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49元5本 一本书读懂生死疲劳
一本书读懂生死疲劳
曹南
¥19.99
本书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经典巨著为解剖对象,通过六世轮回的魔幻棱镜,解码中国乡土社会五十年的精神裂变。全书以七章深度剖析展开:从傩戏面具下的魔幻基因到家族爱欲链中的时代突变,从阎罗殿黄泉账簿的历史重写到千禧年大头婴啼的苦难对话,层层剥离文本中交织的农民史诗、土地信仰与人性寓言。书中独创性地将西门闹的动物视角解读为历史解构的手术刀——驴眼中的土改暴力、牛背上的公社狂热、猪圈里的文革荒诞、狗魂中的资本幽灵,共同拼贴出一部另类当代史。作者更将莫言式的"笑中带泪"修辞提炼为语言炼金术,揭示黑色幽默如何将生存苦难淬炼成文学舍利,并通过与余华《活着》的镜像对照,展现中国农民在历史碾压下的两种生存哲学:执念追问与隐忍超脱。这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的评论集,既是打开《生死疲劳》魔幻迷宫的密钥,更是理解乡土中国精神密码的当代读本。
49元5本 一本书读懂万历十五年
一本书读懂万历十五年
陈小巽
¥19.99
本书以黄仁宇经典著作为脉络,深入拆解明朝万历年间“表面平静、暗流汹涌”的历史切片。全书通过万历皇帝、张居正、海瑞等七位核心人物的命运浮沉,揭示道德理想主义与技术缺陷如何共同绞杀改革生机。从张居正改革夭折暴露的财政管理漏洞,到海瑞清正廉洁反遭体制排斥的悖论;从戚继光军事创新被文官制度扼杀的悲剧,到李贽思想启蒙遭遇礼教绞杀的困局,层层剖析“以道德替代法制”的社会顽疾。书中特别聚焦1587年这个“无关紧要的年份”,解码皇帝怠政背后的立储之争、清丈田亩暗藏的数据造假、抗倭战功折射的文武失衡等历史细节,展现庞大帝国如何在制度性溃败中走向衰亡。通过“大历史观”透视,既还原《万历十五年》的经典论述,又融入当代视角的深度阐释,为读者架起连接历史规律与现实启示的认知桥梁。
49元5本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三十辑)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三十辑)
郝平
¥46.00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三十辑,选录文章8篇,主题为探讨学界普遍关心的古典文献和文化问题,内容涉及文献学、文学、史学、哲学、语言文字学、书信考释等多个领域,大多 数文章均视野宏阔,新见迭出,论证科学;不少文章能小处见大,洞微烛幽;更有文章敢质疑权威,推陈出新。集中体现了海内外关于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拓展了传统学 术研究的深度、广度,整体推了古典文史整理研究的程,是一部站在学术前沿的优秀论文集。
49元5本 会秋堂集辑校
会秋堂集辑校
宋曹,刘东芹
¥52.00
宋曹所著《会秋堂集》,生前曾梓行,但早已佚亡。道光二十二年,里人陶性坚在所辑《射州文存》中说:“射陵之《会秋堂稿》流传海内,而板已无存,稿亦罕见。”光绪年间,宋 曹裔孙宋惟新藏有残本,但仅有纪灾诗五十九首,惟新又苦心搜辑十数年,得诗至一百十余首,将谋受梓而遽卒。现存宋曹诗文散见于王豫《江苏诗征》、卓尔堪《明末四百家遗民 诗》、邓汉仪《诗观初集》、冒襄《同人集》、张潮《虞初新志》、陶性坚《射州文存》以及《盐城县志》等史料中。又有周梦庄、赵嶰山二先生抄本,存数较多。另外,其传世书法 作品中亦有不少自作诗文。本书重新辑佚校对存世宋曹诗文,尽最大可能恢复宋曹《会秋堂集》原貌,为研究宋曹其人其事提供基本史料。
49元5本 猫眼看人
猫眼看人
杨念群
¥46.00
本书为历史学家杨念群在对当代历史研究行反思与回顾的基础上,所作的有关“览史”“阅世”的一系列思考。作者从人们熟知的历史常识出发,延宕去,深思论议藏匿于史书中 不为人所知的种种面向。在作者看来,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陷一些似是而非的历史常识之中,这些历史常识本身应当是被怀疑的。因此,要对已构成我们生活常识的那部分历史观提出 商榷和修正,想办法克服刻板僵化的认识,激活一些鲜灵的思想。作者回到历史场景,重审历史书写,既为历史研究提供现代镜鉴,又以史学精神关怀当下社会。
