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变:晚清的失序、冲突与衰亡
¥54.99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扩张的冲、社会问题长期累积形成的危机及严重的政府失能等层出不穷的状况。新老问题汇集,而大清帝国却如同疲惫的老马,力不从心,僵而不死,勉强维持着。经由无数小事件汇聚成的巨变,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西方传教士的始,通过碰撞、叛逆者、自强、变法、战、烽火、互保、溃败、革命九个章节,深探讨晚清社会巨变背后的复杂动因,展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中国哲学通史(全十册)
¥1712.00
十五年切磋打磨,关于中国哲学通史的精专之作。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一套*阐述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学术巨著。 全书共10卷,包括: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少数民族哲学卷、古代科学哲学卷。丛书增加了近百年来各种《中国哲学史》未曾写过而实际上在历史上起了很大作用并真正有历史影响的哲学家,又增加了少数民族哲学与古代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深度建构、阐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较为完备的哲学思维发展史,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超越境界、身心修炼、言说论辩的特色及其与欧洲、印度等哲学智慧的不同。 先秦卷:本卷讨论殷商时期的宗教与政治,西周的天命论与礼乐文明,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孔子、老子、墨子、孙子、子思、孟子、庄子,名辩思潮与惠子、公孙龙子,后期墨家,《易经》与《易传》,管子与稷下学宫诸家,《礼记》、郭店与上博楚简及荀子代表的战国时期儒家,法家传统与商鞅、韩非子的哲学等,并探讨中国哲学的突破。 秦汉卷:本卷包括秦朝、西汉和东汉的哲学。法家哲学对于秦国统一天下、建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府,以及秦朝的迅速灭亡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吕氏春秋》的思想努力,则是试图建构一种综合诸家思想并以之指导秦朝统治的新哲学。 魏晋南北朝卷:本卷通过对儒道佛三者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动态过程的描述,深入探讨了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的流布,展现了魏晋时期的中国哲学概貌。本卷主张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魏晋玄学为核心的整个哲学发展进程视作一个完整的“时代思潮”。 隋唐卷:本卷以颜之推、王通、韩愈、李翱为代表,阐明了隋唐儒家心性论思想的变化与特点。隋唐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儒释道三教之间的互动与思想交织颇为频繁,特别是佛道两家思想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成为隋唐哲学思想的典范。 宋元卷:本卷考论宋、元哲学,既注意把握宋元哲学演生发展的时代条件、理论趣向、思想渊源与学术追求,也注意清理宋、元哲学演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逻辑线索;既注意以中国哲学的传统概念、范畴来概括宋、元哲学的思想内容与理论系统,也注意从本体、功夫,或发展、知识、价值的角度辨析宋、元哲学的理论得失。 明代卷:本卷从肩负“道统之传”的曹端出发一直到提倡“诚意慎独之学”的刘宗周,较为*地梳理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论证了明代理学——心学与气学在总体继承朱子学基础上之两种不同走向,*后将儒家心性之学推向高峰,并由此开启了明清之际的反思与批判思潮。 清代卷:清代哲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清初、清中叶与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其中清中叶时期的哲学,即学术史上所说的乾嘉时代的哲学,为清代哲学的典型形态。而清初与鸦片战争前后的哲学,均属于清代哲学的过渡阶段。 少数民族哲学卷:本卷以“民族哲学研究与中国哲学的未来之路”为基本出发点,谋求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开拓中国哲学史的未来之路,以形成涵盖各民族哲学的中华民族哲学史新传统。 古代科学哲学卷:本卷所考察的是中国古代哲学与知识的关系,这既包括知识对哲学的影响,也包括哲学对知识的影响,因此涉及哲学与科学共同使用的观念、概念及思维、方法,此外还涉及知识、理性与神秘主义的关系。
吕著中国通史
¥34.00
观中国千年传统文化之流变 察中国历史政治变革之得失 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言:“吕先生近著尚有《中国通史》二册,其体裁很是别致,上册分类专述文化现象,下册则按时代略述政治大事,叙述中兼有议论,纯从社会科学的立场上,批评中国的文化和制度,极多石破天惊之新理论。” 作者在抗战期间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完成的,全书分为上下两编,最初由上海明书店于1940年、1944年出版。上编《中国文化史》共十八章,分门别类阐述了中国文化的流变;下编《中国政治史》共三十六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历代政治的变革、朝代的更迭。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中国通史著作,自出版以来长销不衰。
使于四方:秦汉使者与帝国的社会治理和边疆经略
¥41.40
秦汉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丝绸之路沿线使者往来络绎不绝,促了中原和边疆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相较于先秦,秦汉使者在数量、使命类型和出使范围方面均大为扩展,相关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献提供了新的信息。本书选定“使者”这一研究对象,意在从皇权政治与官僚体系、行政运作与社会治理、华夏文化与边疆族群的互动关系等视角予以考察,力图呈现秦汉使者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族群交融过程中的历史活动及其特殊影响。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2
