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49元5本 我与冯至
我与冯至
姚可崑
¥24.90
《我与冯至》是冯至的夫人姚可崑在八十五岁时所写的一部回忆录,记录了她与冯至先生共同度过的一生,平实却充满温情。本书根据冯至夫妇两人的共同回忆,同时借助冯至先生发表的一些诗文以及日记,从两人“不不相识”、阔别两年后一起在德国学习、步婚姻写到回国后辗转北京、上海、昆明等地。记录期间的家庭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两人交游的朋友。回忆跨度从1928年到1965年,期间中国与世界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每个人都裹挟其中,如姚可崑所写:“我们和中国一般的老百姓一样,都不免要经历必然的苦难和欢乐……生活很平凡。平凡的人走着平凡的路。”
49元5本 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冯至画传
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冯至画传
冯姚平
¥29.90
《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冯至画传》由冯至长女冯姚平所著。从冯至童年生活、留学德国、执教西南联大及北大、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直至其逝世,较为完整地记述了冯至的一生。书中对冯至不同时期的社会活动、文学创作、所获荣誉等都做了详细的介绍,且配有近两百张冯至及其家人、朋友的珍贵照片,是一部完整的、生动的冯至传记。
49元5本 阿蒂尔·兰波
阿蒂尔·兰波
[爱尔兰] 伊尼德·斯塔基
¥45.00
兰波——一个神话般的名字——他的生活与他的作品一样非同凡响。 他重新引领了诗歌的程,首先深刻影响了法国诗歌,继而是世界诗歌。 一个多世纪以来,兰波的“通灵”诗学及其实践拓展了作家意识的边界。 事实上,他正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现代文学”的一个象征。 伊尼德·斯塔基博士是牛津大学法国文学的研究者。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兰波的研究,随着新的手稿材料和其他信息的发现,她三次修订了这部兰波传记。
49元5本 沈从文评传
沈从文评传
(美)聂华苓
¥23.99
  《沈从文评传》英文版初版于1972年由美国纽约传文出版社出版。作者聂华苓是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在华语文学世界拥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沈从文评传》中,作者不仅介绍了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讲述了沈从文从士兵到作家、艺术史家的人生历程,而且还从美学与艺术性的角度,论述了沈从文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对沈从文作品的现代主题、风格和意象行了评论与分析,旨在帮助读者读懂这位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至今仍备受推崇的文学大师。
49元5本 谪仙诗豪李白
谪仙诗豪李白
郁贤皓
¥40.00
《谪仙诗豪李白》由中国李白研究会名誉会长郁贤皓先生所撰,全面介绍了诗仙李白的传奇一生。全书以李白的经历为经、代表作为纬,交织还原了诗里诗外真实的李白。全书文字生 动、描写细致、行文晓畅,并富有学术含量,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之中融了作者对于李白生平交游的坚实考证,言而有据。书中所引李白诗文依据《李太白全集校注》,是作者长年研 究的成果结晶。在叙述李白生平的同时,作者将李白的代表作品对应其具体的人生阶段行解说,对于作品的写作背景与表达情感、诗人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都有淋漓尽致的揭 示。诗仙的浪漫一生,由本书从头讲起!
