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每满100减50 国家如何思考:对外政策中的理性
国家如何思考:对外政策中的理性
[美]约翰·J· 米尔斯海默;[美]塞巴斯蒂安·罗萨托
¥61.60
理解国际政治,首先需要了解国家是如何思考的。国家作为一个集体,能够行自主思考吗?如果能,它是如何思考的?思考过程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政治领导人会因之理性行事吗?由此产生的对外政策决策呢? 在近几十年的国际政治研究中,相当一部分学者,特别是理性选择理论家和政治心理学家认为,国家作为一个行为体,其对外政策决策常常是非理性的,而政治领导人也很少理性行事。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一意孤行动武并深陷泥潭似乎就是非理性的典型表征。 但是,于国际政治的研究和实践而言,得出结论认为国家是非理性的,实属毫无意义,因为只有假定国家是理性的,学者和决策者才有可能理解和预测国家的行为,否则,整个国际政治研究的大厦都将倾覆,政治领导人也将无从有针对性地制定对外政策。 由此,本书系统论述了国家的思考方式与过程,重新定义了对外政策中的理性,指出:国际政治中的理性决策依托于阐释世界如何运作的可信理论,并且经由审议性决策过程产生。基于这个标准,本书分析了1900年以来,在一战、二战、冷战等重大国际政治事件背景下,德国、英国、法国、日本、苏联、美国的15个对外政策决策案例,并得出的结论:大多数国家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理性的,即使它们的决策并不总是成功的,有时候甚至是违背道德的,而这就是国际政治的现实。
每满100减50 文化的演化
文化的演化
[美]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
¥79.00
本书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的最新力作,通过分析覆盖100多个国家的,长达40多年的调查研究数据,指出了文化的演化与生存安全水平的关系。具体而言,当民众在高生存安全水平的环境下长大时,会更加趋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即更加倾向于认同权利平等、民主自由、放包容等价值。而全国性的价值观的转变则具有代际特征,需要等待具备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民众逐渐成长为社会主流,才能使从众压力倒向他们,从而迫使保守的、持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民众受文化的转变。以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变迁理论无疑给人们提供了观察、解释和分析社会现象的文化视角,而这一视角理应成为人类认知世界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此外,英格尔哈特还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指出,当今欧美国家排外的威权民粹主义的日渐泛滥,是当前发达国家逐渐以人工智能和自动化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导致的,这个阶段的分配方式——“赢者通吃(Winner-takes-all)”——实际上降低了欧美民众的生存安全感,而后物质主义者热衷于倡导的文化议题和身份政治又乱了传统政治光谱的左右分野,使普通民众看不清实现自身利益诉求的方式。这一视角有助于解释环保主义政党的崛起、性别平等和同性婚姻,以及由此导致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
每满100减50 危局:精英、反精英与政治解体之路
危局:精英、反精英与政治解体之路
[美]彼得·图尔钦
¥52.50
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经历的革命和危机有什么共同规律?每一次政权解体和崩溃是否有迹可循?美国为何会在21世纪20年代突然经历动乱的高峰期,而下一次的政治危机又将在何时降临? 为了揭历史周期的面纱,历史动力学创者彼得·图尔钦基于汇编的史料记录,采用数据科学的方法和建模手段,追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不同“运动部分”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网络,试图找到和平与冲突周期性交替的根源所在。 在书中,图尔钦首先回顾过往,引民众贫困化和精英生产过剩这两大因素,以解释社会动荡局面的形成基础;为避免叙事落抽象,第二部分结合美的现实经验勾画个例,呈现冲突各方的处境和诉求,包括面临绝望之死的底层、不满的反精英分子以及建制派精英;最后则着眼危机爆发的后果和未来的出路,在比较众多国家(如乌克兰、英国等)的应对策略和博弈选择时,作者探讨如何采取正确的措施,以度过当下的混乱时期。对于想要了解历史动力学方法的读者,三篇精彩的附录也不可错过。
每满100减50 来路:中共党史中的伟大细节
来路:中共党史中的伟大细节
《理论中国》编辑部编著 杨明伟主编 翟亚柳 樊宪雷副主编
¥41.00
本书立足于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带领我们回到历史现场,挖掘中共党史上的一系列处在历史关键时刻,起着极为重要作用而又鲜为人知的细节。见微知著,这些细节中有扣人心弦的内容和极为丰富的信息,是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曲折而光辉历程的真实记录,为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今日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每满100减50 回到马克思(第二卷)——社会场境论中的市民社会与劳动异化批判(上下册)
回到马克思(第二卷)——社会场境论中的市民社会与劳动异化批判(上下册)
张一兵
¥106.00
