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第十一卷):近代中国的旅行写作
¥30.10
《新史学》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集刊,本卷为第十一卷,主编章清。主题围绕“近代中国的旅行写作”,分为“旅行与近代空间生产”、“日本僧的上海、北京体验”、“忽视的国度与忽视的人”、“出使日记新解”四个板块,收录相关论文9篇。
走向自觉——中国近古历史研究论集(精)
¥40.80
本书是长江学者包伟民教授第二本自选集,所选文章反映了他近年来对史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所收文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略有差异的组合: *篇《历史学是什么》,作者用尽可能浅近的语言来表达他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问的理解。第二至五篇为*组,是关于近三四十年唐宋史有关侧面的学术综述;第六、七两篇为二组,就相关议题的推提出具体建议;第八至十一篇为第三组,分别讨论了史学研究中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怎样更恰当地应对海外汉学的学术影响;第十二至十七为第四组,都是在具体的专题研究中,利用一些作者感兴趣研究方法的试刀之作;*后两篇为第五组,是纪念作者先师邓广铭先生的专文。
新史学(第十卷):激辩儒教:近世中国的宗教认同
¥46.80
《新史学》创刊于200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 本刊优先采用在多学科交叉的语境下,对历史学的方法与叙述行多元探索的优秀论文和评论文字,同时兼容发表具有创意风格的传统史学论文。
汉代压胜钱(精)--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
¥46.80
压胜钱,是民间用作祈吉和避邪的一种钱币。所谓压胜,就是压制邪魔,取得胜利的意思。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压胜钱产生于汉代。本书作者公柏青多年致力于汉代压胜钱的收藏与研究,本书是其成果的集中体现。 先前的汉代压胜钱研究主要着眼于年代考证、真伪鉴定等方面,为钱币学本体研究;而本书则将压胜钱视为物质文化产品,考查其承载的社会观念和折射的文化传统,是从文化的角度切的,为钱币的外延研究。这是本书的主导思想。 汉代压胜钱是后世压胜钱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理解汉代压胜钱的文化内涵,对压胜钱的研究意义重大。所以本书选择汉代压胜钱作为探究对象,从祥瑞图案及其中反映的文化信仰等多个方面对它行探讨。图文结合,揭示汉代压胜钱的精神内涵。 压胜钱外廓圆形穿孔方形的形制,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在有限的压胜钱钱体上,古人铸造了丰富多彩的宇宙天地间的抽象图案和纹理,本书的主体部分就是对这些神秘的图案和纹理行分析。比如压胜钱上的星文,乍看上去就是一些杂乱无序的,但经过作者的逐一分析,各组星文所代表的星宿一目了然,其中所蕴含的对星神的崇拜思想也昭然若揭。小小的压胜钱钱体,蕴藏了丰富的内涵。本书的分析,有些前人论及很少,是完全原创的观。通过压胜钱一窥汉人的内心世界,本书做了拓性的探索。
辽金史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51.60
《辽金史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是刘浦江教授的*部论文集,其中所收二十篇论文代表了作者在辽金史研究领域取得的*阶段成果。这些研究的共同旨趣在于,抓住辽金历史、文献方面的基本问题,钩沉索隐,启疑发覆,从中亦可窥见作者早年由文献史学的学术取径与探索历程。
清代云南释奠礼乐研究----以大理、临安及丽江地区为例(精)
¥52.80
本书详细勾勒出清代云南释奠礼乐的传承历史状况。在此基础上,以释奠礼乐在清代大理地区、临安地区及丽江地区的传承状况为例,分析清代释奠礼乐代表的儒学礼乐与云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嬗变与融合,并对释奠礼乐与云南传统音乐文化间的关系行研究,探讨清代以释奠礼乐为代表的儒学礼乐在云南的多样化发展及其对云南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国学的当代性
¥28.80
刘东教授既是中文世界z大的汉学迻译工程的主持者,同时作为清华国学院副院长,又担负着如何讲说国学的重大使命。他不满足于前人的“照着讲”与“着讲”,特别强调建立在中国本土文化主体性基础之上的“对着讲”,认为中学应在与西学的并长争高中,焕发生机与活力,为全人类提供一种独特而有效的“人生解决方案”。此即所谓“国学的当代性”,亦即作者本人一直在追寻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综谈“理论背景”,下编剖析“文化个案”。
清帝国性质的再商榷——回应“新清史”(试读本)
免费
美国学界流行“新清史”之说,认为清朝是中亚帝国而非中华帝国,且以谴责所谓大中国沙文主义为借口来否定汉化,以混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来论证清朝并不认同中国,其质疑中国领土主张历史正当性的言外之意呼之欲出。显而易见,所谓“新清史”学派无疑在大做翻案文章,以“新见”引世人关注,但无论在理据上与事据上都难以自圆其说。 本书聚焦于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诸如文化、学理、族群、汉化、认同、教育、制度以及中国观等,回应了“新清史”的论述,肯定了清朝是中华帝国的延伸。中国从秦至清,原是多民族帝国,不仅有汉化,也有胡化,清朝并不是中国历史上非汉族建立的朝代,岂能独外于中国?本书内容丰富,文笔犀利,不仅有高度的学术价值,而且颇具可读性。
