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病毒疫苗的开拓者:沈荣显传
¥30.00
本书为沈荣显学术成长传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一种。传主沈荣显,1923年出生于辽宁辽阳,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年来一直从事家畜病毒的免疫学研究,做出了多项*水平的创造性科研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书详细叙述了沈荣显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史料丰富,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寻梦衣被天下:梅自强传
¥40.00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的传记。全书通过传主访谈、实地考察、史料搜集等各种方式,全方位地讲述了梅自强的学术成长历程,总结了其人生历程、学术成长中值得后学汲取的宝贵经验。对本学科的学术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海潮逐浪 镜水周回:童秉纲口述人生
¥30.00
本书为童秉纲学术成长传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一种。童秉纲,江苏张家港人,力学教育家,流体力学家。1927年9月28日出生于今江苏省张家港市,1946年,考国立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1950年毕业,被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师资研究生班,并于1953年毕业。1978年起,童秉纲被中科大任命为近代力学系副主任,到1983年又被任命为系主任;同时,又兼任流体力学专业教研室主任两届。他和同事一起,致力于使流体力学专业乃至整个力学系走上一条中兴之路。本书详细叙述了张乾二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史料丰富,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善度事理的世纪师者:袁文伯传
¥20.00
本书是袁文伯传记,采集工程丛书的一种,传主袁文伯,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12年3月出生,193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历任浙江省立英士大学讲师、国立北洋工学院讲师、国立英士大学(1950年并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副教授、之江大学副教授。1951起,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结构力学、矿业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指导研究生等工作。1990年获国家*颁发的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发表学术论文44篇。


仁者医心:陈灏珠传
¥35.00
陈灏珠,祖籍广东新会,心血管病专家,我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1924年11月6日,陈灏珠出生于香港,并在那里受了学前及中小学教育。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后随家人返回内地。在故乡广东新会短期停留后,1942年到韶关继续高中学业,并于第二年考国立中正医学院。1949年毕业后,职国立上海医学院*实习医院、上海中山医院内科。此后再未离这里。1997年7月,陈灏珠当选我国心血管病内科领域*位工程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凡60余年。本书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一种,对传主一生的学术成长、学术成就、学术贡献行了全方位的采集整理,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国家科技政策及科技战略均有较大的参考研究价值。


微纳世界中国芯:李志坚传
¥30.00
本书为李志坚学术成长传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一种。传主李志坚,1928年出生于浙江镇海,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微电子学科的重要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清华大学微电子所创始人之一,曾长期任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长。本书详细叙述了李志坚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史料丰富,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走向奥维耶多:谢学锦传
¥30.00
谢学锦,1923年生于北平。著名勘查地球化学家,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拓者和奠基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先后荣获部级科学技术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步奖和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AAG)的高国际奖项——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金奖。他在父亲谢家荣院士的指引下,创了中国的勘查地球化学事业。 为了全面、准确反映谢学锦的科学研究生涯,了解他的学术成长历程,本报告采用以时间发展为主线,同时兼顾研究项目的完整性的叙述方式,将全书划分为十二章,叙述他的主要学术与人生经历,将其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以及对其学术风格、科学成就产生深刻影响的工作环境、学术交往中的关键人物、重大事件和重要节等内容,融其中,力图以此将其学术思想、观和理念之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术成长的特以及重要影响因素等,展示给读者,为祖国未来科学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培养提供一份可兹借鉴的资料。


材料人生:涂铭旌传
¥35.00
涂铭旌(1928-),原籍四川省巴县,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金属材料及强度和稀土、钒钛、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指导或主持展了“镧镨铈混合稀土在冶金和机械行业中的应用研究”“利用四川混合稀土制取贮氢合金规模生产关键技术”“无钕贮氢合金镍氢电池研究”“高耐候性与抗菌型纳米改性粉末涂料技术研究”“室温磁致冷材料发”等重大项目研究,其中大部分研究成果均在工程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8 年,因完成项目“微特电机用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及其元器件研究与发”获得国家科


妙手握奇珠:张丽珠传
¥30.00
本书以时间顺序为经线来组织章节,顺叙张教授学术成长和科研事业展的过程,主要分为如下阶段:中小学教育时期、抗战(大学)时期、海外游学时期、北医一院时期、北医三院创建之初、“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放之初、投身“试管婴儿”事业。将学习科研、社会背景、师生亲友、思想转变等各方面的内容分别插各时期中,尽量灵活组织。