本书为《回到马克思》的第二卷。作者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现象学对一般物相化和经济物相化迷雾的双重透视,突显了生产活动塑形-构序和社会关系赋型的社会历史负熵特质,揭示了社会生活和意识活动当下建构与消隐的突现场境本质,由此聚焦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话语与资本主义批判构式的复杂历史关系。本书在MEGA2的最新文献基础上,从思想史考古学的视角重新反思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背后的四种不同话语格式塔的复调构境,也重构了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程中逐步从资产阶级社会批判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重要理论转换,最终精准确定科学社会主义否定性目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认识的“第三个伟大发现”的艰辛历程。书中另一个重要的学术发现,是马克思基于劳动辩证法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和批判认识论显隐逻辑,特别是马克思在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事物化颠倒后所产生的隐性奴役现象和经济物相化伪境,摈弃了人本主义价值悬设,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批判认识论的基础上,重建了科学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以及作为其表现话语的经济拜物教批判理论。 本书原始文献资料翔实,方法革新,原创观迭现,是代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前沿里中国声音的重要学术论著。本书是手中已有一本《回到马克思》第一卷的读者必得的学术阶文本。
每满100减50 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
沈湘平
¥22.33
本书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一般关系切,追问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是“中国式”以及回应著名的“韦伯命题”,追溯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百年“恩怨”,简评现代化浪潮中的各种传统文化观,最终确认中国共产党的唯一正确态度,并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想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从历史探讨中归纳有关“根基”的既有观,从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国特色”挖掘其传统文化底蕴,而提出并论证了“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理念与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中华智慧必将牵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也必将助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每满100减50 人民至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昆山实践
人民至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昆山实践
主编 冯仁新
¥16.66
【内容简介】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虹桥街道考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时,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昆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精神,努力将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成为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载体和闪亮名片,把民主的过程变成凝聚共识的过程、团结群众的过程、推动问题解决的过程,积极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县域典范,奋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昆山样本”。本书即记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昆山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得到积极践行并取得显著实效的这一伟大实践。
每满100减50 用地图看懂世界格局
用地图看懂世界格局
王伟
¥33.99
鬼谷工作室主笔王伟代表作,教你看懂世界时政以及背后的大国博弈! 美国大选、英国脱欧、俄罗斯出兵叙利亚、在韩国建立萨德反导…… 所有这些问题,如果只通过新闻报道或媒体评论来寻找答案,显然太过肤浅片面,只有结合地理、历史等知识,从地缘、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多纬度、多平台、多角度的分析,才能更*地看清问题的本质。 比如,英国为什么既不想欧盟各国太团结、又不想他们太分裂?俄罗斯和土耳其纷争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利益纠葛?美韩每次军演为什么要选在朝鲜农忙季节……其实,这些问题的背后都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每满100减50 社会风险视阈下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研究
社会风险视阈下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研究
沈一兵
¥34.30
防范社会风险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应对和化解当前社会矛盾的当务之急。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临时抱佛脚”式的修补和“蜻蜓点水”式的创新来取代社会系统的深刻变革。风险防范和治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和连续体,如果在这些问题上缺乏系统建构和宏观预设,社会治理创新不仅可能劳而无功,甚至可能误入歧途,所以实现风险防范与治理创新的连续性有助于回应高风险的国家安全需求。本著作从社会风险视阈出发,以社会风险演变历程(感知—积聚—扩散—侵入)为治理路径;以系统分层为治理边界;以社会诉求为治理目标,从而为新时代的国家治理尝试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 新时代是社会主义新征程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个时代,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创造了中国式经济增长的奇迹,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风险、新的矛盾、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新时代既存在狄更斯所谓的信仰困惑、矛盾凸显的社会状况,也潜藏着如贝克所描述的风险激增、危机四伏的高度现代性的人类社会图景,同时新时代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独有的新纪元。新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等着我们去治理、去创造……
