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A.瑞恰慈与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对话及其影响
¥16.62
世界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I.A.瑞恰慈从1927到1979年6次来到中国,在华度过了近5年的时光。他对中国的研究、访问和工作,以及他在清华和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加深了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从中汲取了大量中国文化的营养。《I.A.瑞恰慈与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对话及其影响》运用文化研究理论,从瑞恰慈与中国文化的多次触中、从他在中国的教学实践中、从他在中国普及“基本英语”的艰苦努力中所表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对话与相互影响手,研讨了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和他对中国学界的影响。本书由荣新芳著。


掌故(第二集)
¥28.36
2016年《掌故》di一集出版,半年内连续印行三次,可以说颇获读者好评。2017年,我们推出《掌故》第二集。本集中更是名家云集,如白谦慎、许礼平、艾俊川、范旭仑、胡文辉、柳向春等十几位当代知名作者,再次聚焦近代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学林、政界、艺苑的人物与故实。 如刘聪先生的《吴湖帆和周鍊霞的订交与相识》,通过吴氏的《佞宋词痕》、吴周二人合作的书画及题跋,以及同时代人物的日记、年谱等资料,详细钩沉了吴周二人的订交与相识。艾俊川先生的《小万柳堂纪事》,条分缕析,运用海内外多种资料,披露了廉南湖、李经迈公案真相与小万柳堂始末,并比勘、考证吴芝瑛书法的亲笔和代笔等爱好者关心的内容,让闻名于近世鉴藏史的小万柳堂“走出旧掌故,显露真面容”。柯愈春先生与学者谢兴尧为至交,用十七个片段写出前辈风貌,非外人所能道者。许礼平、白谦慎两位追记各自交游的长者往事,其文醇,其思远。同为一代人的范旭仑、雷燮仁关注看似不足道的细节,却都着意由外而内描摹人物,星花旧影,耐人寻味。我们还首次在中国大陆发表已故画家周昌谷先生的未刊旧作,并期待挖掘更多有价值的同类稿件。 而在di一集精彩亮相、读者已不陌生的“老作者”们,这回也都出手不凡。尤其是备受赞誉的雪克老人,回忆一代词宗夏承焘,距离、角度都恰到好处,趣味情致更微妙可喜。柳向春、胡文辉、励俊都从艺术史上的名作手,聚焦人与物在历史中的浮沉退。“掌故界”的后起之秀宋希於,仍是本集中zui年轻的作者,这次贡献的是《〈沁园春·雪〉在延安的流传》。继*集追溯“掌故”的源流之后,此番还特意邀请何家干先生介绍四十年前香港的《掌故》月刊,一来向这本同名刊物致敬,二来也正视掌故易于“给夹带私货的人方便之门,拔高自己、添油加醋,或无中生有、罔顾史实”的不足,作为警醒。 封面照片为掌故大家高伯雨(1906-1992)、林翠寒夫妇与友人来维思及古琴家汪孟舒、郑颖孙等合影(1934年摄于北平东兴楼)。

菊与刀
¥4.20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人类文化学的视野加以考察。时至今日,本尼迪克特被公认为历史上懂日本人的作者,作者对日本人性格和文化的定义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普世性的解读范本。1946年《菊与刀》出版后,在美国、日本等国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现代“日本学山之作”,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书。


菊与刀
¥14.90
本书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训练”(修养)和孩子怎样受教育。全书夹叙夹议,抛了对樱花、茶道、武士道等煽情描述,更多是对家庭关系、精神信仰行白描式的对比,诸如美国人和日本人看待健康、物质、战争宣传、家族关系等的不同观念。 《菊与刀》直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成功也证明了《菊与刀》对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从此,西方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热潮也揭了序幕。


梁思成的学术实践(1928—1955)
¥28.36
梁思成是近代中国zui著名的建筑学家之一,中国di一代建筑师的杰出代表,其学术活动涉及建筑史研究、文物建筑保护、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艺术史研究等多个领域,并皆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 本书为关于梁思成学术实践的专题研究,全面涵盖其1928至1955年间各个时期的学术活动,包括:创建东北大学建筑系及其早期的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调查(1928-1931年);加中国营造学社及展古建筑调查与研究(1931-1946年);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及其教育实践(1946年以后);参与新政权建设(1949-1950年);参与首都规划工作并提出“梁陈方案”(1949-1955年);保护北京市文物建筑(1949年以后);积极探索建筑民族形式的实现路径(1949-1955年)。作者广泛搜集梁思成著述、相关回忆录、历史档案、报刊资料、研究论著等大量文献资料,在深挖掘史料的基础上,站在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梁思成的学术实践活动及其生平做出客观的观察和剖析,提出了许多具有独特创见的观。


