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49元5本 见闻札记
见闻札记
[美]华盛顿·欧文
¥19.74
华盛顿?欧文(1783—1859)是美国散文家和短篇小说家。他一生曾三度赴欧,在英、法、德、西等国度过十七年。在这期间,他访问名胜古迹,了解风土人情,收集民间传说,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从1819年起,他陆续发表许多散文、随笔和故事。1820年汇集成《见闻札记》,在英国出版引起轰动,流传甚广,使他成为个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司各特和拜伦等人成为他的知交,萨克雷称其为“新世界文坛送往旧世界的位使节”。本书被誉为美国富有想象力的部真正杰作,“组成了它所属的那个民族文学的新时代”。作品的艺术水平,超过了他的其他任何一部作品。它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浪漫主义奇想与日常生活场景的真实描写、幽默和抒情结合在一起。不少篇章富有传奇色彩,情真意切,引人启迪,动人心魄。欧文其他杰出的作品尚有:《纽约外史》《一个旅行者的故事》《哥伦布传》《大草原游记》《阿尔罕伯拉宫》《征服格拉纳达》和《布雷斯布里奇庄园》等,其中《纽约外史》是他早期的一部成名作。
青田街七巷六号
青田街七巷六号
亮轩
¥14.99
  复杂的痛苦,简单的快乐,就是一生。这是一个庭院的历史,是昨日的世界,是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童年。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亮轩,回到十多年来连经过都不忍的故居——“青田街七巷六号”——为游人导览,一甲子的恩怨情仇排山倒海涌现,人情物趣的回忆起伏跌宕,于是开始每天清晨在父亲的书房、父亲的书桌上写作,以这座宅院为中心,前溯八九十年,由环境、建筑细部,一池睡莲、一棵凤凰木、一只乌龟,七只猫与两条狗,以至父子情仇,人的苦与万物的乐,都在这一处宅院不断地交错。情感染织记忆,承载的是来不及的孺慕之思,还有对生命的深深感恩。 【青田七六】——台北青田街上的一座庭院,日据时代由“台北帝国大学”(台湾大学前身)足立仁教授于1931年建成,台湾光复后由参与接收台大的马廷英教授购得,成为作家亮轩(马廷英长子)儿时的家园。当年比邻而居的多有飘零台湾的要人巨擘,如于右任、陈果夫、甲骨学大家董作宾、台大校长陆志鸿、史学家沈刚伯、“中央日报”社长阮毅成……这里曾有过往来皆鸿儒的时代,《巨流河》作者齐邦媛年少时曾寄居于此,这里曾是琼瑶处女作《窗外》的电影场景地,更是马氏父子温情与仇怨上演的舞台,是困窘、破碎的一家人的栖身之处。现在这里成为“青田七六”,因是享誉国际的地质学家马廷英先生故居而被定为“古迹”,2011年获台北“老屋新生大奖”金奖。 我如今看这一座院落,总是容易看到已经不见了的那一部分,好像历史陈迹中的相关故事,又如没有了的树木与动物,当然还有许多许多不再住在这里,甚至于不再留在这个世界上的长辈。无论识与不识,此屋中多年来来往往、终至飘然而去者,比施施然的来者为多。我五岁来台便住进此屋,六十余年之后,成为此屋的见证,但如今也已皓发盈巅,老态龙钟了。“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亮轩 “我有点像英格玛?伯格曼(电影)里面的那种飘荡着、永远不离开自己住宅的魂魄。我很高兴,我活着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做魂魄。”——亮轩
