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49元5本 秦汉史(全二册)--吕思勉历史作品系列
秦汉史(全二册)--吕思勉历史作品系列
吕思勉著
¥32.90
《秦汉史》是吕思勉所著中国断代史的第二部,写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九四七年由上海明书店印行。全书计二十章,分两册:上册十二章,包括总论和秦汉三国兴衰史;下册八章,纵论三国秦汉的民生、制度及文化。
49元5本 中国通史--吕思勉历史作品系列
中国通史--吕思勉历史作品系列
吕思勉著
¥18.20
吕思勉,著名历史学家。其所著《中国通史》(原名《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内容分为六编,从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到结论,一贯而下,全面梳理了自上古时代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历史。一九三四年二月、八月分别出版了上、下册,是当时销量perfect的一本中国通史教科书,先后印行近二百次,后有修正本刊行。比较初版,修正本第五编《现代史》部分多了六章有关全面抗战、建国以及战时外交与国际合作方面的内容。目前市面上通行的本子,多为初版,本版将修正本六章补排,以飨读者。
49元5本 槐聚心史
槐聚心史
汪荣祖著
¥20.30
本书结合钱锺书的生平、著作,以及作者与其多年交往论学的过程,尝试解读钱锺书的生活世界和学术世界。全书分为内外两篇:内篇论述“钱锺书的自我”,参考心理学理论,阐释钱氏之自我意识、自我认同、自我剖析、忧患意识,以及内心的价值观;外篇从哲学、文学、诗学、史学分论“钱氏学术境界”,或称之为“微世界”。作者以史家笔法,探究钱氏其人其学,深度与立体地揭示了一代学人钱锺书的精神世界与学术思想。
49元5本 将无同——中古史研究论文集
将无同——中古史研究论文集
胡宝国著
¥23.10
本书收录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共30篇。前19篇为专题论文,主要关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阶层、学术学风、地域文化、选官制度等,史料丰富,考辨细腻,且擅长从细节中提炼出宏观见解,在诸多重大论题上,深化了对魏晋南北朝政治、文化与社会的认识。其余11篇则为学术书评与回忆文章等,眼光独到,文笔洗练,坦率真诚又充满诙谐,展示出作者本人鲜明的个性。
49元5本 中国近代史--吕思勉历史作品系列
中国近代史--吕思勉历史作品系列
吕思勉著
¥17.15
《中国近代史》,由《中国近代史讲义》《中国近世史前编》《中国近百年史概说》《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日俄战争》五部文稿组成,均作于一九四九年之前,涉及鸦片战争至抗战爆发之前的中国近代历史,亦略涉近代以前的中西交通。五种文稿,既有以时间为线的史事梳理(《中国近代史讲义》),也有专题性质的评介和分析(《中国近世史前编》《中国近百年史概说》);既有制度史(《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也有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完整铺衍(《日俄战争》)。通过史学大家之笔,透过民国学人之眼,我们会对后传统时代的中国近代历史有一个完整而又立体的认识和了解。
49元5本 抗战建国与边疆学术:华西坝教会五大学的边疆研究--近代中国边疆研究书系
抗战建国与边疆学术:华西坝教会五大学的边疆研究--近代中国边疆研究书系
汪洪亮著
¥23.80
华西坝教会五大学,是抗战时期华西协合大学与西迁至此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大、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等五所教会学校的合称。 本书以华西坝上五校联合办学为中心,系统梳理诸校学人同舟共济的协作历程与同气相求的合作渊源。从时、空、人三个维度,立体呈现抗战时期华西边疆学的学术圈和大后方学术社会的生活图景。以华西坝五校师生组织边疆服务团,展社会调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活动等生动的史实,揭示其与边疆服务运动的关系,展示学以致用,服务社会,促团结,充实国家能力的理想和精神。
三国史话--吕思勉历史作品系列
三国史话--吕思勉历史作品系列
吕思勉著
