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全球化视野中的青年文化
全球化视野中的青年文化
姜微微
¥33.34
促青年文化健康发展,对整体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选择全球化视野下的青年文化作为研究主题,着重分析文化、全球化和青年文化三个基本概念,对相关理论行梳理,并系统描述了青年文化在西方的发端、表现、特征以及在全球的扩展,探讨了西方青年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青年文化的表征,后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三个层面论述了现代社会青年文化的特殊作用。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历代文选(传统经典文献导读丛书)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历代文选(传统经典文献导读丛书)
黄朴民,白效咏,白杨
¥22.75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伦理道德文化,则为其中为璀璨夺目之瑰宝。她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规范、以和为终极指归,涵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可谓异彩纷呈,睿哲精微,宏远而广大,历久而弥新。黄朴民、白效咏、白杨编著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历代文选》撷取其精华,发微其宏旨,删繁就简,提要钩玄,以飨广大读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历代文选》在手,您将会领略到孔子、孟子理想人格的魅力,晏子、子产治国安民的风范,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文天祥充塞天地间的民族大义,林觉民为天下谋永福的高风亮节……
世界汉学 第12卷
世界汉学 第12卷
耿幼壮,杨慧林
¥25.00
  《世界汉学》旨在给关切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演说的园地,祈望以汉语的方式建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沟通与对话,建构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桥梁,为实现在21世纪的共同梦想而尽绵薄之力。全书分“汉学视阈”、“汉学名家”、“经典释读”、“艺术史辨”、“文学对话”、“文献钩沉”、“汉语研究”、“学者访谈”等版块。
中国建筑常识
中国建筑常识
林徽因
¥3.99
精心选取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因其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清新凝练,将专业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散文的讲述之中,既可以看做资深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著名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书中亦附有专业图表,图文并茂,之深而出之显,既可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读者的门读物。
菊与刀(增订版)
菊与刀(增订版)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9.60
  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由此手,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文本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手,于生动的叙述中行有力论析,语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
中德跨文化交际与管理
中德跨文化交际与管理
(德)Bartel
¥11.20
《中德跨文化交际与管理》除了介绍文化、交际和跨文化领域的知识外,还将介绍跨文化培训措施、中德交往中具有实践意义的行动指南、人员领导和管理及国际营销方面的企业管理知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重),每个部分由两章组成。和第二章是理论和认识的基础;第三和第四章介绍跨文化培训措施及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旨在为今后的跨文化工作做准备,具体形象地展示在经济生活中如何使用这些知识;第五和第六章涉及国际商务的重要企业管理知识和国际市场营销问题。本书由德国KaiBartel Thomas Kempa编。
I.A.瑞恰慈与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对话及其影响
I.A.瑞恰慈与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对话及其影响
容新芳
¥16.62
世界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I.A.瑞恰慈从1927到1979年6次来到中国,在华度过了近5年的时光。他对中国的研究、访问和工作,以及他在清华和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加深了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从中汲取了大量中国文化的营养。《I.A.瑞恰慈与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对话及其影响》运用文化研究理论,从瑞恰慈与中国文化的多次触中、从他在中国的教学实践中、从他在中国普及“基本英语”的艰苦努力中所表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对话与相互影响手,研讨了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和他对中国学界的影响。本书由荣新芳著。