一爆惊世建荣功:王方定传
¥25.00
王方定(1928—),祖籍四川自贡,放射化学家。1928年12月21日,他出生于辽宁沈阳的。父母均出自名门望族。1953年8月毕业于四川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3—1955年,为从国产铀矿中提出的铀的净化做了基础性研究工作。1958—1978年,王方定被调至正在组建的二机部九院,负责研制核武器的放射化学工作。1960—1963年,作为组长,完成火中子源的研制,被多次用作核弹的核火部件。在国家科技步奖特奖“原子弹的突破及武器化”项目中,王方定因是本部件的主要参加者,被名列该奖的光荣册。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获两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964—1978年,展核武器试验中的放射化学诊断工作包括裂变当量、中子、聚变当量、引爆氢弹用原子弹爆炸当量、氢弹中总裂变当量、用气体裂变产物测定核爆炸的裂变当量以及爆炸取样回收系数的测定。先后用于十余次核爆炸试验的诊断中,为完成这些测定需要对约60种核素行分析测量。王方定作为*发明人,“快速测定裂变燃耗的气体裂片法”1987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裂变燃耗放射化学诊断方法” 1989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979—1989年,王方定被调回原子能院,主要展了裂变产物的化学行为研究、裂变产物的化学状态与生成方式间的关系、自发裂变电荷分布研究等科研工作。王方定还行了核化学的学科方向性的调研工作,结合聚变核燃料及聚变过程中高能中子、带电粒子核反应,在国内首先提出了聚变化学的研究方向。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本书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一种,对传主一生的学术成长、学术成就、学术贡献行了全方位的采集整理,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国家科技政策及科技战略均有较大的参考研究价值。


誓言无声铸重器:黄旭华传
¥40.00
黄旭华是我国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本书分为九章,章节按时间延展、以事件布局,章节间按照大小主题渐次叙述。整篇传记勉力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公允、描述流畅清晰。对有争议的问题则秉持孤证不立、客观陈述、不做结论性评价的原则。本书按以历史发展的逻辑,以朴素的笔触,勉力勾勒黄旭华学术成长的过程,努力刻画与展示一个为了祖国的安全与强大,孜孜以求、无私奉献、锐意创新的科学家形象。


阡陌舞者:曾德超传
¥30.00
曾德超,1919 年 1 月 4 日出生,海南省琼山县人,我国农业机械和农业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农业工程学家、农业机械学家、教育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制造学科评议组*、二届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农业机械学科组成员及农业工程学科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委员。先后担任过《农业机械学报》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 农业机械卷》副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 农业机械化卷》副主编,国家机械委高等工业学校农业机械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指导委员会顾问,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1995 年,曾德超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者在本书中以曾德超院士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及其在不同阶段取得的成果为主线,将曾德超院士学术成长的重要时间段作为章节划分的依据,以曾德超院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发展历程作为本书的主要脉络,对其在农业科技研究领域和教育领域的探索过程行了系统阐述。


殚思求火种 深情寄木铎: 黄祖洽传
¥35.00
作为物理学家,黄祖洽的杰出贡献主要可陈述为三:*,黄祖洽与导师彭桓武先生共同奠基和拓了我国反应堆理论的研究。 。第二,黄祖洽是中国*一位同时参加和指导原子弹研制和氢弹研制的理论物理学家,在中国核武器事业中立下汉马功劳。第三,黄祖洽于1980 年后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出版了《核反应堆动力学基础》、《输运理论》等经典教材,并为中国现代教育培养了诸多物理学杰出人才。作为知识份子,黄祖洽一生谦和低调,始终称自己还是个学生,职业生涯的前三十年致力于中国的国防事业,在核物理、统计物理、中子物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就。后三十余年,致力于教书育人事业,倡导“教学相长”,在非平衡态统计、输运理论以及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和年轻的教学科研人员。


苍穹大业赤子心: 梁思礼传
¥40.00
梁思礼(1924.8.24—2016.4.14)生于北京,籍贯广东新会。导弹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参加过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研制成功具有中国特色的捷联惯导系统,辟战略导弹“惯导化”道路,研制地地战略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首次采用惯性平台计算机方案,实现地面测试设备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是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创者和软件工程化的倡导者。本书基于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由科学史领域的学者经过严谨考证写成,真实反映了梁思礼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师承关系等。


