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口议(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19.00
《活幼口议》,元代演山省翁著。书凡二十卷,卷一到卷三记述儿科医论25篇;卷四、卷五议初生儿证候26篇;卷六、卷七论指纹脉和气色;卷八述病证疑难18篇;卷九议胎中受病诸证15篇;卷十到卷二十议各种儿科病证的辨治,计有惊风、发热、吐泻、疳积、肿胀、杂病、伤寒、疮疹等内容。本次整理以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叶氏作德堂本为底本。
伤寒撮要
¥28.50
《伤寒撮要》,明代缪存济 著。全书共分六卷,卷一总论, 简要阐述全书大意宏旨。卷二至 卷六序贯相连。卷一述伤寒识 病;卷二列伤寒六经病证治、 变证治法及禁忌;卷三论正伤 寒、相类伤寒、伤寒变病及治 疗;卷四、卷五仍为伤寒变病及 治疗;卷六列伤寒用方449首。 本次整理以明隆庆一年(1576) 新安汪滋刻本为底本。
外科活人定本(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27.47
《外科活人定本》明代龚居中著。全书分为四卷 。卷一首叙调治心法,阐发经义,概述疮疡病因、病 机、治则和辨证等,次述秘传口诀,十善、十恶证候 ,服药性、搽药性、敷药法、插定法及外科常用药方 ,继按图形分述脑发等约30种病证。卷二按图形分述 赤面疔等约50种病证。卷三论述瘿瘤、疮癣诸病及头 面、耳、鼻、口舌、牙、喉诸疮症图形。卷四叙述杖 疮、折伤、破伤风等疾病及误吞、诸刺、中毒、虫兽 伤等。卷末附经验通用方32首。本次整理,以清顺治 十八年(1661)二同德堂刻本为底本。
祝茹穹先生医印(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17.44
《祝茹穹先生医印》三卷。附《祝茹穹先生医验》一卷,清代祝登元撰。弟子赵嶷编,现存早为清顺治十三年(1656)祝氏旷旷居刻本。本书卷一、卷二载医论18篇,主要论述脉理;卷三载医论7篇,内容以伤寒论治为主;《祝茹穹穹生医验》一卷,载医案63则,由不同作者追记而成。本次整理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所藏清顺治十三年旷旷居刻本为底本。
医林绳墨大全
¥29.00
《医林绳墨大全》为明代方谷原著,清代周京整理改编,共九卷,八十一证。前七卷论述内科病证,卷八为五官病证,卷九则是妇科、外科病证。每病之后都有各病主方,详列主治病证、组成、用法,方便读者查阅。某些病证后更附以周氏家藏奇效验方、秘方。本次整理以康熙四十九年(1710)赵氏廓然堂本为底本。
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15.26
《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是明代伤寒学家童养学为纠正元代医家吴恕《伤寒活人指掌》之讹谬而著之伤寒学术著作。书凡三卷。首卷述六经传变。卷二列伤寒诸证(实际包括温病、疫疠和一些杂病),其内容包含注解、辨证法、诊脉法、用药法(内含方剂)及总论等内容。卷三列方剂114首,是作者所“集得之古方”,其所选方剂与前两卷病证相对应。本次整理以明崇祯五年(1632)金陵刻本为底本。
饲鹤亭集方(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22.24
清·凌奂(1822—1893),撰《饲鹤亭集方》,收录方剂453首,分为补益虚损、脾胃泄泻、痰饮咳嗽、饮食气滞、伤寒诸风、诸火暑湿、眼科、女科、幼科、外科、胶酒等11个门类。本书是凌奂第四子凌绶曾随诊饲鹤亭时,按照《眉寿堂丸散膏丹集》的原有分类,增入方药辑成。汇辑了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幼科、眼科,以及补益类有效方药。本次整理以清光绪十九年(1893)出版的《吴兴凌氏二种》为底本。
理气法临床应用技巧
¥15.26
《中医治法临床应用技巧丛书:理气法临床应用技巧》是《中医治法临床应用技巧丛书》之一。《中医治法临床应用技巧丛书:理气法临床应用技巧》共分两大部分。部分为理气法概论,分别介绍了理气法的源流、治法分类、常用方药及应用注意事项。第二部分为理气法的临床应用,通过丰富的临床案例对理气法在各个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阐释,颇具临床指导价值。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妇科病、气血津液病、其他疾病。案例典型,分析到位,对临床医生及医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心乃大药:行贵禅医悟语
¥20.93
因工作过于劳累,本书作者释行贵禅师于一九九六年被诊断出罹患晚期结肠癌,并已扩散到子宫、卵巢、骨盆、腹壁等处。病后,禅师放下俗事(病前在医院做大夫),归隐少林,深研禅医,经过一番调养锻炼后,癌症自愈,遂以此经验治病医心,救人无数。本书汇集了作者20年抗癌经历,50年治病经验,一辈子修行智慧。
温证指归(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16.57
《温证指归》清代周魁撰,成书于嘉庆四年(1799)。全书共4卷。卷一阐述温病的基本理论,计21篇。对温病的基本概念、发病特点、发病规律及其治则治法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说明和总结。卷二详载温病发病时各种证候变化、辨证要点、病机、与他病的鉴别以及治疗所用的方剂等,计61篇。卷三汇选治疗温证所使用的方剂,总计正方115首,附方18首。卷四为其搜集整理的16则典型温病病案。 本次整理以足抄本为底本。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单纯性肥胖病
¥23.98
《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单纯性肥胖病》为《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单纯性肥胖病部分。本部分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与委托。本部分由中国针灸学会提出。本部分由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悦读中医(第二辑)
¥16.57
本书是首届全国悦读中医校园之星的读书心得作品合集,这些作品全部在“悦读中医”微信平台做过展示,不仅让无数中医学子产生强烈的共鸣,也让每一位老师、专家、作者感动,纷纷向微信后台建议将这些作品结集出版,让这些作品能被更多的读者看到。希望《悦读中医(第二辑):首届全国悦读中医校园之星作品集》的出版,能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助力全民阅读,促进全民健康贡献力量。
