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成性评估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40.17
形成性评估在促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从认识、应用和研究三个层面系统介绍了形成性评估,以期为我国的形成性评估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本书分为三部分,共十三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五章,介绍形成性评估的概念、理论依据、评估内容、评估方法以及质量标准和效度验证。第二部分包括第六至九章,介绍形成性评估的指导原则、课堂上各项语言技能的形成性评估、课堂外以及基于网络资源的形成性评估。第三部分包括第十至十三章,介绍形成性评估研究的概况、类型、实例及趋势。


译者行为批评应用研究
¥34.87
本书的逻辑框架是:从基础概念到应用,再到理论和研究,呈现为一体化发展,融理论建设、应用研究和翻译批评操作性提升于一体,探讨的核心话题包括译者行为研究背景、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溯源、概念内涵辨析、译者行为研究方法和具体的操作模式、“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分析框架建构与实践检验、译者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翻译行为批评视域的翻译实践与应用中的机器翻译问题、译者行为研究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 作为评价理论,译者行为批评以人为本,可动态解释和解决翻译过程和翻译活动中的现象和问题;作为实践理论,可提高翻译批评的操作性,并间起到改善翻译实践的作用。“译者行为批评”属于国内原创译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有助于推动造翻译理论的中国学派。


句法类型学研究
¥54.70
《句法类型学研究》是一本系统阐述句法类型学的学术著作,全面展示了从不同理论视角对句法类型学行考察的理论基础、方法策略及相关案例。书中既评述了功能学派的观,也涵盖了生成语法学派的见解,力求在多元视角中寻找平衡。本书不仅梳理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句法类型学的发展路径,还特别关注了现代实验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尤其是神经影像学实验技术的潜力。通过对经典类型学、传统类型学和当代主流类型学的代表性研究行评介,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 本书主要评述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融了作者的独特见解,如关于“理论中立观”和将生成类型学与实验类型学纳研究范围的讨论。这些观不仅丰富了图书的内容,也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是语言学研究者不可错过的重要参考资料。


应用翻译研究探索
¥32.01
应用翻译及应用翻译研究与文学翻译及文学翻译研究相对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新兴领域。《应用翻译研究探索》以“应用翻译”“应用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研究”作为相应自洽的概念,分析了应用翻译研究聚焦的四种范畴类型,并分章探讨了应用翻译研究史、应用翻译批评、翻译能力、翻译策略及翻译技术。书中还探讨了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的机遇与挑战,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研究迈向新高度。


实务翻译研究
¥34.87
《实务翻译研究》是一本系统探讨实务翻译领域的专著,旨在为从事翻译工作的专业人士、学者及学生提供全面而深的研究资料。全书共分八章,从新闻翻译到本地化翻译等多个领域行了详尽的论述,不仅涵盖了各领域翻译的特和发展历程,还分析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并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加深读者的理解。本书的核心内容分为八个章节,分别探讨了新闻翻译、商务翻译、财经金融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视听翻译以及本地化翻译等不同领域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每一章节都从定义与特手,梳理该领域的研究历程,着介绍最新的研究展,包括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并辅以具体的个案研究,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理论的应用场景。《实务翻译研究》不仅填补了翻译学领域中关于实务翻译系统研究的空白,而且对于推动实务翻译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翻译人才,同时也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促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中国传统哲学术语英译研究
¥33.81
中国传统哲学术语英译一直是翻译领域的重大难题,其准确翻译直关系到中国哲学思想的国际理解与传播,对推动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系统分析了该类翻译实践的特殊性,以中西客观诠释学为理论基础,从英译目的、性质、原则、标准、方法论等方面展探讨,并结合这些术语所具有的思维整体性、发展的强诠释性、意义生成的高文化语境性,以历史文化语用学为方法论指导提出以下针对性方法:根据义理,译出差异义;根据语境,译出适切义;根据义场,译出关联义;根据义流,译出当下义;回到文本,译出历史义;根据中国文化专有性和译语的文化空缺性,音译之。