¥7.00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先生撰写的一部历史通俗读物,用通俗的笔调讲述读者熟悉的三国故事。吕先生秉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史学趣味,从汉末的宦官、黄巾讲到三国的战事、曹操等人的评定,纠正汉末三国的历史谬误,借助史事阐发事理,既说明读者关心的基本问题,也启发读者思索历史的奥义。
49元5本 大征服: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挖掘埋藏在剑与火之下的深层原因,破译阿拉伯帝国迅速崛起!汗青堂系列)
大征服: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挖掘埋藏在剑与火之下的深层原因,破译阿拉伯帝国迅速崛起!汗青堂系列)
休·肯尼迪
¥29.99
伊斯兰教于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之后,阿拉伯人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席卷了中东,并败了拜占庭帝国、波斯帝国等劲敌,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本书着眼于7世纪至8世纪中叶阿拉伯人的征服活动,叙述了卡迪西亚战役、雅穆克战役、大马士革战役等重要的战事,描绘了阿拉伯军队的攻伐行动。不仅如此,伴随着征服活动的定居与安置、记载与记忆,本书也多有着墨。本书作者注意甄别与筛选史料,他用生动的语言、学术化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并在阿拉伯人为何如此成功的问题上,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49元5本 日本史(1600-2000)(弹丸之国,不容小觑,强大之因,尽在《日本史(1600-2000)》)
日本史(1600-2000)(弹丸之国,不容小觑,强大之因,尽在《日本史(1600-2000)》)
James L. McClain
¥35.20
了解日本的近代历史,此一本书足以。本书每章都附有年表,*后还有中日历史大事年表对照,曾畅销多年,在读者中口碑极佳,是了解日本历史的经典之作。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全五卷)》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全五卷)》
吕思勉
¥180.00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分为《吕思勉白话中国史·上古卷·华夏初兴》《吕思勉白话中国史·中古卷·汉唐初音》《吕思勉白话中国史·近古卷·宋元兴亡》《吕思勉白话中国史·近世卷·明清流变》《吕思勉白话中国史·现代卷·民国何为》系列5本,是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具有完全意义的通史,分别讲述了各个阶段的政治史事、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还叙述了各国与中国的关系。该版本以1923年商务印书馆初版为底稿,为了更方便理解和阅读,将民国纪元改为公元纪年,对有变化的地名也做了详细标注,并对文字做了全新精校。
49元5本 民族的重建:波兰、乌克兰、立陶宛、白俄罗斯,1569—1999
民族的重建:波兰、乌克兰、立陶宛、白俄罗斯,1569—1999
(美)蒂莫西·斯奈德
¥19.99
20世纪末,原来波兰-立陶宛王国的核心地区已经分裂为四个以民族命名的现代国家:波兰、乌克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早期的一种民族观念如何演变为四种现代民族观念? 维尔纽斯、维尔尼亚、维尔纳,在本书中,这些指涉着同一座城市的区别微妙的名字,以看似不动声色的方式出现在同一个句子的两端。它们是本书所述故事的背景音符,指示着一整套有关“我是谁”“我的祖国在哪里”“什么是民族”的记忆、理念和话语。跨越四个世纪,四个国家,通过将目光落在这片有着复杂民族混居背景、经历过极其多元的政体模式,被几度撕裂乃至摧毁的土地上,斯奈德试图为我们揭示民族理念转变的奥秘,追踪概念如何被解释、扭曲、发明和滥用,如何在与更为复杂的外部力量相互衍生的过程中酿成深重苦难,又焕发出崭新光辉。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试图为有关通往国家的路径的终极问题寻找回答: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条路上的苦痛经验?