吴熙治疗不孕症选萃
¥17.15
本书是国医大师提名人吴熙教授治疗不孕症的专辑。吴熙教授幼承庭训,擅长诊治妇科疑难症,特别对不孕症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是吴熙小传,介绍了吴熙教授的从医经历及学术传承特点。第二部分为专病论治,介绍了吴熙教授治疗不孕症的经验及心得体会。第三部分为典型的不孕症医案。本书可以作为临床医生及不孕症患者的参考书。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神经根型颈椎病
¥23.98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包括:带状疱疹、贝尔面瘫、抑郁症、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偏头痛、神经根型颈椎病、慢性便秘、腰痛、原发性痛经、坐骨神经痛、失眠、成人支气管哮喘、肩周炎、膝骨关节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过敏性鼻炎、突发性耳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单纯性肥胖病等病症的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
药镜
¥12.95
《药镜》四卷,明末清初浙江嘉兴名医蒋仪撰。康熙甲辰年(1664)与明·王肯堂《医镜》合刊,置于《医镜》之后,合刊本总名《医药镜》。《药镜》前撰[凡例],,次附[总目]。正文内容分为四卷,系依药物之药性的温、热、平、寒四类而列,共344味。其后附载[拾遗赋],收药140种;[疏原赋]述经络、用药法,以补所未备;[滋生赋]录水类药品25种;[补遗]载36种食物之性用。本次整理以康熙甲辰年刻本《药镜》为底本。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心病分册)
¥34.45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心病分册)》编写充分考虑到目前全国各地区中医心内科从业人员状况,编写内容通俗易懂,尽量贴近临床,努力遵循实用性、可行性原则,深入浅出,重点解释辨证依据,理、法、方、药应用,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亦对部分疾病的新证型、成熟治法和临证经验做了介绍。《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心病分册)》可作为中医心内科临床实践、诊疗规范和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周围血管病临床治疗难点与中医对策
¥18.31
《周围血管病临床治疗难点与中医对策》为《周围血管病中医小丛书》之一,由辽宁省名医、外科专家吕延伟教授等主编。 全书共8章,重点介绍了*为常见的8种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难点、中医治疗优势、辨证治疗过程中细微的变化与对策,突出展示了周围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水平和成果,客观评述了中西医治疗现状,并结合我国几代专家的临证经验,提出适合患者病情与需求的治疗方案。 本书旨在继承和发掘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规范中医治疗周围血管病的临床工作,启发开阔医生的诊疗思路。主要供中医外科或周围血管科专科的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外科专业师生阅读使用。 ?
孙晓生养生文丛第二辑
¥27.47
《孙晓生中医养生文丛(第二辑)》作者孙晓生尝试从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凝练研究论文的途径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古至今开展学术研究,故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以养生为主题的论文100多篇,现从其中选辑经典研读和现代探索两部分,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以飨读者。
沈芊绿医案
¥15.26
《沈芊绿医案》,沈金鳌著。内容赅博,论述亦精,颇有发明,影响甚大。记载沈金鳌治疗寒热、风温、湿温、春温、冬温、暑、暑风、湿、汗、疟、瘾疹、风痧、黄疸、呕吐、吞酸、哕、噫、郁、噎膈关格、痞满积聚、食伤、酒伤、肿胀、淋浊、遗精、痔、瘰疬、痰饮、经漏崩带、胎前、产后、幼科等内科、外科、妇科及儿科验案凡547案,后另附单方4条,保存了沈氏的用药理念和特色,可与其理论著述相印证,并体现其对民间单方验方的留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耳鼻咽喉疾病分册)
¥35.75
刘大新编写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耳鼻咽喉疾病分册》,是在《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12年发布)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应用实际*新进展,对其重点内容进行释义。编写目的在于对耳鼻咽喉常见病证的中医临床诊断、治疗进行深入分析,为临床医师提供切实可行的中医常规处理策略与方法,力图提高各级中医院耳鼻咽喉科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及规范化意识。
内经运气病释
¥18.31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时至今日,中医学作为我国医学的特色和重要医药卫生资源,与西医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任务,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中医药古籍在存世的中华古籍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不仅是中医学术传承数千年为重要的知识载体,也是中医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见证。中医药典籍不仅承载着中医的学术经验,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加强对中医药古籍的保护与利用,既是中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迫切要求,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