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骨头会唠嗑·北方篇:法医真实探案手记
¥48.00
1位法医,10场与“尸骨”的对话。 本书是法医刘八百的尸检手记,记录了他从业生涯中10个*匪夷所思、情节恶劣的真实案件: 女学生消失在回家路上,老师家里的菜刀卷刃了; 牙医繁忙工作的同时,他的家人正在被一一杀害,凶手作恶的房间与他的工作间只有一墙之隔; 一栋老宅,6年间陆续有8人入住其中,自*位女租客在屋中被残忍杀害后,又接连发生2起命案,老宅成了名副其实的“凶宅”…… 任何一点微小的恶念,都应该被束缚。打开这本书,走进人物心里,才发现有些伤痕可能已经深入内里,深及家庭。


八千湘女上天山
¥48.00
1949年底,新疆和平解放后,共和国的决策者们命令驻疆二十万官兵铸剑为犁,垦荒屯田,扎根新疆,以改变自汉以降,历代屯垦一代而终的局面,达到长治久安的战略目的。但“没有老婆安不下心,没有儿子扎不下根”,如果官兵们的婚姻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影响这一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决策者们决定征召女兵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首先征召了八千湘女。这些女兵大多是知识青年,其中有大学高材生,有国民党将军的女儿,也有大贾巨富的千金。所有人都怀着青春的梦想,行军数月,来到了遥远的边疆。从那时起,她们就始在这苍茫的大漠戈壁,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也演绎着她们的理想与追求,光荣与梦想。她们孕育了后代,也孕育了爱、宽容、大义和坚韧的精神,被誉为“新疆荒原上的代母亲”。 这部报告文学采用“口述实录”的形式写成。它所报告的湘女的命运其实是八千湘女命运的缩影,是一部疆湘女的集体回忆录,一份由她们口述的文献,一份历史的证词,是对已被尘封史实的首次全方位揭示,是对被抹杀了的大众记忆的竭力恢复。 为采写此书,作者历时五载,三易其稿,先后到湖南、北京、四川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寻访了上百位湘女。部分章节在报刊发表、连载后,反响强烈,曾获中国报告文学大奖和昆仑文艺奖。


小山词
¥15.80
《小山词》于元祐四年(1089年)被晏几道整理成书,主要内容是追昔往日恋情、反映下层女子的不幸遭遇、抒发羁旅之愁与漂泊的孤独感。《小山词》的笔调饱含感伤,情意多伤感真挚,情景交融,词语清丽,艳而不俗,深为论者所探赏。其中的《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都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该书由广西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寅生倾情作序,包含正文、赏评、注释等板块,以及生难字注音、历代名家评等内容,内插花鸟、山水、仕女等历代名画,采用精装锁线工艺,带你感受古人智慧,领略中华文化之美。 另外,《小山词》赠送《词谱》,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巩本栋讲解填词技巧,带你体验填词的乐趣。


花间集
¥19.80
《花间集》是后蜀赵崇祚编集的一部词集,收录了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作品,包括温庭筠、皇甫松、和凝、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欧阳炯等。本书共收录460余首作品,这些作品的词风多模仿温庭筠,以描绘闺中女子日常生活情态为特,互相唱和,艳丽香软,形成了花间词派。另也有描写离恨、暗伤亡国的作品。 另外,《花间集》赠送《词谱》,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巩本栋讲解填词技巧,带你体验填词的乐趣。


茶经
¥9.90
《茶经》是古典、纯正的茶学知识集锦。成书于至德、乾元前后。全书3卷,分10篇。书中论述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用具等,是中国*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在《茶经》中,陆羽继承和总结唐代及唐以前茶文化,创造性地提出了“煎茶法”。他制定系统的茶事规范,制作以“二十四器”为代表的茶具、茶器,并通过实地寻访茶叶产地,为我们绘制出了相对完整的唐代茶叶产区图。陆羽因其著《茶经》、开茶学的历史功绩,以及以“精行俭德”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成为对传统文化中诗意栖居的精彩解读。


