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安居乐业时代
¥5.96
中华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物态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表现。
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
¥1.92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曙光的映照下折射出灿烂的光辉和无穷的魅力,也彰显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活力。
调研之风:中国共产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2.00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2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新人:工农速成中学举办与成人扫盲运动开展
¥2.00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红楼寻梦·水西庄
¥8.49
中华名园天津水西庄,它不是一座普通的私家花园,而是一座具有丰富文化内涵﹑记载着历史风云的古典私家园林。作者经过二十余年潜心研究,发现曾经的水西庄其风物人文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人物景致有着种种内在关联,并由此推断水西庄很有可能是《红楼梦》大观园的重要原型之一。本书抽丝剥茧,力图从《红楼梦》及文史资料中,寻觅当年名园——水西庄。
《史记》人生艺术十讲
¥29.33
书以人生为主线,注意把握人生的不同层面,对历史人物的人生分十讲进行了多维度的透视。本书在论析人生艺术时,密切联系当代人社会生活实际,纵横生发,古今联系,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历史人物的成败、喜剧悲剧的真实人生。阅读本书既能开阔视野,又能深化认识,还能引发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人生思考。本书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书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史记》研究功底,在联系实际中又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世风人情的深刻理解。本书雅俗共赏,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对于青年人的立身处世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本书既可以成为大学本、专科学生的通识选修课教材,又能成为广大读者的日常读物,适合各年龄层次读者阅读。
多元文化中的中国思想
¥12.25
《多元文化中的中国思想:21世纪跨文化流通十六讲》内容简介:进入21世纪,人类等到的不是和平与美好,而是更复杂的文明冲突、生态濒危、道德沦丧……以物质增殖和无限消费为基础的“现代发展观”需要反省。在新的世界价值中,中国思想可以提供怎样的视角与路径? 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前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多年来一直关注多元共存、跨文化交往等前沿问题。《多元文化中的中国思想:21世纪跨文化流通十六讲》是她*思考的结晶,包含了她对比较文学、世界文化、中国思想前景的洞识与展望。
越文化发展论
¥39.36
越文化作为一支典型的地域文化,以其绵亘不绝的发展脉络及高峰迭起的演进轨辙为世人瞩目。经过近万年的涵育,越文化庞大的根系植根东南,而回溯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个中的特殊现象及发展规律有待把握与总结。本书充分利用近年来所出现的越地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楚竹书、越国金文、分子人类学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新材料,以史带论,旨在探讨越文化的发展现象与规律,理清越文化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三次转型,提炼出越文化“点状突进”的发展模式,并力图揭示其对于中国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科学发现纵横谈
¥18.00
本书共分为上编谈德识才学、下编实践——理论——实践共两编,主要内容包括:不是“神”灯——德识才学的实践性;贾谊、天王星、开普勒及其他——谈德识才学兼备等。
文史通义校注(套装共2册)
¥27.30
章学诚著作《文史通义》是清乾嘉时代一部开风气的巨著。作者想挽救当时的学风。他在《上辛楣宫詹钱大昕》的信里说:“世俗风尚,必有所偏,达人显贵之所主持,聪明才俊之所奔赴,其中流弊必不在小。
空间集聚、关系建构与区域发展
¥30.00
实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举措。实施这一工程,旨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政治坚定,与党同心同德,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一流的思想理论家、一流的记者编辑主持人、一流的出版家、一流的作家艺术家。
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2)
¥18.00
由马中红教授主编的《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2)》近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个亚文化研究的年度报告。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始于1997年,研究对象从黑客亚文化、网络语言亚文化迅速扩展至所有青年亚文化现象,尤其以粉丝文化、恶搞文化等为多。但现有研究中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定义尚模糊不清,研究视域和价值取向在宽容同情的前提下呈正负两元对立的态势。研究采用的理论话语局限于英国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表现出单一、僵化、整体上明显滞后于网络青年亚文化个体和群体实践的窘境。基于网络新媒体传播的新兴青年亚文化,应该有更多元化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如此,方能更好地理解和分享今天的青年亚文化。
人格权法研究(第二版)
¥95.84
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王利明法学研究系列——人格权法研究(第二版)。