49元5本 中国文化常识(套装全3册)
中国文化常识(套装全3册)
干春松,张晓芒
¥19.98
本套装包含中国文化常识1-3共3册
49元5本 文化规制论
文化规制论
马健
¥10.03
马健*的《文化规制论》将文化规制视为有别于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第三种规制,并以此为文化规制研究的逻辑起,建立起了一套关于文化规制的理论。本书不仅明确区分了自生自发的文化规制和理性建构的文化规制,以及文化规制“看得见的”效果和“看不见的”效果,而且系统回答了关于为何规制、规制什么、效果如何、怎样规制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文化规制边域的概念,发现了文化规制的悖反效应,充实了文化规制合法性内容,建构了文化规制的善制范式。 本书适合文化产业研究人员及从业人员参考阅读。
49元5本 鲷与羊
鲷与羊
莫邦富
¥16.99
本书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切,趣谈中日文化的差异。从“海洋文化”到“大陆文化”,由“吃”及“文”,从餐桌上追溯两国语言文字的源流,再从这一源流回归生活日常的文化百态,从而展现中日文化碰撞中的妙趣,可谓是舌尖上的中日文化宝典。
49元5本 掌故(第二集)
掌故(第二集)
徐俊 主编 严晓星 执行主编
¥28.36
  2016年《掌故》di一集出版,半年内连续印行三次,可以说颇获读者好评。2017年,我们推出《掌故》第二集。本集中更是名家云集,如白谦慎、许礼平、艾俊川、范旭仑、胡文辉、柳向春等十几位当代知名作者,再次聚焦近代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学林、政界、艺苑的人物与故实。   如刘聪先生的《吴湖帆和周鍊霞的订交与相识》,通过吴氏的《佞宋词痕》、吴周二人合作的书画及题跋,以及同时代人物的日记、年谱等资料,详细钩沉了吴周二人的订交与相识。艾俊川先生的《小万柳堂纪事》,条分缕析,运用海内外多种资料,披露了廉南湖、李经迈公案真相与小万柳堂始末,并比勘、考证吴芝瑛书法的亲笔和代笔等爱好者关心的内容,让闻名于近世鉴藏史的小万柳堂“走出旧掌故,显露真面容”。柯愈春先生与学者谢兴尧为至交,用十七个片段写出前辈风貌,非外人所能道者。许礼平、白谦慎两位追记各自交游的长者往事,其文醇,其思远。同为一代人的范旭仑、雷燮仁关注看似不足道的细节,却都着意由外而内描摹人物,星花旧影,耐人寻味。我们还首次在中国大陆发表已故画家周昌谷先生的未刊旧作,并期待挖掘更多有价值的同类稿件。   而在di一集精彩亮相、读者已不陌生的“老作者”们,这回也都出手不凡。尤其是备受赞誉的雪克老人,回忆一代词宗夏承焘,距离、角度都恰到好处,趣味情致更微妙可喜。柳向春、胡文辉、励俊都从艺术史上的名作手,聚焦人与物在历史中的浮沉退。“掌故界”的后起之秀宋希於,仍是本集中zui年轻的作者,这次贡献的是《〈沁园春·雪〉在延安的流传》。继*集追溯“掌故”的源流之后,此番还特意邀请何家干先生介绍四十年前香港的《掌故》月刊,一来向这本同名刊物致敬,二来也正视掌故易于“给夹带私货的人方便之门,拔高自己、添油加醋,或无中生有、罔顾史实”的不足,作为警醒。   封面照片为掌故大家高伯雨(1906-1992)、林翠寒夫妇与友人来维思及古琴家汪孟舒、郑颖孙等合影(1934年摄于北平东兴楼)。
欧亚学刊(新4辑)
欧亚学刊(新4辑)
余太山 李锦绣
¥24.00
《欧亚学刊》(新4辑)由余太山、李锦绣主编,每辑汇集了内陆欧亚欧亚考古、历史、文化、文献研究的*成果。本辑如公元前一千年前后中亚民族的迁徒——萨恩伊与维加里克墓地分期研究、哈萨克草原青铜时代文化——比加泽—丹迪拜文化:兼论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敦乔鲁墓葬的文化性质、《〈元史〉卷三〈宗纪〉笺证》、《圣乔治受难记》与《吉思咒》,等等。
弦诵复骊歌——教会大学学人往事
弦诵复骊歌——教会大学学人往事
岱峻
¥21.60
“历尽了,渺渺途程,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大江”…… 战乱烽火下的弦歌不辍,薄暮余晖中的骊歌永别。 教会大学——在近代中国发轫于民国初年,至1920年代中后期,渐成蓬勃之势,以燕京、辅仁等为代表的十数所教会大学散落于北京、上海、山东,与国立大学及其他私立大学交相辉映,成为民国高等教育不可忽略的一支。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步伐加速,随即全国长达八年的抗战阶段,全国向大后方迁移,教会大学亦渐次迁移、聚集在成都华西坝等地筚路蓝缕复课兴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不久,四年内战再起,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中国大陆实行高校改革,教会大学旋遭解散,西方各国传教人员及各方面专家尽数离境。作为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中一种短暂存在而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机构,教会大学其历时不足半世纪,对近现代高等教育及学术研究却影响深远。因其“辉煌”,故有“弦诵”;叹其短暂,亦复“骊歌”。 作者岱峻将书写对象聚焦“教会大学学人往事”,展示出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教会大学的几度折转经历,尤其是一代学人的精神气质与人世遭际。这其中既包括齐鲁大学国学所的顾颉刚、钱穆等著名学者的曲折经历,也包括许多或显赫一时或学术影响深远却因种种原因被历史湮没少为人知的学者(如人类学家李安宅、哲学家罗忠恕等)、以传教身份来华的海外学者(如农经学家卜凯、金陵大学教授芮陶庵等)、因卷政治之争而经历曲折的媒体人(毕业于燕京大学的“新闻四杰”唐振常、严庆澍等)。 九篇文章,有特写也有群像,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犹如一部同气连声的短篇小说集,又似一本此起彼落的折子戏。
中国文化常识3(一本了解中国文化的微型百科,中国文化常识系列收官之作!)
