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论元批判——胡塞尔与现象学的二律背反
¥29.99
在本书中,阿多诺试图揭示胡塞尔现象学作为认识论所呈现的种种二律背反及其社会根源。为此,在“导论”中说明了批判方法及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态度后,阿多诺随后用四章内容展论证。在*章“对逻辑*主义的批判”中,他指出这一立场切断了社会历史与认识有效性的联系,其实质是一种科学主义的物化意识;在第二章“种类和意向”与第三章“关于诸认识论概念的辩证法”中,阿多诺集中于意向性理论及相关概念,并指出这一理论未能实现对认识过程的真正说明,不过是反映了物化社会的主客关系;在第四章“本质和纯粹自我”中,阿多诺指出纯粹自我观念并不能真正支撑起现象学体系,它的原型是异化的现实主体。本书从始写作至完整出版历二十余载,见证了阿多诺转向马克思主义并走上社会批判理论之路的历程,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关系时不可绕的重要文献。


中国政治哲学史(第一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46.80
《中国政治哲学史》(*卷)系统考察了老子、孔子、墨子、商鞅、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八位思想家,以及黄老学派、名家学派的政治哲学,希望以带面,由及面,逐步深,层层推,对中国先秦政治哲学史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把握。本书在孔子的正名哲学、名家的政治哲学内涵、孟荀政治哲学的对比、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法家政治哲学的特色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供学界参考。本书由多位学者共同撰写,既相互呼应,又保持相对独立性,是一部集体合作完成的政治哲学史著作。


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研究
¥22.66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的理论渊源,探讨了莫里斯符号学的多元的、折中的、对话性建构方法,归纳了莫里斯符号类型学和话语类型学呈现出的多元而动态的特点,总结了莫里斯符号学的历史贡献,凸显了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的相对优越性,阐释了莫里斯符号学在现代符号学发展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开拓性作用以及在奠定现代符号学跨学科性质方面的突出贡献,进一步证明了莫里斯符号学整体性研究观念在语言学理论、诗歌以及视觉艺术研究中的影响,归纳出了莫里斯符号学思想对于当代学术研究的跨学科的、多元的启迪意义。


幸福之路
¥15.99
《幸福之路》是英国哲学家罗素所写的一本关于生活哲理的书。全书分为《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两部分。罗素将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意见归纳总结起来,分析了我们不幸的原因,并告诉我们如何凭着适当的努力变得幸福。罗素在该书中讨论了各种常见的问题,如生存竞争、烦闷、嫉妒、疲劳等,这些会造成人们感到不幸福的原因,并阐述了自己认为可以避免的方式。又从情爱、工作、家庭等方面分析,怎样获得真正的幸福。


佛学研究十八篇
¥28.00
《佛学研究十八篇》集中收录了梁启超各类佛学文章,这些论文基本上是梁先生在受了新的研究方法后的学术成果,它又反映了从传统佛学向现代佛学研究转向的特。本书的特是,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佛教的兴衰流变,以及相关的事项作了扼要的阐述。内容叙及:佛教的产生,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阿育王、迦腻色迦王的护法事迹,印度境内佛教宗派的分布情况,中印之间的交通,佛教东渐的路线,西域来华的译僧,西行求法的古德,佛教输中国的年代和地,汉明求法说、《四十二章经》、《牟子理惑论》、《大乘起信论》等传说和经典的辨伪,中国佛教的兴衰沿革,佛经翻译的演,佛教经录的地位,汉唐高僧的著述,玄奘的行历年谱,《四阿含》、《大毗婆沙》等经典的梗概,等等。其中,有不少见解与论述,至今仍不失精深之论,具有长久的参考价值。陈士强先生的《导读》对《佛学研究十八篇》作了详尽的分析研究。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11.60
该书原是梁于1902年3-12月、1904年9-12月时在《新民丛报》上陆续发表的一些文章,后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夏晓红教授从该报及《饮冰室文集》等出版物中整理而成(具体见“导读”)。但这些文章上下连缀成体系,可以组成小册子,并非简单的文集。 梁启超这个小册子的写作背景乃是在“改良派”遭受重大之后的“新民”理论;一步,梁又以“新学术”为“新民”(两处“新”均为动词)之利器,而撰写此书作为具体实践。具体而言,这个小册子采用了当时新式的章节体,并引探究原因、引文化地理学等思路及研究方法,来书写学术史;在思想上,则刻意突出了主张学术自由、赞美文化交融的两条主线。


