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祥日记(全二十册)--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试读本)
免费
王伯祥(1890-1975),男,江苏苏州人。名钟麒,字伯祥。50岁以后以字行。现代文史学者,“姑苏五老”之一。早年就读于苏州中西学堂和苏州公立中学。曾短暂任教于厦门集美学校、北大中文系,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30年,1953年应郑振铎之邀任北大文学研究所(社科院文学所前身)研究员。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著有《三国史略》《郑成功》《太平天国革命史》《中日战争》《史记选》《春秋左传读本》等,编辑出版《二十五史》《二十五史补编》等。本书是王伯祥1924年至1975年所记日记的整理本,除了1941年日军入侵上海的60天以及1966年8月至1973年2月的6年半,其余时间均逐日而记,从不间断。内容包罗甚广,从国际国内形势,到日常工作、学术研究,以及人际往来、家庭生活,是近世中国社会变革、学人交游、书业变迁、知识分子家庭生活的缩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研究价值。
汤显祖学刊(第二、三辑合刊)
¥40.00
本书为汤显祖研究中心资助出版的汤显祖研究专刊,形式为以书代刊,内容为第二、三辑合刊。作者涵盖海峡两岸与香港、澳门地区以及西方相关领域学者,内容包括汤显祖的生平研究、戏剧艺术研究、晚明戏剧研究、世界戏剧艺术比较研究、地方文献与文学研究等诸多方面。 《汤显祖学刊》编委会 荣誉主编:周育德 叶长海 主编:吴凤雏 执行主编:谢雍君 李 伟 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名) 王永健 苏州大学文学院 教授 王安奎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研究员 叶长海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 教授 田仲一成 东洋文库图书部部长,日本学士院院士、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江巨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华 玮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 苏子裕 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李 伟 上海戏剧学院 教授 《戏剧艺术》 副主编 邹元江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吴书荫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吴凤雏 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陈伟铭 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馆员 周华斌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 周育德 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教授 赵山林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国华 东华理工大学教授 商 传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康保成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龚重谟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副研究员 黄振林 东华理工大学教授 曾永义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世新大学讲座教授 谢雍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研究员 谭 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近代稀见碑拓史料丛刊
¥190.00
本书一函五册,包括《王柏心墓志铭》、《大义桥黄氏义庄记》、《万中立墓志铭》、《文翰骅墓表》及《钱绍桢墓志铭》。前四种俱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公藏单位目录所未见,系首次影印出版,采用传统经折装形式手工制作,保存旧貌,古雅精美。并请书法家金重光先生题签、篆刻家冷君先生刻印,增添独特的文化气息。 具体而言: 1,《王柏心墓志铭》(1889年),由郭嵩焘撰文,杨守敬书丹。墓主王柏心为清代著名学者、方志学家,得到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胡林翼等人赏识,身后著作《百柱堂集》由王先谦整理刊刻。 2,《大义桥黄氏义庄记》(1891年),由吴大澂撰文并书丹,唐仁斋刻石。本册涉及黄公望后裔黄秋涛祖孙三代人物,可从中了解近代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的面貌。 3,《万中立墓志铭》(1907年),由端方撰文、篆盖并书丹,唐文杰(仁斋)刻石。墓主万中立为清末著名金石学家,与潘祖荫、吴式芬、王懿荣等齐名,今藏故宫博物院的宋拓熹平石经即其旧藏。万氏身后声名寂寞,生平不详,该墓志铭的发现与影印,可填补空白。 