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猴”到“宇宙猿”——关于青年的历史叙事与解读
¥90.00
历史是青年研究不可或缺的维度,但向来鲜为研究者所关注。青年不仅是生动而鲜活的现实存在,也是一种历史存在;而且,就现代历史观来说,青年更是关乎未来的“尚未”的存在,或希望之所在。现代社会科学所标举的“青年”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历史。 青年的产生,是人类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而不是一般或简单意义上的某种“现代性的后果”。如同一般社会科学那样,历史也是青年研究的“主轴”。有关青年的历史叙事与解读,具有多重路径的建构、想象与可能,史学范式将呈现青年研究更丰富的理论图景。
《诗经》动植物图说(上下册)
¥27.30
《诗经》中的动植物充满了象征蕴意,它们是诗的一部分,其象征意义、比兴效果,使诗意大增、意境丰满。如果没有这些生灵,没有了感知的对象,就缺乏灵感,就难以产生诗歌。 本书详细介绍了《诗经》中的114种动物和137种植物,作者从训诂学手,借助现代生物学知识,对每种生物精心考订,力求做到名称的古今沟通、中外沟通,以真实可靠的图像展现风采,并介绍了相关的人文趣事,使读者既能理解、欣赏诗的优美,又能从生物学的视角去认识这些生灵,感受它们带来的比兴效果。
曹操集
¥12.00
《曹操集》分为诗集、文集、孙子注、附录四个部分,是曹操著述及相关资料搜集得比较齐备的本子。该书是以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本《魏武帝集》为底本,稍加整理和补充而成的。增加的《孙子注》,取自《孙子十家注》。附录则有《三国志》魏武本纪(含裴松之注)、江耦所编《曹操年表》以及节录自姚振宗《三国艺文志》的《曹操著作考》。
从儒风到雅艺:魏晋书法文化世家研究(精)
¥51.60
本书综合运用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文艺学和社会学的知识与理论,对于汉末魏晋时期的颍川钟氏、河东卫氏、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陈郡谢氏等十个家族的文化转型、书法传承、重要人物、经典作品等行深刻剖析,全面梳理了汉末魏晋书法发展演的具体过程,全方位展现了这一时期书法文化世家的形成原因、传承谱系、发展盛况及其典型特征。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修定本)(精)
¥94.80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一书是孙机先生的代表之作,本次修订,孙机先生除更正原作不确及讹误之处外,又亲手重新绘制了百余幅图片,让本书内容更加严谨,图片更加丰富,形成了*终定本,故名“修定本”。本书结合出土文物,详细介绍了汉代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内容涉及耕作、渔猎、窑业、冶铸、纺织、钱币、车船、武备、建筑、家具、服饰、文具、医药、饮食器、灯、熏炉、玉器、金银器、乐器、杂技、娱乐、少数民族文物等。书中附有上千幅汉代文物图样。孙机先生在解说这些物质遗存时,大量引用相关的史料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对于每件物品的产生、发展及其沿革都作了系统、简明的阐述,时有独到精辟之见,本书是了解汉代物质文化生活的之作。
古代文化常识
¥14.40
该书是著名学者王力先生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简明读本,是系统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重要、*全面的基础读物。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行过多次重要修订和重印,此次整理,除校正原书中一些引用文献的误字外,为帮助读者更便捷地利用该书,又对部分内容行了节分,命以新的节题,并援引大量考古发现,纠正了一些大众乃至学界的错误认识。为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书中特配有265幅相关的精美图片。
会海鸿泥录--芷兰斋作品系列 (精)
¥34.30
《会海鸿泥录》,韦力著。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将他2015年到2019年之间参加各类与书有关会议的所见所闻,写成妙趣横生的文章,其中包括新书发布会、图书馆馆仪式、研究院周年庆典,以及与书有关的论坛、颁奖、捐赠、展览、学术研讨会、讲座等,配上自己拍摄的照片,图文并茂,使读者可以跟随他的文字,一同亲历现场,聆听许多专家和爱书人的精彩发言,收获与书有关的各种信息和知识。本书延续了韦力先生一贯的写作风格,在平易、幽默的语言中,将书林掌故、交游趣事娓娓道来。