中华武术文化译介与传播研究
¥31.59
中华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的代表,本书从译介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视角,全面系统地考察了中华武术文化在世界范围的译介和传播。全书共分为五章,以概念、综述、个案、对策为探究脉络。第一章从多学科视角出发,阐释了中华武术文化的概念与意义;第二章通过详尽的国内外文献综述,梳理了中华武术文化译介的历史程,分析现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策略;第三章聚焦于中华武术文化在亚欧拉非的传播情况,深分析其传播形态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四章以武侠文学、武侠影视、少林武术和太极文化为代表,展精彩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从多种理论视角,提出了对中华武术文化译介与传播的深刻反思与建设性对策。该书集学术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又兼具工具性,既有历时和共时的详实梳理,又有突出个案的深剖析,体现出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反映学术前沿,适合翻译研究者、文化研究者、武术文化爱好者阅读学习。


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
¥38.37
本书共九章。前三章梳理反拨效应研究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反拨效应的定义、分类及其主要理论模型。第四至六章详细介绍反拨效应的定性、定量和混合研究方法,并用实际案例展示各种方法的具体应用。第七至八章汇集地区性和国际化考试案例,全面体现反拨效应的多维度特征。第九章分析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面临的挑战,讨论其发展趋势并提出选题建议。


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Q方法案例分析
¥29.10
《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Q方法案例分析》共六章。第一章为Q方法的概述,主要介绍Q方法的缘起、内涵、优势以及应用实例。第二章介绍Q方法的设计流程,包括研究问题的描述、研究工具的确定和研究样本的选取等。第三至五章结合已经发表的研究实例依次介绍Q方法的实施(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各章均配有练习,且以实操为主,可使读者充分掌握这种方法的使用要领。第六章提出Q方法研究的趋势、阶应用以及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展望。


传承与创新: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外语教材研究
¥29.10
本选题已通过党委审读,党委审读报告为(北外党字(2025)98号)《传承与创新: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外语教材研究》以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成果为研究对象,从获奖教材主编的视角,系统梳理外语教材建设的中国经验,深探索守正创新的实践路径,为构建中国特色外语教材体系提供了重要参照。本书针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学段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外语教材,总结教材编写经验,以期为外语教材建设提供启示和建议。全书结构完整,表述通顺,对外语教师、教材编写者、外语教育研究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中央文献与译介传播研究
¥40.00
中央文献作为中国政治思想的权威表述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载体,其对外译介与传播是中国共产党向世界阐述自身理念和成就、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途径。《中央文献译介与传播研究》系统回顾和审视中央文献译介与传播及其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对策和建议,以期有效改善中央文献译介与传播效果,助力我国新时期国际传播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2024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
¥50.10
本选题已通过党委审读,党委审读报告为(北外党字(2025)97号)《2024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中国外语教育界每年都有许多事件发生,它们从不同角度影响着我国国家外语能力与公民外语素质的提高。本系列报告自2011年起,每年对我国外语教育各个领域的重要事件、活动和发展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简述和总结,以期定期记录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过程,全景展现外语教育现状。《2024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共有六章,第一章为总报告,第二至第六章分别报告了2024年我国高等外语教育教学、基础外语教育教学、职业外语教育教学、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教学的发展状况,涉及多个外语语种和不同的外语教育层次,真实、实时地记录我国外语教育在2024年的发展和变迁。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混合式英语教学行动研究
¥40.81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混合式英语教学行动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对调查问卷、访谈、观察日志、测试等量化和质性数据行深分析,探讨大学英语线上教学与传统堂课教学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测评以及教师和学生等课程要素上的深度融合, 以构建人本 、 放 、 平等 、可持续的大学英语教育生态,实现从线上线下资源的融合到线上线下学习的真正融合,为外语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志愿助残服务手册
¥25.00
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全社会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残疾人工作的重要责任就是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宣传、普及现代文明社会的助残服务观念,这也是志愿助残服务的核心任务。因此,了解、掌握、树立正确的残疾人观,是志愿助残活动每一位参与者的必修课。


鸭绿江来信【中华书局出品】
¥52.80
《鸭绿江来信》精选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家书56封,其中包含特级英雄黄继光、一级英雄邱少云以及战地作家毛烽、科学家柳支英等21位作者。这些家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从抢救民间家书项目8万余封藏品中精心甄选,逾半数内容系首次公披露,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这些家书真实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浓浓的家国情怀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鲜活感人的历史读本。