49元5本 中国电影改编研究
中国电影改编研究
沈义贞
¥58.00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时间为轴线,翔实地介绍了20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改编的情况,从通俗小说的电影改编、辞旧迎新的电影改编、回归商业性的电影改编等方面形象而具体地 向读者阐释了中国电影改编的发展史。下编为中国电影改编专题研究,主要从何谓编剧、论电影改编史的写作、中国电影改编的多重视角考察等方面多角度地呈现了作者在中国电影改 编专题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让读者对中国电影改编的情况有更加深的了解。附录收5篇作者近年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读者可以一窥其学术思路的发展。本书史中带论,论中 见史,体例得当,论述精辟,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是一部难得的学术精品。
49元5本 “全相平话五种”讲史意象叙事研究
“全相平话五种”讲史意象叙事研究
牛晓岑
¥58.00
《“全相平话五种”讲史意象叙事研究》着眼于中国古代中长篇通俗小说文体的生成问题,系统运用意象叙事理论,对中国早期通俗历史小说的经典作品——“全相平话五种”行了 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层次的剖析。本书重探讨了“全相平话五种”文学化历史故事的文本建构、叙事模式、结构体系和设计思路等,总结了我国最早出现的中长篇通俗文学类型之 一——平话的编创模式,并且揭示了平话依托史实建构全新通俗文学故事的内在思想、文化动因。本书善于透视并叙写潜藏于小说表层叙事文本之下的内在思想结构,发现并归纳隐含 于具体作品内部的抽象艺术范型,基于此率先提出并系统分析了中国通俗小说的“讲史意象叙事”传统。
49元5本 行脚僧杂撰
行脚僧杂撰
詹福瑞
¥40.00
人文学者的研究特性表现为独立读书、思考与探索,犹如行脚僧趱行于漫漫长路。《行脚僧杂撰》为“凤凰枝文丛”之一种,是著名学者詹福瑞教授十年来的学术随笔集,分四辑:问 道学文,怀念詹锳、任继愈、傅璇琮等学界先贤,启发后人;书评杂撰,是对学界同仁学术著作的评骘,体现了作者对古代文学研究的深思考;序跋,介绍著作得失和学术价值,逢 人说项,一片苦心。致辞、演讲、访谈,或长或短,娓娓道来。全书体现了作者近十年来在学术道路上的努力前行和心路历程。
49元5本 化成天下
化成天下
刘畅
¥52.00
光辉灿烂的古代中国文化,滋养哺育了周边的国家,朝鲜半岛最为其中代表,素有“小中华”之称。故本书在整体“中华典籍与文明”的视野中,聚焦朝鲜半岛的汉文学与汉文。本书 阐明韩国汉文学大发展的时期及高丽文人国家自主意识的形成;以朝鲜中期士人徐敬德、许筠为例,探讨声韵格律;研究朝鲜文人对陶渊明的景慕模拟中,因受本国历史文化及个人际 遇影响,呈现出的特;展现朝鲜在学习古代中国臣谥制度基础上所行的损益。本书试图将韩国汉文学作为古代中国文学的延展,在中韩两国文学乃至历史文化背景中,还原韩国汉 文学发展的真实场域。
49元5本 东坡文化研究(*辑)
东坡文化研究(*辑)
谭新红
¥52.00
《东坡文化研究》由谭新红主编、海南大学海南省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办,以发掘东坡文化遗产、丰富东坡文化体系、弘扬东坡文化精神为主旨,主要收录有关苏轼的最新研究 论文以及海外苏轼研究成果的翻译作品。本辑分“思想研究”“文化研究”“文学研究”“传播受研究”“外文研究译介”五个栏目,收文凡十五篇,涉及苏轼研究的多个维度,展 现了海内外苏轼研究的丰硕成果,东坡文化代表性学术成果的重要发表平台,大大推东坡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49元5本 读书人的事儿
读书人的事儿
王一涓
¥34.00
南京大学文学院一向有自己人写自己人的传统,高手如云,构建了一系列“有见”“有闻”“有传闻”的历史……《读书人的事儿》从汉口路到九乡河,专说文学院及其相关的“读书 人的事”!王一涓与南大文学院结缘三十年,擅长散文写作,借莫砺锋教授之言“文字清新流畅,且擅长将平凡的题材铁成金”。本书中不仅有匡亚明、程千帆等十数位著名学者的 治学方法、教学经验,也有他们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既是一部文学院的掌故文集,也能启发众人对当代文科教育的思考。
