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水下沉船遗址形成过程
水下沉船遗址形成过程
马修·E·基思
¥74.90
本书聚焦水下沉船遗址的形成过程分析和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 部分介绍影响沉船遗址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质地貌、沉积环境、水流冲刷、海洋腐蚀和有机物降解等;第二部分介绍影响沉船遗址形成的文化因素,譬如海洋能源发、捕鱼、海洋保险与捞等;第三部分简单说明了沉船遗址形成研究在遗产管理和研究方面的应用,特别是有助于遗产管理机构制定水下遗产管理策略方面。本书可供水下考古、沉船考古专业学者参考,对水下沉船感兴趣的读者也可翻阅了解相关内容。
还原老子脑图
还原老子脑图
徐筠、邱恋恋
¥98.00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与通行本《道德经》,除了「德经」与「道经」的先后顺序不同,在篇章结构与字数上,基本完全一致,只是在一些字上,存在着差异。 在以往,这两本书被认为是同一本书,只是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字的变化。
出土文献名物考(试读本)
出土文献名物考(试读本)
范常喜著
免费
本书以作者撰写的29篇出土文献研究论文为基础,重新修改整理,集合成这部专门研究出土文献中名物的著作。内容共分为三部分:战国楚简牍名物考、秦汉简牍名物考、其他出土文献名物考。全书以疑难名物字词考释为纲,探讨名物的命名理据、形制、用途、用法、源流及相关物质文化内容。涉及名物包括地名、外交礼品、食器、乐器、车器、旌旗、刀剑饰物、生活设施、厨具、药具、洁齿工具等。
49元5本 跟着中国走
跟着中国走
徐筠 邱恋恋
¥58.00
甲骨文前身,并不是常规文字,而是轩辕黄帝用来记载「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以及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特种图示。 我们把这种特种图示称为「源头甲骨文」。 「源头甲骨文」被重新解读出来,就好像按下了照亮「人类文明整体进程」灯塔的开关,让我们一下子看清了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目前世界所处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背后的大背景就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仅有的一次,从「前(幼稚)文明」向「后(成熟)文明」的跨越,这个跨越已经到了交替临界点。 而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突破这一临界点,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中的历史使命。 因此,唯有中国才能完成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历史使命…… 本作品将站在「人类文明进程」的高度,对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将来进行*论述。
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
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
杨泓
¥102.40
本书在近一个世纪中国考古学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从史前时期文明串起,勾勒并重现了中国古文明不可磨灭的光辉轨迹。全书共分九大章节,图文并茂,作者精心挑选了327 幅图片作为文字的辅助说明,诸多文物和考古发掘照片十分稀见,阐述深浅出,引人胜,可谓大家小书。 全书既有着越江跨海的视野,又不乏富有温度的细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极富阅读感,可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并继续去仔细探寻,不断取得对中国古代文明日益深而全面的认识。
49元5本 从考古看中国
从考古看中国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编
¥58.80
《六韬》分为六卷,各卷分别以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命名,即所谓“六韬”,各韬之下又分若干篇,凡58篇。此书相传为姜太公所作,后人对此多有质疑。主要内容为太公与文王、武王之间在军事方面的问答对话,反映了早期的战争观,包括战争谋略、作战类型、作战指导、战阵、战备和军事人才的培养等各个方面。宋神宗时期,该书与《孙子兵法》《李卫公问对》《司马法》《三略》《吴子》《尉缭子》六部兵书并列,结集为著名的《武经七书》。此次整理,以《续古逸丛书》所收宋本《武经七书》为底本,以日本文久三年刻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陆军印刷所影印明万历刻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明崇祯九年芙蓉馆刻黄献臣《武经宗》、明天启元年刻茅元仪《武备志》、清光绪二年岭南古经阁刻朱墉《武经七书汇解》、清嘉庆十年刻孙星衍《平津馆丛书》等为校本,对全书文字做了细致校勘,并在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对相关字词、文意做了详明注释。书末附录包括《校订银雀山汉简六韬》《校订八角廊汉简六韬》《校订敦煌唐写本六韬残卷》《群书治要节录六韬阴谋》《西夏文译本六韬》《六韬佚文》和《历代六韬真伪考》等,颇具史料参考价值。
钱币上的中国史:器物、制度、思想视角的解读: 全 3 册
钱币上的中国史:器物、制度、思想视角的解读: 全 3 册
王永生