聊斋志异:书生的白日梦
¥33.00
本书是河北大学文学院韩田鹿教授解读《聊斋志异》的学术随笔著作。分为“幽冥的箫声”“书生的白日梦”“熬场的呻吟”“乡野的铎铃”四个部分,多角度、深浅出地探讨了蒲松龄的女性观、《聊斋志异》刻画的狐仙鬼魅世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寄寓的情怀和《聊斋志异》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折射。书稿既有宏观的整体观照,又有经典篇章的会心解读。文笔老练,行文自然。配有12张与内容紧密相关的精美彩图,能够收获图文并茂的阅读体验。这是一部高质量的《聊斋志异》解读读物,非常有助于普通读者走《聊斋志异》。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全七册)
¥69.99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套装全五册)
¥69.99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中国志怪小说的杰出之作。本书从《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小说中,以“鬼、狐、妖、神、人”为切入点,从全新的角度对原著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以便于读者更深入细致*地了解这部名著,其中: 《鬼卷》讲述了鬼与鬼、人与鬼之间新奇有趣又变幻莫测的故事; 《狐卷》展现了狐女、狐叟、狐书生等一系列生动传神的狐狸精形象; 《妖卷》剖析了一系列幻化成人形的妖,以及自然界的生灵成精后与人类产生的联系; 《神卷》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神仙,人与神仙、人置身于仙境的奇妙经历; 《人卷》描绘了平凡尘世间各种匪夷所思的奇人异事与百姓非比寻常的生活经历。 每个主题都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风格等处细致分析,结合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发掘其深层内涵。作者以轻松诙谐的语言,为读者解读一个个动人的《聊斋志异》故事,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感受《聊斋志异》世界的多彩玄妙。


世故人情(漫说文化丛书)
¥19.00
《世故人情》由钱理群选编,所谓“世故人情”主要是一种人生智慧与政治智慧。全书节选了23位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大家如鲁迅、老舍、聂绀弩、郁达夫、叶圣陶等人的散文和小品文,他们观察到中国人处世哲学的若干范例或突出表现,如爱面子、凑热闹、劝菜、寒暄、做客等等,通过选的这47篇文章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个鲜活而又充满情趣的精神世界。选文短小精炼,意旨深远,语言幽默,是诸多大家人生经验的凝练总结,是他们长时期的思考琢磨融铸成的智慧隽语,给人启发。


读书读书(漫说文化丛书)
¥22.50
《读书读书》是一本关于“读书”“书”“藏书”这一读书人共有之雅事的集子,由陈平原选编,收林语堂、老舍、周作人、王力、叶灵凤、金克木等23位名家的48篇文章。这些文学史上的名家与读者分享他们的读书智慧和独家心得:鲁迅分享两种读书方法,林语堂教人怎么读书,老舍教人读什么书;聊聊读书人书、藏书这一“癖好”;探讨书店与文化人的精神联系,等等。读书是一辈子的乐事,正因为其乐无穷,才引得一代代读书人如痴如醉。


父父子子(漫说文化丛书)
¥20.00
《父父子子》一书由钱理群选编,收录了朱自清、丰子恺、周作人、鲁迅、傅雷等23位大家描写的“人生里最基本的事实,最单纯的,最普遍的,最平庸的,最近人情的经验”,39篇关于亲子之情、母爱天性、师长观念和“爱”的哲学“的“人伦”题材作品,既“真”且“纯”,不仅表现了真挚的亲子之爱,尊父之情,而且有着相当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包含了对于文学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感悟。


