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与“明灯”:中国主流媒体话语与社会变迁研究(2003-2012)(新闻传播学文库)
¥29.88
《“明镜”与“明灯”:中国主流媒体话语与社会变迁研究》(2003—2012)以中国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主政时期的“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新华社年度十大新闻”以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使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和话语分析,阐述了新闻话语反映社会实践和建构社会实践的功能,以带面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发展。 本书属于解释型研究,从三个层面——知识分析、理性分析、文化分析——展对于中国主流媒体话语的分析。在知识分析层面,侧重于从语用学、话语分析角度阐述主流媒体话语的特及反映和建构社会实践的方式;在理性分析层面,侧重于媒体话语对于社会实践的“明镜”式反映和“明灯”式指引的内容分析;在文化分析层面,着力于阐释主流媒体话语与社会实践互塑过程中呈现的文化价值的四个维度。
中国社会转型焦虑与互联网伦理(新闻传播学文库)
¥20.70
我们是否因互联网而变得更加焦虑?我们在互联网上应该达成怎样的共识,沉淀怎样的“伦理”?《中国社会转型焦虑与互联网伦理》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切,深分析中国社会由线下而生、又集中反映在互联网上的集体焦虑感,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机理,而探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认知革命和构建互联网伦理的紧迫性,以及在互联网公共空间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民众的自治、互联网多方治理的可能性等问题。本书紧密联系中国现实问题,又同经典理论行对话,以期廓清对互联网社会属性的更深层次的认知,探索可能的通往温馨而又理性的互联网伊甸园的途径。 本书所探讨的互联网上的焦虑情绪、互联网带来的认知革命、互联网伦理,实质上都指向互联网多方治理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的探讨。全书的内在逻辑是从“问题”到“思路”,从“认知”到“行动”。本书论证始终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行双重关照,试图从经典理论中找到阐释中国现实问题的营养。本书犀利地指出中国互联网上种种问题之根源,同时也乐观地论证互联网的可规制性,指出向善而行的治理思路。本书对于关心中国现实问题,尤其是互联网现象的读者有一定启发。
当代中国的阶层结构分析
¥38.20
本书面向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基于国内外阶层分析理论范式的新发展,以大规模社会调查所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结构、性质和影响。从总体上来看,本书聚焦于三个核心议题:一是对分层理论和阶层结构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当代西方社会学以及中国社会学中阶层理论范式和分析逻辑的梳理、讨论,重提出了一个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视角——权力/权威阶层框架;二是对日益成长和壮大起来的中间阶层及其相应问题行研究,重分析了中间阶层的内部构成、类型与异质性、社会生活状况、主观认知以及社会政治功能等问题;三是“主观分层”议题,揭示了客观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分化在人们主观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反映,如民众对于收不平等的公平性认知、对于阶层关系及其紧张程度的感受判断等。
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上、下册)(第2版)(中国当代学术思想文库·高宣扬作品系列)
¥90.00
本书所要呈现的,是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的50年内法国思想的演变历程,包括它的思考主题、思维模式、论战过程、重构以及由此导出的各种带启发性的重要思想观的形成及其实际效果。
新闻传播与媒介法治年度研究报告2016(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27.09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年度研究报告系列之一。全书围绕新闻传媒与法制的关系展,通过透视年度若干重大热传媒事件,从新闻传播法的角度评析事件影响与存在的法律问题,并对新闻传播法制的现状和未来阐发完善建议。
世界汉学 第16卷
¥40.80
《世界汉学》旨在给关切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演说的园地,祈望以汉语的方式建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沟通与对话,建构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桥梁,为实现在21世纪的共同梦想而尽绵薄之力。全书分“汉学视阈”、“汉学名家”、“经典释读”、“艺术史辨”、“文学对话”、“文献钩沉”、“汉语研究”、“学者访谈”等版块。
集体失语的背后:农民工主体缺位与社会合作应对(社会学文库;“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33.34
为何改革放30多年来主流社会很少能够听到真正来自农民工的自我言说?应对农民工集体失语的现状,需要怎样的新视角和新思路?本书从“农民工应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主体”这一预设出发,从社会形象、就业、居住、社会交往、集体行动等方面条分缕析,向人们揭示了因为农民工主体缺位所造成的惊人的经济社会现实。未来,要实现农民工主体回归,急需做的是让包括农民工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群体形成社会合作共识,从而让中国农民工能够行自我言说和自我管理,而在与主流社会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为了实现社会共融,建设一个共融性社会,本书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农民工主体化的政策思路。
莱斯利·马蒙·西尔科小说的家园探寻研究
¥16.80