49元5本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近古卷·宋元兴亡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近古卷·宋元兴亡
吕思勉
¥14.40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分为《吕思勉白话中国史·上古卷·华夏初兴》《吕思勉白话中国史·中古卷·汉唐初音》《吕思勉白话中国史·近古卷·宋元兴亡》《吕思勉白话中国史·近世卷·明清流变》《吕思勉白话中国史·现代卷·民国何为》系列5本,是*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具有完全意义的通史,分别讲述了各个阶段的政治史事、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还叙述了各国与中国的关系。该版本以1923年商务印书馆初版为底稿,为了更方便理解和阅读,将民国纪元改为公元纪年,对有变化的地名也做了详细标注,并对文字做了全新精校。
49元5本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现代卷·民国何为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现代卷·民国何为
吕思勉
¥14.40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分为《吕思勉白话中国史·上古卷·华夏初兴》《吕思勉白话中国史·中古卷·汉唐初音》《吕思勉白话中国史·近古卷·宋元兴亡》《吕思勉白话中国史·近世卷·明清流变》《吕思勉白话中国史·现代卷·民国何为》系列5本,是*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具有完全意义的通史,分别讲述了各个阶段的政治史事、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还叙述了各国与中国的关系。该版本以1923年商务印书馆初版为底稿,为了更方便理解和阅读,将民国纪元改为公元纪年,对有变化的地名也做了详细标注,并对文字做了全新精校。
49元5本 维京人的世界(讲述维京历史的上乘之作,全面展现维京人700年沧桑历史!汗青堂系列)
维京人的世界(讲述维京历史的上乘之作,全面展现维京人700年沧桑历史!汗青堂系列)
菲利普·帕克
¥30.10
《维京人的世界》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历史著作,讲述了8—15世纪维京人的活动历程。 维京人历来以维京海盗而为人们所熟知。他们也是旅行者,他们从北欧出发,抵达了西欧、东欧、地中海周边,甚至穿过北大西洋抵达了遥远的美洲,其影响可谓深远。本书作者将眼光放在维京人活动过的所有地方,他综合利用文献史料和考古记录,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维京人的生活状况和历史演变的轨迹,从文化、经济、军事、政治活动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维京人的世界中的每个角落。 不仅如此,本书对以往的维京历史较少提及的法罗群岛和奥克尼群岛多有着墨。作者还专门论述了维京文化在近代的传播、人们在美洲寻找维京文物的历程,这些故事能让读者更一步地了解维京人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维京人的历史。
49元5本 走向辛亥:从孙文崛起看晚清日落
走向辛亥:从孙文崛起看晚清日落
(日)陈舜臣
¥25.99
慈禧太后在晚清危亡之际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康有为要对戊戌变法的失败负多大责任? 李鸿章为何自称“裱糊匠”? 孙中山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民国“国父”的? 《走向辛亥:从孙文崛起看晚清落日》以辛亥革命为契机,百科全书式展现了从晚清到民国的军政、经济和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书中对慈禧、李鸿章、康有为、孙文等人行了细致刻画,对各派系间的斗争行了深度还原,并补充了一些被忽视的关键细节,是了解这段历史不可多得的通俗读物。
蓬莱阁国学典藏丛书
蓬莱阁国学典藏丛书
¥143.00
国学丛书:在“整理国故”的号召下,清末民初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国学著作,本部分丛书精选了其中八种近代国学研究的代表之作,一部分为传统学术思想史的系统研究著作,另一部分则为目录学的经典著述,读后能识传统文化典籍之大概,可知中国传统学术发展之脉络,诚为今人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书目。
西学东渐师夷长技(套装共2册)
西学东渐师夷长技(套装共2册)
刘大椿
¥141.60
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可以通俗地称为“西学东渐”过程,大致经历了从传统科技转变为近现代科技的历史时期,或者说经历了两波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波我们简称为“西学东渐”,这个历史时期又包括两个阶段: 其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阶段; 其二,清代中叶的“西学东源”阶段。 卷着力讲述和分析的,就是上述两个阶段发生的人和事,试图表明:西学东渐在明末清初确实为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带来了可能性,曾经颇有生气,却在清代中叶终破灭。康乾盛世时不但在文化上排斥西方天主教,而且在科学上贬低和排斥西方学术思想。吊诡的是,乾嘉学派在经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整理,并且遵循康熙帝圣旨般的论断,对西方传教士传播进来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天文、历算、舆地等方面的成果,进行了特殊的阐释,竟然得出西学东源的结论。