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浙江汉六朝考古
浙江汉六朝考古
刘建安
¥70.80
从西汉立国到南朝覆灭的近八百年间,是浙江从困顿到再次崛起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里,浙江本土传统文化因素得以传承创新,并经与汉文化的逐渐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江东地区考古学物质文化。中原人口的南迁,带来了知识技能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浙地亦产生了一批世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本书以考古资料为线索,连缀起社会文化史,对汉六朝时期浙江社会历史文化演进过程和物质文化面貌予以生动阐释。
南宋墓葬研究
南宋墓葬研究
郑嘉励
¥65.80
墓葬作为一种人造空间,既是建筑营造、器物生产等技艺演进的展示空间,也是家族伦理、丧葬礼俗等思想观念竞逐的舞台,更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技术演进、思想和观念变革的结果。 本书以南宋墓葬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南宋为中心,从田野出发,以墓葬为支点,寻求田野和文献、考古学与历史学*整合的可能性,在较长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探索和揭示墓葬制度、社会礼俗、思想观念的传承与变迁,赋予南宋墓葬考古以较成体系的学术价值。
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
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
蒋乐平;陈明辉;王永磊
¥94.80
大约距今10000年,浙江史前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浙江迄今发现的年代*早的新石器文化是以上山遗址命名的上山文化。此后各个年代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及浙江全境。 本书展现了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基本面貌。从文化谱系角度,突破钱塘江南北两元体系,重构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新谱系:钱塘江时期(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杭州湾时期(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早期)—太湖时期(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回归期(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49元5本 浙江史前美术
浙江史前美术
朱雪菲
¥52.80
史前美术的研究目的,除了探讨审美的起源,更是为了通过史前物质文化遗存,研究早期人类的精神世界。史前的浙江,贡献了年代久远的彩陶器物、登峰造极的玉器工艺、独具匠心的刻纹艺术等种类繁多的美术题材,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贯穿浙江史前考古学文化发展的精神脉络。本书以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为主,串联四个不同的专题,形成全书架构,通过提取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美术题材中不断重复的“模式”,构建适当的用以阐释象征意义的规律,以期突破史前美术研究中常见的因主观类比造成的认识瓶颈。
良渚玉器与中华文明
良渚玉器与中华文明
方向明
¥82.80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在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时代,已经形成以象征神权的玉琮、象征军权和王权的玉钺,以及玉璧、玉头饰等为载体,用以标志身份和等级的用玉体系。成组玉礼器体现的礼制,开启了中华文明“器以藏礼”的传统。 本书通过对玉器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良渚用玉的典型性、玉器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探讨,展现了良渚文明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良渚古城与中华文明
良渚古城与中华文明
刘斌;王宁远;陈明辉
¥70.80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它是土筑文明、水利文明、稻作文明,高度发达的玉器系统更是独树一帜,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通过对良渚古城的发现史、格局与功能分区、营建工艺与工程、考古历程与*新进展,以及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等内容的梳理,揭示了良渚文明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
浙江古代青瓷(套装共2册)
浙江古代青瓷(套装共2册)
郑建华;谢西营;张馨月
¥154.80
瓷器生产肇始于青瓷。自夏商之际诞生,三千余年,官民两系,名窑辈出。可以说,“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 本书从滥觞期、成长期、发展期、鼎盛期、衰落期五个阶段出发,介绍了浙江古代青瓷绵延悠久、跌宕起伏的发展史,同时设专门章节,对贡窑、官窑与哥窑进行了考证分辨,对青瓷输出与制作工艺传播进程作了梳理。 作为*部系统整理浙江古代青瓷考古成果、*反映浙江古代青瓷研究水平的著作,本书理清了浙江古代青瓷的发展脉络、生产与管理体系,总结了浙江古代青瓷的历史成就,揭示出其在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浙江史前陶器
浙江史前陶器
孙瀚龙;赵晔
¥65.80
陶器,作为考古学*基础的研究对象,对于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文化、一个人群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浙江的史前陶器,结构上基本按照时代顺序,分别介绍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好川文化、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的陶器特征及制作工艺,同时包括对各个考古学文化基本情况和主要认识的介绍,旨在提供一个理解陶器的文化背景,展示浙江史前陶器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与价值。
稻作文明探源
稻作文明探源
郑云飞
¥65.80