本书从思想、记忆和神话的角度出发,考量了西尔科在《典仪》、《死者年鉴》和《沙丘花园》中对文化家园、历史家园和精神家园的政治探寻,揭示了印第安人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下的生存困境和他们为了寻求文化、历史和精神的家园而做的不懈的努力,在澄清历史积淀的过程中,让印第安人小写的印第安历史浮出水面,使被消声的少数族裔群体重新步入历史话语的空间。本书通过西尔科三部小说中所呈现的印第安人对文化、历史和精神家园的孜孜以求,一方面揭示了家园背后潜藏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内涵,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印第安人生存境遇的忧思,凸显了家园探寻的当下意义。
当代中国教育(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17.36
在中国,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和生活现象。本书作者顾明远先生结合长期的教育研究和实践经验,从中国教育的诸基本层面出发,结合近五年中国教育发展的成就,向读者介绍了中国教育与个人成长、国家发展和社会步的基本关系。对近期高考改革、大中学校衔、教师资格认定等等突出的教育变革与引发的问题也一一行了探讨。
解读自杀——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1.26
自杀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课题,在任何一个国家也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全世界每年有近10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者则是它的8~10倍。今天,中国的自杀率从20世纪80年代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降到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呈现出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特征,如精神疾病患病率低,自杀率农村高于城市、女性等同于男性等。自杀率的急剧下降和典型特征是众多因素尤其是经济、社会、心理因素共同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本书在对中国自杀者行长期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参考社会学的参照论,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提出了自杀的扭力理论(Strain Theory of Suicide)。扭力或不协调的压力,不同于单一的压力,它至少包含两个相互冲突的压力源或变量,主要包括四种: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相对剥夺和危机应对技能的缺乏。“不协调的压力”或“扭力”形成后,在其导致自杀行为的路径中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调节,以及精神病理学因素的干预或强化。张杰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对辽宁、湖南、山东16个农村县的调查研究,为自杀的扭力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书中的内容有助于读者理解 “中国式自杀”,以及更有针对性地预防自杀。
结构与再生产——吉登斯的社会理论(社会学文库;“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34.80
作为英国著名社会学家以及结构化理论的创始人,安东尼?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所提供的分析视角富含动态的结构化过程分析,使原来通行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结构功能论视角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在一定意义上具有颠覆性作用。吉登斯将此动态的结构化过程分析运用于近现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社会转型历程,并关注晚期现代性之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历史变迁。从对个人情感的微观考察到对民族国家的宏观把握,再到对包括气候变化问题在内的全球化社会后果的鞭辟里的种种分析,均可见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深刻影响。20世纪后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从崭露头角到渐趋成熟的时期,而到了21世纪初,我们始看到其关于世界社会转型发展的预言在全世界范围内纷纷实现,在这一上中国并不例外,且表现更为突出。吉登斯基于其结构化理论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的观念,也许会对中国当下以及未来汇世界发展大潮流的道路选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为在任何*道路上都无法看到真正的希望。
论城市的合约性质:统筹城乡发展新视角
¥28.80
现有的城市理论多是从空间、社会、经济等现象层面给出城市的定义及其理论模型,较少从制度层面给出城市的理论模型。本书基于对前人理论的融合以及对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试验的系统研究,论证了城市的合约性质,提出可将城市视作一系列要素合约的集成,城市生成与运行中的合约结构特征是制度层面城市模型的核心内容。中国当前城市合约的结构性特征包括反向补贴与增值折现、统筹不足与激励错位,因此,要从制度、市场、治理三个层面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化解城乡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扭曲现象。全书包括三部分内容:理论研究、实践路径、实证分析。
德国主流报纸上的评论性篇章——篇章语用学视角的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论丛)
¥26.39
本书用篇章语用学的视角和方法,对德国社论、评论和短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提出了适用于评论性篇章、特别是适用于对不同报纸上不同类别的评论性篇章进行对比的篇章分析模式,并利用这一篇章分析模式,对所选语料进行了全面、深入和细致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不同报纸上的三种评论性篇章在交际—语用、篇章结构和语法层面上的共性和特性。在此基础上,本书还探讨了如何针对不同的评论性篇章切实可行地开展阅读教学的问题,对篇章分析的结果进行了理论的升华和应用方面的深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5(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22.80