4,《文翰骅墓表》(1931年),由陈三立撰文,罗振玉书丹并篆额,谭泽闿填年月日。墓主为清末著名人物文廷式族人,其字文素松是近代军界人物,而且在金石学界亦享有大名,有多种著作传世。该墓表原石已毁,文章未见于陈三立《散原精舍诗文集》及《补编》。 5,《钱绍桢墓志铭》(1931年),金兆蕃撰文,张元济书丹,邓邦述篆盖,黄慰萱刻石。墓主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钱能训之兄,其子钱泰是近代著名外交官,女婿刘承干是近代著名藏书楼嘉业堂主人。墓主与张元济关系密切,张元济全集书信卷中有多封信写给他。 此五种是编者卢康华从多年搜集的近代碑刻文献中精心选择的稀见善拓,皆出自名家之手,且多为文集未收的佚作,或文集虽已收而异文颇多者,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碑刻时间涵盖辛亥革命前后时期,书法兼顾篆、隶、楷诸体;文体包括丧葬类的墓志(碑在地下)、墓表(碑在地上)及非丧葬类的义庄记;人物涉及学者、金石学家、政治家、慈善家等各个领域的一时之选。
周作人集外文:1904~1945
促销价:¥79.00|¥160.00
新版《周作人集外文》共两卷,本书为上卷,收1904年至1945年的集外文,包括散文、旧诗、新诗,以及为自己或他人的文章、译文所写的题记、附记、按语等未曾收自编文集的作品。 相较于之前版本,新版《周作人集外文1904—1945》历经六年搜集、整理与考订,收近年来新发现的周作人佚文,增补170余篇(则),十万余字。就内容而言,早年的《小说丛话》系列、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的《新文学的意义》和讨论“恋爱难题”的几通公信等文,都值得格外留意。尤其应该提到的是,抗战全面爆发后胡适与周作人有名的唱和诗, *初出处一直未明,成了周作人研究上的一个悬案。而今新收的一篇《方外唱和诗钞》,对此做出了新的解答。 新版《周作人集外文》的出版对周作人研究乃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全72册)
¥2200.00
《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史书。九百年后的今天,柏杨先生耗时十年(1983-1993)将它译成现代语言,亲手增绘地图,并注入自己的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使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飞入寻常百姓家。他说他要写一部给平民看的历史、写一部给现代官员看的历史,一部能够从中获得指导意义的活历史。
余叔岩年谱(精)
¥34.30
余叔岩是京剧发展过程中一个极有代表性的人物,又是一个很具独特性的艺术家,他少年走红京津,不久湮没无闻。28岁东山再起,38岁即从剧坛隐退,不再进行营业演出。54岁因病逝世。就在这看似短暂的艺术生涯里,余叔岩在祖父余三胜、老师谭鑫培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余派艺术,他与梅兰芳、杨小楼并称“三大贤”,是京剧鼎盛时期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他留下的“十八张半”唱片,被诸多后学奉为法帖。 年谱分谱前、正谱、谱后三部分。谱前述余姓之由来,及余叔岩家族之传承谱系;正谱记录余叔岩本人学艺、演出、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一生之经历;谱后记载余叔岩身后,其弟子、家人的主要活动,及与余叔岩余派艺术相关的社会活动。年谱在记述余叔岩个人艺术生涯的同时,力求体现出当时京剧发展的万千气象:一、在记录余叔岩本人的演出时,将同台合作者及同班的前后戏码尽量保存完整,这很能看出当时京剧演出严密的体系性;二、在记述余叔岩本人演出之外,还保存了一些同时期主要班社的信息,如杨小楼、梅兰芳、王凤卿等人的演出状况,在每一年正文前面都加有按语,介绍这一年北京剧界的主要班社及剧场情况。
周策纵论学书信集(精)
¥30.80
周策纵先生学贯中西,兼通文史,与香港的饶宗颐先生和澳大利亚的柳存仁先生并称汉学界的三老。周先生一生交游天下学者,与先生邮筒往还,反复论者多为名家,如刘若愚、杨联陞、王利器、王元化、周汝昌、周振甫、钱锺书、钱仲联、程千帆、萧公权、瞿同祖、镠钺、罗忼烈、吴世昌、潘重规等,甚至还有更老辈学人如顾颉刚、胡适、俞平伯等等,或者讨论红学,或者讨论诗词,无疑不仅有助了解周先生一生事业及其学术脉络,更是一部近现代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历史资料。
史记--中华经典指掌文库
¥9.60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历史上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本书精选《史记》中经典性的篇章和片段行注释、翻译和题解,使读者既能阅读到《史记》中的代表性文章,同时亦可激发起读者对《史记》这部经典历史著作的阅读兴趣。
资治通鉴第六辑:贞观之治
¥249.99
编辑推荐: 以史为鉴,知兴替,明得失。柏杨耗时十年,将《资治通鉴》译成现代语言,让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大分裂接近尾声,“贞观之治”终于来临。贞观,这极为短暂的二十三年,却被视为太平盛世的典范,成为以后一千余年所有政治领袖羡慕、模仿的样本。 内容简介 《贞观之治》记载起于公元五七六年,终于公元六八八年。大分裂时代终于走向尾声,五八〇年北周帝国亡,隋帝国兴起,五八八年亡南梁帝国,统一中国,并开始报复之前不断来袭的突厥汗国。终于五九九年,突厥突利可汗归附隋王朝,隋封其启民可汗。六〇四年,隋文帝杨坚被太子杨广谋害。 杨广即位后,筑洛阳西苑,开运河,西平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王国,横征暴敛,变民纷纷起兵抗暴,天下大乱。六一八年江都政变,隋炀帝杨广被臣属所杀。隋三任帝杨侑禅帝位于李渊。平定了各地的武装政权后,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从父亲手中接过帝位,开始了大分裂时代后的个太平盛世——贞观之治。