水稻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一半以上人口食用稻米。稻作是亚洲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的核心特征,稻作文化是中国以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大多数国家的传统主流文化。 作者长期从事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工作,本书叙述的具体内容便以该区域的材料为主,探讨了稻作起源这个宏大问题。全书分六个章节,逐章叙述并分析了稻作在世界范围内的起源、演变、发展过程,并着重解析了稻作文明由于地理位置和区域环境差异,在亚洲各地孕育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风格和多样性特质。
49元5本 百年中国考古
百年中国考古
黄建秋
¥42.66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考古人在不起眼的陶片、锈迹斑斑的铜钱、肉眼看不见的孢子花粉上寻找历史的线索,与深埋在地下的过去对话。本书述及考古学基本知识及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展现百年来中国考古的一次次新发现,有利于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让世界触摸绵延不息的中华文脉。
中国叙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叙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郑永年;杨丽君;
¥52.50
当下,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与此同时,中国也需要加强世界对中国的理解,而这就需要我们讲好中国故事。 那么如何讲好中国经验、中国故事?如何让西方理解、受、认同中国模式及价值?这需要一整套有效的叙事结构与方法论。 作者围绕“中国叙事”主题,宗明义地讲述中国叙事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方法论的宏观思考,而层层递揭示中国话语的本质,深分析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关键、目前中国叙事存在的困境等,由此来启发读者,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叙事的常识基础,明晰把中国方案说清楚、讲明白的关键,以及当下存在的问题与难,更好地运用中国智慧、传递中国经验、模式、规则、理念,造中国话语体系,提升软实力。
湖熟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考古发现篇(上下册)
湖熟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考古发现篇(上下册)
南京市江宁区文化和旅游局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
¥226.66
【内容简介】 湖熟文化自1951年首次发现,1959年正式命名以来,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本书为纪念湖熟文化命名六十周年而编撰的资料成果汇编,*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湖熟文化的考古发掘报告和学术研究文章等资料,分为考古发现篇和学术研究篇两册。考古发现篇收录有关湖熟文化的考古发现资料,共31篇;学术研究篇主要涉及湖熟文化的发现及命名、发生发展及演变、文化内涵、时代及分期等核心问题,共46篇。
49元5本 寻找祖先:“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记
寻找祖先:“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记
岳南
¥57.99
1929年,裴文中等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震惊全世界。然而,在之后的战乱中,这些国宝却在转移途中神秘失踪。几十年来,关于“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下落,有毁在中国说,有被劫往日本说,有美国人调包说,还有随轮船葬身海底说.....众说纷纭。 本书以“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扑朔迷离的命运为蓝本,结合作者的调查和采访,讲述了周口店遗址发掘和化石从发现到转移、遗失以及后来各方寻找的曲折过程,再现了当时时局动荡的历史背景,为我们展了一幅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作者还对化石下落的各种说法,一一分析,为将来解“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之谜提供了可能。
49元5本 千古学案: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密记
千古学案: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密记
岳南
¥57.99
1996 年,为了建立夏代和商代前期的年代框架,复原商代后期和公元前841年之前西周各王比较准确的年代,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最终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有科学依据的历史纪年从“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 作为一部描述这一工程的纪实文学,作者随“工程”追踪、采访数年,全景展现了专家们针对二里头、殷墟、郑州商城、晋侯墓地等夏商周遗址,用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多学科行交叉研究的全过程,为读者大大拓宽了对中华远古文明的认知范围。
49元5本 西汉孤魂 : 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记
西汉孤魂 : 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记
岳南
¥57.99
1971年底,湖南长沙的一家医院在挖防空洞时,偶然发现了一个能喷气、火即着的地下洞穴。经考古人员发掘后发现,里面竟埋藏着数千件珍贵的文物和一具完好的女尸。这就是著名的马王堆汉墓。这位墓主人的真实身份是谁?为什么在地下沉睡两千多年而尸身不腐? 本书讲述了考古人员对马王堆三座汉墓行考古发掘的时代背景、曲折过程,展现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决策者、发掘者们遇到的困难与付出的艰辛。作者还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分析和推测,再现了西汉初期封国林立的历史画卷。
49元5本 旷世绝响: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记