49元5本 刘义庆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刘义庆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赵建成 著
¥41.00
本书为《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之一种。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本书从他 的生平经历、著作、轶事等方面展现了其文学成就。
49元5本 濮仲谦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濮仲谦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杨海涛著
¥41.00
本书为《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之一种。濮仲谦,明清时期的雕刻家,他擅长浅刻与毛雕的竹刻技术,文人竹刻基本上继承濮仲谦浅刻一脉。张岱《陶庵梦忆》称其“技艺之 巧,夺天工焉”。本书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他高超的竹刻艺术。
49元5本 谢朓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谢朓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胡阿祥,王景福著
¥41.00
本书为《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之一种。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南齐书》本传称其“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本书从谢朓的生平 经历、文学成就、代表作品介绍等多个方面展现其精彩的一生。
49元5本 文彭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文彭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郦英南,陈菲著
¥41.00
郦英南,南京艺术学院艺术考古专业硕士,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征集与研究部助理馆员。合作著有《陆探微传》。陈菲,南京农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南京市文化遗 产保护研究所征集与研究部馆员。
49元5本 焦竑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焦竑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罗晓翔 著
¥41.00
本书为《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之一种。焦竑(1540-1620),字弱侯,号漪园、澹园,生于江宁(今南京),明代著名学者,著作甚丰,著有《澹园集》《焦氏笔 乘》《焦氏类林》《国朝献征录》《国史经籍志》《老子翼》《庄子翼》等。
49元5本 亨利·墨菲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亨利·墨菲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徐春宁著
¥41.00
本书为《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之一种。亨利•墨菲,美国建筑设计师,他曾在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设计了清华大学、福建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等多所重要大 学的校园,并主持了首都南京的城市规划,是当时中国建筑古典复兴思潮的代表性人物。本书展现了他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和生平经历。
诗人范当世的散文生活
诗人范当世的散文生活
郭春萍,顾海
¥40.80
本专著内容:一、以文本探秘的方式来研究解读作者的社会生活和心路历程,发前人之所未发。二、范当世喜欢结交名流,并与之诗歌唱和,在他的诗歌中留下了晚清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行迹。本文以范伯子诗文为视角,研究探讨晚清著名历史人物如蔡金台、俞明震、李经方等人行迹,又如中国近代军乐创始人李映庚、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山水画家冯世定、民国著名地方官吏金永等的事迹。庚子年前后范伯子在上海结交了一批从京都逃出、匿居上海的维新人士:御史大夫宋伯鲁、军机章京王景沂、李鸿章亲信驻法参赞陈季同等。三、范伯子诗歌散文化倾向和他的散文创作。
我居于无限可能: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我居于无限可能: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加拿大]多米尼克 · 福捷
¥40.60
艾米莉·狄金森——19世纪天才诗人,比肩惠特曼、对美国文学做出重大贡献的现代主义诗歌先驱,博尔赫斯“私心敬重”的女作家。 这是一场如散文诗般的记述,比“传记”更具精魂。艾米莉·狄金森将脑中的浩瀚宇宙和体内的熊熊烈火包裹在冰封外表之下,忠诚于阅读和写作,对自然万物怀抱深爱。她半生闭门不出,只将孤独写成诗,然后带着近1800首诗长眠。 追溯狄金森一生的同时,作者也对自我行了追溯。她与狄金森仿佛是隔世的相知,跨越时空抵达理解的彼岸:一个天才的灵魂努力隐藏自己,而另一支天才的笔将她勾画出来。 中文版特邀狄金森研究者、翻译家王柏华随文选译41首狄金森诗歌,更完满地展现狄金森的诗歌热情与传奇人生。
