框架——应用实例的研究思路分别讨论数据科学对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应用研究、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的影响。全书分为理论篇、方法篇和应用篇,由16章内容组成。
机会平等、制度绩效与统筹城乡医保
¥44.00
城乡医保统筹制度应关注城乡居民医疗和健康上的实质公平,而不是形式上的平等。作者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实施城乡医保统筹的地区相比于未实施地区而言,显著缓解了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上的机会不平等;对于同样实施城乡医保统筹的地区,"实质公平式"相比于"无政策壁垒式"统筹模式,能更好地促进机会平等。本研究为城乡医保统筹公平性问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统筹三阶段理论也为具体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参考。
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研究
¥34.00
本书从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视角出发,立足于供给侧理论、多元福利主义理论、社会嵌入理论、老年社会保障理论、服务管理理论等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聚类分析法、访谈法、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两个维度进行阐释,着力研究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力争达到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供需两端平衡。
群学争鸣:社会学所代表作(1980—2020)
¥99.50
本书共分“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转型与发展”“社会问题与治理”“家庭与社会政策”“青少年社会学”五篇,汇集了1980—2020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的科研论文代表作,内容覆盖了社会学研究的多重领域和方向,既有宏观的阐述,亦有具体的定量分析或田野调查,展示了该所40年间的学术成果。
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排名分析、模拟及政策评估(英文版)
¥39.00
中国的城市化程正在上升,带来了经济活力,但也带来了负面的外部影响。随着决策者对负面影响(例如交通拥堵、污染和房价上涨)的关注,宜居性已成为比以往更加重要的话题。尽管许多中国城市的宜居性受到了挑战,但只要实行良好的治理并采取及时的政策,中国城市仍然可以蓬勃发展。 在亚洲竞争力研究所(ACI)和上海社会科学院(SASS)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得到了一步完善。 ACI和SASS的这种改旨在调整宜居性框架,以更好地反映中国经济背景下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特征。更重要的是,今年的研究包括一个案例研究,该案例研究了公共交通及其对宜居性的重要性。
铁门内外:对上海两租界一项公共防卫措施的研究(1925-1946)
¥19.90
自1924年齐卢战争和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当局对租界的安全形势日益担忧。为了防止败兵、宵小窜,尤其是阻止日益壮大的中国民族主义力量有可能收租界,从1925年末起,法租界当局始陆续在从南市十六铺到斜桥的华法交界处各路口修筑大型铁门。这种铁门有军警驻守,昼夜闭(遇特殊情况时,白天亦会关闭),与原有的铁丝网、沙袋等障碍物相配套,对市民的自由交通构成了颇大阻碍。随着1927年初北伐军抵上海,修筑工程日益加紧。稍后,公共租界当局亦如法炮制,铁门从沪西直至闸北、虹口构成一线。如果这几十道铁门一起关闭,两租界可以立刻成为名符其实的“围城”,外面不去,里面也出不来,如铁桶一般。面对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径,中国地方当局曾屡屡交涉抗议,各方民间人士亦就铁门给市民生活造成的“莫大之痛苦”频繁陈说厉害,但两租界当局始终我行我素,不为所动。 从十六铺至斜桥的华法交界一线,法租界当局在各交通要口前后共建造了近40道铁门。1937年8月以后,鉴于斜桥至日晖港之间原先构成华法天然屏障的肇嘉浜东段已被填没,法租界当局为隔绝双方,除了下大力气建筑了一条长长的砖墙外,还在这一区间及更西至徐家汇地区的重要路口又增筑了若干道铁门。 租界铁门,从始建造到1946年初(zui)后拆除,前后持续了整整20年。其间,它们的与关闭、全和半合、需检查证照到完全自由通过,等等,都对上海城市——无论是租界还是华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承平时代如此,尤其是在“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期间,更是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两租界当局鉴于租界地面有限,为了抵挡来自南市和闸北的百万难民潮,几乎关闭了所有铁门,以致从日军狂轰滥炸中侥幸逃生的难民们,扶老携幼,提箱带箧,黑压压地麋集铁门之前,弄得退失据,只能露天而宿,饥渴难耐之下,蒙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有时候,租界当局为减缓压力,也会将铁门稍稍启,瞬间之下便会有几十人、数百人乃至数千人争相蜂拥而过,好比挤上了“诺亚方舟”……一时间,铁门几乎成了“生与死”“天堂与地狱”之间的一道阴阳界。
记者徐勇
¥15.20
2019 年11 月20 日,新华社高级编辑徐勇在工作岗位上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不幸殉职。徐勇去世后,新华社的同事和新闻界同仁纷纷发表纪念文章,追忆徐勇。中国记协发来慰问信说,徐勇同志为国际传播和舆论斗争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中国记协对他的英年早逝感到十分痛心。新华社授予徐勇“社长总编辑奖”,表彰他长期深耕国际新闻报道。 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是新华社播发的徐勇代表作品,包括他撰写的人物报道、科技财经报道、国际报道和抗战纪念报道等有助于读者学习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提升专业素养;第二部分精心选编了同事、同行怀念徐勇的文章,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位在工作中不断践行“四力”,坚守理想、勤勉敬业、热忱待人的记者形象,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德治权威与集体村落:一个苏南村庄的变迁与治理叙事
¥48.00