每满100减50 杭嘉湖地区社会文化事业研究(1927—1937)
杭嘉湖地区社会文化事业研究(1927—1937)
熊彤
¥56.00
【内容简介】 近代的杭嘉湖地区背靠京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地缘资源十分优厚。在此期间,近代意义的公共博物馆作为新兴事业在浙江兴起,图书馆事业和民众教育馆事业如雨后春笋,在浙江蓬勃发展,一大批精英阶层致力于社会文化事业建设,从而有力促进了区域性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本书重点选取在1927—1937年间杭嘉湖地区的博物馆、图书馆和民众教育馆等事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杭嘉湖社会文化事业的特点和成效,分析社会精英阶层在满足物质需要后的理想动机和精神诉求。
每满100减50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经济强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经济强
范从来 等
¥27.33
【内容简介】 本书稿系统分析省域经济强的概念内涵及特征,阐明经济强对于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回顾江苏经济发展实践历程,揭示江苏经济强的典型特征,从创新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经济、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高水平开放、改革创新七个方面*展示江苏经济强的实践经验,勾勒和描绘了江苏未来“经济强”的宏伟蓝图和发展方向。能为省域探索加强经济建设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苏探索。
每满100减50 中国乡村道德建设研究(1921—1949)
中国乡村道德建设研究(1921—1949)
渠彦超
¥22.66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1921—1949年中国乡村道德建设情况,共分为四部分:1921—1949年中国乡村道德建设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中国乡村道德建设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中国乡村道德建设的演进脉络、主要内容、基本方略;中国乡村道德建设的主要成就、基本经验、当代启示。本书不但能加深人们对1921—1949年中国乡村道德建设的理解,还能引起学术界对中国所仍在进行的乡村道德建设的高度关注,进而对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文明乡风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
每满100减50 与大卫·哈维共读马克思
与大卫·哈维共读马克思
[英]大卫·哈维
¥61.60
1857—1858年,中年马克思一头扎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写下了厚厚的政治经济学笔记。这几组笔记几十年后才出版,被编者加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标题,从此便以《大纲》闻名于世。《大纲》是马克思深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在这里,马克思首次阐发了他的价值理论,并明确了“剩余价值理论”的雏形,《资本论》的宏伟构想正是从此处启航。 由于手稿“自说自话”式的艰涩风格,如何定位和解读《大纲》一直都是学界的难。在本书中,大卫·哈维带着城市与空间研究的路径启了和马克思的对话,就货币流通"资本生产与生成”“周转时间”“利润率”等主题做出了合理的引申和贴切的解释。内容上,他以尽可能清晰和简明的语言,去其繁,取其精,将引起混乱的表述厘清辨明。他传达了马克思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所揭示的内容,也阐明了马克思的这一交本与当代资本主义困境(经济、社会、生态、政治问题)的相关性,并鼓励我们当下投反抗资本主义的实践之中。无论是对于资深读者,还是第一次触《大纲》的普通人,哈维都像一位可靠的向导,指出理论的岔路口和危险地形,并为我们提供启发和灵感。
每满100减50 大国三农讲义
大国三农讲义
韩长赋
¥70.80
习近平总书记说: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最广大的群体,农村是最广袤的天地,讲国情不能不讲“三农”,讲现代化不能不讲“三农”,讲民族复兴也不能不讲“三农”。 本书理论与实务并重、前沿与热兼具,自然且深度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结合国情农情,既呈现出农村改革的历史纵深感与深层逻辑,又解析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现实问题,而且包含不少新颖的调研实例,文风大气朴实。本书既适合作为师生们学习了解“三农”的教学参考书,吸引更多莘莘学子投身“三农”事业发展,也适合相关专业一线科研人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乡镇基层工作人员以及关心“三农”问题的一般大众阅读。
每满100减50 传承与赋能:生态文化与乡村振兴
传承与赋能:生态文化与乡村振兴
柏振平
¥22.66
【内容简介】 文化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形式。生态危机实质上是文化的危机,生态文化是人们应对生态危机的文化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化已经上升为破解困扰人类生存与发展生态难题的战略问题。本书基于“两个结合”的时代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为特定的研究对象,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反思历史的洞察力和面向未来的穿透力,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研究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问题,通过系统挖掘、梳理、凝练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探索“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维一体的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传承策略,旨在*终建构起生态文化“凝聚性结构”的传承体系,为乡村*振兴增进文化自信和决策参考。
