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论(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17.87
《婴儿论》由清代乾隆年间儿科名医周士祢所著。全书一卷,分八篇,从新生儿到婴幼儿,凡属儿科疾病多有论及,涉及内科、外科、眼耳鼻喉五官科、传染性疾病等,对儿科常见疾病辨证准确。立法处方精当,用药合理。书后附有有关小儿护养的附录。本次整理以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馆藏日本宽政九年(1797)刻本为底本。
医方丛话
¥30.08
《医方丛话》,八卷,清代徐士銮辑,初刊于光绪十五年(1889),后由其曾孙徐世章补刊于庚午年(1930)。本书从300余种笔记、医书以及亲历见闻辑录(应验之方,与夫论病、诠药、论医之言),以医方验方为主,兼及药物、医理、医案医话乃至符箓,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亦有养生饵食等,内容极为丰富,汇集保存了很多珍贵中医药资料。本次整理以光绪十五年蝶园刻本为底本。
叶氏女科证治(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34.88
《叶氏女科证治》,妇科著作。又名《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四卷。托名清·叶桂撰,本书原作者及书名不详。1817年曾以《竹林女科》之名刊行,并有多种翻刻本。1913年鸿文书局将此书改叶氏之名石印,又有多种复印本。内容以妇产科治疗方剂为主,并无多少妇科生理病理的论述。
妇科备考(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30.52
《妇科备考》,清代何应豫著。全书分四卷,卷~包括胎前章和产后章两部分内容。卷二为经产圆机,卷三为妇科说约及宜麟要策,卷四收载本书临床诸方,并有回生丹方论。综观全书.论述详尽,每有独到之处。本次整理以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一刻本为底本。
尊生要旨
¥11.78
《尊生要旨》,明代蒋学成辑,许乐善增补,成书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全书一卷,共:篇,分存想、调气、按摩、导引、形景、饮食、居处、房中、四时、杂忌篇章介绍养生之法,附以歌诀、图说;书末~洞玄则阐述养生入道之捷径。本次整理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明刻本为底本。
医案梦记(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18.31
《医案梦记》,清代徐守愚撰,成书并刊行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系清代医家徐守愚之子徐子唐整理其父医案,及“经验方法一百二十余方”,另附其本人医案而成。全书载案74则,其中徐守愚医案55则(含附案),徐子磨医案19则。 诸案以诊治时问为序,不分门类,病证涉及内、外、妇、儿及外感等。本书整理以清光绪二十三年刻本为底本。
幼科医学指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23.54
《幼科医学指南》又名《幼科指南》,作者为明末清初医家周震。全书共四卷。全书分述小儿危症、小儿杂证、小儿五经主病及兼证、虎口脉纹歌等,并对前人三关辨证进行补充。论小儿病证多列效方验案,师古而不泥古,且各卷末设有类方,或载明药物炮制方法,或注明饮服冷热及速度。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吴潘两氏校刻本宜兴道生堂藏板为底本。
燥气总论(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17.44
《燥气总论》,清代陈葆善撰,成书于清光绪十六年(1900),刊行于1925年。作者认为《内经》脱“秋伤于燥”一节,其法不传,遂精究燥气致病病机,撰成《燥气总论》一卷,附《灵素节要》,录《内经》中涉及燥气的条文若干。陈葆善又有《燥气验案》二卷,成书于清光绪十七年(1901),载煤气验案22则,用药有据,议论精详,是稀见的专病医案专集。本次整理,《燥气总论》以1925年温州陈氏湫漻斋石印本为底本,所附《燥气验案》以1930年上海中医书局本为底本。
药品化义(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13.50
《药品化义》,明末贾所学原著,清代李延昰补订。共十四卷,实际载药152种,附药15种。卷分为李延星增补的内容,卷一至卷十三为贾所学撰著。卷一为“药母订例”“辨药八法”,阐述了重要的“药母”理论。卷二至卷十三依次为气药、血药、肝药、心药、脾药、肺药、肾药、痰药、火药、燥药、风药、湿药、寒药,对每味药从体、色、气、味、形、性、能、力八个方面进行发挥。本次整理以康熙十九年(1680)木刻本为底本。
医学碎金
¥12.21
暂无
本草正义(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10.00
《本草正义》为清代医者张德裕所辑。简明扼要是此书的主要特点。作者熟读本草之书,认为本草书的弊端是“种数颇繁,说不臻一”,“观者往往朱紫混淆,眉目不清”,其原因为这些书“备详品用,概言功能,而孰宜孰忌,专主兼及,未有分晰”,因此他要“删其丛冗,究其专一”,每药不言其品色形貌与产地,直述性味功能,兼及炮制与宜忌,易懂易记。 此书在体例上别出心裁,“不以物品分门,而以攻补归列,比类而陈,易于观晓”。为便实用,此书在药物分类上未能划一,而是主要采用了“以攻补归列”和“取寒热性同”两种分类法,将所收录的361种药物分为甘温类(47种)、甘凉类(25种)、发散类(22种)、气品类(33种)、血品类(19种)、苦凉类(52种)、苦温类(34种)、苦寒类(43种)、辛热类(15种)、毒攻类(15种)、固涩类(11种)、杂列类(45种),共12大类,由分类即可直窥药物的功用。作者谓“不切要用者,概从删去”,故其所著录的都是切于要用的常见之品,为大多数学习者所熟知,学习起来颇便掌握。
坤元是保(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17.87