木心逝世两周年纪念专号:《温故》特辑
木心逝世两周年纪念专号:《温故》特辑
刘瑞琳(主编)
¥19.10
2011年底,木心先生去世,2012年底,先生在纽约开讲世界文学史的课堂笔录《文学回忆录》经整理出版,引起读书界巨大反响。许许多多普通读者开始关注木心,走近木心的文学世界,木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但阅读木心,仅仅还只是一个开始。他留给时代的问题,留给艺术的问题,还有太多值得我们思考探讨。年来从读书界到学界,关于木心文学创作的研究评论文章越来越多,有感性表白,有理性对话,我们从大量的评论和纪念文章中,选取值得记录保存的,合编为《木心逝世两周年纪念专号(《温故》特辑)》。   特辑共分五辑,并配以相关图片和若干木心先生的珍贵照片。辑一收入了木心先生的遗稿两篇,辑二、辑三刊载了海内外读者、学者的多篇文章与座谈会的文字实录,辑四选录了台湾文化界十余位知名作家、学者、艺术家关于木心的谈话录,以及《文学回忆录》出版一年来大陆读者的阅读反馈,辑五刊载了木心先生的亲友、学生的纪念文章,还有从未发表的木心先生晚年与青年读者的谈话实录。
明星教给我的那些事
明星教给我的那些事
林奕华
¥11.79
  明星是娱乐新闻、娱乐消费的永恒热点,人们乐此不疲地谈论明星,窥伺明星,消费明星,但说到底,明星艺人吸引我们的不光只有眼球,更刺激的是把潜藏在我们内心或浅或深之处的欠缺与空虚引发出来。人们对明星的各种“把玩”,无非是自身隐秘欲望和情感的折射。
中国豆腐
中国豆腐
林海音
¥17.98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做菜配汤,配荤配素,无不适宜;苦辣酸甜,随心所欲。这是一本综合介绍豆腐的书,除了简单的豆腐菜单外,还包括有关豆腐的散文、考据、谚语、诗歌、传说、专访等,作者更包括中、日、韩、美、德各国人。作家们挖空心思写出他们心中的豆腐,使本书不但有菜单的实用,更具文学意义,是一本有思想、有情感的“中国豆腐”。
一个人的收藏
一个人的收藏
姚谦
¥23.04
著名音乐人姚谦,也是一位知名艺术收藏家。 既非大富大贵,也非学院派专家,他喜欢独立于主流热潮思考,善于另辟蹊径。 二十年来,姚谦凭借小康收入和对艺术的一腔热情,陆续收获了众多19、20世纪的艺术珍品,既有西方印象派经典作品,又有常玉、徐悲鸿等东方大师之作。刘小东、蔡国强还在早期创作阶段,他便已收藏。有的青年艺术家,名不见经传之时,就被他慧眼识珠,而后名声大作。 然而,价值增值从来不是姚谦关注的重点,他强调对于艺术品本身的钻研和共鸣,认为这才是收藏的精髓。他不将“伟大的收藏”视为道路,致力于将收藏行为融入日常。他关于收藏的活动和写作,在两岸三地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本书是姚谦关于艺术收藏文章的结集。作者深入浅出,分享了20年来艺术收藏的宝贵经验。从如何买下幅作品,到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藏方向;从学习辨别纷繁的艺术市场信息,到巧妙避开热门寻找突破。他的文字见解独到,心得丰富,即使是普通读者,也可从中一窥收藏的奥秘。
在各种悲喜交集处
在各种悲喜交集处
钟立风
¥20.72
  继《像艳遇一样忧伤》、《没有过去的男人》之后,民谣歌手钟立风*文字作品《在各种悲喜交集处》。全书分为Do.友多闻、Re.素履行、Mi.旅梦人三部分。Do.友多闻,讲述与周云蓬、李健、万晓利、小河等众多友人的往事趣闻;Re.素履行,分享作者心中精彩的音乐、电影、小说之美;Mi.旅梦人则是作者在现实世界以及其他世界旅行的记录,有着某种不确定和幻梦般的色彩。 ?