古人的青春也迷茫
古人的青春也迷茫
侯悦
¥19.99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的二十二位文化名人的青年时期,作者翻阅大量历史典籍和资料,以亦庄亦谐的笔调讲述这些文化名人青年时期的故事,使他们的形象更为立体,让读者看到这些名人在青春时期的选择与放弃,作者的现代化的语言来讲述这些古代名人的青春故事,并辅之以名人的作品与语录,给读者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也许从这些历史上的文化名人身上,读者也能遇见另一个自己。
49元5本 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
刘小川
¥45.00
苏轼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殊存在。 他是词人、诗人、散文大家、书法家、画家,且在每一领域的成就都登峰造极。他的诗、词和文章历经千年,依然脍炙人口;他的书画作品,自成一派,被同时期的米芾、文同、王诜、李公麟等大家争相收藏。 他是忧国忧民的政治家,虽出身翰林,一度身居高位,但他始终与民同在。他带领百姓治西湖、筑长堤、抗瘟疫、治蝗灾、挖沟渠、治洪水、发展慈善事业,为官四十余年,真正做到了一心为民。 他也是充满情趣的生活大师。他爱竹,无竹不欢。他嗜茶如命,发明了“三沸水”,在杭州跟和尚们斗茶,留下品茶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他爱美食,自创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鱼、东坡羹…… 他天生是一个豁达潇洒之人,总是随遇而安。所以,无论是在“乌台诗案”中受到小人的构陷和攻讦,还是从高位跌落谷底,人生几次大起大落,他依然披着蓑衣,悠然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姜椿芳校长传
姜椿芳校长传
谭琦著
¥61.60
2019年适逢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70周年,这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值此时刻,我们愈加思念和缅怀上外的首任校长——敬爱的姜椿芳先生。而出版《姜椿芳校长传》,既是献给上外70周年校庆的一份厚礼,也是我们向老校长奉上的一瓣心香。其重要意义和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上外人能够饮水思源,不忘初心;面向未来,砥砺前行。
郑振铎研究书系:郑振铎论(修订本)
郑振铎研究书系:郑振铎论(修订本)
陈福康
¥82.60
对于推动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十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恩格斯有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评论: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伟大的、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自然辩证法·导言》)   在同篇文章中,恩格斯还指出文艺复兴时代的英雄们‘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则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书斋里的学者是例外:他们不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人物,就是唯恐烧着自己手指的小心翼翼的庸人。”   在东方,一九一九年狂飙席卷的五四运动,是神州大地上从未有过的伟大的步的变革,人们(例如蔡元培先生)把它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很有道理的。五四时代,在中国的文学和文化战线上,也涌现出了一批拓性人物。鲁迅先生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不仅在当时叱咤风云,而且影响到今天以及将来。仰望‘五四”文学夜空,星汉灿烂,何等迷人!对于这一历史现象,已经有了很多研究,然尚待继续深。除了宏观研究,除了对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的专门研究以外,还应该对更多的代表人物行细致的研究。只有在这样广博的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整个文化和文学运动的产生原因、历史意义及其然方向等等,才能有更深刻、更切实的认识和理解。郁达夫在鲁迅逝世以后,曾经这样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这一精当的论述,不仅用在鲁迅身上,是完全正确的;而且用在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民族的杰出的文化战士的群体上,也是正确的。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杰出的儿女而看到希望,感到骄傲;如果对他们不予重视与研究,那真是莫大的悲哀。   这里,我们要论述的是郑振铎(西谛)。