《坤元是保》系南宋薛轩辑,由卷上、卷下、续集组成。卷上阐述女科理法,内容丰富,其中调经、胎前、产症、产后、杂症为本书的核心内容。卷下记载郑氏女科的重要方剂,以“丁仙现·绛都春”词编号,列方100首。续集列方108首。本次整理以上海图书馆藏小楷本为底本。
肿瘤中医外治法
¥15.26
恶性肿瘤是一类古老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恶性肿瘤及其合并症病情多变,牵涉脏腑器官较多,症状复杂,由于正气已虚,患者体质较差,常用的软坚散结、活血破瘀等治疗方法及用药受到一定限制,而外治法则无此禁忌,可以在疾病各个阶段应用。本书介绍了中医外治在恶性肿瘤并发症、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生物靶向药物相关皮疹、放疗相关不良反应、手术治疗相关并发症,以及常见症状和某些肿瘤的治疗,开阔了肿瘤治疗道路、提高了疗效。
高氏医案谦益斋外科医案(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27.47
《高氏医案》与《谦益斋外科医案》为清代高秉钧著。《高氏医案》按面部、中部、流痰流注部、诸风部、两腿部、内科部分为6部,每部所附医案例数不等,共收220例医案,计344方。 《谦益斋外科医案》按人体部位及病种分20部,97个病种,分门别类汇辑。案末附疡科日用丸散膏丹论略,阐述若干外用药的药理、效能。本次整理,《高氏医案谦益斋外科医案》综合上述两书,其中,《高氏医案》以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为底本,《谦益斋外科医案》以民国十九年(1930)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为底本。
伤寒绪论(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伤寒金匮)
¥25.00
《伤寒绪论》为清初名医张璐研究《伤寒论》的著作。初刻于清康熙丁未年(1667),全书共为上下两卷,上卷叙述六经传变、合病、并病、三阴中寒等40余证及脉法、查色、辨舌、宜禁、劫法等,下卷论述发热、头痛、恶风等100中病证,后还载148首方剂(包括附方35首)。作者依据丰富的临床经验,实事求是,完备了《伤寒论》中缺漏的辨证要素,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删注脉诀规正
¥15.87
本书是清代名医沈镜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编撰。全书二卷,其内容大至可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为脏腑、脉象、诊候图和图解,以及相关脉诊知识。第二部分是对《王叔和脉诀》一书的主要歌诀进行注释、削正,包括五脏六腑歌、诊脉赋、诊脉入式歌、诊四时生克脉歌、诊四时虚实脉歌、形色脉体相应歌、脉经观病察色生死候歌等。第三部分主要以李时珍二十七脉歌、奇经八脉歌以及沈镜所补之脉歌,为基本内容。全书内容要而不繁,文字通俗易懂,歌诀协韵上口,便于习诵记忆,是一部较好的中医脉学入门著作。 本次校注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清康熙庚辰三十九年(1700)刻本为底本,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入藏的清大文堂刻本为主校本。
眼科集成(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22.24
《眼科集成》成书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作者陈善堂系晚清巴渝西城人,立调元药室,擅长眼科。本书现存版本仅有民国九年(1920)渝城治古堂刻本,藏于重庆市图书馆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品相总体完好,选作校勘底本。鉴于书中不少内容涉及《目经大成》《原机启微》《审视瑶函》,故选《目经大成》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原机启微》明代薛己校补本、《审视瑶函》清康熙六年(1667)刻本等书为参校本。
伤寒指归(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36.19
《伤寒指归》,清代医家戈颂平著,是对《伤寒论》条文逐字逐句释义,推理穷源,结合作者个人心得并旁征博引加以论述,所论颇多独到见解的一部伤寒学专著。全书共计10册。本次整理以光绪十一年稿本为底本。
伤寒启蒙集稿(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19.18
《伤寒启蒙集稿》七卷,系余景和对柯琴《伤寒论翼》卷下依次之注释。卷一至卷六为太阳病解、阳明病解、少阳病解、太阴病解、少阴病解、厥阴病解.卷七为制方大法。本次整理以辽宁中医药大学馆藏清光绪十五年(1889)《伤寒启蒙集稿》稿本为底本。
心印绀珠经(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15.26
《心印绀珠经》,明;李汤卿撰。分上下两卷,上卷对《素问》中阐述的运气、脏腑经络、脉法理论作了归纳整理;下卷则融会刘、张、李诸家之说,依次扼要阐释中医病机、伤寒论治、15种常见疾病的辨证治疗、90种中药的性味主治等,可作为中医学入门之书和研究金元医家的参考书。本次整理以明嘉靖二十一年邢址刻本影印本为底本,以明嘉靖二十六年赵瀛刻本影印本、明崇祯六年闵齐伋刻本为校本。
伤寒正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伤寒金匮)
¥34.45
《伤寒正宗》八卷,清?史以甲著。该书前三卷运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并于每条经文之中以小字附注的形式施加按语,对原书条文进行了疏解。五卷为证治方论,史氏将伤寒证侯归纳为112种,并补充方剂200余首,汇集前贤方论22家, 充了《伤寒论》方论的不足。该书文字精炼,释义透彻,于《伤寒论》精蕴多有揭示,是一本难得的伤寒学著作,适合中医工作者临床参考。 该书约成书于公元1678年(清康熙17年),刻印出版则迟至公元1685年(康熙24年)之后,现存康熙刻本与日本抄本,今以康熙原刻本为底本进行校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