两汉纪(全二册)(试读本)
免费
《两汉纪》是《汉纪》与《后汉纪》的合称,是以编年体的形式讲述两汉历史的基本书。 东汉人荀悦因著名的纪传体史书——班固《汉书》文字繁难,于是以编年体形式改写《汉书》,写成《汉纪》三十卷。本书有很高的史学见识,对《汉书》加以剪裁,吸收其精华,以年系事,条理清晰,头尾连贯,重点突出,是一部前汉简明大事记,可为研究前汉史的入门书。 《后汉纪》是东晋人袁宏受荀悦《汉纪》影响,采取编年体裁记录东汉史事的一部史书。本书共三十卷,综合多部史籍写成,成书早于范晔《后汉书》。本书以时间为经,理出了东汉一代历史的发展线索;以人物、事件为纬,展示了同时期各事件间的联系,使人们建立起对东汉史的整体印象。 《两汉纪》是方便读者了解西汉、东汉历史的编年体史书。
中国现代军事制度研究——以中华民国军事制度为主线的考察(1924—1949)(全二册)
¥117.60
这是一部系统地论析民国时期主要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军事制度的专著。内容涵盖了军事制度的主要方面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领导体制、军事人事制度、军队党控和政治工作制度、军队管理、军事教育与训练、兵役制度、军事后勤制度等,同时剖析了民国政权的性质特征及其在军事制度方面的体现和嬗变。书中提出了关于民国政治和军事的若干新见解、新观。如关于南京国民政府在本质上并非为一个“党治”政权,而是“一个具有特异性的官僚军人政权”的观;关于民国时期军人干政现象的一系列新论断;关于民国时期军事利益集团的历史层面上的描述和理论上的论析;关于军事派系集团与军事制度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关于军事制度、军事体制的“运作”概念的提出和对于历史运作过程的新论断。 全书引用了为数众多的民国政府政治、军事档案,其中不少是首次披露。一大批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录和口述史料的运用,增加了文字的生动性。
清代巴县婚姻档案研究(精)
¥70.80
本书以清代四川巴县的婚姻档案为中心,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婚姻中常例婚、童养婚、退悔婚等多个方面的情况。不仅如此,还针对某些具体的婚姻形式做了仔细的分类、研究与反思,如童养婚,按被夫家虐待、被夫家休退、与夫家不睦几种讨论了女方在夫家的生活状况,并就兴讼的原因与知县的审断作了更深层次的讨论。 婚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婚姻市场的择偶者,根据自身条件和家庭背景,选择配偶资源,完成婚姻匹配。这批巴县婚姻档案,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夫妻之间、婆媳之间、亲家之间、亲生父母与养父母之间、出嫁女儿与娘家之间以及邻里亲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研究清代巴县婚姻家庭关系的*手史料。
侧看成峰:葛兆光海外学术论著评论集(精)
¥28.80
葛兆光先生是一位具有宏阔学术视野和透辟学术眼光的通人。在孜孜不倦地行本土学术问题考察研究的同时,他将视野时时投向海外,通过广泛的跨域对话,深度参与*前沿的学术争鸣,别求新声,绍介新知,从而丰富观察中国问题的视角。《侧看成峰:葛兆光海外学术论著评论集》就是他这一长期努力和成果的体现。 在本书中,葛兆光先生秉承其一贯坚持的“站在近代中国问题研究延长线上”的四个研究角度,即“时间缩短、空间扩大、史料增多、问题复杂”,尤其是统摄全局的“问题复杂”的视角出发,从近代日本汉学家对中国周边的考察,到生物学家洛克深西南边陲考察纳西族文化的意义等课题,行了深的评论和对话,显示了强烈的预流意识、清晰的求真意识和自觉的通人意识。 本书较全面地展现了葛兆光先生对海外学术论著的观察和思考。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42.50
本书对这个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新疆、内蒙古、西藏),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等方面行了深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地区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由此,它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24.00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书是印裔美籍学者杜赞奇通过对资料:南满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所编《中国惯行调查报告》、南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社会调查材料,以及中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等的研究,以个案的方式对华北六个村庄行详尽的分析,展现了在国家政权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1900—1942年华北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图景。作者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权力的文化网络”、“国家经纪”等概念,详细地论证了国家权力是如何通过种种渠道(诸如商业团体、婚姻圈、经纪人、庙会组织、宗教、神话及象征性资源等)深乡村社会的,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社会又是如何作出回应的。