中国人民大学系列年度报告之一,本书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年度发展状况行了系统的调研,为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
¥33.34
恩格斯说:“新闻事业使人浮光掠影,因为时间不足,就会习惯于匆忙地解决那些自己都知道还没有完全掌握的问题。”不论外部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读书对于弥补新闻从业人员的缺陷都是必要的。为鼓励读书,自2011年8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在《青年记者》主持“读新闻传播学书”栏目,形式为陈力丹导读按语 3篇学生的读书笔记,组织学生读了53本书,共发表读书笔记162篇。经过一步筛选,《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将书目压缩至41部,新组织了2组我国新闻传播学界不熟悉的传播学格拉斯哥学派的两个系列书(共5本)的读书笔记(共5篇)。这样,本书共涉及关于46本书的128篇读书笔记,这些书的选择和关于这些书的读书笔记,对于在读的和未来的新闻传播学本科生、研究生,在读书方面会有一定引导意义。本书所列,大部分是与新闻传播专业有关的书,按大的主题分为9个专题,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著到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涉及新闻生产与传播、传播主体、传播史、传播理论、传播政策、传播现象、电视批判等方面。
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2016(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27.00
本书为中国网络社会发展情况的年度研究报告,全书主要通过列举若干热网络事件,以社会学的视角透析事件背后的社会意识、社会行为、群体特、社会安全等,力图从学术层面对网络社会问题给予解剖和导引。
中国高校校友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16)
¥51.00
本书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学会校友工作分会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征集的论文选集。全书共收集论文48篇,涵盖校友工作信息化建设、校友会组织建设、校友文化建设、国外高校校友工作等多个方面,旨在推动中国高校校友工作健康发展。
媒介平台论:新兴媒体的组织形态研究(新闻传播学文库)
¥23.88
《媒介平台论——新兴媒体的组织形态研究》是一部全新的新媒体理论专著,它构建了新兴 媒体的本体理论:新兴媒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是一种介于市场与媒体之间的中间性 组织,它的媒介组织形态是基于互联网的媒介平台。书中系统解构这一媒介组织形态的功能 构成、运行机制以及内外成因。本书突出了 “关系”、“意义”、“服务”、“平台”这 几个关键词,它们正是新媒体的典型特质。本书力图帮助我们梳理这几者之间的逻辑条, 以及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新思维、新模式、新理论。全书内容共有六章,分为三大部分: 部分为、二章,解构新兴媒体这一媒介组织形态——媒介平台;第二部分为第三、四章, 剖析媒介平台运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第三部分为第五、六章,讨论媒介平台的竞争优势, 展望媒介平台的发展趋势。
行走的思想:英美访学随记
¥22.57
2014年,*社科司选派冯秀军、白显良等4名优秀思政课教师赴美国和英国访学数月,本书即作者访学期间,观察英美两国思政课教学乃至整个国民教育时所思所想的结晶。全书由40篇随笔组成,以小见大,从英美访学期间的一些细节问题谈起,如美国人眼里的中国、英美国家的外语教学、英美美国贫困阶层的发展空间、英美如何行感恩教育、美国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领袖等方面,思考并比较中西教育理念乃至中西文化的差异。
社会分层的理论逻辑(国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研究丛书;“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33.00
作为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囊括并评介了西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领域的基本经典理论及其经验研究。它以丰富而颇具前沿性的学术视野,围绕社会分层的思想逻辑,对既有的浩繁文献做了一定的采撷、梳理和呈现。全书分上下两篇,由三大部分共十九章构成。上篇,在经典社会分层理论与当代社会分层理论的铺陈里,可以看到大分类的阶级分析与当代层化思维视角的承继或碰撞。下篇,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关于统治阶级、中产阶级和底层贫困阶级的结构特征及其关系群像的研究;二是关于社会阶级流动过程的系列研究。从中国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的独特性出发,这部探讨西方分层理论的书籍能为中国实践、中国学术界提供理论创新、理论对话的平台。
与孩子一起成长:北京八中的家校合力教育
¥24.31
北京八中学生发展良好、成绩优异的原因,除了优质的学校教育外,还在于学校对家校合作的重视。多年来北京八中初中部举办家长学校、召家长会、发放家庭问卷、深学生家庭走访,在提高家校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许多家长从关心孩子的分数转变为关注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一些家长已俨然成为经验丰富的“教子专家”。这些家长与学校一起,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 本书集结了多篇家长作业和案例分析,内容涉及学习习惯养成、生活习惯养成、品格熏陶、亲子有效沟通、心理健康建设等各个专题,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在培养孩子上应该扮演的角色,与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