他是‘五四”所诞生的一代风流人物之一,是文化和文学运动的一名真正的战士。他对祖国的文化事业有过多方面的卓越的贡献。无论从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来说,还是从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来说,他都是‘五四”以来的一位杰出人物。正如胡愈之说的,郑振铎‘用一切力量来为祖国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他‘是一个多面手,不论在诗歌、戏曲、散文、美术、考古、历史方面,不论在创作和翻译方面,不论是介绍世界名著或整理民族文化遗产方面”,他‘都作出了平常一个人所很少能作到的那么多的贡献。”(《哭振铎》)有位作家认为:‘中国要是有所谓‘百科全书’派的话,那么,西谛先生就是卓越的一个。”(端木蕻良《追思》)又有一位作家说:‘从他逝世以后,心目中似还未见与他伦比的(同类型的)第二位伟大学人——其伟大在于他的文化视野与文学热忱的超常广阔,他的研究范围与气魄,皆非一般小儒可望项背。”(周汝昌《茅公风范》中谈到郑振铎时语)。有苏联学者谈到:‘在他身上是表现了他所属的那个伟大民族的民族性的许多特。”‘他走过了灿烂的、充满各种各样事件的生活道路。他是一个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上有许多贡献的勤勤恳恳的学术工作者,他是先起来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堡垒的那些人中间的一个。”(艾德林《忆郑振铎同志》)李一氓甚至强调说:‘郑先生,我认为他是中国文化界值得尊敬的人。”(《怀念郑西谛》)然而,直到现在在国内发表的关于郑振铎的文章,却有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有关他的回忆诗文和一般的述评性文章,数量多于研究性的论文;而且,前类文章的作者在中国著作界、学术界的地位大多十分重要(如郭沫若、茅盾、胡愈之、李一氓、叶圣陶、夏衍等等),他们的评价也都相当高;而后一类文章的作者则大多‘名不见经传”,其中某些文章对他的评论还与前类文章相左,许多民国时代文学史研究方面有影响的学者则很少注意到他。   我们不能忘记,郑振铎是在一九五八年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工作时,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的。他悲壮地化作一团火,把一切奉献给了祖国的文化事业;而更加具有历史的悲剧意味的是,就在他这次出国前夕,国内正在掀起对他的全面的无情的公名‘批判”。他的文学思想被批得一无是处,甚至拔到了‘实质上是服务于帝国主义向外侵略的行动”的可怕‘高度”。他的‘划时代的造诣”(李健吾语)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著作,也被贬得一文不值。他一下子成了‘资产阶级的白旗”!当然,当时的笔伐和口诛者大多或是盲从,或是违心,至少是根本未曾认真地了解和研究过他的全人和全著作。责任主要应归于当时极‘左”的错误路线。在他为国捐躯之后,对他的‘批判”便不了了之。此后像这样的对他公的粗暴的‘批判”虽然绝迹了;可是,他的不少重要建树、优秀作品和动人事迹也为人淡忘了。一些文学史论文著作,或者对他一笔带过,或者干脆不屑一提,或者将民国时期的他看作是书斋中宁静的学者、小心翼翼的庸人之流。近年来,在一些研究者和有关人士的工作下,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但距离更全面公正的评价还很远。尤其在一些宣传媒体和课堂、科书上,似乎除了有时讲述他保护文物和藏书的故事以外,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这种情况在国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中同样存在,甚至更为严重。虽然几乎所有的研究中国文学的外国学者,都把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作为书;虽然在前苏联、日本等国有过几篇回忆或简单评论郑振铎的文章;但专门研究郑振铎的人几乎一个也没有,较为全面地研究他的论文也迄今未见。]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先当然是与国内研究界长期存在的某种僵化的思想方法有关。例如,把近代作家分成革命作家、民主作家、反动作家等等(这种划类在一定场合也许是有要的),但有时分得并不合理,也常常忽视作家本身的思想转变。尤其是机械地认为革命作家的成就就一定比民主作家要高,片面地强调‘政治,艺术第二”的标准等等,都使得以往的研究工作布局失当,或偏离科学的轨道。郑振铎没有参加共产党和‘左联”,于是被认作所谓民主作家,得不到重视便是当然的了。至于一九五八年那场‘批判”,其政治路线背景现在人们已经很清楚,更是不用多说的了。除了上述原因外,我认为还须指出其他几:一是以往对文学史研究的内涵的理解过于狭窄和片面,往往以为文学史研究的只是创作家及其作品,忽视对创作以外的文学活动的研究。郑振铎的创作不算多,又被认为水平不高,于是他便得不到重视。二是我们的学术研究的分工过细、过专,过于拘泥,研究文学的往往撇文学家的其他文化学术活动。而郑振铎在文学史、艺术史、文献学、编辑学等方面的成就,后来超过并掩盖了他在文学创作、批评方面的名声,于是对他的研究也就存在一种互相推诿的现象,这一方认为他不是纯文学家而是学者,那一方认为他不是纯学者而是文学家,因而都在各自研究目光的扫描中轻易地将他忽略了过去。另外,当然也是与对他的研究的难度有关。由于他工作极其勤奋,又在文坛上活动了整整四十年,留下的文字著作及其他材料极为丰富,同时又有大量散佚,难于搜寻。他涉及的面又太广。