资治通鉴第四辑:南北分立
¥249.99
编辑推荐: 以史为鉴,知兴替,明得失。柏杨耗时十年,将《资治通鉴》译成现代语言,让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飞入寻常百姓家。 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再能提供一个五胡十九国的轮廓;作为读者,我们是何等幸运。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一定是当时人的幸运,甚至往往是当时人的悲哀。五胡十九国时代人如此,南北朝时代人也如此。 内容简介 《南北分立》记载起于公元三五五年,终于公元四七九年。是中国的大分裂时代。在南方,在北方,前秦帝国苻坚杀掉符生,自立为天王,灭前燕、前凉,统一了北方。在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大败亏输,国家也因此衰亡,各民族纷纷脱离前秦统治,后燕、西燕、后秦、西秦、后凉、北魏,相继兴起,数个政权相互攻伐取代,亡而又复。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国境内一度十一国并立。而在南方,凭借淝水之战延续了国祚的东晋,也终于在公元四二〇年被刘宋政权取代,与北方强国北魏对峙,爆发多次南北大战,南北朝的形式形成。四七九年,南宋顺帝刘準禅位于齐王萧道成,刘宋帝国亡,南齐帝国兴起。
资治通鉴第五辑:乱世烽烟
¥249.99
编辑推荐: 以史为鉴,知兴替,明得失。柏杨耗时十年,将《资治通鉴》译成现代语言,让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到100年的时间,朝代频繁更替,遍地烽火血腥,无一寸净土,社会经济更遭到毁灭性打击。时代的疯狂不可改,但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这种疯狂背后的真正原因。 内容简介 《乱世烽烟》记载起于公元四八〇年,终于公元五七五年。公元五〇二年,南方的南齐帝国和帝萧宝融禅位于梁王萧衍,南齐亡,南梁帝国建立,梁武帝萧衍在建康即位。萧衍酷好佛法,而北方的北魏帝国,迁都洛阳,孝文帝拓跋宏开始实行汉化改革,并继续南征南齐帝国。公元五二三年,北魏六镇齐叛,全国遍地烽火血腥,无一寸净土。终于五三二年分裂为东魏、西魏。五四八年,侯景之乱爆发,江南的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五五零年,东魏灭亡,北齐建国,五五七年,南方陈霸先建立陈帝国,北方北周帝国建立。
《左传》的书写与解读
¥28.00
《左传》是中国历史与文学的重要典籍。本书通过对《左传》文本行解读,力图去把握其中所蕴含的阐释往事的原则和模式。当古人始有意识要探寻历史,他们会以思考重现阐释过程的方法,会更加重视阐释历史的基础。那么,阐释的结构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又如何瓦解?对历史的理解有哪些可能,又有哪些局限?本书回答这问题。
北史 1--10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试读本)
免费
《北史》纪传体的通史,与《南史》一样作者都为李延寿。有本纪12卷,列传88卷,共100卷。共80卷,有本纪10卷,列传70卷。记事起于北朝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止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包括北朝魏、齐、周和隋四个封建政权230年间的史事。《北史》和《南史》都是在记述南北朝至隋历史的《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8部纪传体断代史基础上修成的。它们是对八书的成功改编和成功的再创造。《北史》和《南史》破朝代体系,把这一时期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分别撰写出通贯各朝代的通史,编成互相联系,互相配合的两部书。把整个南北朝到隋统一的长阶段历史,完整溶合,从而克服了史实断裂、重复记载、难于剪裁、卷帙繁冗、不便阅读等诸多弊病,且以简明方式记述具体事实,给读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历史知识。从而有利于比较出各朝代、各历史时期的不同特,准确勾勒的历史形势和历史变化趋势,体现历史发展的本质性特。另《北史》和《南史》如此篇修,也有利从中华民族历史的总体中启发人们的历史思考,消除南北长期分裂、隔阂,培植天下一家的统一意识。但二史未能制出有关南北关系的年表来,体现作者缺乏总揽全局的观。对于南北各代的变异,作者交待也很不明确,不能很好地达到司马迁“通古今之变”要求。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精)13册--顾颉刚全集(试读本)
免费
《古史论文集》是《顾颉刚全集》的核心内容。其中卷一至卷四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论述和对于古史传说及夏、商、周至春秋史实的考辨;卷五、卷六为古代民族和疆域的探索;卷七至卷十一为古书真伪、内容和著作时代的考订,其中卷十所收的《尚书大诰译证》,是顾先生晚年重要的著作;卷十二收《本国史》、《国史讲话》、《当代中国史学》、《中国史学门》四部专书。