昨日书
昨日书
马世芳
¥19.02
不要轻易打开这本书──乐音响起,时光倒流记忆将瞬时汹涌,世界还是世界,我们却不再是我们…… 四年前,詹宏志曾专文推荐马世芳本书《地下乡愁蓝调》,他说马世芳彷佛是一个老灵魂装错了青春的身体。他写音乐,会让你忍不住找出那些歌,一遍遍重听;他写往事,让我们想起曾经沸腾亦或荒凉的青春,不能自拔。他的广播,两岸乐迷逐集录制珍藏,甚至盗版私卖;他的文字,总在我们记忆深处,涌动着时代的潮声。他为音乐找到深情的语言,没有马世芳,台湾的音乐语言将多么失色,多么失温。2010年,即将四十岁的马世芳献给等待已久的读者第二本书《昨日书》,这位台湾六年级跨音乐、广播、文字创作等文化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第二本散文辑中收录他从2002年以来的文字四十余篇,并配置三十余帧珍藏的流行音乐相关物件照,写音乐、写回忆、写个人生命与时代的交响。 曾经相信的那种永远不能遗忘的深刻情感,终究还是被遗忘了。时移事往,当我的文字终于刊载在十七岁那年只敢遥遥仰望的版面上,世界和我都已经改变。或许悲伤的部分是在梦想成真那一刻你才发现自己对它早就不在意,并且发现它的实相其实跟生命中诸多猥琐细节毫无分别。而在此之后,你再也无梦可做了。 ——马世芳 马世芳像很晚才“发育”的年轻人,就像我读他的书感觉里面含含糊糊的、心有不甘的,断断续续的写,我都觉得他的意思好像是:“我都已经快四十了,我的花,怎么还没有开?我的人生,怎么还没有奔放呢?” ——陈升
奇来前书
奇来前书
杨牧
¥23.52
杨牧始作《山风海雨》(1987)在八十年代中,继之以《方向归零》(1991)与《昔我往矣》(1997),遂完成一早期文学自传之结构,探索山林乡野和海洋的声籁、色彩,以及形上的神秘主义,体会人情冲突于变动的城乡社会里,感受到艺术的启迪,追寻诗、美和爱的踪迹,自我性格无限的犹疑和执著,并于回想中作荒辽幻化的前瞻,思维集中,风格刻意一一在多变屡迁的散文笔路下展开。三书自成系列,脉络延伸,止于一秘密作别的时刻,合帙为《奇来前书》。 封面绘图(杨牧胞弟作)奇莱山,台湾中央山脉中段的山峦,在杨牧故乡花莲境内,台湾十峻之一。台湾版《奇莱前书》来到大陆,杨牧易名《奇来前书》。
击壤歌
击壤歌
朱天心
¥20.00
《击壤歌》如实记录了少女时代的作家与其三五好友明朗有情的高中岁月。他们不事生产,只知欢愁,却又大志随风起,未远行路定。这一段“击壤歌”始于十六七岁的小虾与卡洛走在台大旁的新生南路,曲终奏雅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一日小虾奔赴大学联考的介寿路。今日再看,迤逦两时间轴点之间曾经那么飞扬跋扈的青春狂言与大梦,甚至少女的娇憨稚语,尚复能来?高中生活是永远值得怀念的,青春年少唯有诚挚写下。 高中生活是永远值得怀念的,翻开它,真是一迳的阳光和蓝天,雷雨的夏日午后,该有个长长凉凉绿绿的红砖路,让我走个没完,风再起,叫我一路立大志下去,也不愁。 ——朱天心 作为《击壤歌》代粉丝,再一次回头一望,不必感慨“日月忽其不淹兮,恐美人之迟暮”,更不用丧气“去圣邈远,宝变为石”,我更看见在那朱天心的源头,更有巨大的光源,随着资料档案陆续解密出土,其身形日益清晰。 ——林俊颖 再过几年,朱天心在北一女的那些同学都就职的就职,结婚的结婚了,又若干年后开起同学会来,见了面个个变得俗气与漠然,像《红楼梦》八十回后有一章是《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昔日的姑娘都嫁的嫁了,死的死了。这时你对变得这样庸庸碌碌的昔年同学,你又将如何写法?这不是一句往事如梦可以了得。 《方舟上的日子》与《击壤歌》是永生的,但今你已不能再像从前的与她们玩了,昔年的男孩子也是一样,他们也不能再与你玩了。以前是大家都年纪小,大家都与天同在,与神同在,所以你与那些女孩子男孩子如同一人,而今是离开了神,只有你与这些人们,以前你是不知不觉都是写的神的示现,神的言语,而现在你是用的什么语言,写的什么现象呢? 连后四十回的《红楼梦》也是在这一点上烦恼了,不说失败,也是失意,然则今后朱天心将怎样来打开这一关呢?” ——胡兰成 与姐姐朱天文不同,朱天心是阳气的。阳气之难,难在纯阳。中国民间说的吕洞宾,即苦炼纯阳一功。可是见到朱天心,读到她的小说,乖乖,竟生来就是纯阳的,吕洞宾苦炼,不免有点可怜。 ——阿城
曲人鸿爪:张充和曲友本事(增订版)
曲人鸿爪:张充和曲友本事(增订版)
张充和口述,孙康宜撰写
¥19.02