而“西学东渐”逐渐变为“西学东源”的过程,由“渐”而至“源”,恰好折射出这一波西学东渐逐渐衰亡的关键。实是无奈,乾嘉学派努力考证并恢复传统的科技体制和规范,结果是学术上成就卓著,却没有缩短中国与西方科技的差距,反而使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可能夭折。总之,在西学东渐波,中国失去了通过吸纳西方的近现代科技来实现科技转型的可能。 而西学东渐第二波,我们简称为“师夷长技”。这个历史时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晚清阶段和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的民国阶段;为清晰起见,两阶段均可再一分为二,共分为晚清前期、清末时期、袁世凯和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西学东渐波之所以历经17世纪的一度生机勃勃,至18世纪所谓康乾盛世,反而走向式微,根本原因乃是大一统皇朝看似强大和稳定后,为保统治阶级和上层士绅的自身利益,自觉或不自觉地重走老路。他们看不到或者害怕承认别人比自己强,害怕体制和意识形态出现一丝缺口,科技领域也概莫能外,终以西学东源结束了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波和第二波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前者的主体盲目自大,以治经学的路子对待传教士引进的西方科技,得出西学东源的结论,百年之后又回复原来的科技模式,科技转型终告失败;后者的主体自觉技不如人,通过输入、仿造、译介、留学、引进科学符号和方法、办现代教育、设研究院所等举措,锲而不舍,愈挫愈坚,不齿于以对手为师,努力学他人之长,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成功进行了移植,并从原有的科技模式中走了出来。西学东渐第二波的巨大成绩在于基本实现了中国科技的近现代转型,回首这百孔千疮的100年,在持续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居然做到了这一点,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戴逸文集·以史为鉴(套装共6册)
戴逸文集·以史为鉴(套装共6册)
戴逸
¥445.80
戴逸先生主要从事中国史研究,在清史、中国近代史领域尤有专长,他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当代少有的贯通清代前后期历史的清史研究大家。同时,他把清史放到世界背景下思考、讨论,学术视野开阔。无论是以其个人学术成果开拓重要研究领域,还是以其声望与影响推动中国清代历史研究的发展,他都卓有建树。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曾说:“戴逸先生和张卓元先生心怀祖国,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对学术的热爱和追求,不追风,不赶潮,独立思考,令人敬佩,令人感动。” 戴逸先生治学多年,笔耕不辍,其中《中国抗战史演义》作于1951年,在全国刚刚解放、不少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这本普及型读物有着极大的社会效益。《中国近代史稿》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先从思想理论角度撰写历史的近代史著作,梳理了整个近代史的脉络。从1978年起,戴逸先生用7年时间主持编写了70余万字的《简明清史》,摸清了清代历史的主要线索;在《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中,利用中、俄双方大量的官方档案和私人文献,再现了条约谈判的全过程,为中国政府处理中苏边境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参考和备要,以崭新的思维方式开创了中国研究清朝边疆史的先河。2003年1月28日,清史编纂工程正式启动,戴逸先生受命担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在纂修工作中实事求是,尊重历史,既要还原历史真实,又要反映时代精神,既要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又要勇于学术创新,既要理清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又要联系世界历史的发展。以史实为依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避免主观臆断。要使新《清史》成为一部观点鲜明、内容充实、史料丰富、文笔生动的高水平的史书,尽量使思想性与学术性达到完美统一,使新《清史》成为传世佳作。同时,在编纂新《清史》工作中,注重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清史专家。 所以说,戴逸先生著作等身,他的著作对学界和非专业大众读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经久不衰。而戴先生从未有过文集出版,他的著述散见各处,没有经过系统整理编排,尤其是主持编纂《清史》以来的文章尚未经过系统整理,这一直是学界一大憾事。此次出版文集,系统整理了戴先生治学之初至今的全部著述。《戴逸文集》拟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著述,包括专著、文章(专论、随笔、序跋)、讲演、采访记等等,分门别类后、按照时间排序,精编成10卷本的文集,总规模约700万字。因此这部《戴逸文集》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既是戴先生多年治学的成果精华,也是后辈学人研究清史和近代史的之书。 《戴逸文集》对历史学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带有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成果属国内一流水平,并具有相当大的国际学术影响。
戴逸文集·散文随笔(套装共6册)