中国文化常识3(一本了解中国文化的微型百科,中国文化常识系列收官之作!)
干春松,张晓芒
¥5.99
《中国文化常识3》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思想、艺术、文学、日常生活、传说故事、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文风通俗易懂,知识全面,结合精美的插图,既可以作为休闲读物,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工具书。
生活的艺术家(功夫之王李小龙的传世遗作,畅谈他对功夫的独到看法和对人生的精妙洞见!)
生活的艺术家(功夫之王李小龙的传世遗作,畅谈他对功夫的独到看法和对人生的精妙洞见!)
李小龙
¥9.60
一直以来,李小龙都以一个功夫高手的形象闻名于世。但本书却告诉读者,李小龙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他还是出色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作家、诗人、艺术家、演员、社会学家和灵魂的探求者。他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就是在生活的每个层面都力求完美,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在本书中,李小龙畅谈了他对功夫的独到看法和对人生的精妙洞见。这些鲜活的文字透过时空,将一代功夫之王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再现于读者面前。翻这本书,聆听李小龙生命的交响曲,揭秘他传奇人生的智慧源泉。
49元5本 菊与刀
菊与刀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14.90
本书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训练”(修养)和孩子怎样受教育。全书夹叙夹议,抛了对樱花、茶道、武士道等煽情描述,更多是对家庭关系、精神信仰行白描式的对比,诸如美国人和日本人看待健康、物质、战争宣传、家族关系等的不同观念。 《菊与刀》直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成功也证明了《菊与刀》对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从此,西方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热潮也揭了序幕。
中国文化常识
中国文化常识
吕思勉
¥3.99
这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说明书。吕思勉先生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衣食、住行、婚姻、族制、阶级、政体、选举、官制、兵制、文字、语言、学术、宗教等,旨在说明文化的变迁,“而推求现状之所由来”。作为吕思勉先生的经典之作,经典性无需赘言,每读一遍,都能带给你新的收获,助你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著名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吕思勉)关注民间社会的生计,大至水利、赋役、吏治,小至百姓饮食起居,历史考察深入至社会日常生活,尤精心发掘史籍中社会各项制度的变迁情节,这在同辈史家中应属罕见。”
49元5本 中国国学常识
中国国学常识
曹伯韩
¥10.20
《中国国学常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考证学、考古学、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科学及艺术等学术的演变,并评述了各学术派别及其代表性人物,内容通俗流畅,要完备,条理清晰。 读者可借此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形成对国学的完整概念。对年纪尚轻的大学生或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国学常识》也可以作为探索国学门的捷径。
49元5本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孙隆基
¥40.80
孙隆基先生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创造性地运用“良知系统”“身体化”“和合性”等概念来总结中国文化中对“人”的设计和“二人”关系,并一步延伸至对个体与社会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对世界态度的分析与概括。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49元5本 文化产业管理概论
文化产业管理概论
詹一虹
¥32.42
  随着文化市场的不断拓展和放,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不断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在整个国家文化建设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中国文化产业管理理论建设是在中国改革放不断深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本书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文化产业管理相关著作的基础上,兼顾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基于产业的视角,将文化资源、文化市场、文化产品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的核心研究对象。以系统化思维统筹文化产业的生产、消费、流通全过程,突出文化生产对象的特殊性和文化消费对象的广泛性;在探寻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宏观政策引导、中观市场营造到微观运营投资三个层面,对文化产业政策、投融资、项目管理、品牌运营等契合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思路和发展趋势的内容行了管理学视角的分析和阐释,以期为文化产业管理学学科体系和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49元5本 梁思成的学术实践(1928—1955)
梁思成的学术实践(1928—1955)
胡志刚
¥28.36
  梁思成是近代中国zui著名的建筑学家之一,中国di一代建筑师的杰出代表,其学术活动涉及建筑史研究、文物建筑保护、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艺术史研究等多个领域,并皆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   本书为关于梁思成学术实践的专题研究,全面涵盖其1928至1955年间各个时期的学术活动,包括:创建东北大学建筑系及其早期的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调查(1928-1931年);加中国营造学社及展古建筑调查与研究(1931-1946年);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及其教育实践(1946年以后);参与新政权建设(1949-1950年);参与首都规划工作并提出“梁陈方案”(1949-1955年);保护北京市文物建筑(1949年以后);积极探索建筑民族形式的实现路径(1949-1955年)。作者广泛搜集梁思成著述、相关回忆录、历史档案、报刊资料、研究论著等大量文献资料,在深挖掘史料的基础上,站在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梁思成的学术实践活动及其生平做出客观的观察和剖析,提出了许多具有独特创见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