  《曲人鸿爪》,百岁张充和(“合肥四姊妹”之小妹)倍加珍藏的曲人本事。   一位文化曲人独特的世纪回忆,穿越抗战与内战的烽火,浸润她六十年来海外移居的生涯,记录众多曲人以曲会友的盛事,荟萃他们丹青墨韵的精华,这就是曲坛名家、书苑才女张充和珍藏至今的纪念册《曲人鸿爪》(三大集):集存藏抗战前后吴梅、杜岑、陆朝銮、龚圣俞、陶光、罗常培、杨荫浏、唐兰等作品;第二集存藏1949年至1966年间,身在美国的李方桂、胡适、吕振原、王季迁、项馨吾及身在台湾的蒋复璁、郑骞、焦承允、汪经昌、夏焕新、毓子山、成舍我等作品;第三集存藏1966年以后姚莘农、林焘、赵荣琛、余英时、吴晓铃、徐朔方、胡忌、洪惟助、王令闻等作品。   书画诗词的赏心乐事,曲人生涯之余韵流风。今依据百岁高龄的张充和本人口述,孙康宜笔录曲人本事,钩沉演艺传承,再现当年沙龙诸多令人神往的情景,并对《曲人鸿爪》各家题词和画幅做出画龙点睛的诠释和导读。此外,在2010年初版之后,2013年增订版特别更新了张家旧影、张充和事略年表及题字存目。全书文字书画,相得益彰,冀能留住张充和曲人生涯中那些不可磨灭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以及许许多多的谁家庭院。
奇来后书
奇来后书
杨牧
¥23.04
  杨牧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十年之内持续地书写三本以少年时光为叙事反思之聚焦的《奇来前书》,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那一远阶段的结束。之后,杨牧自觉地开始了一件新的写作,前后易六寒暑才完成,即《奇来后书》。   《奇来后书》在时序上衔接《奇来前书》之结构,同样隐含文学自传的况味,却是从杨牧十八岁之后写起,告别青少年岁月、故乡花莲的山林与海洋,以成年后的学院时光为追探主题──东海、爱荷华、柏克莱、华盛顿、东华等大学……置身多样的人情和知识环境之间,感受学术、伦理,与宗教等及身的信仰和怀疑。笔法翻复、文类跨界之际,依然紧扣“诗”主题,对诗的执著始终不变,于风雨声势中追求爱与美之恒久。   封面绘图(杨牧胞弟作)奇莱山,台湾中央山脉中段的山峦,在杨牧故乡花莲境内,台湾十峻之一。台湾版《奇莱后书》来到大陆,杨牧易名《奇来后书》。
浮光
浮光
吴明益
¥11.20
台湾知名作家吴明益摄影散文著作,以摄影史和摄影史上的关键人物为脉络,书写通过摄影之眼捕捉的自然之美,以及影像带给人类的自我反观和重新发现。 从大学起就梦想成为摄影师的吴明益,并没有埋首于书桌,而是拿起相机,回归山林、街头和社会生活,通过自己的摄影实践,以影像和文字思索,探寻摄影的意义和人性的希望。
另一个人:变形者札记
另一个人:变形者札记
凯尔泰斯•伊姆莱
¥20.16
“就在这一刻,我仿佛站在生与死的门槛上,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理解,身体向前冲着死亡,而头却回望,朝着生活的方向,我就要迈开的腿迟疑地抬起。 将要去哪儿?去哪儿都无所谓。因为,这个将要迈步前行的人已经不再是我,而是另一个人。” 《另一个人:变形者札记》是《船夫日记》的续篇,写于1991到1995年,是凯尔泰斯日记体哲思文集的第二部。凯尔泰斯延续了《船夫日记》中对尼采、卡夫卡、维特根斯坦、加缪、贝克特、伯恩哈德等人广阔的阅读和对话。然而,相比《船夫日记》,本书与作者当时的生活经验联系更为紧密,在五年的记录中,可以看到作者游历欧陆各国。在这些游历的记录中,将日常生活中的吉光片羽,与对生命、人性、民族、自由、伤痛等不间断的思考,与自己的文学创作观念结合起来。看似散落的碎片,而加以艺术的表达。虽然其中有鲜明的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痕迹,但作者对人在大的历史命运中艰难选择的反思,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地下乡愁蓝调
地下乡愁蓝调
马世芳
¥23.78
摇滚乐看似热闹,实则无处不浸透着寂寞,我们的青春,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是一本披着音乐外衣的青春事件簿,一部关于已逝年代的往事纪念册。 一九七一年,史上*伟大的摇滚乐团披头士已经解散;乐史“三J”——吉米·亨德里克斯、珍妮丝·乔普林、吉姆·莫里森都已不在人间;一九六〇年代“伍德斯托克国”那个充满鲜花和大麻味的嬉皮梦被滚石乐队的阿尔塔蒙特惨案彻底粉碎。这时的马世芳,并不知道大洋彼岸的痛苦与迷茫。 一九八一年,胡德夫、杨祖珺已因“美丽岛事件”远离歌坛、各奔东西,“民歌运动”即将走到尽头;随着罗大佑、苏芮、李宗盛、张艾嘉等人的崭露头角,台湾乐坛的*期已在不远处招手。这时的马世芳,并不知道他家的客厅,正是这场变革的集会场所。 然而,整整“晚出生”一个世代的他,把本属于上一辈人的青春记忆,用一篇篇感同身受的文字记录了下来,转换成为或激动、或落寞、或感伤的种种情怀,如今的我们再随其追忆这些情怀,也许只是为了想要知道自己是从何处而来。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青春时代的某一天,按下录音机的播放键,启蒙时代便倏然来临。 生命中只会有寥寥几个这样珍贵的片刻。你撞上了一桩什么物事,足以改变你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就在那个瞬间,你永远告别了懵然的旧时光。你感觉到前所未有的饱满,然而也感觉到一些些的失落。 ——马世芳