戴逸文集·散文随笔(套装共6册)
戴逸
¥260.40
戴逸先生主要从事中国史研究,在清史、中国近代史领域尤有专长,他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当代少有的贯通清代前后期历史的清史研究大家。同时,他把清史放到世界背景下思考、讨论,学术视野开阔。无论是以其个人学术成果开拓重要研究领域,还是以其声望与影响推动中国清代历史研究的发展,他都卓有建树。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曾说:“戴逸先生和张卓元先生心怀祖国,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对学术的热爱和追求,不追风,不赶潮,独立思考,令人敬佩,令人感动。” 戴逸先生治学多年,笔耕不辍,其中《中国抗战史演义》作于1951年,在全国刚刚解放、不少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这本普及型读物有着极大的社会效益。《中国近代史稿》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先从思想理论角度撰写历史的近代史著作,梳理了整个近代史的脉络。从1978年起,戴逸先生用7年时间主持编写了70余万字的《简明清史》,摸清了清代历史的主要线索;在《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中,利用中、俄双方大量的官方档案和私人文献,再现了条约谈判的全过程,为中国政府处理中苏边境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参考和备要,以崭新的思维方式开创了中国研究清朝边疆史的先河。2003年1月28日,清史编纂工程正式启动,戴逸先生受命担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在纂修工作中实事求是,尊重历史,既要还原历史真实,又要反映时代精神,既要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又要勇于学术创新,既要理清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又要联系世界历史的发展。以史实为依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避免主观臆断。要使新《清史》成为一部观点鲜明、内容充实、史料丰富、文笔生动的高水平的史书,尽量使思想性与学术性达到完美统一,使新《清史》成为传世佳作。同时,在编纂新《清史》工作中,注重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清史专家。 所以说,戴逸先生著作等身,他的著作对学界和非专业大众读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经久不衰。而戴先生从未有过文集出版,他的著述散见各处,没有经过系统整理编排,尤其是主持编纂《清史》以来的文章尚未经过系统整理,这一直是学界一大憾事。此次出版文集,系统整理了戴先生治学之初至今的全部著述。《戴逸文集》拟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著述,包括专著、文章(专论、随笔、序跋)、讲演、采访记等等,分门别类后、按照时间排序,精编成10卷本的文集,总规模约700万字。因此这部《戴逸文集》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既是戴先生多年治学的成果精华,也是后辈学人研究清史和近代史的之书。 《戴逸文集》对历史学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带有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成果属国内一流水平,并具有相当大的国际学术影响。
49元5本 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
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
(法)魏丕信,译者:徐建春
¥17.50
《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是一部zui早关于传统国家在防备和救济饥荒方面的作用的后传统分析的著作。作者魏丕信以1743-1744年直隶救灾为实例,瞻前顾后,研究了国家的救荒制度、措施及其成效,所论延及官僚制度与管理、国家财政、地方社会、粮食安全、商业与市场、乡村经济和生活等等,观敏锐,视野广阔,书中所引用的史料新奇有趣,对于理解前现代中国国家的运作提供了重要帮助。 关于明清时期的国家及其对社会经济的作用,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否定观占据学界主流。《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作者魏丕信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以救荒为中心,对上述问题行了重新审视。作者所提出的18世纪国家所具有的积极精神,在管理经济方面的高度组织能力、quanwei性和效率性,已为学界所肯定,由此也证明了本书的创性学术地位。
49元5本 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编著(美)包弼德,译者:刘宁
¥39.00
本书对士之转型的梳理,直继承和发扬了美国宋史学界关注“士人”的学术创变,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此基础上,积极地探索了深理解唐宋思想转型的新方法与新道路, 它不依循理学的惯常叙述思路,而是从唐宋思想史的内部出发,揭示其起伏转折的轨迹。唐宋思想许多为人忽视的重要内涵,得到丰满的呈现,而理学的兴起这一前人论之甚多的问题,也因从唐宋士人转型和思想转型的大背景来观察,有了别生面的阐发。书中对思想史的研究,综合了政治史、社会史、文学史等诸多领域的观察 ,其中从“文”的视角切思想史,将文学史与思想史结合起来观察 ,既令人耳目一新,又深有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