¥138.6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钱币”。 哪枚钱币承担了秦统一六国的使命?哪枚钱币斩断了王莽的改革事业?哪枚钱币是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而被铸造出来的?哪枚钱币预言了明王朝的失败?哪枚钱币见证了一个被尘封近千年的王朝?…… 本书作者以钱币学家和史学家的眼光,挑选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100枚钱币,从器物、制度、思想三大视角,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另类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一部钱币史,可以说是一部朝代更替史、一部古代的政治史、一部另类的经济史。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按照时间顺序,从早的货币海贝(贝币)始,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的顺序,一直讲到早的人民币。 上卷包括了从先秦到唐和五代期间的钱币,讲述了钱币的面世、流通、统一,以及钱币所见证的中外文化交流。在上卷中,你会读到,“朋”曾经是古代早的货币单位之一;贝币不只是海贝,还有铜贝;布币、刀币都属于早的四大货币体系;秦半两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混乱局面;哪枚钱币曾经预言了东汉行将崩溃;三国时期又上演过什么样的钱币版“三国演义”。 中卷主要讲诉了宋朝到明朝时期的货币,包括在此期间的辽、西夏、金、元等多个朝代。在本卷中,你会读到宋朝独创的御书钱,反映了北宋近两百年历史中倡导文治的国策基调;内忧外患的有宋一代,“钱荒”导致了交子的出现,而绍兴通宝曾一度承担过中兴的重任;契丹(辽)、党项(西夏)、女真(金)等部族,则在和宋朝的通商中逐渐改变了以货易货的习惯,铸造了各种通宝和元宝;元朝改变了铜钱为主的货币制度,转向白银与纸币;而明朝却放弃贵金属货币,落后的币制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转型,也削弱了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明朝在世界上的慢人一步,在一始就已初见端倪。 下卷从清、民国至今。“天命通宝”与“天聪汗钱”,像宣言书一样宣告了清朝的崛起,吴三桂铸造的铜钱见证了他的政治投机,却终不免失败结局;“十全真人”乾隆的“乾隆宝藏”,是多民族文化互融的一次积极尝试,准噶尔普尔钱、新疆红钱记载了那个时期西北历史的风云变幻;“汉”字银币和“金圆券”,前者见证了四川保路运动引发的辛亥革命,后者则是国民党政府混乱和腐败制度的象征;而人民币,则是“人民的货币”。 除了那些流通的钱币,下卷还讲了“状元及第”等民俗钱,以方寸之地,集诗书画于一体,是我们古代璀璨文化的一种象征。 透过这一枚枚小小的钱币,我们可以重温历史,了解时代的变迁与古代人的日常,看见朝代更迭的兴衰本质、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民间传说背后的有趣故事,看见它所折射出的历朝历代的制度建设和思想文化。
49元5本 良渚玉器线绘(增补版)
良渚玉器线绘(增补版)
方向明 著;
¥29.99
    本书为《良渚玉器线绘》的全新增补版。图书用考古专业而传统的技艺——线绘来多角度地展示良渚玉器,让读者在欣赏良渚文明艺术成就的同时,真正地认识良渚,了解良渚王国、良渚玉器,以及良渚艺术。               在原书的基础之上,作者增加了《考古绘图的艺术性》等三篇文章,使图书在考古科普方面的价值得到提升;作者同时将个别旧图替换为细节更为严谨的新作,使得图书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一步得到提升。
49元5本 考古浙江:万年背后的故事
考古浙江:万年背后的故事
马黎 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
¥49.99
本书为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用26篇文章回顾和描述了浙江考古的人和事。生动展示了浙江省多项重要考古的具体过程。包括上山文化考古发掘、余姚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跨湖桥文化考古发掘、河姆渡文化考古发掘、良渚古城的考古、印山王陵考古发掘、宋六陵考古发掘、吴越国考古发掘、上林湖考古发掘、王阳明故居考古发掘、兰若寺考古发掘等一系列浙江的重大考古活动。这些考古发现或实证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或纠正了史籍记载的错误。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考古学的典范。
宋韵迹忆——藏在文物中的两宋史
宋韵迹忆——藏在文物中的两宋史
赵群伟 著;南宋书房 编;
¥80.99
宋朝文物留存至今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一页宋纸,一两黄金”,欣赏文物既可以感受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又可以从中了解书籍中找不到答案的历史。从宋朝文物中可以窥探两宋秘史的蛛丝马迹,也可以弥补历史记载的不足。 书中的文章多从一件或几件文物入手,将着眼点放在历史的深处,从不同角度发掘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同时,这些文章并不刻意回避对历史的合理想象,在对文物的客观描述中不时融入执笔者的主观感受。此外,本书的文字力求雅俗共赏、庄重而不失情趣。
丹青文华:关百益遗作研究
丹青文华:关百益遗作研究
韩凯英著;刘海旺主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
¥90.40
古籍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聊聊考古那些事儿(从考古人的日常工作到二里头三星堆,无需半点基础,社科院考古学教授给大众的考古入门书!)