每满100减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安工作理论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安工作理论研究
隋从容
¥33.25
本书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安理论研究”〔11CKSZ03〕的拓展成果。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及解决公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所产生的一系列思想理论。本课题不是针对公安工作中某一警种或某些警种的具体工作理论的研究。
每满100减50 新时代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途径
新时代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途径
夏国中
¥16.00
【内容简介】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总目标是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要实现这些要求和目标,必须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增长,这是一个基础性的“牛鼻子”工程。 作者根据多年来的学习、观察和实践,尽量简化理论性的分析,但又不失系统性的指导,以讲义的形式,创作一本实务型的通俗读物,就如何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增长,从专题性和实操性角度进行分析与阐述。
每满100减50 政当其途——中国政治学的知识自觉
政当其途——中国政治学的知识自觉
编者 赵 吉;陈若凡;欧阳星
¥22.66
本书收录了“政治学人”平台与中国政治学界众多知名学者的访谈对话,集中呈现了近十年来中国政治学人关于学术与学科发展的深度思考。 一方面,本书通过阐发学科交叉、政治转型、中国政治、比较政治等众多议题,回应当前学术界的核心关切。另一方面,本书聚焦田野政治学、民族政治学、历史政治学等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展现了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前沿与思想创新。 中国政治学人在反思中寻求共识,在学术中发展学科,在学科中繁荣学术,共同创造了这样一本极具思想性与学术性的访谈录,实现了学术、学科与学人的紧密结合。
每满100减50 *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研究
*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研究
冯颜利等
¥70.80
全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重从六个方面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主题,即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的重大意义、本质内涵与主要内容、实践举措与主要经验、水平评估、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分析、推建议。全书着力深探讨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及其发展完善的相关重大问题,对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道理学理哲理、学深悟透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都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每满100减50 江苏改革年鉴(2022卷)
江苏改革年鉴(2022卷)
编著者 《江苏改革年鉴》 编纂委员会
¥120.00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一年一书。本书汇集了2021年江苏改革工作的重点事件、重要文献和主要进展,包括省委、省政府有关改革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出台的重要改革政策文件,省有关部门、各设区市年度改革进展情况的综述,各地改革试点和相关调查研究等,是一部连续出版的反映全省年度改革情况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本书秉承实事求是原则,注重资料的史实性和重大性,旨在为了解和研究江苏改革的历史轨迹和阶段进程提供专业、系统和权威资鉴。本书分为要文篇、部门篇、地方篇、政策篇、研究篇、大事记等。
每满100减50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社会文明程度高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社会文明程度高
杨明 等
¥26.66
【内容简介】 为生动展示和广泛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社会文明发展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本书稿分九个章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的社会文明、党的创新理论、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文化素质、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民主法治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总结江苏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取得的新经验,*展现“强富美高”新江苏在社会文明程度方面的伟大成就,是积极应对我国社会文明国家战略的基础性、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成果,对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