¥46.80
曾自嘲为“唐朝片警”的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以全面占有并仔细阅读文本、坚持文史融通和现代传记文学立场的写作追求,挑选能写出曲折离奇、惊心动魄故事的三十位唐朝诗人,以长期研究积累和新见文献做支撑,生动再现了他们真实而坎坷的生命历程,对各家诗歌也有精彩诠解。
何鲁之死——1831年震撼全球的医疗事件
¥41.40
1831年4月9日,伦敦盖伊医院三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为中国病人何鲁切除一个重达56磅的巨瘤。在长达1小时44分钟无麻醉的手术过程中,何鲁多次昏厥,最终死在手术台上,时年32岁。 本书以鸦片战争之前英国试图通过西医敲中国大门背景下的小人物何鲁的跨国医疗事件为主线,利用海内外诸多一手资料,将此事引起的震撼,特别是对英国政坛和近代外科学史的持久影响作了精心刻画,展现了中英关系、医学步、医学伦理、东方形象等政治、外交、科技、文化图景。
虎变--晋国大族的兴衰
¥58.80
《易传·革》有云:“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如果将战国七雄比喻成七匹猛虎,那么其中的赵、魏、韩三虎都是从春秋晋国的同名卿族演变而来。 本书充分利用《左传》等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丰富材料,聚焦于春秋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晋国,以卿族政治为主线,不仅按时间顺序还原了晋国卿官领导班子变迁、卿族兴盛衰亡的壮阔史事,还逐一梳理了晋国十大卿族的演化简史,生动清晰地展现出各大卿族化家为国的“虎变”事业和成败殊途的历史结局。
人世事,几完缺——啊,晚明--樊树志作品系列
¥58.80
本书收录史学名家樊树志教授近十余年间所撰有关晚明史的要文十三篇,既娓娓解读了晚明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如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六君子之狱、魏忠贤崇拜运动、文人结社等,又剖析了晚明著名文人士大夫,如徐阶、张居正、文震孟、郑鄤、倪元璐、吴应箕、黄道周、刘宗周、吴伟业等人的仕宦与心路历程,这些主题几乎涵盖了晚明史的重要方面。 书中配有六十余幅图片,包括人物肖像、书画作品、典籍书影、档案资料及其他历史遗物等多种类型,以期形象生动地还原历史场景,图文相彰,是研读晚明史乃至明史的优秀读本。 “人世事,几完缺”,选自清吴梅村《贺新郎·病中有感》,最能代表耄耋学者樊教授数十年研究晚明史的感慨心境。
歌谣风议与汉唐社会--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58.80
作者在充分掌握汉唐史籍中的歌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汉唐歌谣所反映的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传播、作用行了专题式研究。认为汉唐时期广泛存在的歌谣风议是民众和一部分官僚士人对现实政治和生活的批评和意见,是普通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的一种特殊手段。汉唐统治者意识到歌谣风议的下情上达作用,经常根据歌谣风议对地方官行监督甚至黜置,有的统治者也会根据歌谣风议调整统治措施和统治方法。汉唐统治者对歌谣风议的采纳和有效回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唐社会治理的水平。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二十七辑)
¥76.80
本集刊以学术研究为主,内容主要为域外汉籍中有关语言、文学、历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学术论文及译作。本辑有日本汉籍研究、朝鲜-韩国汉籍研究、域外古逸汉籍研究、域外汉学译丛、汉籍交流研究五个专题,涉及域外佚存的中国经、史、子、集四部汉籍的佚文辑佚、版本考证、文献价值及思想理论方面的研究。文章有周健强《从类聚和名到参酌四库——中国古典小说目录在日本的发展》、郭帅《日藏金泽本〈春秋经传集解〉卷旁校记新探》、任健《古逸咏物诗集〈晚香园梅诗〉在日本的刊刻与受容》等。
伪满洲国:日本殖民中国的新尝试(套装共2册)
¥37.99
《我认罪:日本侵华战犯口供实录》《流弹的故乡》均指向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罪行,还原了历史现场。 沦为伪满洲国的东三省受到日本殖民者*控制。本书收录了溥仪、冈村宁次、河本大作等四十余名战犯的口供——他们用洋油桶煮中国战俘头颅,剥去皮肉,放在床作装饰;将石油倒在俘虏来的抗日军人头上并点着火;编撰《剿共指南》;对逃入地道的八路军和居民放毒;发动细菌战;用活体做实验……数量庞大的口供与笔供是侵华日军人员亲历与亲见的*手珍贵资料。数不清的罪恶得以曝光。 他们在伪满洲国用奴化教育取代中文教育——要么死,要么跪。“以后不许再开学堂了。”长春邓公馆掌门人邓巧美和义子义女穆香九、杜连胜、郝玉香及十六个孩子被迫逃亡,辗转之处,日寇便令那里生灵涂炭……
我认罪:日本侵华战犯口供实录
¥19.99
1954年,中国政府始对关押在抚顺、太原两地的1109名侵华日军战犯行侦查、起诉工作,并于1956年对罪行较重的45名日本战犯行公审判,由此获取了数量庞大的口供与笔供。本书从中精选出精彩、可读性强的部分,单独编辑成册,分专题披露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推行侵略政策,行特务间谍活动,制造细菌武器,施放毒气,屠杀、抓捕、奴役和毒化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27
¥59.90
《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16个朝代1362年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案例集”。 本书为华杉讲透资治通鉴系列第27册(公元784-812年),主要讲述唐朝中后期唐宪宗至唐武宗三十余年的历史。平定淮西后,唐宪宗日益放纵,不久暴崩。随后的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或无能或软弱,朝廷呈现衰弱之势。唐武宗即位后,对内打击宦官集团,对外大破回鸽,缓解了朝廷的困境。 翻开本书,看唐文宗为何深陷党争旋涡,汲取管理失败的教训!