聊聊考古那些事儿(从考古人的日常工作到二里头三星堆,无需半点基础,社科院考古学教授给大众的考古入门书!)
许宏
¥68.00
考古人员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常常灰头土脸,偶尔惊天动地。 考古队员们编了顺口溜自我调侃:“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是社科院的,原来是文物调查勘探的。” 考古人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一些生活细节,比如他们吃什么、用什么、扔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古学就是一门关于垃圾的学问。我们的发掘对象往往是废墟和垃圾堆,但是我们能从其中探出许多宝物来。 考古有啥用? 人的历史至少有两三百万年,如果把这两三百万年假设为24小时的话,那么到半夜1157分之后,才有文字的历史。而这之外的漫长人类发展史,要想搞清它的过程,复原它的轨迹,回答诸如我们是谁、我们是怎么来的这类问题,只能依靠考古学了。
中国石窟简史
中国石窟简史
常青 著;
¥69.00
本书从石窟传入中国之始切入,对整个中国石窟寺发展历程进行总体描述,详细梳理了中国石窟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推进的历程,细数各朝石窟开凿的由来和过程,石窟与当时政治、经济、人民日常生活的交织关系,以时间为经、以代表性石窟为纬,展现历代石窟总体风貌,并细化至各代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其由来、开凿时间、主持者、地质特征等各方面的信息。
荥阳小胡村商周墓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精)
荥阳小胡村商周墓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精)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著
¥196.80
 本书涵盖了荥阳小胡村墓地58座晚商墓葬和64座周代墓葬(西周墓葬2座,东周墓葬62座)的发掘资料和基础研究成果。小胡村墓地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小胡村东北,北距黄河约5公里。墓地北高南低,墓葬主要分布在南北约400米,东西约200米的范围之内。58座晚商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共出土遗物405件,其中铜器154件。在20多件铜器上发现铭文“舌”字,这里应是一处商代晚期的“舌”族墓地。64座周代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共出土遗物217件,主要为陶器。墓葬年代从春秋晚期晚段延续至战国晚期。年代较早的墓葬一般都分布在墓葬区的北部,而年代较晚的墓葬一般都分布在墓葬的南部。此墓地所获资料,对研究商代晚期和东周时期丧葬习俗、族属及相关历史地理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49元5本 初心之旅:江苏红色教育基地指南
初心之旅:江苏红色教育基地指南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19.00
本书为即将在全党展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基地指南手册。从全省1000多处红色资源中选择影响较大、有一定规模的红色旅游景予以介绍,概述景的历 史背景,简括说明该景曾发生过何种历史事件,涉及哪些中国革命史人物,并揭示红色景设立的意义。本书的出版将对广大党员学习革命先烈精神,而坚守初心、感悟初心、践 行初心具有重要意义。
49元5本 一醒惊天下:三星堆古蜀文明
一醒惊天下:三星堆古蜀文明
周新华 著;
¥24.00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可以说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一个考古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个失落的文明,甚至改写了一部文化史。 这是一段被湮没的辉煌历史,如此灿烂、神秘、独特,有着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未解之谜,它正向世人展示着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 从目前所发现的8座祭祀坑内出土了大量能够代表古蜀文明高度的精美器物。这些器物不仅因其独特的个性而有别于其他古老文明,而且埋藏方式极为奇特怪异。在此之前,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想到一个偏处西南边限、四川腹地不起眼的小村落竟有如此辉煌发达的古代青铜文明。这种文化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中原商周文化不相伯仲,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多少有些“另类”的文化面貌。古蜀人恢诡浪漫、雍容大雅的艺术世界,更令世人惊诧不已,玩味无穷…… 本书以文学笔法、图文并茂的形式,追溯了三星堆遗址发现和发掘的过程,对三星堆古蜀文明的起源、发展、兴盛、衰亡进行了考证和梳理,并将其与中原及其他地区文明以至西亚古代文明进行了比较研究。全书广搜博采,将历史、文献与考古新发现融为一炉,不失专业性和学术高度,同时又具有普及性、阅读性的特点。作者层层解密湮没于历史的远古之谜,开启了三星堆古蜀文明的探寻之旅,将一个失落已久的古蜀王国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