史记(修订本)函套精装 收藏版全十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试读本)
免费
本次修订重 一、 ? 广校诸本 修订组全面而系统校勘了北宋至清有代表性的多种《史记》刻本,以及十余种日本钞本、敦煌写本。其中有“世间乙部*善本”——台湾傅斯年图书馆藏北宋景祐监本《史记集解》、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绍兴本《史记集解》、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藏南宋建安黄善夫刊《史记》三家注合刻本、南宋淳熙三年张杅刊八年耿秉重修《史记集解索隐》合刻本、日本藏六朝钞本、日本藏唐钞本、法藏敦煌残卷等。选用善本之精,校勘规模之全,超过此前各家。 二、 ? 新撰校勘记 原校本使用方圆括号表示文字增删,未撰校勘记以说明理由。修订组复核了校本对底本所作的全部校改,包括方圆括号改补和暗改。已经厘正的从之,存疑的慎重斟酌,错误的予以纠正,统一撰写校勘记,涉及增删正乙的重要改动都出校说明。 三、 ? 订补疏误,后出转精 修订本对原校本的分段优化、调整,改正破读之处,纠正讹脱衍倒。全面检核三家注相关引文,确立引文的精确起讫和来源。充分利用清代至今前贤时彦及日本、海外学者的校勘、研究成果,适度参考出土文献,择善而从。同时还订正原校本排印错误数百条以上。 四、 ? 尊重底本、优化完善 金陵书局本由学者张文虎主持刊刻,参考多种版本及钱泰吉校本,系统吸收梁玉绳、王念孙、钱大昕等人的研究成果,改正《史记》正文及三家注错误甚夥,是清末以来*为流行的《史记》善本。修订本一仍校本《史记》选用清代金陵书局本作为底本,尊重、保留金陵书局本、校本的整体面貌和优秀成果。依据当代《史记》研究成果和读者需要,修订本对于金陵书局本删削的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补史记条例》和《三皇本纪》,重新恢复其原来面貌。保存文献,方便读者。《史记索隐·补史记条例》所缺部分补相应篇目,《三皇本纪》作为附录增补于书末。 五、 ? 多领域专家协作 校本《史记》修订同时约请天文、历法、礼制、中西交流等专门领域研究名家参与修订工作。幷约请多名文献家、史学家审读修订稿,提供专业审读意见,以供修订者参考、吸收,以期完善。
宽容
¥6.99
全书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近代新篇章。每一章都以特定的人物或历史事件为主题,讲述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宽容与不宽容。揭示了在宗教发展中因偏执、*信念而带来的一幕幕悲剧,也记下了许多为宽容事业做出努力的英雄:伊拉斯谟、拉伯雷、塞维图斯、蒙田、斯宾诺莎、伏尔泰等。他们有的牺牲了自己性命,有的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秉承怀疑的精神,对禁锢的思想做出了反抗。
史记·世家(国学大书院)
¥7.98
《史记·世家》主要记述的是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的人物事迹。虽然孔子和陈涉并非诸侯或贵族,但在世家中也对他们行详细地描绘,只因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非同寻常。各诸侯王的成败得失,更加真实地还原了历史的面貌,更深层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的特质及渊源。
吕氏春秋(全新精编精校修订)(国学大书院)(先秦诸子的精华总结,博采众长;效法天地的自然道法,各司其职)
¥9.98
《吕氏春秋》集合诸子百家杂而不杂之言,包罗天地古今万物众生之理!全书的内容以儒家、道家的理论为基础,集合了各家之学说融于一炉,是中国汉代大统一时代前政治、军事、哲学、谋略思想的出色总结。
礼记(国学大书院)(不学礼,无以立 礼为做人之根本)
¥6.99
《礼记》初时据说有一百多篇,后为汉朝学者戴德简化为85篇,世人称之为《大戴礼记》。在编撰过程中,我们从权威版本中筛选出极为经典、实用,且具有文学价值的28个篇章,将其编辑成册。将每篇分为诸多小节,每个小节分为三部分:原文、注释与译文。整本书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蕴深远。
史记·本纪(国学大书院)
¥7.98
《史记·本纪》主要写的是帝王,几乎每一个帝王都单独成章,连西楚霸王项羽,虽然未正式称帝,司马迁也对其行了全面的勾勒叙述,并且精彩纷呈,感人至深。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或历史事件,帝王的胆识和谋略,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朝代兴衰更替的轨迹。
战国策(全新精编精校修订)(国学大书院)(一部国学体史学著作,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记述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的实战演习手册)
¥9.98
《战国策》为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和诸国间政治博弈的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西汉末年,刘向按照国别行了编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