话语的长城:文化中国探险记
¥29.00
“文化中国”包括三个部分:历史上的中国国土本身(目前正经历不同的政治命运),海外华人社会(很多已经经历了几代人),以及有关中国的研究或写作。本书在这三个维度上, 对“中国”的多重意义行解读和分析。本书由几篇原本独立的论文构成,但在结集成书的时候,作者在逐渐清晰的共同问题意识下,作了相应改动。
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
¥28.00
《转变的中国》在广泛汲取和甄选中西史学*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变化、国家形成和社会抗争三方面手,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欧之长时段历史的异同,否定了长期盛行的各种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框架,也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史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
两访中国茶乡
¥39.00
英国植物学家福琼于*次鸦片战争后受派遣,先后多次来到中国,采集包括茶树在内的中国植物资源。回英国后,他写了几本颇具价值的著作,介绍他的中国之行,本书即是其中之一。本书对福琼1843年和1848年两次中国之行作了详细记录。书中不仅对中国茶叶的茶树栽培和制茶方法详加阐述,也对中国园艺、植物特性与分布、饮茶文化多有着墨,但大部分描写的还是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他在中国的奇妙经历。对部分中国文化,福琼表达了他的怀疑与偏见,但更多的时候,特别是随着福琼对中国了解的深,福琼在行文中表达的还是他对中国自然景观与中国文化的惊奇及赞赏之情。福琼是传教士之外*早中国内陆的外国人之一,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提供了一个有别于传教士的独特视角。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
¥42.50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 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 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作者提出了边疆游牧力量在与中原政权接触时所交替采取的“外部 边界战略”和“内部边界战略”问题,指出外族王朝对中原北部地区统治的周期律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基于集权化与分权化之上的机制性更替过程。《危险的边 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为中国边疆史研究贡献了一种不同于专业史学家的新思路。
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和中国疼痛
¥24.00
本书通过对小说、医案、游记、照片、绘画的解读,揭示出西方同情与人道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这种西方式对华“同情”的来龙去脉,并力图通过这些分析展现出关于“中国”的整体印象。作者在该书中的这种分析启了思考西方过去与当今对华关系的新的可能性,而且通过对同情、受苦、经济交流以及再现式交换这四个术语的专门论述,而建立起分析中国历史话语、同情与现代性的新网络。在结合了文化研究、亚洲研究、美国研究以及医疗史观念的基础上,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中西方关系的独特视角。
华夏图志: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视觉形象
¥36.00
西方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反映中国自然及人文风貌的图片。通过这些图片以西方商人、旅行者和传教士等的文字说明,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在西方人眼里的模样。本书从建筑(包括长城、故宫、卢沟桥、大报恩寺塔)、人物(包括皇帝、官员、孔子、妇女、蜑民)、动物(包括鸬鹚、麝)、植物(包括人参、大黄、茶)、交通(包括车、船)、习俗(包括司法、饮宴、杂耍、节庆、音乐与戏剧、汉字)等方面手,结合440余幅插图,生动地介绍了鸦片战争前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视觉形象以及源远流长的中西文化交流史。
匠人营国:中国历史上的古都
¥19.33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共九章内容。“考古与传说时代”考察了早期城市的起源,探寻夏商周时代的都城历史。“古都篇”,介绍、描述了古都的确立与迁移、首都与陪都、都市形态的演变和都城社会的发展。“城市篇”,则分析了古代中国的城市与经济、城市与交通,以及城市与中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