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中国西部大开发发展报告(2015)(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
中国西部大开发发展报告(2015)(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
董雪兵,周谷平
¥54.17
本书研究中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发展问题,系统地分析了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系列中的一本。由浙江大学周谷平教授主编。
高校科技评价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科学技术委员会战略研究重大专项)
高校科技评价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科学技术委员会战略研究重大专项)
朱佳妮,杨希,刘莉,刘念才
¥34.58
  本书针对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系统解读和探究高校科技评价的若干重大问题。本书以高校科技评价的内涵、分类评价指标为基础,主要针对高校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等对象的评价改革问题行深分析。
汽车社会交通治理的伦理路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汽车社会交通治理的伦理路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胡金东,田宁
¥40.14
本书从伦理视角审视汽车社会交通发展现实及其存在问题,解析其中深层关系,在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交通运输规划、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语境中思考交通治理途径,讨论交通技术步及制度变迁的合理性,提升交通行为规范性,以促汽车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史(1950-2015)(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65周年(1950-2015))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史(1950-2015)(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65周年(1950-2015))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史编写组
¥39.00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65周年庆典出版物。本书回顾了人大法学院65年来的光辉历史,包括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参加国家立法司法咨询活动等情况。内容包括高歌前行:新中国法学教育的个、曲折前行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师生与政治运动、特殊年代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沉寂后的新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重建、铅墨春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
习惯法的当代传承与弘扬——来自广西金秀的田野考察报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习惯法的当代传承与弘扬——来自广西金秀的田野考察报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高其才
¥68.06
本书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为对象,以个案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等田野调查方法,全面探讨习惯法的现实表现和当代传承,分析习惯法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功能。全书分为上篇“传承篇”、中篇“弘扬篇”、下篇“吸纳篇”共三篇。上篇着重展示“茅标”、借贷、婚姻、互助等当代社会民事关系、社会交往、纠纷解决中的习惯法,揭示固有习惯法的现代传承。中篇着重展示“众节”“做社”等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群体关系中的习惯法,描述习惯法的当今形态和现代生命力。下篇着重展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等对习惯法的肯定、认可、运用,探讨国家对习惯法的现实态度。全书突出现实性、追求全面性。
雏凤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青年学子优秀论文选集 卷一(咏而归国学新秀丛书)
雏凤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青年学子优秀论文选集 卷一(咏而归国学新秀丛书)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53.40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青年学子优秀论文选集之一,收录了国学院青年学子在史学、西域、小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报告(2015)(社会管理研究丛书;“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报告(2015)(社会管理研究丛书;“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姜晓萍
¥40.80
本书紧密围绕“依法治国与社会治理”研究主题,分“专题研究报告”和“典型案例研究”两大研究版块。“专题研究报告”突出依法治国与社会治理基础理论研究、依法行政与社会治理、民生问题与法治保障、环境治理法治化、虚拟社会管理的法治路径、重领域或重大问题研究等内容,体现“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研究旨意。“典型案例研究”重关注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地方实践与经验、地方案例比较与分析、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等内容,体现“将实践上升为理论”的研究旨意。二者交融互动、相得益彰,充分反映了依法治国与社会治理研究前沿和实践探索的*成果动态。
雏凤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青年学子优秀论文选集 卷二(咏而归国学新秀丛书)
雏凤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青年学子优秀论文选集 卷二(咏而归国学新秀丛书)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52.80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青年学子优秀论文选集之一,收录了国学院青年学子在史学、西域、小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走向合作的社会(国家治理研究书系)
走向合作的社会(国家治理研究书系)
张康之
¥40.80
张康之教授的《走向合作的社会》是一部立足于全球化、后工业化运动而构想未来社会的著作,在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方面都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人类社会正处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运动中,这是一场只有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才能够与之相比的伟大的社会变革运动。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之所以陷 “全球风险社会”之中,遭遇危机事件的频繁造访,都是这场历史性的社会转型运动所致,它使工业社会所建构起来的制度模式、治理方式和行为模式都陷了失灵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探讨了人类走向合作社会的可能性路径,努力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变动中去发现支持社会变革的新因素,并从制度、社会治理方式以及人的行为模式等方面描绘了社会变革的前景,提出了基于信任的合作治理理论,展现了对合作社会的基本构想。