要研究这样的作家,当然要比那些单纯搞创作的,或有关资料齐备的作家要难得多。于是,对他的研究也就不免令人望而却步了。 这一情况应该改变了。我认为,先,文学史研究决不能仅仅注意于创作家及其作品,文学的历史本来就是由活跃在过去的文坛上的各种人物共同谱写的。创作家当然重要,但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翻译家,以及文学社团的组织者、文学书刊的主持者等的活动与贡献,也都理所当然地应该属于文学史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尤其是那些对整个文学史的发展起过较大作用的文学活动家,往往是各种身份兼而有之的多面手,更应属于特别着重研究的对象。而郑振铎就是这样的文学家。他的文学活动,无疑地并不局限在创作上,或者甚至可以说,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的还不在他的创作上(当然对他的创作也不应忽视)。但是,我们却没有任何理由贬低他在文学史上的实际作用与实际地位。这里,我想引一段老作家柯灵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文学的话:   表现作家的业绩,当然以作品为主,但似乎不应以此为满足。《鲁迅全集》、《乱弹及其它》的出版,《资本论》、《列宁文献》、《西行漫记》的印行,在那烽火连天的年代,狐鼠横行的‘孤岛”上,使这些皇皇巨制得以问世的主持经营者,应该是属于‘不世之功业”的一类,但这些典籍并不是主持经营者本身的著作或译品。……如郑振铎同志在‘孤岛”时期和沦陷时期,作品并不多,但他对祖国文化的贡献,却远在一般的笔耕墨耘以上。《鲁迅全集》、《西行漫记》的擘划琢磨,他都曾躬与其事。单是在劫火中抢救大量珍本秘籍,为民族文化保存精英这一件事,就不知耗费了他多少精力。……要‘知人论世”,就绝不能让这类事淹没于文字之下。我觉得文学史家和资料研究者都不应当忽略这一。(《关于‘孤岛”文学》)   老作家的这段话,是对我以上想法的有力支持。我认为,这里提出的问题,在我们整个文学史的研究中带有普遍性。曾有一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就从人们对唐代张说的研究情况,来谈关于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拓与创。他谈到,我们的文学史结构,长期以来受到旧的框架的束缚,好像一个个作家评传、作品介绍的汇编,史的叙述很不够。这样,就很难从某一历史时期文学的总趋势出发,对文学发展的倾向和动向加以宏观的考察,对某些文学人物的历史活动作出合乎实际的论断。‘文学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他们在文学上的业绩,主要不在于他们个人的作品,而是他们的活动促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如果不把握总的历史趋向,而仅仅着眼于个人作品的评论,那末像张说这样的文学人物就会摒弃于文学史叙述之外,或者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傅璇琮《由〈张说年谱〉所想到的》)这段论述相当精辟。如果我们从五四文学运动的总的历史趋向着眼,也就同样不会认为郑振铎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而是恰恰相反。   其次,郑振铎不仅在文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且他的建树还不仅仅限于文学事业或其他单一的学术领域。就像周予同说的:‘概括地说,他的学术范围包括着文学、史学和考古学,……但他的精力异常充沛,好像溢满出来似的,学术门实在圈不住他。”(《<汤祷篇>序》) 在这一上,郑振铎与郭沫若十分相似。而郭沫若在一九二〇年就说过这样的话:‘我常想天才底发展有两种Types(类型):一种是直线形的发展,一种是球形的发展。直线形的发展是以他一种特殊的天才为原,深益求深,精益求精,向着一个方向渐渐展延,展到他可以展及的地方为止:如像纯粹的哲学家,纯粹的科学家,纯粹的育家,艺术家,文学家……都归此类。球形的发展是将他所具有的一切的天才,同时向四面八方,立体地发展了去。”(《三叶集》)郑振铎无疑就属于‘球形发展”的一种类型。这一,连台湾的评论者也看到了。一九八二年五月台湾的《传记文学》杂志上,有一篇文章谈到:‘民国以来的文学界中,有不少人以一身扮演多样的角色,但除了胡适、鲁迅等极特殊的例子,能在每个角色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外,通常只是在一、二专门研究或创作方面出类拔萃,学有余力时再旁及其他,很少人会像郑振铎一样,由于对文学的万分热忱和强烈的使命感,成为一个中外不居、旧不挡,翻译、创作、研究多管齐下,极其‘复杂’的文学家,以至于他成名虽早,影响也大,可是一般对他的成就却看法不一。”(苏精《藏书家的郑振铎》)但为什么一个文学家扮演角色较多、比较‘复杂”,人们对他的成就就要‘看法不一”了呢?这实在是与一种狭窄的思想方法有关。其实,正是因为这种横跨多种专业门的实践,才可能造就一种‘全才’式的人物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实;而这,也正是一场真正伟大的文化运动才可能赐予的。‘五四”以来出现一批这样的杰出人物,恰恰是‘五四”作为真正伟大的文化运动的标志之所在。因此,我们对于这样的文学家,除了从文学本身的角度加以研究外,还须从各方面多角度地作综合的研究,而不应互相推诿或从单一角度看待。并且,只有通过综合的研究,才能得出正确而全面的结论。众所周知的对鲁迅的经典论述,就是不局限于文学艺术,或其他某一个别领域,而是以一个伟大的战略家的眼光,注目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和现实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纵横发展,从而得出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三位一体的中国文化革命伟人的定论。