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精)
¥40.80
本书撷取巴蜀与南亚之间所涉文化互动与融合的12个重要专题行了深梳理和探讨。内容涉及物质文化、宗教文化与语言文学艺术诸方面,各个专题相对独立,但又串联起不同地域之间文化互融的共同主题。两大地域空间不同文化因子双向间互相激荡、借鉴,甚至往返影响,共同塑造文化形态的生成与交融,旨在为读者勾勒一幅早期巴蜀先民渴望与外界沟通交流并主动借鉴吸收域外文明的历史图卷。
国学研究(第44卷)
¥52.80
本书为袁行霈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之辑刊,每年两卷,此为第44卷。本卷为“《文选》研究专号”,全书共收录《文选》领域论文7篇,其于论文则涉及《周易》、考古、历史、古代法制、诸子学、四库学等领域。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研究(精)
¥57.60
范文澜先生的《文心雕龙注》是20世纪中国学界*重要的学术经典之一,被誉为《文心雕龙》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后人研究《文心雕龙》的阶之作。本书通过十余篇专论,论及“范注”方方面面的重要问题。*后,就杨明照、王利器、斯波六郎、张立斋、王更生等学术大家对“范注”的举正、订补、批驳等行个案评析。此外,附录两篇与“范注”密切相关的文章。本书内容多有创获,在解决“龙学”史上诸多疑难问题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
励耘语言学刊(2020年第2辑)
¥76.80
《励耘语言学刊》原名《励耘学刊》(语言卷),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语言学类重要学术集刊。2005年创办,每年2辑。 本集刊主要刊载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精品成果,稿件具有前沿性和学术价值,或属原创性理论,或为原始性资料,或者具有独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刊已被遴选纳CSSCI集刊收录名单。 《励耘语言学刊(2020年第2辑)》分为文字学研究、音韵学研究、训诂学研究、词汇与汉语史研究、语法研究、方言研究、语言学史与辞书学和书评这几部分,收录了影戏影卷俗讹字考释五例、慧琳《一切经音义》纯四等与A类的演变方向、说《滕王阁序》“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复音疑问代词“何所”凝固的过程、动因与机制、程度副词“全”及其规约化语义特征等文章。
集部文献丛考--岳麓书院四库学丛书 (精)
¥46.80
《集部文献丛考/岳麓书院四库学丛书》中所收文章,有对杜诗注本的考辨,有从《大明一统志》等大型文献中搜集唐轶诗,有对《宋文鉴》等总集的调查,也有对宋元明清几代若干别集及其作者的研究,涉及面不可谓不广。
绿窗红袖(函套)(全四册)
¥46.80
《绿窗红袖》由《梅兰竹菊谱》《瓶史 瓶花谱 瓶花三说》《香奁润色》和《绣谱 雪宧绣谱》四种组成。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因其傲、幽、坚、淡的品性自古受到文人幽士、才女名媛的钟爱。宋范成大等人撰写的《梅兰竹菊谱》便向我们展示了古人如何在与 “四君子”的亲密相处和精神交流中悟到了生命之流的本质,在培梅艺兰、植竹赏菊中体验审美的存在。 器皿插花将室外花草树木植居室,把自然的生机和意趣引室内。明朝高濂的《瓶花三说》初建插花艺术研究体系,它的经验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范例。紧随其后的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先后行了理论提升,成为中国古典插花艺术典籍的双璧。三者在因循承续中各有千秋。 明代胡文焕编撰的《香奁润色》是一部女性美容及生活知识专书,主要辑录了美容、美发、驻颜、香身、等各种古方,同时兼及妇科病的自治,也包括洗涤各种衣物等料理生活所需的常识,是对17世纪以前女性美容及生活知识行小结的方书。 古来善女红者众,为绣做谱者却罕有其人,因而《绣谱》和《雪宧绣谱》的撰刊就显得意义重大,弥足珍贵。清朝丁佩撰写的《绣谱》是我国*早的一部刺绣专著,首次总结和提出了一套刺绣工艺的规律,理论上借鉴了古代绘画、书法要领,对刺绣的工艺特、针法等行了研究。《绣谱》侧重讨论“艺”的一面,而晚清沈寿口述、张謇整理的《雪宧绣谱》则更重视对“技”的总结,详细叙述了刺绣的用具、工序及针法的运用要领等。