佛教艺术经典(全三册)
¥399.00
N


道德经说什么2
¥23.97
《道德经说什么》是一本人人看得懂、用得上的《道德经》经典解读本。罗大伦博士把其中的智慧总结提炼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其中流传千年的智慧,助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实际问题。罗博士在书中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过是在“有”和“无”之间寻找平衡,不要因为自己暂时处于一个不好的状态而觉得焦虑,只要好好遵循天道去做,把自己的位置放低,把心放空,把名利看轻,把事做成,把身体照顾好,这样的人才能得道。


康德政治哲学讲稿
促销价:¥29.99|¥18.00
系统思考人类的精神活动,是汉娜·阿伦特晚年收官大作《心智生活》的旨意,遗憾的是,终篇“《判断》”未及展,阿伦特便辞别人世。本书汇编了阿伦特关于判断问题的核心文献,并对她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方向作出了解读。 如何摆脱生命的平庸和自由的虚无? 以重建康德的政治哲学为口,阿伦特认为:只有作出判断,只有对公共世界里上演的事件运用我们独立的判断能力,世界对我们来说才具有意义。 政治地思索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动。

轴心时代:人类伟大思想传统的开端
¥73.50
“轴心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光耀千古的时代,是人类伟大思想传统的发端,也是人类精神给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个时代诞生了四大文明——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得以形成。“轴心时代”是真正群星璀璨的时代,是人类伟大精神导师集体亮相的时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犹太先知们,共同塑造了此后2000多年人类的心灵,实现了人类文明的“突破”和人性的整体飞跃。 面对史无前例的暴力,轴心时代的贤哲们认识到古老部落宗族伦理的局限,将关切扩展至所有造物,发现了可以将自我提升到超越个体和世界的内在根源,开始用理智、道德的方式面对世界。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相同的“金规则”,即推己及人、关爱众生。孔子教导弟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印度教推崇守贞专奉,佛陀说“是故为自爱,勿以伤害他”,《圣经》中的首要诫命之一“爱人如己”,古希腊悲剧对同情和怜悯之心的呼唤,都是金规则的体现。人类形成了某种“深刻的互相理解”,“迈出走向普遍性的步伐”,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人性的本源的表现”。 本书按时间顺序追寻四个轴心民族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突破性洞见如何酝酿、生根、发展、辉煌,并终在公元前3世纪末期渐次逝去。历史上,我们从未超越轴心时代的洞见,当历经精神和社会危机之时,往往回溯轴心思想以寻求引导。轴心时代的贤哲们在世界上不同地域生发出的一致见解,昭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面对当代纷繁复杂的问题,我们亦有必要回溯轴心精神,诉诸人性的共同本源,寻求更深刻的相互理解。


叶秀山全集·第十卷
¥60.00
【内容简介】 本选题分类结集叶秀山先生全部已经出版的专著,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以及部分笔记、札记、书信和讲演录,共11卷。本选题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高度,是哲学专业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学习和参考用书。第十卷包括作者专著《哲学的希望》。