本书基于对蒋巷村这一全国文明村60年发展历程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探讨集体主义村落发展和治理背后的逻辑和机制。本书对已有的集体主义村落的研究范式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了“德治*“与集体村落”这一新的分析框架,通过讲述村庄在农业集体化、村庄工业化和企业后改制时代三个阶段的发展故事,深研究德治和集体主义村落发展的内在机制。本书指出,德治是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可以依赖的重要本土传统资源,深化和创新德治模式对于促乡村振兴、村庄集体经济发展以及健全“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中国省会城市及直辖市首位度发展报告
¥80.00
《中国省会城市及直辖市首位度发展报告》根据全面性、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与可比性原则构建了综合指标来评价全国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广义首位度(因为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相关数据获得有难度,《中国省会城市及直辖市首位度发展报告》中未涉及)。综合指标包括规模综合指标、产业综合指标和功能综合指标三个方面。规模综合指标包括城市的总体规模和人均规模两方面共12个指标;产业综合指标包含工业结构指数、服务业结构指数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指数三个方面共7个指标。功能综合指标选取了公共服务功能、集散功能、创新功能、国际化功能、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共17个指标。构建了指标体系后,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根据产生的新的不相关变量,选择了具体的城市和具体的年份来度量规模指标得分、产业指标得分、功能指标得分并进行比较,客观地衡量了不同年份和区域中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在规模、产业、功能方面的首位度表现并进行了聚类分析。
城市基层治理的演进逻辑与善治路径
¥34.00
《城市基层治理的演进逻辑与善治路径/南大亚太论丛》聚焦于城市基层治理的真实世界,运用案例研究与经验分析基层治理的演进逻辑。作者以博弈论方法系统探究基层社会冲突的成因,提出“社区实体化”规避政府失败与市场失灵,促进社会资本生长与城市基层治理绩效优化的机制设计与治理路径。全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晰、视角新颖,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解读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内在机制,其论证建构在扎实的资料基础之上,因此是令人信服的。
残疾人事业概论
¥19.50
《残疾人事业概论》主要围绕残疾人事业进行论述,既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本理论、理念和政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又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组织建设、残疾群体的权利保障、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文化体育事业、儿童福利事业、老年残疾人事业、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建设、国际残疾人事业发展等具体的领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
地租分配调节视角下的人口城市化推进路径探究——从“重地轻人”向“以人为本”的转轨
¥22.50
《地租分配调节视角下的人口城市化推进路径探究:从“重地轻人”向“以人为本”的转轨》探索将“人口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嵌入传统的城市土地调控政策体系之中,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城市增长调控政策体系:基于土地公有制,以地方政府的地租收益分配调节为核心,将城市增长中的人地问题统筹调控、联动治理,在抑制“土地城市化”过快的同时,合理推进“人口城市化”,从而促进城市增长中的人地关系协调,终实现从“重地轻人”到“以人为本”的路径转轨。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
¥45.00
本书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背景,阐述了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对于重塑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巩固脱贫成果、推动新农村建设、优化农村治理、振兴乡村活力等方面的重大现实意义,对农村社区相关概念、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展行了述评,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国际经验行了介评,分析了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历史程、主要成效、关键问题、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特征,梳理比较了中国农村社区主要建设模式及其未来方向,阐发了新时代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必须遵循的战略方针和基本原则,结合国情提出了中国农村社区应遵照政府推动-理论研究-发布文件-讨论完善-示范带动-全国覆盖的思路推建设,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为中国农村社区建设设定了近期和远期目标,从基础设施、社区组织、服务体系、社会保障、社区文化、资源整合、人才队伍等方面设计了为实现目标的多领域多层次任务体系,并从编制规划、自治组织、公共服务、财政扶持、多元投、土地支持、经济支撑、人才培育和体制机制等层面探讨了推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体系框架。
回归社会建设:40年理论与实践研究
¥70.80
本书既是个人研究文集,又是浓缩的社会建设史。作者个人工作四十年的人生经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建设的起步于发展紧密相连。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是作者早年在龚育之同志的引导下从事理论工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和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作者在宣传系统任职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与研究成果;第三部分呈现作者担任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十年间,对社会建设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全书对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丰富内涵、实践路径行了深、系统的思考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