高校科普工作论(科学技术委员会战略研究重大专项)
高校科普工作论(科学技术委员会战略研究重大专项)
顾建民
¥33.34
本书主要包括内容上相互联系、时序上依次推的五部分研究:高校科普工作的背景与理论研究、高校科普工作的国际与比较研究、我国高校科普工作的现状与问题研究、我国高校科普工作的政策与策略研究以及我国高校网络科普发展的构想与策略。
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制度与法律问题研究(科学技术委员会战略研究重大专项)
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制度与法律问题研究(科学技术委员会战略研究重大专项)
郭菊娥,郝凯冰,张旭,裴云龙
¥34.58
本书在学风建设专项巡视、学风建设现状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典型学术不端行为案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制度与法律问题,同时借鉴国外高校学风建设的经验,构建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的制度与法律框架,分析框架体系实现的保障条件,并给出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制度与法律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65周年(1950-2015))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65周年(1950-2015))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发展史编写组
¥83.34
  本书是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科发展史》的续编。宗旨是回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历程,总结办学经验,提炼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术思想精髓和特色,发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术传统,并以此为契机,一步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国内外兄弟法律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科建设更上一个台阶,学术影响力一步提高,在推动中国的法学教育和法治事业步方面做出更大贡献。上卷“学者观实录卷”是本书的特色所在。之所以称为“实录”,是因为这一部分几乎都是由学者们亲自撰写或过目审定的。下卷“学科发展史卷”主要是继2010年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科发展史》而作的近五年来的总结。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 2015(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 2015(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武宝瑞
¥19.20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2015)》汇聚了转载指数排名的研制过程、方法、指 标体系、排名表、结果分析等内容。报告共分为四章。章对转载指数排名的研制方法与指标、研制步骤与数据样本、排名分类与发布体系、成果特点与适用范围等进 行了解释说明。第二、三章分门别类地列出了2015年3月发布的2014年人文社科期刊和科研机构的共160余张转载指数排名表。   第四章展示 了当年的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地图研究报告,引入可视化方法绘制出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地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展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第五章对此次 转载指数排名的发布和反响情况予以简要介绍。此外,附录还呈现了《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4版)》的研究报告全文。
中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创新(社会学前沿论丛)
中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创新(社会学前沿论丛)
李迎生
¥40.80
鉴于中国社会政策本土化理论建设严重不足,本书以我国推社会建设为时代背景,结合西方社会政策的理论、经验与中国实际,全面、系统、深地讨论了中国社会政策改革创新涉及的理论问题。? 围绕“中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创新”这一核心议题,本书着重探讨了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市场转型、社会代价与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改革创新的理论、价值基础,社会政策改革创新的目标模式,社会政策主体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环境的改革创新,社会政策改革创新中社会工作的参与,社会政策改革创新的城乡统筹问题等,并对中国社会政策发展历程做了整体反思与前瞻。? 总体上,本书具有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空白的意义,对于中国社会政策理论建设与社会福利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2015(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2015(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刘少杰
¥23.88
本书为中国网络社会发展情况的年度研究报告,全书主要通过列举若干热网络事件,以社会学的视角透析事件背后的社会意识、社会行为、群体特、社会安全等,力图从学术层面对网络社会问题给予解剖和导引。
李文海纪念文集
李文海纪念文集
《李文海纪念文集》编委会
¥40.98
  本书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李文海同志纪念文集,共征集收录纪念文章54篇。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主要反映李文海同志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特别是其对中国人民大学发展所做的贡献,文章作者主要是李文海同志任学校主要负责人期间的领导班子成员和后任学校主要领导;第二部分重回顾李文海同志的学术研究和成就贡献,文章作者主要是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和其他教授;第三部分主要展现李文海同志教书育人、社会工作、日常生活中的感人事例及其体现的高尚情操、高贵品质,文章作者主要是与李文海同志生前联系较多的学界同仁及其教育培养的学生或行过学术指导的后辈。
转型中国的纠纷与秩序——法社会学的经验研究(社会学文库;“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转型中国的纠纷与秩序——法社会学的经验研究(社会学文库;“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陆益龙
¥36.12
  本书以纠纷解决与秩序构建为逻辑主线,围绕着社会转型期中国基层社会的矛盾纠纷的现实?状态、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以及影响选择的因素三个方面,对转型与纠纷、意识与纠纷、纠?纷与行动、结构与建构、法律与社会等关系问题行了实证经验分析和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论、矛盾纠纷成因非转型性论、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与权威化?并存论,以及法律意识工具化和功利化论。?本书内容为法社会学研究拓展了新领域,为矛盾纠纷研究辟了新视角,同时也为纠纷管理?的实际工作提供了重要信息和理论参考。?