学堂往事(漫说文化丛书·续编)
¥24.00
学堂之所以成为现代文化人经常谈论的话题,很大程度上缘于它作为学习知识、养成兴趣、孕育人格与传承精神的机构和场所。本书所编选的是近四十年来谈论学堂的散文篇什,第一辑“遥忆学堂路”中所选的十多篇文章中,当事人在忆及早年学堂生活时的幽怀别抱、各有所偏,也足见此类文章的个人性和丰富性。第二辑“幸运的年月”作家们回忆自己的成长与教育经历,在那段已然遥远的岁月中,无论是与母校的结缘,与师长的交流,与时代的会晤,抑或是与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的邂逅等,往往都会成为回忆者珍藏的幸运。第三辑“ 心中的母校”中,师长的嘉言懿行、同学的深情厚谊,都成为作家们日后不断追忆与回味的内容。最后一辑“永远的校园”所选取的文章,既指向百年学堂的内在魅力——其校训、“校格”和传统等,也指向今日校园让人堪忧的外部干扰,比如制度性因素等。各篇文章的角度虽然有别,可主要着眼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突出教师、知识分子与学堂的精神联系。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
¥49.00
《陈漱渝藏学术书信选》精选了学者陈漱渝先生珍藏的他与戈宝权、胡愈之、李霁野、茅盾、聂绀弩、钱锺书、沈从文、唐弢、萧军、周海婴等89位第一代鲁迅研究学人、历史事件亲历者、现当代文坛名家、鲁迅亲朋的289封书信。两代学人鱼雁音书,不厌求详地爬梳考证现当代文学史和鲁迅研究领域的诸多学术问题,其中不少史料成为撰写1981年版和2005年版《鲁迅全集》注释的重要依据,反映出鲁迅学的科学体系日趋成熟的历史过程。书信字里行间流淌出学人治学著文、待人物的种种细节,令人动容。这批书信的面世,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又不失为读懂鲁迅与那个时代的另一个口。


闻乐观风(漫说文化丛书·续编)
¥25.00
这本音乐随笔集,首先以“声音与时代”篇,算是这本小书的“纲目”。一时代有一时代之乐,有识之士往往能在音符与歌词之间窥见时代的脉动。 第二辑里,我们只是给出了音乐与人的浮光掠影。相信在这万千世界之中,音乐与人的故事应该是随时随地在发生。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这雪泥鸿爪之中见到音乐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的种种安慰。 第三辑中的文章,除了古琴之外,零散缀了四篇文学家——汪曾祺、刘心武、贾平凹、王安忆的音乐心得。这一辑的选文,编者希望能够尽量多地涵括西方音乐巨擘的名单。这些名字,国人已经不再陌生,他们的音乐作品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我们的生活。 第四辑,编者希望能够尽量多地涵括西方音乐巨擘的名单,也选了一篇关于女性音乐家的文章。音乐是无国界的,同样也应该不分性别。希望喜欢音乐的人应该有更广阔的胸襟去理解受更多元的文化。 音乐固然有其专业性,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它所承载的“文化”与“生活”才是更能动人心的东西。在这本散文集中,出现了形色各样的人,他们有的是作曲家,有的是演奏者,有的只是聆听者。但是,他们都在音乐中交付了自己某一部分的生命,而正因那一部分生命的参与,那时的音乐才更加动听。


男男女女(漫说文化丛书)
¥21.00
本书收录从20位现当代作家对于男女平等、两性关系的议论与超前的思想观念,妙趣横生又很有文化意味。书中的作者多处在一个女性争取自身权利运动的兴起、女性的地位大大上升的时代。一本谈“男与女”主题的散文集,出自男士之手的作品竟占了绝大部分,编者也很无奈,但书中在两性方面的一些阐述不仅超前于时代,甚至比很多现代人都步。 除了有鲁迅、瞿秋白、丁玲、聂绀弩等作家所写,谈男女平等、两性关系等话题的说理性散文,郁达夫、何其芳、陆蠡、孙犁等人撰写的散文更具抒情性,或谈初恋,或寄哀思,或忆旧情,透露了更多至性至情。 书中收录的最早的文章是蔡元培的《夫妇公约》,文中表现的“超前意识”几乎与其文体的陈旧一样令人吃惊;鲁迅提及的女性“经济权”、聂绀弩批评的“征婚启事”里的物化女性问题、张爱玲揭示的女性愁云惨淡的困境,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张辛欣和王安忆的大作压轴,一位“站在门外”谈婚姻,一位却娓娓而叙“家务事”,则透露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女性在婚姻、家庭方面的处境。


域外杂记(漫说文化丛书·续编)
¥25.00
《域外杂记》所选编的作品是作者经过实地旅行、勘察乃至长期生活之后,对“域外”的观感与沉思。 全书分为三辑,“欧洲”一辑展现了改革放后首批访欧者看见的欧洲,而随着时间的迫近,作家笔下的“欧洲”也由最初的震撼逐渐成为与我们生活无异的日常。“美国”一辑主要侧重对具体的生活事项行了描述。“亚非”一辑则多为近年作品,再次审视这人类文明的摇篮,在当代社会中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