物色:金瓶梅读“物”记(增订本)【中华书局出品】
¥52.80
《物色:金瓶梅读“物”记》是一部结合了名物学与文学研究的创性著作。全书聚焦出现于《金瓶梅》小说中的金银首饰(如金丝?髻、满池娇分心)、家具(如南京描金彩漆拔步床)、酒器茶具(银执壶、杏叶茶匙)等日常器物,以文物与文献对照、互证,精彩地还原出丰富的明代日常生活细节,既为解读小说的文学世界了一扇独特的窗口,也为我们今天感知古人的生活提供了文物与图像的依据,在古与今、文学与历史、文字与图像/文物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文心墨妙——近现代学人谈书法【中华书局出品】
¥40.80
本书精择近现代文人、学者20余人论书之语,汇编成集。所选诸公,以学问、文章而论,都是此百年间的硕学名儒。书法造诣,亦有精擅。唯其人书名往往为文名所掩,论书之特识也有待发覆,故值得搜辑而出,汇成一编,以见昔人学问文章对于书艺的涵养,“字以人传”,而非“人以字传”。其中所选论书文字,识大遗小,宁缺毋滥,必期有益于读者长养胸襟,阔眼界。

文心千载——清平书刻智藏琴铭集【中华书局出品】
¥480.00
《文心千载——清平书刻智藏琴铭集》是中华书局2017年出版的《西来意——智藏和尚斫琴法》的姊妹篇。顾名思义,《西来意》是智藏和尚对自身多年斫琴方法、经验、体会的总结,而本稿是基于智藏斫琴的*后环节即古琴琴铭的创作和篆刻的总结。总体上看,两书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可谓是对古琴制作法以及古琴所承载的文化及其属性的总结和体悟,虽更多带有个体经验属性,但也能给古琴同行提供借鉴。 本稿分为导论和图录两大部分。导论部分由五篇文章构成,主要阐述了古琴铭文的创作和文化属性,其中清平作为琴铭的书刻者,集中论述了他篆刻古琴铭文的实践,详细介绍了镌刻与传拓的工具、古琴铭文的创作技法和流程、琴铭拓本制作技法和流程,很有实操性。图录主要用高清图片展示了智藏和尚斫制、清平书刻的竹林七闲、蕉叶十三式、风花雪月、二十四况、淀山十境、道家三圣六组组琴和28张散琴的琴铭,图片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加上铭文兼具儒释道的文化韵味和追求,以及清平清正的篆刻风格,可读性和艺术性兼具,称得上艺术图录。

两头蛇:明末清初的*代天主教徒(修订本)--中华学术·有道【中华书局出品】
¥70.80
本书尝试追索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奉教的因缘、心态与历程,并析究他们如何运用其人际网络以扩张西学、西教的影响力,以及在面对异文明碰撞所产生的糅合与冲突时究竟如何自处。至于书名,乃以两头蛇作为譬喻,来形容这些夹在中西两大传统之间“首鼠两端”的奉教人士。又因天主教的华只是近代欧洲海权扩张中的一支插曲,故书中亦努力将触角延伸到中国以外的世界,希望能提供读者一个较为宽广的历史视野。同时,也试探“e考据学派”可能的研究路径。

味染欧罗巴: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1500—1700)【中华书局出品】
¥76.80
饮食文化交流,是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古今往来,许多西方使节、传教士、商人、学者赴华,带来异域饮食,同时也将大量中华饮食文化信息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传回欧洲。欧洲社会对中国饮食的了解由古代的想象传说,逐渐清晰、完整,变成系统性的知识,最终在18世纪掀起了以中国饮食文化为代表的“中国热”。 本书利用欧洲有关汉学著述、商业情报、传教书信等资料,辅以90余幅珍贵馆藏图片,从古代欧洲的中国饮食想象传说、大航海时代的片段式认知、早期来华传教士的亲历见闻、17世纪欧洲的科学研究,以及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等方面,讲述中国饮食文化是如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以及在西方知识系统中产生了怎样的中国影响,西方社会不同群体又是如何看待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史三论:政治·地域·族群--李治安史学著作集【中华书局出品】
¥46.80
李治安教授是元史名家,素以元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研究著称。近年其学术视野又扩展到更长时段的中古史探讨,力图将微观考据和宏观纵论相结合,尝试改变琐碎支离之偏失。本书收录了作者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的史学论文 11 篇。以贯通式大视野,重在厘清政治支配、南北地域、民族融汇三组论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各时期的表现,着力把握政治支配与地域差异、族群关系的错综交织或相互影响,抉发一家之言。作者秉持文本实证与理论思维并重,扬弃概念名词推演,通过多维度的融通探研,以新方法、新问题、新视角全面推了中古史的再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