中国诗学研究(第二十四辑)
中国诗学研究(第二十四辑)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63.00
本辑收录论文二十篇,分为“诗学文献”“杜诗学研究”“诗学话语”“词学研究”“新诗研究”“新书推介”六个板块。收录论文有《宋代杜集编次考论》《基于文本范式的诗史书 写与诗学建构》《明代乐府诗学研究的拓之著》等,所涉论题多样,包括诗学词学理论研究、诗学词学观念演变、诗学版本考证、作家著述及个案研究、学界代表性优秀成果述评 等。论文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观新颖,论证深刻,代表了当前中国古典诗学研究发展的新动向。
49元5本 梁启超与中国文学的转变
梁启超与中国文学的转变
李开军
¥46.00
本书主要探讨梁启超与中国文学转变之关系,具体从五个方面展:观念、语言、文体、传播和新文学。在观念方面,检讨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梁启超文学启蒙观念的影响;语言 方面,通过对梁启超散文在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的考察,说明其写作对中国文白转变的贡献;文体方面,主要关注梁启超在小说和诗歌方面倡导所带来的正反影响;传播方面,主 要探讨梁启超《新小说》杂志的创办,如何引领当时的文学期刊潮流,以及对当时和后来的文学生态带来的改变;最后讨论的是梁启超在新文学兴起之后对中国文学尤其诗歌发展道路 所行的反思,以展现新文学革命的复杂。
49元5本 卞孝萱晚年自述
卞孝萱晚年自述
卞孝萱 口述,赵益整理
¥40.00
卞孝萱自幼深受家乡扬州学术文化熏染,既得族中老人卞綍昌及乡贤闵尔昌等之勖勉教诲,又因自学文史、书画而多方求教,得以交民初诸老辈,并先后从游金毓黻、范文澜、章士 钊三先生,于近世政治、社会、文化之变迁,以及学林艺坛之掌故,感受既深,见闻亦富。南京大学古典文献所于2006年起约请卞先生“口述历史”,行一个阶段后因故暂停; 2009年9月卞先生遽尔仙逝,口述计划未能全部完成。此书为卞孝萱先生第一阶段口述主要内容的整理稿,分为“师长学行”“旧家往事”“诗人丛谈”“耆老杂纪”“维扬才 俊”“友朋摭忆”“书林漫谈”七个部分,配以相关资料图片,并附卞先生若干文章以供参资。
宋朝事实辑校
宋朝事实辑校
李攸 著
¥108.00
《宋朝事实辑校》是“宋代史料丛编”之一,共20卷二十五门,分门记载了北宋自太祖朝至徽宗朝的政治时事和典章制度。原书60卷,后因战乱佚失。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 典》及其它书籍中辑出,有补史、考异两个方面的学术价值。此次由孔学老师辑校,对该书的作者问题、书名卷数及成书时间、资料来源、价值与不足等多有发明,厘清了《宋朝事实》文本的迁转流变过程。整理过程中,选用武英殿聚珍本为底本,补四库馆臣辑佚之失,以文渊阁、文津阁《四库全书》对校。并根据相关线索,辑佚补约两万余字“新辑”内 容。该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宋代政治文化具有较大史料价值。
未名斋古典目录学考论
未名斋古典目录学考论
武秀成
¥63.90
《未名斋古典目录学考论》是武秀成教授对历代目录学著作研究的结集。全书十六篇,分别对刘向《别录》(佚文)、《汉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王应麟《玉海·艺文》、《四库全书总目》等经典目录学著作行研究,读者可以此书为引,展对于古典目录学经典著作的研读。本书凡所考论,多发前 人之覆。文章或从细微处手,辨正一字一句;或从宏大处着眼,考别文献真伪。作者以校雠为积学治书之根底,史源为材料考察之重心,义例为文献分析之利器,故其目录学研究中 也呈现出纯熟运用校勘方法、史源辨析与义例寻绎等治学特,读者观诸篇亦当在论文写作方面受到启发。
49元5本 瀛庐晓语
瀛庐晓语
王晓平
¥40.00