中国文化传统是宽容的
¥26.05
《中国文化传统是宽容的》收录的主要是孙犁阅读史部书的文字,这些文章有读书笔记、有题记等。附录部分则是和史部书相关的议论文字,它们对于更好理解孙犁读史心得是有所裨益的。孙犁读史,读出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宽容的,并不以人废言。文人并无力摆脱他所处的时代。也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善处自己的境遇的”。 本书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对历史事实的再认识,有目录版本学的读书方法,反映了孙犁的阅读趣味和历史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孙犁其人其文。从孙犁的论述中,我们窥见到中国文化的堂奥。


园林清话
¥12.60
《园林清话》为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所作关于园林文化艺术的文章的精选集,由其女陈馨编选。所选文章,以类相从,分为三辑,一是概论中国园林艺术,二是讲述园林细节之美,三是各地园林风采,既有宏观综述,又有具体园林实例,丰富的文史知识与园林古建筑完美结合,正如叶圣陶所言“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探寻中国趣味
¥56.68
一个民族的文化欲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理应葆有其自身的特性,而它的外在标志和内在底蕴就是这个民族与众不同、不可替代的文化趣味。本书针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别具一格的“中国趣味”行了别生面的深研究,在文学史学的理论基础上,透过文学史论、文人心态和文体研究三个维度,围绕特定时代的文学风貌、特定作家的文化心态、特定作品的文体特征等方面加以铺陈阐述,引领读者在新鲜的阅读体验中对中国古代文学行历史探索和文化思考。本书撷取作者近三十年文学研究的精华,充分展示出“问题—文献—历史—理论”四位一体、依次递的研究范式,以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术理念。上迄先秦下至明清,既有传奇戏曲,也有诗文小说,既有宏观的理论辨析,又有微观的文本研究,在一次次拓展研究视角的过程中,不断延展历史思考的深度。

大洋彼岸的陌生人:中国移民美国纪事
¥9.42
本书通过十几个各具特色的中国人移民美国的真实故事,描述了职业移民、投资移民、非法移民、生育移民等不同移民群体的悲喜人生和现实心态,以及他们在美生活、创业的多彩图景。 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作者既有扎实深的实地采访,又有客观冷静的分析思考,总结了中国海外移民第三次浪潮的形成和趋势,梳理了移民对美国民众政治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从中透视了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变迁。

故城时光
¥9.90
《故城时光》肇始于2015年,策划人通过网络“众创内容”这一新颖的方式,征集获得200余张珍贵老照片和124则故事后整理而成,内容由城市到生活,包罗重庆故城映像、市井民俗、百人百态、世纪沧桑,跨度近百年。书中照片有那些穿越时空、历经风雨而保留的重庆老街区、老建筑,也有已经不能再现的市井生活原貌,每一张都是关于老重庆的记录与回忆。书中故事的讲述者有年高德劭的老者,有不谙世事的学生,有知名导演、作家和文化学者,也有普通的市民,正是因为成长在不同年代,生活在不同环境下,他们关于重庆的情感才*为直、*真切。细细翻阅与品读后不难发现,全书的故事和照片都积淀着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与市井民俗的风云变幻;它延续着城市的历史文脉,展现着一方特色,将成为我们的共有历史财富和精神家园。