蒙田随笔(茨威格:太年轻不能读!影响尼采、培根、叔本华!哲学经典新译,欧洲散文之父蒙田的自我剖析之作)
¥18.99
蒙田是*位敢于大胆剖析自我的哲学家,很多观念都远远超出了他所处的时代,就像一位活在16世纪的现代人。他对历史信手拈来,显示出惊人的阅读量;文字不拘一格,只写心中所想。本书蒙田的三卷《随笔集》中精选了十二篇,主题集中,话题广泛,包含剖析自身缺、抵制生活陋习、培养高尚友谊,寻找个人的读书方法,等等。蒙田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既要勇敢暴露真实的自我,也要观察时代、人性的变化,时时警醒自己。


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第一卷)
¥59.88
本书是作者关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及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研究的多卷本论著《文本的深度耕犁》之*卷,其内容主要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典文献的文本学研究。在书中,作者*次以文本学的深度解读模式批判性地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本卷分别解读了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施米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弗罗姆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和戈德曼的《隐蔽的上帝》等重要论著。


20世纪分析哲学史卷一
¥48.65
分析哲学是20世纪主要的两大哲学流派之一,自摩尔、罗素以来,大师辈出,经典产品层出不穷,可以说,整个改变了西方哲学的面貌。本书是探讨20世纪分析哲学的一部巨著,作者是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在书中详尽地考察了从摩尔、罗素、维特根斯坦到蒯因、克里普克等大师的哲学思想,对其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做了极其精彩的分析,对其论证中的不足同样做了犀利的批评。可以说,本书必将作为一部经典的哲学史而流传后世。分析传统的出现,部分源自对十九世纪形而上学观念论的回应,部分源自逻辑的新发展、逻辑与数学的关系以及逻辑在理解和阐释语言意义中的作用。初,逻辑和语言中的新旨趣集中在对重要概念的分析上,以期找到解决传统哲学问题的新方案。但不久之后,占据主导地位的分析哲学家开始相信,逻辑上的和语言上的新技术需要一种新的哲学观念——在这种新观念中,那些在过去由不可解的、终说来是误解性的问题所产生的无休止的辩论,将被富有成效的、系统性的哲学探究所取代,这些探究所针对的问题虽然具有挑战性,但完全是可理解的并终可解决的。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这种宏大的转变不会成功,因为二十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的哲学家用他们精确的分析技术证明,哲学的这种转变将会面临无法修复的缺陷。卷讲述的正是上述故事。


埃斯库罗斯的神义论(经典与解释辑刊27)
¥28.00
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剧诗人,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并称为古希腊伟大的悲剧作家,有“悲剧之父”的美誉。本辑重讨论了埃斯库罗斯的三连剧《奥瑞斯忒亚》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奥瑞斯忒亚》既是诗的事件,又是政治的事件。它讲述了一个共同体如何逐渐把目光聚集,见证正义的完成。同时,本辑通过分析《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三连剧,试图重够一个新的、更纯一的悲剧之父形象。 《奥瑞斯忒亚》既是诗的事件,又是政治的事件。它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个共同体如何逐渐把目光聚集,见证正义的完成。正因如此,这部戏剧既是对人类——遵守道德和守法的生物——深刻的思考之一;也是对弥补个人,家庭和共同体的必需之物——当他们遭到侵犯时——深刻的思考之一。此外,甚至可以说,这部戏剧不只是在思考争议和惩罚;也不只是在思考如何指引那些想通过制度安排上述问题的人。这部三连剧本身,是为了城邦民/观众而上演的,和法庭一样,他的贡献在于,让正义得到见证。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修订本)
¥35.00
本书是国内*本从哲学文本学的视角出发,系统解读法国精神分析学与思想大师拉康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以拉康著名的《文选》(Écrits)中蕞重要的文本为基本解读对象,深解析了拉康哲学复杂的学术背景,并以他独有的颠覆式的历时性关联,分别说明了拉康与超现实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和语言学结构主义等学术思潮之间潜在的承袭关系,尤其是他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深刻背叛与激情高扬。在作者笔下,拉康哲学中的伪个人主体理论被曝光于西方现代思想史广阔的逻辑平台上:在镜像映射中,人类个人自我的本质不过是小他者影像构成的想象性操作而已;在象征性逻辑中,传统哲学的主体被指证为大写他者的无意识自居,个人主体因而沦为一具腹内空空的语言稻草人;所以,个人存在之真永远都只能是一种现实中的不可能性。