本书是王晓平教授治学心得的总结。王晓平教授在域外汉籍领域深耕多年,对于域外汉籍尤其是日本的中国学研究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心得体会。本书分为五个部分:“星使海客”,回 忆治学之路上的师友们;“潮音涛声”,观察中国学流日本的情况,探寻中日两国文化上共同的文化密码;“棹歌渔讴”,即作者所写的各种书序,集中于日本中国学研究领域; “若木临风”,收录了作者对于中国经学文献在日本流传情况的研究的书序;“淡云轻烟”则是作者关于自身往事的回忆。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古文献整理与研究(第八辑)
古文献整理与研究(第八辑)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81.00
本书是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的论文合集,全书分为传统文献研究、新出与稀见文献研究、域外汉籍研究、学术论衡、校勘札记以及书评等多个栏目,收录的论文涉及 传世典籍、出土文献、域外汉籍等相关领域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古典文献学术研究价值。自2015年以来,《古文献整理与研究》已经陆续出版了七辑,收录了来自国内外数十 位学者撰写的古籍整理研究论文近百篇,成为各类古籍整理与研究成果宣介和交流的重要学术平台。
49元5本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十八辑)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十八辑)
郝平 主编;王志平 等 著
¥58.00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28辑,选录文章十余篇,主题为探讨学界普遍关心的古典文献和文化问题,内容涉及文献学、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语言文字学、社会学等各多领 域,大多数文章均视野宏阔,新见迭出,论证科学;不少文章能小处见大,洞微烛幽;更有文章敢质疑权威,推陈出新。集中体现了海内外关于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拓展 了传统学术研究的深度、广度,整体推了古典文史整理研究的程,是一部站在学术前沿的优秀论文集。
古文献研究(第十辑)
古文献研究(第十辑)
王锷
¥70.00
《古文献研究》(第十辑)是由王锷老师主编、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文献专业出版的学术论文集,也是专业四十周年系庆纪念文集,以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旨归,依旧以“与 兄弟专业交流,向各地同行求教,借以促进我校的古文献教研工作” 为宗旨,主要收录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文献专业教师、硕博研究生以及外校同行在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撰写 的一部分论文,此外还有一些本科生的习作,内容包括经学、史学、目录学、校勘学等文献研究,学风严谨,文风朴实,内容充实,论证严密,观点创新,力求推动古文献整理与研究 工作,提升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
49元5本 微观视野下明清政治史研究
微观视野下明清政治史研究
陈兆肆 倪锐等
¥46.00
《微观视野下明清政治史研究》旨在透过微观层面(如帝王喜好、具体刑罚、记忆偏好)的审视,探悉明清政治中某一侧影。如,明清对“禁革年”的讨论和实践,是透视明清税收征 收制度的明镜;明前期帝王对猎鹰——“海东青”时亲时疏的态度变迁,折现文治与武功等统治观念的变化;清朝发端于关外的断脚筋刑在刑罚体系和实践中的经久不衰,并发展成 “满汉一体适用”,成为清朝满汉法律一体化的另一途径;清朝中后期层出不穷的“永远枷号”刑,其根源则是在乾隆朝人口和资源结构性矛盾下,既定刑罚无力惩处罪犯而出现的加 重惩处。以揭示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深意及结构性矛盾。
5 6 7 8 9 10 11