经学通论
¥28.80
《经学通论》是清代经学大师皮锡瑞的代表作。皮氏娴于汉、宋家法,故举凡古、今宗派,以至清代诸家,皆能考其流别,辨其得失;由是条析众说,断以己意,廓清旧惑,总成新书。是书依《易》《书》《诗》《礼》《春秋》次序,分为五卷,首尾共三十章,各于章首标明论旨,其下徵引论说,体例与阎若璩《尚书疏证》颇为相似;原为经学课本,故言简意赅,明白晓畅,其于今日初治经者,是一极有价值之门读物。皮氏著述宏富,而此书以其精深简达,卓然特立,与《经学历史》并为双璧,久为学林称道,出版价值甚高,市场潜力尤可期待。 本书曾由湖南思贤书局于光绪丁未年刊刻,先后收《师伏堂丛书》《皮氏八种》。此次整理,以思贤书局初刻本为底本,参校中华书局校正重印本。凡初刻本中的文字错误,均据相关资料加以改正,并作说明。原书卷首无目录,兹与正文对检,新编目录,系以数字,用便检索。
梦溪笔谈
¥22.80
梦溪笔谈是宋代著名的史料笔记之一,关于该书及其作者沈括,有关的介绍和研究很多,因此,在这里就摒弃一般性概述,仅就卷数与版本,以及本次整理需要说明的一些问题,略作述说。
近代楚辞学论纲(精)
¥46.80
本书以近代楚辞学为研究对象,力图全面系统地展示近代楚辞研究的成果,并对这些成果加以评析,建构古代楚辞学史的*后历程。全书以研究者时序为经,以不同类型的重要楚辞研究著述为纬,既展现出不同时期楚辞研究的状况和特色,又反映出楚辞研究与时代变迁的联系,做到了宏观把握与微观剖析相结合。
明代复古的众声与别调
¥21.21
明诗研究领域,对我来说纯属偶然。记得硕士学以后,文新师命我协助编纂《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负责搜集明代诗文相关的材料。对大学时期只读过些“一代之文学”名篇的我来说,关于明代诗文的了解几近于无,即使大学授课的老师曾经讲过“前后七子”、公安、竟陵,大概也都早已如过耳风声,不知所踪。那时为了不辜负老师信任,尽早完成那项已持续多年的任务,便只好硬着头皮从书目、人名资料索引中查找线索,利用《列朝诗集小传》《明诗综》《明诗纪事》等收录明诗的专集编纂诗人小传(那时还没有专门的明代文学家辞典),以便在文献查考中不致遗漏每一条有用的材料。正是在那种看似枯燥、简单(被同学说成是剪刀加浆糊)的工作中,逐渐知道明代除了那些在中国古典文学礼堂中有着夺目光彩的小说、戏曲,诗文领域也曾众声喧哗,盛极一时,一长串文学史上少人关注的名字始我的视野。 看似简单、无趣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为我启了通向明诗世界的大门。《明清文学分典》编纂告一段落后,在文新师的建议下,我选择明诗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方向,由此才有了首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嘉靖前期诗坛研究(1522~1550)》,讨论的对象是明代前、后七子之间的诗坛,即书名中所标注的时间区段:1522~1550。选择这样一段在明诗史上看似并不耀眼的时期作深掘,是希望能通过对“短时段”诗坛作细部考察,在明代中期以后复古运动的复杂脉络中理出一条线索,由细微处探讨历史背后各种理论、群体、流派兴替演变的具体型态,而为观察“长时段”的诗史演变提供视和窗口。尽管此时的诗坛还只是经历“前七子”复古运动的洗礼,然而明代复古与反复古的种种论调,却在这一时期都有了极为精彩的演绎。明代后一百年诗史演变的喧哗众声,竟然都早已埋种于此。 此后的十余年间,我研究明诗的兴趣虽然一直都在,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做到终始如一。正是在这种时断时续的经历中,我对明代诗史程的探索,始试图摆脱传统批评观念和文学史习见的拘束,努力建立一种基于过程和细节的历史意识,而不是在几个流派、若干个大家之间做简单的跳跃,以致给读者留下无数的空白和遐想的空间。文学史的叙述尽管不可能如历史纪事一样巨细靡遗,却也多少可以展现历史演变的兴衰有致,有迹可循。在过往的文学史叙述中,明代由“前后七子”代领的复古运动常被视为一个前后相、承递有序的过程。近年随着明代诗史研究的深,对其中出现的各种不同声音、诗坛表现出的种种不同趋向,以及其他与明中期复古运动相关的文学史细节,学界虽已有较多研究,但在总体的文学史认识上,仍然习惯将二者作为整体行考察。然而当我们深到文学史程的细部,就会发现其内在的变迁并不如后世批评家、文学史家所想象的那样,而是有着种种不同的选择,不同诗人各有追求。在“前七子”与“后七子”之间,追随复古脚步的虽然不乏其人,但此外更有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并不能以“复古”之名行收纳。无论是有意或是无心,他们都朝着与“前七子”复古运动不同的方向行创作,试着摆脱复古思潮对自身的规限与影响。切人明代诗史演的过程当中,对此过渡时期的诗人不应一笔略过。