旷世绝响: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记
岳南
¥57.99
编钟,是商周时代上层社会的专用乐器,更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因此成为先秦时期风靡一时的随葬重器。1978年9月,在湖北随州郊区的一片工地之下,一套完好无损、音色纯正的编钟重见天日,这就是著名的曾侯乙编钟。然而,翻遍史籍,却难以找到“曾国”的痕迹。“曾国”是什么国?“曾侯乙”又是谁?这套堪称稀世珍宝的编钟,为何出现在江汉平原这个无名之国的土地上? 本书通过对曾侯乙墓考古亲历者的采访,完整再现了曾侯乙墓发现、发掘的全过程;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分析,推测了曾国的历史程、与楚国的关系和大致灭亡时间;作者还对古代的丧葬制度、古墓后世被盗的时间、盗墓贼洞后的奇特遭遇,行了大胆的想象。本书是利用考古材料还原一段不见史载的历史的成功尝试。
49元5本 日暮皇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记
日暮皇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记
岳南
¥57.99
清东陵是清朝皇帝后妃的陵墓群,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和孝庄、慈安、慈禧等十五位后妃就埋葬于此。令人慨叹的是,1928年7月,清帝逊位不足二十年,军阀孙殿英就以军事演习为名,率部炸清东陵乾隆、慈禧地宫,不但将墓中珍宝洗劫一空,还劈棺抛尸,酿成了震惊中外的盗陵大案。 本书以生动的笔触,回顾了孙殿英从浪荡少年到军阀头子的发迹过程,讲述了其东陵盗宝以及案发后因时局动荡而全身而退的详细经过。此外,作者还介绍了清朝诸位皇帝后妃的葬背景和陵寝的建制、规模等,堪称一部大清王朝的由盛转衰史。
49元5本 万世法门 : 法门寺地宫佛骨现世记
万世法门 : 法门寺地宫佛骨现世记
商成勇、岳南
¥57.99
1981年的一个风雨之夜,位于陕西扶风县的法门寺宝塔,半个塔身轰然崩塌。时隔数年,为重建法门寺,考古人员在清理废墟时,却无意间发现了民间流传多年的法门寺地宫。随后发掘出土了数千件唐朝的奇珍异宝,甚至还包括四枚珍贵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堪称“地宫一,大唐盛况扑面而来”。 本书便是一部全面反映法门寺地宫发现、发掘和佛指舍利重现人间全过程的纪实文学。作者还围绕法门寺的历史展,再现了唐朝皇家敬佛礼佛、奉迎佛骨的情景,详细介绍了佛教传中国后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历史的兴衰。
考古中国:全11册
考古中国:全11册
岳南、杨仕、商成勇
¥650.99
《考古中国》丛书是作家岳南等历时三十年写成的讲述中国11个重大考古与发现的探秘纪实系列作品集。作者通过实地采访当事人、参阅考古报告、查阅大量史料等,以生动的文笔真实再现了包括明定陵、秦始皇陵兵马俑、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长沙马王堆汉墓、山东银雀山兵书竹简、夏商周断代工程、广州南越王墓、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随州曾侯乙墓、清东陵、法门寺地宫在内的11个项目的发起、发掘和研究过程。 通过中国一百年来的田野考古发掘,用出土的遗迹、遗物来推断和验证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来龙去脉,是这套书的最大特色。每一个考古遗址或陵寝陵墓的发掘过程中,都发生过很多不为世人所知的传奇故事。通过阅读本套书,读者宛如真实的考古现场,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出土文献的学派判定(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出土文献的学派判定(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李锐
¥41.40
近年简帛出土古书颇多,有关一些古书的学派判定是许多思想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然而对于相同篇章,诸家说法差异较大,甚至有多达二三十种意见者。这显然不是简单的诸家说法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研究方法有问题。诸家说法之所以看似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成一家之说,却相去万里、互相矛盾,是因为我们在用同样的几种研究方法作推导、得结论,而论者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故意立异,标为新说,多不能涵摄诸家,圆融无间。探本寻源,其实恰恰是论者作为根据的那些研究方法本身有问题。 《出土文献的学派判定》大体按照问题出现的先后,选取信阳楚简、简帛《五行》、帛书《二三子问》、帛书《易传》、秦简《为吏之道》、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上博简《子羔》诸篇、上博简《鬼神之明》、上博简《慎子曰恭俭》几篇学界讨论颇多的古书,具体分析、讨论对其学派判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己之见,*后总论出土简帛古书学派分析中的误区和解决方法。要之,“六家”“九流十家”的学派观,是归纳而出者重视的学派观,而不是先秦时人所看重的学派观,当时人更重视的是学派的师承。因此,是我们对学派的认识过于关注“六家”“九流十家”,从而造成我们分析古书篇章的方法存在问题,对于确定性结论过于执着,而不重视复杂性分析和阙疑。
49元5本 天赐王国: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惊世记
天赐王国: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惊世记
岳南
¥57.99
四川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以其神秘的出土文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瑰丽的玉石器、形似外星文明的青铜面具、造型精巧的青铜神树、熠熠生辉的太阳神鸟金箔……如此种种,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彩。那么,三星堆和金沙文化分别处于古蜀文明的哪一阶段?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它们的兴起和消失经过是怎样的?出土的文物都有哪些丰富的寓意和内涵?这些问题,在本书都能一一得到答案。 本书生动呈现了四川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始于20世纪初直至现今的发现、发掘过程,相关各方围绕文物保护和归属展的博弈,以及对出土文物分析、修复、展览的细节。阅读本书,您将一场充满地域特色和探索意味的精彩旅程。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