船夫日记
船夫日记
凯尔泰斯•伊姆莱
¥23.52
“这条船是大家共有的。你们建造了它,我们一起乘它出航;不过,我们无法操纵那将我们席卷的水流。 既然这样,你们还需要船长、舵手、大副、二副和水手们做什么呢?” 《船夫日记》1992年出版,是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莱自1961年至1991年所写下的日记。这本历时三十年的日记,记录的不是日常的琐事,而是每日的思索,是对自己平日所进行的、近乎偏执狂的思考的哲学性表述和文学性记录,是他与帕斯卡、歌德、叔本华、尼采、卡夫卡、加缪、贝克特、伯恩哈德的对话。凯尔泰斯像一个冷静理智的科学家,用客观的眼睛,详细记录了日常生活中散落的思维碎片,坦率阐述自己的文学观念和尝试,将生活描述与艺术表述有机结合在一起。 《船夫日记》是凯尔泰斯对个人思想轨迹的描绘,对纳粹大屠杀和集中营生成因素的深刻思考,是他对生存与死亡意义的哲学思辨,对自己写作动机和目的的残酷剖解。通过《船夫日记》,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凯尔泰斯就像一个“早产的老者”,当他在十四岁经历了一年的纳粹集中营苦难之后,他就已经成熟了;这种成熟不仅是性格上的,而且更是思想上的。可以这么说,他就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存价值——用文字表述,而这种表述,是一个聋哑人振聋发聩的无声呐喊。
49元5本 美国见闻录
美国见闻录
[美]华盛顿·欧文(著),刘荣跃(译)
¥17.44
《美国见闻录》即由《大草原之旅》和《美国纪事及其他》两部组成,作品使读者得以“再度走近欧文的世界”,从而更多地了解、欣赏到他的作品。笔者承认《见闻札记》堪称是欧文的代表作,但同时认为他的创作风格、思想文采和幽默浪漫等元素也充分体现在了其他众多作品中,它们同样焕发出特有的光彩。
49元5本 纽约外史
纽约外史
[美]华盛顿·欧文(著),刘荣跃(译)
¥18.31
1809年,欧文的部作品《纽约外史》以“迪德里希?尼克博克”的笔名出版。这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诙谐之作,充分显露出欧文的幽默才能。《纽约外史》出版后,欧文成为纽约文坛风靡一时的人物。在这之前,美国虽然获得独立已有三十余年,但在文学方面却始终未能摆脱英国的束缚,创作出足以代表这个新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作品。欧文运用本国题材写出的《纽约外史》这部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对于促进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此身,此心
此身,此心
陈冬芹
¥26.41
“站在夜幕下的纳木错,她那反复无常的美丽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不能自拔,如同人生。” “如果说生病也是一种游历的话,那么白血病就是别开生面的一种。这次旅行是我人生中风险、旅费昂贵的一次。” 《此身,此心》是一本抗病日记和生命行脚,一次病房内外的旅行。八个兄弟姐妹中的活泼小妹,曾经做过电视台记者、出版社编辑;热爱人在路上的生活,辞职走天下:拉萨,浙东大峡谷,四川姑娘山……2001年,她被诊断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癌症病患是孤独的,疾病的世界被人为隔绝。围墙外,健康的人以为活着天经地义,尽情挥霍时间和生命;围墙内,一个个沉重的肉身默默斗争。痛与不痛,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别,生命化为具体的数字,要活着,就要用尽全力去挣。在病痛日日夜夜侵袭的间隙中,一颗自由敏锐的灵魂却并不喘息。她用心记录病房中的生活,亲情与爱情给她希望,她豁达的性格又传递这份爱,使之成为身边病友的支柱。人与人的关系只有在磨难中才直抵本质,摆脱日常的虚伪掩饰。 2002年后,病情暂时稳定的她继续上路——珠穆朗玛,内蒙古大草原,敦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喀什,香格里拉,梅里雪山,追寻己身之外的生命关怀。直到2011年再入医院,她十年经历的记录和思索,是痛苦也是传奇,教人直视那生命攸关的峰顶。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路。
木心美术馆特辑:木心研究专号(2016)?