再如对郭沫若、茅盾等优秀文化战士的研究,也是不能局限于文学畛域,特别是不能局限于文学创作的。即如闻一多,朱自清就正确地用诗人、学者、斗士的‘三重人格”来概括他的一生;而只有从这个‘三棱镜”中观察这仪态万方的‘一团火”,才能看得更真切。对郑振铎的研究,我认为也应该这样。   俄国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В.Г.Белинский)说过:‘我觉得,要给予任何一个杰出的作者以应得的评价,就须确定他的创作的特色,以及他在文学中应占的位置。前者不得不用艺术理论来说明(当然是和判断者的理论相适应的);后者须把作者跟写作同一类东西的别的人作一比较。”(《论俄国中篇小说与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我认为还可以一步说,如果要给予任何一位杰出的文学活动家以正确的评价,就不仅应该研究其创作的特色以及他在文学史上应占的位置;而且还应该研究其一生的思想与行事,其文学理论,文学翻译,以及文学组织活动等相关方面。这就不仅要用美学的、社会批评的方法,而且还不得不同时用历史学的、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不可,其中包括为某些人所鄙夷的考据、传记的方法。郑振铎早期十分重视的美国文艺理论家文齐斯特(C.T.Winchester)在《英国散文群体》一书中曾说过,如果有人嫌他的这本论著过多地写了被评论者的传记而较少所谓‘真正的批评”的话,那么,他就要提醒那人注意他所评论的这些作家‘所写的主题,都系取从他们自己的个人经验之内的”,地带有作者的个性,因此‘以常常是很有用的传记的方法来评论他们,在这里是对于评论者的大道。他在能够评量那一册著作之先,须要熟悉那作者的‘人’才行。”(附带说,对这段议论郁达夫也十分欣赏。以上译文,便采用了郁达夫在《中国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的引文。)郑振铎正是一位个性极强的作家,他的作品,甚至包括其中的历史小说,处处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写照,‘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眼前。”(郁达夫语,同上)因此,我们在对郑振铎的研究中,也就不可缺少地应该用传记的方法。此外,郑振铎一生的著述极为丰富,据我粗略统计,他发表的单篇文章,约有二千来篇。出版的单行本中,文学创作有十来种,学术论著与翻译各有二十几种,编校的书籍和整理影印的古籍也各有二十来种,编辑的艺术、历史图籍十七种,主编参与编辑的丛书有二十九种,主编与参与编辑的报刊四十五种,生前被人编成的选集五种,为人作序跋的书五十来种……。这些数字是相当惊人的。然而,迄今为止还有不少重要的作品和论文没有收集,或者很难寻找,甚至尚未发现。而且,他的不少生动的事迹以及有些记载材料,几乎近于湮没。因此,我们为了冲破某些成见,提出自己的观时,就不得不经常运用考证的方法,或者较为详尽地引用与列举材料。叶圣陶在《郑振铎选集》的序中说,他认为写郑振铎的传记‘用不着什么夸张的手法,只要求内容翔实,他那充满着激情和活力的品格就足以使者受到感染了”;而我觉得,不仅写他的传记是如此,写他的研究文章也须‘内容翔实”,而他留下的大量叙述与事迹本身就是有说服力的。研究对象对于研究方法及研究文风具有一定的选择和决定的力量。对郑振铎的研究,就须强调多角度多方法熔成的有机组织,就须强调‘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的文风。   因而,我所以选‘郑振铎论”作为研究课题,不仅先是因为有感于以往文学史研究中对于这位杰出人物的过于冷淡,或是因为不满于某些对他不甚公正、甚至极不公正的评价;而更有一个积极的意图,即希望通过对郑振铎这样一位文坛巨匠的研究,来提倡如上所述的一种较为放的文学史研究观念,一种历史的综合的研究方法。同时,由于郑振铎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中国文坛的中心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一些文学主张有过较大的影响,他主编的一些大型文学刊物与文学丛书曾一度执全国文坛之牛耳,他的文学创作、翻译与其他著作有过相当广大的者群,他发现、提拔和培养了不少优秀作家,他以他的热情和吸引力团结了一大批作家与学者,等等,因此,我们对于他的一些的评价也就然牵涉到对民国以来文学史以至文化史的某些重要问题的重认识或者深探讨。   在论述他的文学活动以前,我先初步论述他的思想发展与政治活动。这是冒着可能被人认为蹈袭旧辙的‘危险”的。因为,以前那种简单生硬的以对作家的政治表现的评述来决定或代替对他的文学方面的研究的作法,已为人们所厌嫌,也为我所不取;但是,我也反对从一个走到另一个,忽视或排斥对研究对象的政治倾向及政治活动的考察与论述,否认这些倾向与活动对于研究对象的文学活动的制导作用。我认为,对于郑振铎研究来说,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十分要的,不仅有助于公正地评价郑振铎在文学运动史上的地位,而且可以引导人们从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上对郑振铎一生取得的成就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早在郑振铎逝世的时候,文坛前辈就曾说过,对于他‘在五四以后这一整个时代的文学工作中的成就和作用,历史会有定评”(胡愈之语)。历史把这个任务,一直留到了今天。现在,我们应该担当起这个任务了!