经纬乾坤:叶叔华传
¥30.00
叶叔华,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叶叔华主持建立和发展了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并长期保持国际先水平,她负责建立了我国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网,这个观测网无论是在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方面,还是在90 年代末始的“探月工程”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叶叔华是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是国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在她不懈的努力和推动下,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国际合作计划得以施行。 1997年,我国发现了第3241号小行星,国际天文组织将其命名为“叶叔华星”。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讲述叶叔华院士从出生、求学、工作,到取得重要学术成就,获得一系列荣誉。文后附有叶叔华年表和主要著作目录。本书讲述了叶叔华对我国天文学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并提炼出她学术成长和学术成就的发展特与特色。


一清如水:徐光宪传
¥45.00
本书的框架是时序为经线,从徐光宪先生的童年写起,青少年、中年到晚年。前7章介绍徐先生的求学、教学、科研的曲折经历和所作出的贡献。本书后半部分是纬线,讲徐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念、方法、教训和经验,以及晚年意图回报社会的几个愿望。


格致桃李半公卿:沈克琦传
¥30.00
沈克琦是中国杰出的物理教育家(1921—2015),出生于书香门第,终身从事教育工作。他曾经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火纷飞和颠沛流离,也曾是光芒璀璨的西南联大1943届物理系优秀毕业生;他曾在恶劣的环境执起中学教鞭,也曾担任北京大学的副校长;他曾饱受政治运动的摧残,也曾是动乱中坚持真理的中流砥柱;1977年他有幸随后首次派出的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访问美国,亲眼目睹了这个教育大国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并试图深了解该体系的运转机制和管理办法。这些经验对于一辈子从事物理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他而言十分可贵,这次机遇对这位新中国物理教育发展的见证人而言也是千载难逢。1978年,他作为北京大学的教师代表参加了由邓小平召的科教座谈会,亲历了十年动乱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复的整个过程。 他长期从事物理教学,为推理科高等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了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和博士后制度的建设工作;他与李政道博士一起创立并组织了历时十年的CUSPEA中美联合招考项目,选拔了众多优秀学子出国留学深造,培育了一批高端人才;他参与创建了烟台大学,为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长期担任国家*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参与创办并主持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晚年的他对中国的物理学的发展和教育依然十分关注,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通过老科学家学术资料采集工程使得人们有幸近距离触到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教育家,采集小组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本书向读者系统呈现了沈克琦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与思想脉络。


草原之子:李博传
¥35.00
本书是第四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李博是我国著名草原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年时代曾就读于华北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53年毕业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教研室,1954年起任李继侗教授的研究助教。有人评价李博说“他几乎到过内蒙古的每一个地方,走过许多没有人烟的地带,他是用双脚丈量过内蒙古土地的人。”本书向读者系统呈现了李博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与思想脉络,希望对我国生态问题,尤其是草原生态问题的思考与对策有所借鉴。


大爱化作田间行:余松烈传
¥26.00
本书是第四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余松烈是我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奠基人之一,农学家、教育家。传记以时间为纵线,以余松烈学术成长的重要节作为章节划分的依据,以余松烈在农村的小麦高产试验、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创新、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普及工作为主线,介绍余松烈的学术成长历程、学术成就以及为我国冬小麦亩产和总产近十倍增长所做的重要贡献。共分为求学经历、早年谋生、早期教学科研工作、创新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完善推广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良种良法服务三农、推广科技及矢志不渝、教书育人、品德高尚等九章及结语。

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
¥9.90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原始文明以狩猎来谋生,农业文明以种植饲养来生产人们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工业文明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文明发展的这三个阶段显然也是一个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过程:粗放的土地利用一农业土地利用一城市集约化土地利用。而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过程,也正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从深度上到广度上不断加大的过程,也是对自然生态系统不断加大破坏的过程,以至我们今天看到:自然资源几乎被发殆尽,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序平衡被破,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大规模的污染。我们不得不面临我们自己的生存问题——可能与其他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的“物种”当时面临的状况一样。好在,人类是“有情”生物,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存权,而是有能力、有智慧去寻求一种“可持续”的生存发展道路,建设一种文明延续、发展和步的方式:这就是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化的一个新阶段,是一种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全新状态,必然要求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土地利用方式,而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构建必然要求一种全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这种全新的科学理论就是:土地生态学。


新时代榜样科学家
¥49.90
本书以2019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授予的5位“共和国勋章”科学家、5位“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以及2020年全国抗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获得“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院士为书写对象,集中展示他们的成长成才历程、科学成就、杰出贡献、爱国精神、高尚品德、大家风范等。每个主题力求史实准确、言简意赅,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本书主题鲜明、通俗易懂,充满正能量,是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