循此思路,明代诗史的演变便呈现出生动、丰富的历史图景。对个体作家、群体、流派的探讨,也是试图发掘其不同于一般文学史认识的殊相。 历史的大厦并非凭空而起。在对明代诗史的建构中,明清诗话有着潜在而深远的影响。书中对明初诗歌的探讨,就是试图返回明代诗歌的历史现场,廓清明清诗话基于各自立场对明初诗史的想象,敲碎诗学批评的镜像,将明代诗史的图像从想像世界拉回到富于真实感的历史时空当中,提供书写另一种形态明代诗歌历史的可能。这是我在自己设计“明代诗史程研究”课题时的初衷和“宏伟构想”。至于回到历史原之后,明代诗歌的历史应当以何种面貌得到呈现?按照当初的设想,在此书之后,还将撰写一部不同以往的明代诗史,不以大家、流派作为建构的线索和框架,而是试图在诗史程中呈现作家作品的形态、理论思潮的演变、地域风尚的变迁、群体中心的流动等等文学史现象和问题,努力使文学史兼具“文学”与“历史”的品格,使读者既可从中欣赏、领略历史的“文学”,又能追踪、触摸文学的“历史”。在明诗研究领域,我们已经有太多关注“前后七子”、公安、竟陵的成果,而对整个明代诗坛的状况、诗史演变的兴替,则仍然缺乏足够细致、深的了解。从目前研究的状况来看,大多仍是只见“诗人”,不见“历史”。 构成《明代复古的众声与别调(平装)》的各章,大多曾发表于各种期刊。
陆机陆云考论--中国诗学研究专刊 (上下册)精
¥82.80
本书从介绍陆机、陆云兄弟二人的人生悲剧、生平著述出发,对二陆的文集异议、思想理论、文学创作、文化视域、文学影响等几方面行深研究和讨论,较为全面细致地考察了二陆的文学生涯及其对于文学的贡献和影响。
史官主书与秦书八体(精)
¥33.60
“主书”是史官的基本职能,而“秦书八体”则是指通行于秦代的八种书体。本书由“史官主书研究”与“秦书八体研究”两部分构成。“史官主书研究”重在说明“主书”是史官的基本职能;“秦书八体研究”重在逐个解决“秦书八体”中各体名实关系问题。尽管两部分内容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然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很好密切的联系。其中,“史官主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主书是史官的基本职能,是研究“秦书八体”的前提基础;而“秦书八体”中各体名实问题的解决,则可以一步坐实“主书是史官的基本职能”这一结论。
宋学研究(第二辑)
¥82.80
《宋学研究》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研究基地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辑刊。 “宋学研究”学术集刊历史追溯到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1985年出版的《宋史研究集刊》,由徐规教授主编。浙大宋学研究中心在弘扬宋史、宋词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融文、史、哲于一炉,已满十周岁,在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创办《宋学研究》,构建新宋学的学术交流平台,吸引海内外*前沿、*的宋学学术成果,奉献于学界,从而有力地推动新宋学的长足发展。目前已刊出三期。旨在建设一个以宋史为核心、涵盖宋代文史哲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承前启后的时代文史哲研究的学术平台。这个平台,既是浙大宋学中心的学术园地,也是海内外新宋学研究的园地。
清代赋学论稿(精)--中国诗学研究专刊
¥20.30
辞赋研究领域向来重两汉大赋及唐宋律赋,于明清辞赋虽有关注,但未能与前代相提并论。本书着重探讨清代赋学,以期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深化。 本书从五个方面展讨论:一是清初的文化政策与赋学的复兴,尤其是康熙十八年召的博学鸿词科考试,为吸纳汉族士子仕,以诗赋命题。此举刺激赋学创作及理论的兴盛。二是清代馆阁翰苑重赋,廷试、馆课、散馆、大考等都考赋,因此赋的学习是时人重要的功课。为此,各种馆阁赋选涌现,翰苑赋风引领文坛风尚。三是由于翰苑考赋,对赋法的探讨成为清代赋学理论的重,赋选尤其注重赋法的揭示。四是与前代相比,清代赋学不仅盛行于馆阁,也凸显出浓厚的地域色彩。五是清代赋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极为密切,书赋、画赋及以赋写小说的现象比较盛行,赋体向各种艺术门类旁衍。 本书将文献考索与理论阐释相结合,通过个案研究揭示清代赋学发展规律,力图弥补赋学研究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