郑振铎研究书系:郑振铎传(修订本)
郑振铎研究书系:郑振铎传(修订本)
陈福康
¥68.60
《郑振铎传(修订本)/郑振铎研究书系》共有60万字,从郑 振铎的家世求学、文学创作、文学编辑、大学执教生 涯、学术研究、考古、社会活动与组织等方面,立体地描述了郑振铎的一生,展示了他多方面多领域的贡献与成就。
郑振铎研究书系:郑振铎年谱
郑振铎研究书系:郑振铎年谱
陈福康
¥141.99
《郑振铎研究书系:郑振铎年谱(修订本 套装上中下册)》主要内容包括上册,中册,下册,附录一 郑振铎笔名别名一览,附录二 郑振铎著译编校书目,附录三 郑振铎研究资料选目,2008年修订版郑尔康序,2008年修订版著者后记,2017年新版后记。
49元5本 鲁迅往事 1881-1936
鲁迅往事 1881-1936
许广平;许寿裳;周作人;夏丏尊;孙伏园;郁达夫;萧红
¥19.99
      全书内容依循鲁迅的人生轨迹行编排,从“鲁迅的故家”始,到“后的一天”结束,涵盖鲁迅完整的一生。所选文章的十一位作者,均是各个时期和鲁迅非常亲近的人。比如关于鲁迅的家世和成长经历,主要选用了周作人的文章。周作人和鲁迅前期交集多,因此他提供的资料对于了解鲁迅成长的环境、性格的养成、知识结构的形成等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关于鲁迅在东京和北京的经历,主要选用了许寿裳的文章。许寿裳与鲁迅1902年相识于东京的弘文学院,此后近二十年晨夕相见、无话不谈,相知之深有如兄弟。至于鲁迅在上海十年的经历,则主要选用的是其夫人许广平的记述。其他作者还有夏丏尊、孙伏园、郁达夫、萧红等,他们也都是在某个时间段和鲁迅有过密切交往的人。       文字之外,本书各章均附录了与鲁迅相关的一些图片资料,其中不乏一些平常少见的鲁迅旧照、手迹、公文等。这些插图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感受鲁迅的方方面面。
49元5本 城池:我和我的父亲汪国真
城池:我和我的父亲汪国真
汪黄任
¥20.30
本书是诗人汪国真之子写的一本回忆录,以父与子,亲与疏为线索,追忆了作者与父亲汪国真的相处历程。回忆录从被出版界称为“汪国真年”的1990年始,到2015年汪国真老师因病逝世结束。 因为家庭原因,作者没有在父亲身边长大,使得父子关系在早期非常生疏,形同陌路。但血浓于水,空间和心理上的障碍并不能阻挡父子情谊在漫长岁月中生根、发芽。作者对父亲的认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触的增加而逐渐血肉丰满。 这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始,作者对父亲是陌生的,陌生到爸爸在作者的眼里是一个无处安置,鞭长莫及的“局外人”。后来父子触增多,父亲又成为了被作者所崇拜的“半神”。然而年龄、经历和思想的差异又酝酿着父与子间新的分歧与不解。在波浪式的递中,父亲的形象在作者眼中几经变化,*后回归到平和、日渐苍老而又胸怀大志的“老爷子”——只是到了这个时候,两个人相处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诀别时刻到来,父亲终究归于远方。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