溯源:中国传统文化之旅
¥15.42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思想、政治、文化资源本自具足,是我们思想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石。把传承传统文化仅理解为“尊孔读经”是片面的和不合时宜的。本书收入了作者在美国期间读国学所积累的心得和感悟。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汉代灯具研究
¥10.29
对于灯具的兴趣来自硕士阶段曾经关注科技史的论著,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将灯具作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物,他选取的典型案例之一便是汉代釭灯的代表作——长信宫灯。换句话说,汉代掀起了中国古代灯具发展史上的个高潮。综观汉代非容器类铜器,窃以为灯具是其中有可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门类,它既是一种物质文化的形态,又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反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耕耘中的坚守——Z民办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叙事研究
¥8.49
本书将作者所在Z园放在不同时期社会生态系统下,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以Z园园本课程开发的时间为脉络,将Z园园本课程开发分为初创期、探索期、发展期和完善期四个时期,通过对每个时期里园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目标、课程体系建构、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状况、课程评价丰富等的解读,对Z园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实际状况进行叙事展现和深入剖析,对其他民办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掌故(第一集)
¥16.80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论述自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的中国历史。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后附录蒋廷黻相关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文章,反映他对中国近代化问题的思考路径与后期对抗战问题的个人见解,有助于理解他的《中国近代史》。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21.03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国人怎样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楼宇烈先生围绕中国文化的精神,以及如果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两大主题,以睿智的哲思颠覆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为复兴传统文化描绘了行动路线图。


岭南文化研究
¥37.04
在世界上,当人们说起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当然首先是指向其内容上的丰富深邃,同时也理所当然地指向其时间上的历史悠久和空间上的地域辽阔。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在辽阔的地域范围内,中国文化是不断发展、演进、壮大、繁荣的。因此,要想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深邃,在把握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即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是从时代特征着眼的;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这是从地域特征上着眼的。他们虽是从文学方面立论,且其所言也未必完全缜密,但举以涵盖中国文化的不同领域和整体风貌,还是言之成理、启人深思的。

“胡人”与文明交流纵横谈(丝瓷之路博览)
¥15.26
本书讲述古代“胡人”与中土交往的各种故事及其传入的各类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并由此对中土之文化、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实例,再加以敷衍铺陈,图文并茂地予以介绍,令读者直观而深刻地了解今日中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外来元素,以及古代欧亚大陆上其他地区、居民与中土频繁而全面的文明交流。 丛书简介: 丝瓷之路博览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组织编写。其编撰意图在于,通过讲诉中国古代对外交流领域的传奇故事,让人们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之紧密乃是有着长远渊源的。本套丛书,执笔者不是学界大佬,就是后起新秀,所以史实可靠,文笔生动,而且利用其研究资源,提供了许多精美的图片以供鉴赏。 本套丛书,不但可用作教育研究的辅助读物,也可用作旅游观光的参考指南,还可供茶余饭后阅读怡情,更可为具有一定历史知识水平又喜好探古猎奇的读者提供许多惊喜。


江南船拳文化研究
¥10.29
船拳是流行在我国太湖流域的一种拳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应太湖流域人民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和风俗。船拳的产生有四方面原因:一是江南多水的文化环境;二是江南船文化以及造船业的发达;三是江南经济发达,民俗文化兴盛;四是戚继光抗倭等民族英雄的拳术从军队逐渐传入民间,促成了船拳的体系化定型。 张宗豪编*的《江南船拳文化研究》认为,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脉络看,船拳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民俗技艺表演(明前江南经济繁荣,市镇发展程度高) ——防身格斗(明清海盗、倭寇频扰,经济凋敝)—— 武术表演(现代经济繁荣、生活安定)。江南船拳的传承路线沿着太湖中心区域呈辐射状向外传播,主要流行于苏州、无锡、湖州、嘉兴、常州、松江、镇江及温州等地,传统江南经济的一体化也使得船拳文化在江南呈现出一体化的态势。


为国家保存文化——郑振铎抢救珍稀文献书信日记辑录
¥27.78
抗战期间,日寇荼毒江南,有明以来四百年文教毁于一旦,历代公私典藏流离失所。一时之间,上海租界古书买卖大兴,劫火之余,国宝尽落异族之手。值此危难关头,郑振铎联络张咏霓等沪上学者,在陈立夫的支持下秘密组建“上海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珍贵古籍文献。为国家保存文化,如同在战场上作战,书生也是战士,只有前进,绝不退缩。


《诗词中国》第一期(诗词中国丛刊)
¥20.84
《诗词中国·期》由中华书局、中华诗词研究院共同主办,面向全社会公开出版发行,每年出版四期。旨在“搜集当代动人的诗句,收录诗法,分享有趣的诗话”。内容方面以探讨写作技巧、交流写作经验,图文诗词赏析为主,力争成为高手交流的心灵家园。?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精装)
¥20.84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国人怎样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楼宇烈先生围绕中国文化的精神,以及如果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两大主题,以睿智的哲思颠覆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为复兴传统文化描绘了行动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