49元5本 觅·境——上海滩二十四小时
觅·境——上海滩二十四小时
邱力立
¥36.90
本书是由一名80后老洋房爱好者通过实地摄影与记录,通过探究考证与查阅,用一位“老克勒”的二十四小时,走访二十四栋老建筑,来讲述建筑风格、设计者的理念理想,以及建筑背后的故事。老上海的历史文化浩如烟海,上海老建筑的故事也丰富多彩。本书通过“老克勒”这样一位虚构人物将老建筑的滴滴呈现给读者,希望可以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本书适合建筑爱好者、旅游爱好者、摄影爱好者,以及建筑、美术、历史等专业的学生阅读和使用。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许宏 等著
¥79.99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以考古视角呈现5000年中华文明的通识读本。精选15个代表中华文明的大遗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号、长城等,涵盖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窑址等众多场景,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现。考古学家们精彩讲述亲历的考古故事、生动阐释考古发现背后中华文明的大建设、大交流、大梦想。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识,零基础也能看懂。全书根据考古发现时间编排,从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国考古百年,致敬中国考古人。
新出简牍与秦汉赋役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新出简牍与秦汉赋役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朱德贵
¥41.40
本书利用新出简牍对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土地税、商业税、财产税、人头税以及徭役制度等重大问题行了重新审视。我们认为,秦汉既存在土地公有制,也存在土地私有制;秦汉土地税按所占田亩面积的1/10或1/12税率征收。秦汉时期商业异常兴盛,青岛土山屯木牍显示,当时市租收是财政收主项。尤其重要的是,岳麓秦简还首次披露了秦存在征收“訾税(或曰财产税)”的历史真相。关于徭役制度,岳麓秦简首次刊布的《徭律》《戍律》文书为我们重新认识秦汉“徭”和“戍”的真实内涵提供了直的史料依据,对于律文中的“吏徭”“取庸代戍”“戍者月更”“君子守官”等诸多问题,本书皆给予了重关注和分析。
49元5本 敦煌的光彩
敦煌的光彩
常书鸿;(日)池田大作
¥40.99
本书是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先生与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先生有关敦煌艺术及东方文明的长篇对谈录。对谈从池田大作于第五次访华时(1980年)与常书鸿相识始,收录了两人在北京、东京两地间往返的书信。 两人围绕敦煌,谈古说今,讲东道西,就中外艺术史、东方文明、世界和平等展讨论,新见迭出,精彩纷呈。此外,他们还谈到各自的志趣理想、人生经历和彼此的友情。言谈话语间,表现了两位作者让人感佩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展露出敦煌艺术的崇高之美和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 
49元5本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
常书鸿
¥46.99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讲述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他以亲切质朴的笔触,极具深情地回忆了一生的坎坷经历,包括巴黎留学十年邂逅敦煌的心路历程、回国七年才得以奔赴敦煌的波折无奈、五十年里舍身保护敦煌的急切呼吁与艰苦奋斗。 各章中间嵌常书鸿各时期的创作与感想,使人能细致了解他当时的思想与心境。文前彩页全部系常书鸿不同时期创作的与敦煌有关的画作,使人可以直观感受敦煌四时之美。文中彩页全部系常书鸿女儿常沙娜临摹的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使人直观感受不同时期敦煌壁画之特,领略其丰姿。 “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必须克服。”对于敦煌艺术的使命感,使常书鸿度过了所有的艰难困苦,终其一生,坚守初心。这本自传不仅是常书鸿一生奋斗的记录,更是一本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见证,还是敦煌文化的普及读本,面对困难人生不妥协的励志模本。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