佛佛道道(漫说文化丛书)
¥20.00
这本谈佛论道的随笔集,重关注五四新文学作家结合佛理道学的写的小品,除关照现实、洞察社会,希望借佛道改造国民、救亡图存外,也不乏修身养性、人生感悟、寻求精神慰藉、忆念佛界先师的作品收录其中。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苦难深重,军阀混战、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精神匮乏、经济衰退,辛亥革命失败,五四运动落潮,觉醒的一代青年苦闷不堪,便借佛教人生皆苦、世事无常的苦空观承载自己的悲观情绪,在佛学中寻求精神慰藉。 文人关注佛道,要是说为遁空门,那也不对。用弘一法师的话说,是“以出世精神做世事业”,而许地山和梁启超的文章成为修身养性的经典:“我愿你作无边宝华盖,能普荫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有六手,十二手,百手,千万手,无量数那由他如意手,能成全一切世间等等美善事。”梁启超:“天下之境,无一非可乐、可忧、可惊、可喜者,实无一可乐、可忧、可惊、可喜者。乐之、 忧之、惊之、喜之,全在人心。” 佛道可不分,善恶终有别。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生生死死(漫说文化丛书)
¥25.00
人类最难摆脱的诱惑,或许就是生的欲望和死的冥想。死促使人类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以及人生的意义。《生生死死》就是这样一本关于生死与人生意义的集子,由陈平原选编,收许地山、冯至、何其芳、李健吾、杨绛等41位名家的59篇文章。在书中,他们追问生与死的意义;谈论丧礼之礼与改革;从“生命价值”与“选择权利”分析国人对于自杀看法变化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分享在中年这一人生盛衰交界的重要阶段,人在身心和情感上的变化。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书中作者对于生死各自不同的感悟、对生命意义的总结让我们看到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生死观的同时,也提醒每个人“好好的活”“好好的死”,努力追寻生命的意义。


闲情乐事(漫说文化丛书)
¥22.50
《闲情乐事》由陈平原选编,搜集了周作人、林语堂、丰子恺、梁实秋、朱自清等24位作家信笔闲谈的散文小品,共47篇,涵盖了衣、食、住、行等中国人的“生活的艺术”,他们用通俗亲切的语言表达出中国人的生活情趣,生活中的种种日常事件都包含在内,不仅展现了作家细致微的学识和洞察力,更体现出他们的闲适与雅趣。文章短小精悍,便于理解,是一份对民国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日常的真实记录,更多的是一份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乡风市声(漫说文化丛书)
¥21.50
《乡风市声》一书由钱理群选编,收录了沈从文、张爱玲、茅盾、丰子恺、贾平凹等21位名家36篇文章,描写古已有之的、在20世纪又增添了新的意义的乡风与市声,这些文章展示了“中国走出自我封闭状态,通向世界的窗口,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现代化的历史”,同时也揭露出“古老的农业文明的旧中国与现代工业文明的新中国”之间的传承与对抗、消长与起伏,而面对乡风与市声的对立,诸多先哲也不免陷内心纠结甚至自我割裂的境地,这也从侧面状写出过往百年间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命运。


神神鬼鬼(漫说文化丛书)
¥22.50
本书重汇集了二十世纪文人谈论鬼神的杂文,通人之情,得鬼神之趣,典故信手拈来,辛辣有趣。 固守传统,提倡崇拜偶像,迷信鬼神,是封建愚昧的表现。书中的部分文章,便是在西学东渐、寻求社会步的背景下,文人们写下的反对封建愚昧、提倡科学而作的文章。 还有部分文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出发,借助对鬼神的考察来窥探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的隐秘世界。 虽是说神道鬼,但这鬼神都是以人的形象为基础,所以书中的文章也富有人情味,而文人也有一种潇洒心态,多一些非俗非圣亦俗亦圣的人间味道,调笑戏谑而非板起面孔一味地批神批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