新时期中国特色城市化理论研究
¥34.03
《管理学文库:新时期中国特色城市化理论研究》着重研究新时期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发展的理论问题。首先对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论界定,对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和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其次,从集聚经济、产业转型、城乡商品流通、收入差距、人口流动、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和城市群的发展等角度,对它们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影响机理进行具体分析。后,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发展的目标及其实现过程的政策体系。 坚持从产业演进和劳动力转移的独特视角,对中国城市化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并注重在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中,把握理论研究的厚重性和学科研究的交叉性,从而在理论和政策层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的内容,是本书的独特价值和鲜明风格。
外资待遇法律制度研究
¥27.00
《外资待遇法律制度研究》(作者杨慧芳)是国内部尝试从整体上对外资待遇法律制度进行全面和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它在考察外资待遇的含义、历史发展和适用范围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仲裁案例,对国民待遇、惠国待遇和公平与公正待遇这三种常用外资待遇标准进行了深入剖析,《外资待遇法律制度研究》并探讨了中国外资待遇制度的现状及改革问题。
“情传万家”万家传情
¥2.00
“情传万家”品牌战略红红火火地实施了三个年头,现在着手编写一本研究“情传万家”品牌的书很有必要。其一,这个品牌已扩大了实施范围,作为这个品牌的原创者,有必要把这几年走过的路归纳一下,这是我们的责任。其二,“情传万家”已成为青岛的服务名牌,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成功。成功之路是需要回过头再认识的,也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道理。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是很可贵的。当然,实践是有限的,认识也是需要再提高的,真正的理性思考尚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和认识的轮回。
陈寅恪学术研究(2013)
¥30.99
郑翔主编的《陈寅恪学术研究(2013)》是2013年陈寅恪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容涉及陈寅恪的家世身世、学风人品、学术方法和学术成就等。本文集出版的目的是继承前辈学者的优良学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
¥15.99
《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是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关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全景展示,包括提纲挈领的年度报告、精选的年度文选、工作坊案例、境外传真、大事记、文化现象扫描以及重要著译介绍。
中国古代书院学礼研究
¥29.06
《中国古代书院学礼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为什么要研究书院学礼、古代书院学礼的变迁、书院学礼中的学仪、书院学礼承载的学理、书院学礼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方式、古代书院学礼的遗产等。
中国人的精神(全集)
¥12.99
外国人审视中国的窗口,中国人了解自我的书。 国学大师辜鸿铭外文学术著作首次结集出版。 国学、史学、社会学、学贯中西。 读书、著书、翻译书,书生意气。 “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你们看我留着发辨,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末了一个代表。 --辜鸿铭 “辜作洋文、讲儒道,耸动一时,辜亦一怪杰矣。其旷达自喜,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然能言顾其行,潦倒以终世,较之奴颜婢膝以事权贵者,不亦有人畜之别乎?” --翻译大家兼幽默大师 林语堂 “愚以为中国2500余年文化所出一辜鸿铭先生,已是以扬眉吐气于20世纪之世界。” --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 李大钊 “辜氏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惟一之宣传员。” --北京大学教授、文化巨擘 吴宓 “在生前,辜鸿铭已经成了传奇人物;逝世之后,恐怕有可能化为神话人物了。” --北京大学英文教授 温源宁 辜鸿铭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的多部著作在欧洲出版时都曾经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西方人争相购买传阅,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著作在西方被列为了解中国的读物。本全集内容包括:《春秋大义》、《尊王篇》和《清流传》等,几乎囊括辜鸿铭作品中的全部精华,是一套非常难得的全面了解辜鸿铭辜鸿铭思想的经典读本。
丁则良文集
¥11.99
丁则良是上世纪50年代早逝的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读书期间曾担任杨武之教授之子杨振宁的古文老师。大学毕业后先后执教于西南联大、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和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本书收录丁则良短暂一生中所发表的主要文字,分为学术论文和散文两部分。前者涉及中国古代史(主要是宋史)、中国近代史和亚洲史,可见其治学范围之广。后者主要发表于抗战期间在昆明印行的《生活导报》等刊物上,可见其对国家、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关切。附录为丁则良亲属和生前友好的回忆文章,可见其性格、品德与生活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