思想的传承与决裂——以“犹太人问题”为中心的考察(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思想的传承与决裂——以“犹太人问题”为中心的考察(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李彬彬
¥34.80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演变中,青年黑格尔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背景和参照系。从深受其影响、融其间,到发生歧见、反叛出来,直至与其行彻底的思想剥离,马克思逐渐实现了其哲学思想的变革。《思想的传承与决裂》以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尤其是鲍威尔本人的著述为基础,详细追溯了马克思和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论争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的思想发展历程,具体复原了马克思与鲍威尔论战的真实情境和三次交锋的具体过程,细致梳理和展示了双方各自的思想、分歧和争论焦,并力求给予公允、客观的评价。
流行文化社会学(第2版)(中国当代学术思想文库·高宣扬作品系列)
流行文化社会学(第2版)(中国当代学术思想文库·高宣扬作品系列)
高宣扬
¥54.17
流行文化或时尚已经充斥当代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把本来已经强劲滚动的市场经济一步渗透到各个角落,又把市场经济连到文化创造和再生产的场域,使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都在流行文化的橱窗中展现成全社会可以观看和鉴赏的对象,成为文化装饰的普遍社会现象,这一切,简直就使流行文化本身变成为当代消费社会的魔术式运作的基本支柱,显示出流行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本书是从学术观和方法对流行文化行系统分析的著作,它对流行文化的性质及其实际运作机制,既从理论上、又结合具体实例对流行文化行全面探索,试图超越平俗的观,严肃认真地总结流行文化的理论意义,揭示流行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总结西方思想家对流行文化提出的重要和*理论,也在实践上指明流行文化与媒体、政治、语言运作、权力、身体、城市文化与艺术等因素之间的微妙关系,并根据当代社会的特征,揭示流行文化的心理学、美学及符号学基础。这是一本对流行文化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现代化语境下的民众教育与社会改造:1928-1937年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现代化语境下的民众教育与社会改造:1928-1937年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赵倩
¥41.40
近代社会教育是在现代化语境下兴起的救国思想。1928—1937年间,知识精英与国家政府联手将社会教育推至高潮。它以现代国民的培养与现代国家的建立为终极目标,希冀用教育的手段推动中国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本研究采取以小见大的叙事方法,选取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还原其工作情况以及演生变动,而以它为切考察社会教育的整体发展与走向,将之置于国家、精英、社会等联结而成的现代化语境中,全面剖析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理论的模式,深反思社会教育难以赢得民众响应并完成社会转型的复杂原因。?
普通语言学纲要(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论丛)
普通语言学纲要(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论丛)
刘振聪
¥20.83
教材内容包括:普通语言学及其研究领域;语言学史,包括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语言学流派及其理论方法,包括描写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等;语言结构系统,包括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语言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包括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