木心美术馆特辑:木心研究专号(2016)?
木心作品编辑部
¥25.26
过去三年,我们推出了《木心纪念专号》。从2016年开始,这一系列特刊易名为《木心研究专号》,向有志于研究木心先生的读者朋友竭诚开放。依循过往的体例,专号共分三辑。 首辑,是2015年乌镇木心美术馆建成开馆的大量图文介绍,包括木心美术馆各厅墙面文字,并附有陈丹青先生商借尼采文物的散文《魏玛之行》、首次评述木心绘画的长文《绘画的异端》、记录大型文献纪录片拍摄的《BBC在乌镇》,及青年邱智敏摘选尼采与木心片语的语录体专文《尼采谈木心》。 第二辑,是2015年出版《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之后在首都图书馆举办的座谈会实录,由梁文道主持。木心先生的老朋友、译介者、任职加州大学的文学教授童明先生首次现身,做了长篇讲演。 第三辑,收入负笈香港教育大学的研究生郭博嘉以比较文学观念分析木心小说的专文(将木心的篇什与鲁迅、张爱玲作品对照),两位迄今为止年轻的作者(90 后)的研究专文:青原《俳句论》、《〈诗经演〉论》,张宇豪《哥伦比亚空厅》。后,是木心年表编撰者夏春锦提呈的三篇*研究专文。 自 2012 年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破土动工,为期四年,于 2015 年 11 月 15日正式开馆。这是木心先生身后的大事,也是他家乡乌镇的大事。木心先生留下的全部文稿、画作、乐谱,悉数作为馆藏,成为今后展示、研究、交流、传播木心艺术的一流场所。馆长陈丹青与他的团队为美术馆开幕,策划了林风眠、尼采、圣经三项特展。出席开幕典礼的将近四百位来宾中,有国内二十多家美术馆馆长,木心先生的生前好友陈巨源、巫鸿、童明及陈英德夫妇,还有来自德国尼采故居和文献中心的艾岑伯格,来自美国的诗人科恩、学者彼得。 木心美术馆自筹划、设计、建造、布展、开馆,步履多年,本期彩页展示了馆内各厅的景观,另有陈丹青先生等拍摄的系列图片,为读者详细介绍从布展到开馆的全过程。是故,本期专号定名为“木心美术馆特辑”。
尽头
尽头
唐诺
¥13.99
  极限的思索,让人晓得自己其实可以更好。   尽头,常在远方,有时候却是现实。   探究尽头,为的是眺望远方与抵达远方的喜悦,是试图超越此时此地此身的努力。   以尽头为坐标,反观现实,则可发现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遗忘了什么,错失了什么。   作家唐诺,将萦绕多年的念头付诸笔端,以独有的诗性而思辨的语言,铸成四十五万字的鸿篇巨制。关于远方,关于写作,更关乎我们身处的现实。   极限的思索让我们箭一样射向远方,但注视它实际上的力竭停止之处,转而追究它“本来可以发生却为什么没发生”、“已堪堪发生却退回去复归不会发生”,则让我们老老实实落回此时此地来,这比较迫切,也有更多不舒服的真相,尤其是人自身的真相。   事物在此一实然世界的确实停止之处,我称之为尽头。在这里,一次一次的,终,总的来说,揭示的是人的种种真实处境。   ——唐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