从塞北到西域:重走沙漠古道
¥69.99
本书是1926年拉铁摩尔从塞北前往西域的游记。他就像一个中国商人那样,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组建了一支拥有九头骆驼的商队。他从张家口出发,沿着明清时期形成的商路,经呼和浩特、大青山、百灵庙、阿拉善、额济纳河、黑戈壁等著名坐标,到达新疆古城子。他不仅记述了沿途风光之美和商路之险,更把目光投向那些原本不会在历史中“留下声音”的人:驼夫、商贩、流浪汉、沿途居民……正是这次旅行,成为他走上学术之路的契机。
下天山:亚洲腹地之旅
¥66.99
本书是1927年拉铁摩尔从北向南穿越新疆的游记。他与新婚妻子在塔城会合后,经乌鲁木齐、玛纳斯、吐鲁番、伊犁、阿克苏、喀什、莎车等著名地标,穿越了天山、喀喇昆仑山等著名山脉。与19世纪以来具有政治、商业等动机的其他外国旅行者不同,拉铁摩尔真正地深民间,记录了沿途的风土人文。而他对亚洲腹地历史地理的联系,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片土地在动荡时代所经受的考验。
成为更理性的人:中国史的庙堂和江湖
¥59.90
帝王将相的故事之下,隐藏着无数制度的创设、变迁,实践与崩溃。这些制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又指引着中国历史的前方向。制度贯彻了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就连看似不受拘束的游侠与流民,也没法彻底脱离制度的约束。梁山好汉也好,太平天国也罢,都是对既有制度的模仿。读懂制度,才能读懂中国历史的运行逻辑。
如果这是宋史(全7册)
¥398.00
这是一本白话宋史之作,完整描述了从五代时期赵匡胤从军国至南宋灭亡的三百多年历史。围绕宋朝十八位皇帝,展现宋朝历代的宫廷内斗,对外征战等一系列事件;详细描述了皇帝、外戚、权臣之间的权力斗争,宋朝历代的政策,以及与夏、辽、金之间的战争细节。全书写尽宋朝三百年的兴衰变革与历史谜团,生动展现了有宋一代的风流人物。
魏氏文化源流研究
¥63.00
魏姓,此姓氏有出自姬姓、芈姓等多种说法。魏姓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省南部-带,现已遍布全国各地,是当今姓氏排行第47位的大姓。魏姓历史上出现了众多名人,如魏武子、魏无忌、魏徵、魏源、魏良辅等。魏姓是以委蛇肥遗龙虺为图腾的炎帝支鬼姓的苗裔。魏姓族徽由三部分组成:左边的女性象征炎帝魁隗氏的母亲任姒,手举着颗粒饱满的麦穗,右边的肥遗龙( -头双身龙)象征鬼(远古时指祭祀的巫师) , 中间的禾代表其农业发明。当代魏姓的人口已近570万,列在中国第44位,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4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魏姓人口由45万增到570万,增长了11倍多,魏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8% ,其欺分布于湖北、陕西、陈、江苏甘肃、安徽,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魏姓人口。河南为当代魏姓大省,居住了魏姓总人口的9.6%。中国魏姓的分布形成了秦川、豫冀两块魏姓聚集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教案
¥31.15
本书是承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教师的参考用书。本书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18版)为编写依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教材各章节的相关知识中, 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国情,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华民族的革命、建设发挥的精神支持和价值弓领作用,立根塑魂,正本清源,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书是*2018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 革择优推广项目成果,山东省高校2018年思政工作十大建设计划重项目。出版该书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红色文化蕴青州
¥23.80
《红色文化蕴青州》是部记录地方红色文化的文献整理图书。书中选编、收录了革命战争年代发生在山东青州的感人故事,特别是收集整理的“青州烈士事迹”解说词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是广 大党员干部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书中展现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以及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青州党史,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页面设计适当留白,让读者写下心得感悟,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
互鉴互通 : 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
¥33.25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与世界从早年的比较互鉴到后来碰撞交流的历史,以专题的形式对中外关系做了历史全景式的展现。使读者在与其他民族、国家的互鉴互通的历史中,理解不同时期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共同性、差异性及其形成的根源和过程,避免因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学科细分带来的视野局限。我们力求既讲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如何在历史长河中融为多元-体、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又讲中华民族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特别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如何形成以不甘沉沦、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比较中增强文化自信,在互鉴中形成放包容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