大众儒学语录
¥15.60
本书简要辑录了儒学四书原著中论述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和伦理的主要内容,并用白话直译。为了原汁原味地保留儒学原著的本意,也为了节约篇幅,本书不注释,不分析,不评,完全由读者自己阅读和领会原著的原意,并身体力行。本书简明扼要,便于携带,可置案头、床头,茶余饭后,随时随地可以检阅。


《挺经冰鉴》(全新升级!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一代权臣曾国藩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
¥12.90
《挺经》:晚清名臣曾国藩总结一生成败得失,得出“挺经十八法”,作为其修身处世、居官治平的法则。“挺经”指以刚劲强硬为特征的处世哲学。 《冰鉴》:曾国藩一生识人、用人心得的总结。通过观察人外在的容貌情态,探知其内在的能力、品质、性格等,从而量材为用。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才战略的至高智慧。


道德哲学的问题
¥19.99
本书据阿多诺在1963年5月至7月的讲课稿整理而成,全书围绕着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评说而展,并结合阿多诺自身的体会,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道德哲学予以了理论反思。在本书中,阿多诺分析了道德哲学与伦理学的区别,认为伦理学概念缩小和简化了对道德或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因此他反对用伦理学概念代替道德哲学的概念,主张坚持使用康德意义上的“道德哲学”概念。同时,阿多诺不仅认为道德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还认为在更深层次上,道德哲学也是一种理论哲学,因为理论和实践在根本上都来自生活,因而具有同一性。 在行文上,不同于阿多诺其他著作的晦涩难懂,本书朴实直白、明白晓畅,甚至不乏幽默诙谐之处,读者从字里行间也可领略到阿多诺的上课风格。


星云大师系列2(套装共3册)
¥22.37
星云大师系列2(套装共3册)。对于幸福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课题。能够保证幸福的,就是大的心量,“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之人”,在别人看来天大的事到了他那里都成了小事,自然烦恼就少,欢喜就多。心量大的人,能够不被种种琐事困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吸引各种各样的人来帮助自己达成事业;心量大的人,宽容度高,这也是家庭幸福的基础。 宽广的心量除了跟与生俱来的气质有关系外,还需要靠后天的觉悟和修行来逐步拓宽。星云大师在本书中具体而微地刻划出人间万象与众生实相,深入浅出的探讨世间的问题与人生的哲理,从生活、工作、艺术等各个层面,分享了修身养性方面的智慧。 以宽己之心容人,心量越大,福报越大。我们的心量有多大,就能够完成多大的事业;如果我们能够包容一家,就能够做一家之主;能够包容一市,就可以做一市之长;能够包容一国,就可以做一国之君;能泯除一切对待,包容整个法界,就可以随缘应现,逍遥自在,成为法界之王。


《了凡四训》读本(大众儒学经典)
¥12.50
《了凡四训》融入儒、释、道三家的智慧精华,是一部劝人为善的书,书中所讲的内容非常适合普通百姓阅读。 《了凡四训》是明代儒者袁了凡先生为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四篇家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数十年的学问修养,揭示了命运的原理和改变命运的方法。这四篇家训分别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 这四篇文章分别来自袁了凡先生不同时期的著作,其中《立命之学》是袁了凡晚年为训诫儿子而作的,初名《戒子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是他早年著作《祈嗣真诠》中的两篇。《谦德之效》则取自他晚年所作的《谦虚利中》篇。清人编纂的《丹桂籍》将这四篇文章题名为《袁了凡先生四训》,后世遂以《了凡四训》流传。 《了凡四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人生智慧,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且对于世道人心、社会风气的树立,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了凡四训>读本》分原文、注释、译文、解读等部分,对其主要内容做了全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